..续本文上一页者,则本愿一乘海也。凡就一代教,于此界中入圣得果名『圣道门』,云『难行道』;于安养净刹入圣得果名『净土门』,云『易行道』」等,此乃高祖本末差别判教义,余皆准此焉。
二从本起末门者,《大经》华光出佛,放百千光,普为十方说微妙法,令众生安立佛道。《和赞》述华光出佛说法竟,越隔二首,《赞》文云:「十方三世无量慧,同乘一如,二智圆满,摄化随缘不思议也,十方三世诸如来,乘弥陀一如成报身,种种摄化,说随缘杂善,六度万行」等是也。北本《涅槃》三十二(十八)曰:「善男子,此诸众生非唯一性、一行、一根、一种国土、一善知识,是故如来为彼种种宣说法要,以是因缘,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为众生故开示十二部经。」(文)随缘摄化之相可以思准。
三摄末归本门者,往生净土之经法既已发轸于《华严》,普贤愿生职之此由。虽尔,机缘未至,普贤之外不见有愿生者,广为敷演枝末之教。机缘将兴,普贤来为会首,诸菩萨皆遵在座,释迦观察寄显娑婆一化于来会菩萨者,摄一化始末终归于根本经,唯说本愿真实之道为出世宏致,理实主伴雕朴,亦难思议,幻师之譬一言以蔽焉。(《经》曰:「譬如幻师,现种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本觉明了。」(文)来会菩萨及释迦住如幻三昧,现种种身,主伴自在,开演不思议誓愿也。)此乃摄末归本之相也。《行卷》云:「大乘者一乘,无有二乘三乘,二乘三乘(声闻或菩萨为二乘,加圣道一乘为三乘)入一乘,一乘即第一义,唯是誓愿一佛乘也。」此等祖释彰摄末归本之意也。
四本末无碍门者,一化说教融会此一法,《大经》曰:「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约人者普贤等大菩萨,约法则大乘实教)大小诸山,(约人则小菩萨、二乘,约法则权大、小乘)皆同一色(融会弘愿一乘)」等。《唐译》云:「彼国水声说一切大小乘法门」(虽说大小法.不失一乘清净),此等并是本末无碍之相。《行卷》(四十五丁)引《华严经》言:「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惠,力无畏亦然。尔者,斯等觉悟皆以安养净刹之大利,佛愿难思之至德也。」(文)此明本愿一乘无碍之义,若约显证,则安养净刹究竟一乘之大利;若约法德,则佛愿难思之至德,故以佛德融《华严》等末教也。由此,《华严》「信为道源功德之母」引显弘愿信乐,《涅槃》无根以通本愿醍醐妙药,《安乐集》以《华严》狮子乳、狮子弦显念佛三昧高德等,皆以末教融助弥陀本化,其义可知。
凡斯经中所明文处,一一皆具此四门,自在无碍,若不尔者,何以得知无量寿修多罗之深远哉?如此经「如是」(佛愿回向之信乐)异余经「如是」,此第一门也;又为不堪弘愿信乐者分之说诸经不同信,是第二门摄;余经「如是」终归此经「如是」,是第三门摄也;约法体圆融,以彼信显此信,信道源功德母等,是第四门摄。如是教、义、人、法、因、果、依、正、悲、智十义,一部所说,悉以四门摄尽焉,如理思之。
二真假者,泛就诸经论有四种:
一内、外相对,内教为真,外教为假,《盆经疏》云:「真宗未至周孔且系心」(《六要》所引)
二者大、小相对,以小为假,以大为真。
三者圣道、净土相对,《和赞》云「圣道权假方便」等。
四者诸行、念佛相对,又云「念佛成佛是真宗,万行诸善是假门」等。
此中自浅至深,次第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正是今经所显,可知。
又别约此经亦有四种:
一第十九、二十为假,第十八愿为真。
二定散(三辈诸行)为假,选择本愿之行为真。
三诸机各别三心(三辈所发愿心)为假,佛智回向信乐为真。
四边地、胎生往生为假,莲花化生为真。
如次教、行、信、证各有真实方便。
问:此经是真实教,何以兼有方便?
答:此中所明显露彰灼,不蔽真假分际,以是名曰「真实教」,不同于彼二经有显彰隐密之义。
又就三辈念佛亦有四种:
一机(三辈)法(念佛)各立是傍正义。
二以法从机是助正义。(念佛法本不假助,然三辈机不假助正则厄。)
三以机(三辈)从法是废立义。(废三机助业机,说一向专念,犹有气分而残。)
四机法泯绝(以本愿一实德泯三辈机,「若闻深法」等是也)是绝待义。
此中第一为假,第二、第三并通真假,第四唯真,是名「选择本愿念佛」,即是《大无量寿经》之宗致,他力真宗之本意也,思之。(琳师云:「行相似助正,安心废立者善导也,终日助正而不见助正相,机法泯绝故,明信佛智中作诸功德,泯三辈相,唯是若闻深法不生疑惑。」)
三广略门者,出于天亲《论》,《论》主以广略相入显经入不二圆融之旨,《论》首曰:「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与佛教相应,是成优婆提舍名。」修多罗中有广略说法,故《论》主作广略二门,与佛教相应,然则广略相入是显《无量寿经》圆融无碍之义,北本《涅槃》三十二(十八):「善男子,广略法门佛说法,不声闻缘觉之所知,唯佛境界。」(文)《唐译》云:「所说义言唯佛知」,岂因人所知乎?
