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一▪P5

  ..續本文上一頁者,則本願一乘海也。凡就一代教,于此界中入聖得果名『聖道門』,雲『難行道』;于安養淨刹入聖得果名『淨土門』,雲『易行道』」等,此乃高祖本末差別判教義,余皆准此焉。

  二從本起末門者,《大經》華光出佛,放百千光,普爲十方說微妙法,令衆生安立佛道。《和贊》述華光出佛說法竟,越隔二首,《贊》文雲:「十方叁世無量慧,同乘一如,二智圓滿,攝化隨緣不思議也,十方叁世諸如來,乘彌陀一如成報身,種種攝化,說隨緣雜善,六度萬行」等是也。北本《涅槃》叁十二(十八)曰:「善男子,此諸衆生非唯一性、一行、一根、一種國土、一善知識,是故如來爲彼種種宣說法要,以是因緣,十方叁世諸佛如來爲衆生故開示十二部經。」(文)隨緣攝化之相可以思准。

  叁攝末歸本門者,往生淨土之經法既已發轸于《華嚴》,普賢願生職之此由。雖爾,機緣未至,普賢之外不見有願生者,廣爲敷演枝末之教。機緣將興,普賢來爲會首,諸菩薩皆遵在座,釋迦觀察寄顯娑婆一化于來會菩薩者,攝一化始末終歸于根本經,唯說本願真實之道爲出世宏致,理實主伴雕樸,亦難思議,幻師之譬一言以蔽焉。(《經》曰:「譬如幻師,現種異像,爲男爲女,無所不變,本覺明了。」(文)來會菩薩及釋迦住如幻叁昧,現種種身,主伴自在,開演不思議誓願也。)此乃攝末歸本之相也。《行卷》雲:「大乘者一乘,無有二乘叁乘,二乘叁乘(聲聞或菩薩爲二乘,加聖道一乘爲叁乘)入一乘,一乘即第一義,唯是誓願一佛乘也。」此等祖釋彰攝末歸本之意也。

  四本末無礙門者,一化說教融會此一法,《大經》曰:「無量壽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諸佛世界,金剛圍山、須彌山王、(約人者普賢等大菩薩,約法則大乘實教)大小諸山,(約人則小菩薩、二乘,約法則權大、小乘)皆同一色(融會弘願一乘)」等。《唐譯》雲:「彼國水聲說一切大小乘法門」(雖說大小法.不失一乘清淨),此等並是本末無礙之相。《行卷》(四十五丁)引《華嚴經》言:「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惠,力無畏亦然。爾者,斯等覺悟皆以安養淨刹之大利,佛願難思之至德也。」(文)此明本願一乘無礙之義,若約顯證,則安養淨刹究竟一乘之大利;若約法德,則佛願難思之至德,故以佛德融《華嚴》等末教也。由此,《華嚴》「信爲道源功德之母」引顯弘願信樂,《涅槃》無根以通本願醍醐妙藥,《安樂集》以《華嚴》獅子乳、獅子弦顯念佛叁昧高德等,皆以末教融助彌陀本化,其義可知。

  凡斯經中所明文處,一一皆具此四門,自在無礙,若不爾者,何以得知無量壽修多羅之深遠哉?如此經「如是」(佛願回向之信樂)異余經「如是」,此第一門也;又爲不堪弘願信樂者分之說諸經不同信,是第二門攝;余經「如是」終歸此經「如是」,是第叁門攝也;約法體圓融,以彼信顯此信,信道源功德母等,是第四門攝。如是教、義、人、法、因、果、依、正、悲、智十義,一部所說,悉以四門攝盡焉,如理思之。

  二真假者,泛就諸經論有四種:

  一內、外相對,內教爲真,外教爲假,《盆經疏》雲:「真宗未至周孔且系心」(《六要》所引)

