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國、美國、韓國、墨西哥、加拿大、法國、挪威、澳大利亞、德國、英國、瑞士、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菲律賓等國。所到過地區則有香港、臺灣等地區。所到之處,廣受歡迎,對加強國際交流,貢獻卓著。
流通法寶
真禅和尚于七九年在玉佛寺首次恢複舉行浴佛典禮。八一年正式展開各項宗教活動。八叁年起,印經出版工作便開始大力推行。首先是镌刻明華亭董其昌楷書《四十二章經》、行書《釋迦如來成道記》。接著就重刻應慈法師《正法眼藏》,雕刻唐、宋、元、明、清名家繪印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身寶像等。八九年出版《玉佛丈室集》,九○年開始,出版玉佛寺叢書。計先後出版有《玉佛丈室集》九集、《玉佛禅寺簡史》、《玄奘求法之路巡禮記》、《般若心經講義》、《天竺紀行》、《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淺釋》、《華嚴經與華嚴宗》、《地藏本願經淺釋》、《九華山弘法講經記》、《真禅禅藻集》、《玉佛寺畫冊》、《美法澳弘法記》、《臺灣弘法記》等,均大量發行。
企之、盼之,乘願再來
真禅和尚于整修複建寺院,創辦佛學院,培育僧才外。行有余力,不忘寫作。尤以《玉佛寺叢書》、《玉佛丈室集》、佛經講記等,闡揚華嚴大教,丕振宗風,繼絕啓後,爲宗門添加了新生命,給僧團樹立了新典範,功德無邊無量。如今其攝化功圓,駕返華藏,固是菩薩度生常軌。然衆生待度,如大旱之望雲霓,企之、盼之!但望真師,早日乘願再來!(原載臺灣《萬行月刊》一九九六年叁月號)
華嚴一乘淨土觀
淨宗祖師大德們,往往在糾正淺識者流,輕視淨土念佛法門時,提出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的有力引證。意在說明普賢以等覺之尊,尚且引導修學華嚴十大願王的大菩薩們,歸向彌陀極樂淨土。我們都是薄地凡夫,豈可輕視大菩薩們所修、所學的淨土念佛法門呢?
大華嚴經十地品中,初地至九地菩薩,于利他作業中,皆以念佛爲第一要務。經雲:“菩薩住此(第九)地,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一切智智。”可見念佛法門在本宗,也是菩薩利他行中重要的修行課業。
華嚴經內章門等新孔目章十種淨土章雲:“依小乘義,無別淨土,依叁乘義,有別淨土,略准有四:一、化淨土,謂化現諸方所淨土,二、事淨土,謂諸方淨土衆寶所成,叁、實報淨土,謂諸理行等所成,謂叁空爲門,諸度等爲出入路,四、法性淨土,所謂真如,謂以衣無住本,立一切法。一乘淨土,依准有十:爲此娑婆世界中,諸四天下,教化一切。一有種種身,二有種種名,叁有種種處,四有種種形色,及有種種長短,五有種種壽命,六有種種諸得及以諸人,七有種種諸根,八有種種生處,九有種種業,十有種種果報。如是種種不同,衆生所見亦異。問:欲明淨土,何故乃辨衆生分齊,不同?答:佛土自融,與法界等,無別可別。何以故?由是佛土,稱法界故。若欲取別,知其分齊,依衆生心,業行增減,定水升沈,清濁差別,印成佛土,大小多少,染淨差別,雲何得知,分齊同異?答:一乘淨土,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具如地論廣釋。”據此段經文看來,華嚴一乘淨土之種種分齊,唯依衆生心,業行增減,定水升沈,清濁差別,即此印成佛土差別,無別可別。所以文殊師利,亦只肯定佛土深異,寄彼衆生,而成相貌也。因爲一乘佛土,稱法界性而成,法界性者,衆生心也。經雲:“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乘起信論雲:“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衆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從這幾段經論文字看來,可以意會到,華嚴一乘淨土觀的大概了。從此之理念以思,也可以探知,華嚴一乘淨土觀的中心思想,是要華嚴一乘行人,大家共同發心建立大乘佛淨土,並不稱極鼓勵學者,往生他方佛淨土。這是華嚴大教淨土觀獨特的地方,不可不知!