今顺佛教,作二门,以显此经圆融不二之义。此中亦有四:一者文义广略,二愿智广略,三者因果广略,四者悲智广略也。
一者文义者,如《大宝积经》(五十二)〈菩萨藏般若波罗蜜品〉云:「舍利子,所言『文』者,谓诸世间诸法作用传习文词,所言『义』者,谓所通达出世间法;乃至所言『文』者,称扬赞叹涅槃功德,所言『义』者,谓法性涅槃无分别性;所言『文』者,随顺诸乘,建立言说,所言『义』者,一理趣法善通达智等。」(文)
今准解,此经「文」者,诸佛咨嗟称扬言词,是为「广」,「义」者,弥陀甘露一味至德尊号,是为「略」,《经》云「如来胜智遍虚空,所说义言唯佛知」,即此义也。如此经中了本际,以全无量寿德能了知久远本际,故名「了本际」,文殊、普贤亦乘二十二愿来,普贤司悲门施仁,文殊司智门等,如是人、法、依、正等一一文句,皆相入于无量寿甘露一味至德,是名曰「文义广略」也。
二愿智广略者,弥陀愿智巧庄严故,六八愿所言无三恶趣、不更恶趣等差别为「广」,是「愿」也;愿愿差别归正觉法句为「略」,是「智」也,《论》曰「三种成就愿心庄严」等,此意也。
三者因果广略门者,言「因」者,法藏因行与虚空法界等,说「于不可思兆载永劫」等,故为「广」;言「果」者,西方寂静无为乐之处,所云「诸佛之都」,是为「略」。终南云「弥陀本国四十八愿,愿愿皆发增上胜因」等,此因无异果之因,此果无异因之果,因果广略相入故,因中具果,故「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果中具因,故云「不舍本愿来相应」,因果相入不可思议也。
四者悲智广略者,前二门约主,此一门约伴,约悲为「广」,谓菩萨人天所起诸行,大悲影现,施作种种佛事故;约智则「略」,菩萨所行亦虽无边,体唯一如,依一如行名「不动众」,《经》曰「从如来生」等。
上来四种,初一通能所诠,后三该主伴德,一一义门广略相入,一入一切,一切入一,《无量寿经》别途入不二门圆融无碍之相也,故言「菩萨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利利他也」,应知。
四同别者,此约人师能释相明,此亦四门:一者同门,二者别门,三者亦同亦别门,四者非同非别门。
初同门者,诸祖皆谓释迦一化之外别有弥陀愿心庄严一路,此法兴世正意,三世佛之所同,而净土之所以别圣道者何也?凡解自心即佛者圣道门,乘弥陀证、信弥陀功德者净土门也,龙树劝恭敬心,天亲明性功德,终南三念愿力等,如是等一切在其门摄。
二者别门者,就三辈所说菩提心,鸾师释为「愿生信心」吉水判为「所废之行」,如是在此门摄也。
三亦同亦别者,且如弥陀身土,诸祖同云「报身报土」,是亦「同」义;于中或寄显常途报,或分明愿力酬报,是亦「别」义,如是一切在此门摄也。
四非同非别者,横超、横截、三心、一心正因等,如是一切在此门摄焉。
上来略述一十六门,通此部所明教、义、人、法、因、果、依、正、悲、智十义,成一百六十门,是以斯经名「根本修多罗」,亦曰「具足修多罗」,亦以净土真实之教,故名「正往生之教」,或云「有所往生之教」,其义可知。
略明义例已竟。
第七辨传译者,「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者,举传译人。
「曹魏」,代名,简后魏(后汉之后有魏、蜀、吴三国相并,魏为正统,是名「前魏」。又晋后(东西)有后魏,故拣之云「曹魏」)以姓,曹操(《十八史略》云:「魏王丕,姓曹氏,沛国樵人也。父操为魏王,丕嗣位,丕篡汉自立为帝,追尊操为太祖武皇帝,改元黄初)文帝、明帝、齐王以曹为姓,故云「曹魏」,又言「前魏」也。
「天竺」者,指译者所生处也。
「三藏」者,通经、律、论之称也。
「康僧铠」者,译者名也,传附《梁高僧传》第一《昙柯迦罗传》云:「又有外国沙门康僧铠,亦以嘉平之末来至洛阳,译出《郁伽长者》等四部经。」(文)《古今译经图记》云:「沙门僧铠者,印度人,广学群经,义畅幽旨,以嘉平四年壬申于洛阳白马寺译《无量寿经》二卷。」
《六要》一(十四):凡此经有十二代译,而于其中五存七阙,言五存者:
一《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月氏沙门支娄迦谶后汉代译,是第二代。(《梁传》一(七)云:「支谶本月支,汉灵帝时游洛阳,以光和中平之间传译梵文,出《般若道行》、《般舟》、《首楞严》等三经,又有《阿阇世王》、《宝积》等十余部经,岁久无录,安公《校定古今精寻文体》云:「谶所出诸经,皆审得本旨,不加饰,可谓善宣法要弘道之士也,后不知所终云云」又《梁传》一(九):「有沙门帛延,不知何许人,以魏甘露中译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等六部,不知所终。」)
二《大阿弥陀经》…
《大无量寿经甄解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