  二者大、小相對,以小爲假,以大爲真。

  叁者聖道、淨土相對,《和贊》雲「聖道權假方便」等。

  四者諸行、念佛相對,又雲「念佛成佛是真宗,萬行諸善是假門」等。

  此中自淺至深,次第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正是今經所顯,可知。

  又別約此經亦有四種:

  一第十九、二十爲假,第十八願爲真。

  二定散(叁輩諸行)爲假,選擇本願之行爲真。

  叁諸機各別叁心(叁輩所發願心)爲假,佛智回向信樂爲真。

  四邊地、胎生往生爲假,蓮花化生爲真。

  如次教、行、信、證各有真實方便。

  問:此經是真實教,何以兼有方便?

  答:此中所明顯露彰灼,不蔽真假分際,以是名曰「真實教」,不同于彼二經有顯彰隱密之義。

  又就叁輩念佛亦有四種:

  一機(叁輩)法(念佛)各立是傍正義。

  二以法從機是助正義。(念佛法本不假助,然叁輩機不假助正則厄。)

  叁以機(叁輩)從法是廢立義。(廢叁機助業機,說一向專念,猶有氣分而殘。)

  四機法泯絕(以本願一實德泯叁輩機,「若聞深法」等是也)是絕待義。

  此中第一爲假,第二、第叁並通真假,第四唯真,是名「選擇本願念佛」,即是《大無量壽經》之宗致,他力真宗之本意也,思之。(琳師雲:「行相似助正,安心廢立者善導也,終日助正而不見助正相,機法泯絕故,明信佛智中作諸功德,泯叁輩相,唯是若聞深法不生疑惑。」)

  叁廣略門者,出于天親《論》,《論》主以廣略相入顯經入不二圓融之旨,《論》首曰:「我依修多羅,真實功德相,與佛教相應,是成優婆提舍名。」修多羅中有廣略說法,故《論》主作廣略二門,與佛教相應,然則廣略相入是顯《無量壽經》圓融無礙之義,北本《涅槃》叁十二(十八):「善男子,廣略法門佛說法,不聲聞緣覺之所知,唯佛境界。」(文)《唐譯》雲:「所說義言唯佛知」,豈因人所知乎?

  今順佛教,作二門,以顯此經圓融不二之義。此中亦有四:一者文義廣略,二願智廣略,叁者因果廣略,四者悲智廣略也。

  一者文義者,如《大寶積經》(五十二)〈菩薩藏般若波羅蜜品〉雲:「舍利子,所言『文』者,謂諸世間諸法作用傳習文詞,所言『義』者,謂所通達出世間法;乃至所言『文』者,稱揚贊歎涅槃功德,所言『義』者,謂法性涅槃無分別性;所言『文』者,隨順諸乘,建立言說,所言『義』者,一理趣法善通達智等。」(文)

  今准解,此經「文」者,諸佛咨嗟稱揚言詞,是爲「廣」,「義」者,彌陀甘露一味至德尊號,是爲「略」,《經》雲「如來勝智遍虛空,所說義言唯佛知」,即此義也。如此經中了本際,以全無量壽德能了知久遠本際,故名「了本際」,文殊、普賢亦乘二十二願來,普賢司悲門施仁,文殊司智門等,如是人、法、依、正等一一文句,皆相入于無量壽甘露一味至德,是名曰「文義廣略」也。

  二願智廣略者,彌陀願智巧莊嚴故,六八願所言無叁惡趣、不更惡趣等差別爲「廣」,是「願」也;願願差別歸正覺法句爲「略」,是「智」也,《論》曰「叁種成就願心莊嚴」等,此意也。

  叁者因果廣略門者,言「因」者,法藏因行與虛空法界等,說「于不可思兆載永劫」等,故爲「廣」;言「果」者,西方寂靜無爲樂之處,所雲「諸佛之都」,是爲「略」。終南雲「彌陀本國四十八願,願願皆發增上勝因」等,此因無異果之因,此果無異因之果,因果廣略相入故,因中具果,故「空中贊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果中具因,故雲「不舍本願來相應」,因果相入不可思議也。