七十四年華嚴佛七開示錄
七十四年一月十二日 星期六 上午十時
各位大德!各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是本蓮社一年一度的華嚴佛七開始的一天。首先我要向各位說明參加佛七的意義,和法會期間應注意的事項。我們要知道,這次法會是蓮社每年年終特別規定,讓信衆來加強修持的一次法會,也是過去佛門叢林生活,留下來的特有修持風範。
修學佛法的人,首先要修,次則要學。修學的方法,在淨土宗講念佛,禅宗是參禅,還有密宗的持咒。在中國流傳最廣泛的,則以禅、淨兩宗爲最普遍,禅宗是仗自力來反觀自性、悟明自心;淨宗則仗他力念佛聖號,求生淨土。此二大宗派,在大陸上具大規模的道場甚多。這些大道場平常一天二十四小時皆定有常課,生活規律也較爲嚴謹,旨在要使參學的人得到成就。假使一年下來,認爲在功行方面進度還不夠理想,就在入冬以後,年節之前,舉行加香的佛七來加功用行,希望在佛七當中修行有所成就。念佛的人必要念到一心不亂,參禅者則希望在香頭上得到一點消息,希望能夠開悟。禅宗的主要目的是叫人開悟。悟到自性,自然就得到解脫。所以先太師祖上智下光太老人以及先師祖上南下亭老和尚,自創建蓮社以後,也就本著這種遺規,除了平時定期的共修法會以外,年終也要舉行一次加香佛七。
這是一個著重修行的法會。修行有集體的修行與個人的修行。這中間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家的信衆,平常俗事粉忙,不容易把心定下來,也難得騰出時間來修行,念一個時間的佛或者拜一個時間的忏。因此,蓮社每月規定有幾次常課共修,讓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參加誦經或者禮忏。但是這個功夫還是不夠的,因爲真正要達到一心不亂或者是明心見性的目的,一定要自知佛性,必須朝于斯,夕于斯,誠誠懇懇地修下去才行,不過這在居家之士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希望在這個年終的時候,大家放下一切,把心定下來,看看自己有沒有這分善根,能夠在這七天當中,將佛號念到一心不亂,或者是參究自性,由觀心的功夫上得到個落腳處。這才是我們舉辦這次佛七的主要意義。
既然有這一個崇高的要求,所以希望來參加佛七的各位,在這七天當中,把一切的俗事盡量放下,將整個身心投入佛號之中。在佛堂裏,除了規定的幾支香念佛以外,即使在休息的時候,也盡量少話家常瑣碎雜事,實際地念佛觀心,這樣才能夠達到參加佛七的實質目的。爲了這個目的,希望大家在念佛的時候,認真地念;靜坐時,會觀心的人,自己好好內觀自性,看看自己起心動念的泉源,在什麼地方。古人把這個功夫,叫做看話頭。
我們平常心是散亂的,想東想西,沒有一時一刻的休息。即使在睡覺時,也夢想紛飛。如果我們要把這生死之流切斷,就要用佛號,使一切妄想、妄念,從心裏頭排除掉,這樣真心才能透露。真心透露以後,才能見到自性。而這個自性到底是什麼呢?自性就是我們本來具有的佛性。過去的祖師說:“每一個人心上都有一尊自性天真佛。”這尊自性天真佛,雖然每個人都有,但是能讓他出來放光的很少。所以現在念佛,就是要把煩惱、是非、妄想,一層一層地剝開。等到把滿空的浮雲吹散,當然就是日照中天了。
佛陀初成正覺的時候,說道:“奇哉!奇哉!大地一切衆生,莫不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祗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若能除去妄想、執著,則一切智、無師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皆能現前。”祖師說:我們各人心上皆有一尊自性天真佛,就是從佛陀悟道時的這句話來的。這是佛陀覺悟到,衆生佛性平等,人人皆可成佛,人人本來具有佛性,具有成佛的本能。
我們爲什麼不能成佛?探究其原因,就是有妄想、有執著。妄想、執著把我們的佛性蓋住了,因此就不能成佛。那麼我們有沒有妄想、執著呢?我想,每一個人都有,而且妄想很多,執著也很強烈。每個人都執著這樣是我的,那樣也是我的,甚至要想方法,能把別人的變成我的──這些都是妄想、執著。又認爲我最尊貴,不容許別人來輕慢。爲了維持我的尊嚴和財富,想盡方法來達到目的──這些都是妄想、執著,也是很愚昧的想法。其實我們的生命是很短暫的,而我們日常所需要的也是很有限的。真正需要的祗不過是日食叁餐、夜晚一宿而已。
寒山大師有詩雲:“我見世間人,個個爭意氣,一朝忽然死,只得一片地。闊四尺、長丈二。汝若出來爭意氣,我與汝立碑記。”既然如此,爲什麼還要放不下呢?爲什麼還要去苦心經營呢?到頭來什麼也帶不走呀!而自己的本分事不去重視,這多麼可惜呢?這就是佛教所要教人覺悟的真正道理。這個說法,在普通的人聽起來是消極的。如果執著,有一萬,想十萬,有十萬,想百萬,想千萬,這好像就積極的。實際上,你有千萬,有億萬,又有什麼用?到最後,一分也帶不去。這個說法不是一般人所願意願的,可是它並不因你不願聽,就不存在呀!我們就因爲不懂這個佛法道理,所以才把寶貴的時間、精神,浪費在那妄想、執著上面,而不能夠參悟到清淨光明的自性真理。
其實要真正把自己的佛性,參悟到轉凡成聖、成佛,才能夠永久而真實地雍有這個世界的一切。沒有成佛以前,認爲財富很好,拼命地掙取著,其實都是妄想。要覺悟,就要用功,把寶貴的光陰、精力,放在修持上面。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能夠真正地把人生問題,悟到一點消息。這樣的人生,就變得有保障、有價值了。所以我們要舉辦佛七法會和平常共修,讓大家能有機會悟到自性。在這七天當中,希望大家盡量地發心,努力地策勵自己,在這七期之間,盡量抽出時間來參加,不要缺席。
另外,人與人相處,有時候可能會因爲一點點小誤會或不禮貌,容易動煩惱。在這七天當中,盡量避免這一方面的煩惱,不要讓不愉快的事情發…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