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應該像彌勒菩薩那樣開口笑、少說話、放大肚量。既然有緣來此學佛共修,就是有緣人,所以要相敬相親,這樣就能夠身安、心安了。這也是一個重要的修養,但是大部分的人很少注意這個問題,因此容易起煩惱。起了煩惱,功夫就用不下去,或者一生氣,就回家去了。這損失可就太大了。所以參加佛七,要把排除自己內心的妄想,列爲第一重要,不計較這些人際的困擾因素,列爲第二重要。
有人問起:“打佛七,爲什麼要限定七天?六天或者八天不可以嗎?”這個限定是有道理的。七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數字。不論中外人士,都對此七字很重視。因爲很多自然生態,都以七天做爲一個循環。醫學上的說法是,人類體內的細胞生命,也是以七天爲一期。中國古書易經複卦有“七日來複,利有攸往”之句。西方人以七天爲一個星期,也就是根據這個道理而定的。一個是生理的循環,一個是物理的循環。我們希望在七天當中,從今天開始,把體內染汙的細胞變成幹淨的細胞,以心理影響生理,以期達到轉凡成聖地步。這也就是佛法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不離佛,佛不離心”的道理。把心理上的清淨和生理上的清淨,真正地修養成功,顯露出來,這樣就做到轉凡成聖的境界了,所以要用七天爲度。這是一個說法。
還有一個說法與佛學的理論有關。唯識學說,我們人有八個心王、五十一個心所。這八個心王,前面的六個,叫做眼識心、耳識心、鼻識心、舌識心、身識心、意識心,也就是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和意識。我們的眼睛能夠看東西,因有一個眼識心;耳朵能夠聽聲音,因有一個耳識心;乃至心能思想,因爲有個意識的原故。那麼普通不知道內容的人,就會說:“這六識心應該有個依據呀!它的依據是什麼呢?”在我們心理作用當中,有一種執著堅持的心。這是個什麼心理呢?那就叫做第七末那心。還有一個八識心,叫做總報體,又叫做藏識心。它就像倉庫一樣。我們平常所想的、所講的、所做的,不管是好的、壞的,一舉一動,都有一個影響的力量。這個影響的力量,就是由那個第七識心搬送到第八識心裏面去收藏起來。所以第七識又叫做傳送識,第八識叫做含藏識。第七識心的特性就是執著自我,産生“我”的觀念。成佛所要破的,就是這個現有的執著心,也就是我們的煩惱根本。所以打七就是要將這個第七識心打散、打死、打破,然後轉凡成聖。轉過來以後,就不叫末那識,而稱爲平等性智。所謂轉八識成四智,就是轉前五識成爲成所作智,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八識而爲大圓鏡智。識轉成智,就是成佛了。所以把第七識的我執心轉變過來,叫做平等性智,是很有意義的。不過這個理論有很深的內容,是不常聽得到的,祗能簡單地提示到。總而言之,打七就是有這些重要的意義。了解之後,就能夠排除煩惱妄想,進而悟明心地,這就是參加佛七所要著力的地方。把這功夫綿延不斷地用下去,總有一天,你會成功、成佛的。今天就講到此。念佛,回向!
七十四年一月十二日 星期六 下午二時
各位大德!各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下午,要講的題目是“我們所念的佛菩薩聖號”。我們佛七期間,所念的佛號跟人家不一樣。大家一定感到很奇怪,不是嗎?人家打佛七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我們念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這是什麼道理呢?我要告訴大家,普通佛七只念佛寶或法寶,我們是叁寶齊念。“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法寶,“華嚴海會佛”是佛寶,“菩薩”是僧寶。同時持念叁寶,這是我們華嚴宗的一個特色。因爲佛教以叁寶爲中心,而華嚴教是圓教,不以念一佛、一法、一僧爲限製。念佛,即念一切佛;念法,則念一切法;念僧,即念一切僧。因爲華嚴圓教的修行理論,講的是法界緣起,所以早上念的是祝禱文“遮那妙體,遍法界以爲身”,毗盧遮那如來的身相,是遍法界以爲身的。這個法界,也就是指我們的清淨心體。清淨心體,就是在時間上沒有開頭的時候,也沒有終了的時候,所以叫“豎窮叁際”──過去過去無始,未來未來無終,超越了我們的心量所知道的叁世時間,同時也超越了我們心量所知道的空間。我們心量所知道的空間是所謂十方。十方,即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方,再加上方、下方,就是衆生心量所能夠知道的這個空調。而佛的法身是超越這個空間的,所謂無始終、無內外。那麼根據這樣的一個原理,我們就知道佛有過去佛、現在佛和未來佛。在時間上有叁世諸佛的不同,在空間上也有十方諸佛不一樣。假定我們念一尊佛號、一尊菩薩聖號,便不能圓。念現在佛,不能念過去、未來佛;念此土佛,不能念他方佛。但所謂十方世一切佛、法、僧叁寶,都在我們現前一念之間具足。