  四者悲智廣略者,前二門約主,此一門約伴,約悲爲「廣」,謂菩薩人天所起諸行,大悲影現,施作種種佛事故;約智則「略」,菩薩所行亦雖無邊,體唯一如,依一如行名「不動衆」,《經》曰「從如來生」等。

  上來四種,初一通能所诠,後叁該主伴德,一一義門廣略相入,一入一切,一切入一,《無量壽經》別途入不二門圓融無礙之相也,故言「菩薩不知廣略相入,則不能自利利他也」,應知。

  四同別者,此約人師能釋相明,此亦四門:一者同門,二者別門,叁者亦同亦別門,四者非同非別門。

  初同門者,諸祖皆謂釋迦一化之外別有彌陀願心莊嚴一路,此法興世正意,叁世佛之所同,而淨土之所以別聖道者何也?凡解自心即佛者聖道門,乘彌陀證、信彌陀功德者淨土門也,龍樹勸恭敬心,天親明性功德,終南叁念願力等,如是等一切在其門攝。

  二者別門者,就叁輩所說菩提心,鸾師釋爲「願生信心」吉水判爲「所廢之行」,如是在此門攝也。

  叁亦同亦別者,且如彌陀身土,諸祖同雲「報身報土」,是亦「同」義;于中或寄顯常途報,或分明願力酬報,是亦「別」義,如是一切在此門攝也。

  四非同非別者,橫超、橫截、叁心、一心正因等,如是一切在此門攝焉。

  上來略述一十六門,通此部所明教、義、人、法、因、果、依、正、悲、智十義,成一百六十門,是以斯經名「根本修多羅」,亦曰「具足修多羅」,亦以淨土真實之教,故名「正往生之教」,或雲「有所往生之教」,其義可知。

  略明義例已竟。

  第七辨傳譯者,「曹魏天竺叁藏康僧铠譯」者,舉傳譯人。

  「曹魏」,代名,簡後魏(後漢之後有魏、蜀、吳叁國相並,魏爲正統,是名「前魏」。又晉後(東西)有後魏,故揀之雲「曹魏」)以姓,曹操(《十八史略》雲:「魏王丕,姓曹氏,沛國樵人也。父操爲魏王,丕嗣位,丕篡漢自立爲帝,追尊操爲太祖武皇帝,改元黃初)文帝、明帝、齊王以曹爲姓,故雲「曹魏」,又言「前魏」也。

  「天竺」者,指譯者所生處也。

  「叁藏」者,通經、律、論之稱也。

  「康僧铠」者,譯者名也,傳附《梁高僧傳》第一《昙柯迦羅傳》雲:「又有外國沙門康僧铠,亦以嘉平之末來至洛陽,譯出《郁伽長者》等四部經。」(文)《古今譯經圖記》雲:「沙門僧铠者,印度人,廣學群經,義暢幽旨,以嘉平四年壬申于洛陽白馬寺譯《無量壽經》二卷。」

  《六要》一(十四):凡此經有十二代譯,而于其中五存七阙,言五存者:

  一《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二卷,月氏沙門支婁迦谶後漢代譯,是第二代。(《梁傳》一(七)雲:「支谶本月支,漢靈帝時遊洛陽,以光和中平之間傳譯梵文,出《般若道行》、《般舟》、《首楞嚴》等叁經,又有《阿阇世王》、《寶積》等十余部經,歲久無錄,安公《校定古今精尋文體》雲:「谶所出諸經,皆審得本旨,不加飾,可謂善宣法要弘道之士也,後不知所終雲雲」又《梁傳》一(九):「有沙門帛延,不知何許人,以魏甘露中譯出《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等六部,不知所終。」)

  二《大阿彌陀經》…

《大無量壽經甄解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