所以我們這一聲佛號,就是包括了十方諸佛、十方諸法、十方賢聖僧,也包括了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過去一切尊法、現在一切尊法,未來一切尊法;過去一切僧寶、現在一切僧寶、未來一切僧寶。這是我們念法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原理。我們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華嚴海會佛菩薩”,就是曉得這個關系。叁世諸佛、十方諸佛在一心中,所以我們一念就是十方叁世佛、法、僧叁寶。叁寶是佛教的中心,叁寶也是我們歸依、學習的對象。我們依叁寶來學,才能夠成就我們的法身。叁寶的定義,相信歸依過的人都會知道,師父在爲你歸依的時候,都有解釋過。恐怕你們有的忘記,或者有的人還沒有歸依過的,所以我再把叁寶的定義解釋一下。
“佛寶”,平常我們是指教主釋迦牟尼佛,實際上是應該包括一切諸佛。“佛”,印度話叫做“佛陀”,中國話翻譯爲“覺者”。“覺”就是覺悟。大覺大悟的一位聖者,就是佛陀。怎樣才叫做大覺呢?既能自覺,又能覺他,同時自覺、覺他,都做得圓滿無缺,是爲“佛陀”。人現在是凡夫,但我們原有本覺自性,如上午所說:無始以來的妄想、執著,使我們的心不易覺悟,不能成佛、淪于迷執。不知道我們一念具足叁寶的功德,所以不能成就。我們聽到佛法以後,能夠了知佛性平等,每個人都可以成佛,也知道我們一念當中具足叁寶的功德,這就是“覺”。依照這個道理去修,自然能夠完成所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叁覺。完成了叁覺,就是完成了佛果。佛寶的意義就是這樣。
“法寶”,就是佛陀給我們開示的一切佛法。在這裏面又包括著宇宙萬有的真理,以及讓我們轉凡成聖的修行方法。對于宇宙萬有的生起,佛教與其他宗教在基本上有不同的說法和看法。因爲佛從大覺海中證悟到宇宙萬有的生起,祗是因緣和合而已,是緣起而性空的。無論大小,一切事物的生起,都是集合各種不同的條件因素而成功。所以佛教不承認什麼東西都是上帝造的,或者什麼東西都是天生的、神造的。事實上,一切諸法的生起,都是衆緣和合而起,也就是要具備一切所需要的條件,才能夠生起。這就是一個很合乎科學的真理。以上是約“空間”方面的說法。若由“時間”方面來說,一切諸法的成就是因果的關系。有什麼因,就得什麼果。稻種子生起來的是稻苗,結起果來的是稻子;麥種子生起來的是麥苗,結起果來的是麥子。因果是一類的。這萬有緣生的真理是佛法。萬法緣起,佛也不例外。法華經說:“佛種從緣起。”所以緣起法,也包括了修行的方法。佛說,每人都平等地具有佛性,原來就是佛,祗是因爲一念昧不覺,所以就輪轉生死。現在我們了解了,就依照佛說的方法來修行,就路還家。上根利智的人,也許聽到這個真理以後,即能一念回光返照,馬上就能夠證悟到清淨本然的這個法界心體而成佛。不能了解的人,就要經過各種修行方法──所謂叁十七道品、四攝、六度。依照這些方法來修行,一步一步、漸漸地具足功德,無不轉迷成悟、轉凡成聖。這就是佛所說的法寶。
“僧寶”,是依佛的製度來出家修行,或者依佛的製度做到上求佛法大覺真理、下化一切迷昧衆生的修行者。這些都叫做“僧寶”。“僧”是和合的意思。和合有“理和合”和“事和合”。理和合就是同以佛法的真理來了解、來證悟;事和合就是同以佛法的律儀來生活、來修行。這就是僧寶的意義。
叁寶的功德、意義,解釋起來,是深廣無邊的。如上就我所知道的給各位簡單地介紹。然而僅就上面所介紹這一點價值來說,也就等于是滿世間的功德力了。所以我們依照叁寶的指示來修、來學、來證悟,這是絕對正確的一個修行方法,也是轉凡成聖的不二法門。因此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就是念叁寶的因德、念叁寶的真理、念叁寶的勝義,把我們的自性叁寶顯露出來。從我們綿綿密密、不斷持念當中,來完成這個功德。這是華嚴佛七期中,所念佛號的意義。因爲時間的關系,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接著唱華嚴字母。
七十四年一月十叁日 星期日 下午二時
各位大德!各位同學!大家好!
“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昨天我曾說過,這句佛號裏面,包括了佛、法、僧叁寶。叁寶是佛教的中心。佛修世、出世法,解脫以後,圓成大覺,是爲佛寶;佛陀一生四十九年當中,曾有叁百多次講經、說法,所遺留下來的遺教叫做法寶;佛在世時,乃至後來一直到現在,依佛製度出家、修行、研究佛法、化度衆生的這些出家的法師、師父,是爲僧寶。這是叁寶的簡單定義。叁寶的存在,是相互爲主導的。有時佛寶領先,因爲沒有佛,就沒有法和僧;有時法寶領先-佛法是成佛的路徑,假定沒有佛法,也就沒有佛寶和僧寶;僧寶是弘揚佛法的使者,佛陀不常住在世間,佛經自己不會講話,它能夠留傳千古、爲世明燈,是僧寶的功德。假使佛陀涅槃以後,沒有他的弟子們結集叁藏,沒有曆代祖師研究宏揚,這佛法老早就在這地球上消失了。所以叁寶有時分別來起主導的作用,同時也是互相依存…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