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P34

  ..續本文上一頁的。故叁寶是佛教的中心。

  身爲一個佛教徒,應懂得叁寶的意義。昨天說的自性叁寶,今天說的是住世叁寶。現在把自性的定義再說一遍:自性叁寶是指我們人人皆可成佛。每個學佛或不學佛的人,乃至一切有生命的衆生,都平等地具有佛性,都能成佛。這佛性,謂之自性佛寶。既能成佛,也就能說法,並且自性本身具備一切佛法,所以是自性的法寶。自性僧寶乃指理事融通,性相和合,萬事萬法和合無礙、緣生無性,即是自性僧寶。

  什麼是住世叁寶呢?雕刻、繪畫、五金鑄造、相好莊嚴、引起衆生信心的佛像,就是佛寶;叁藏教典、貝葉靈文、卷軸珍藏,或書本流通、诠釋教理行果,諸理性事相的經書,就是法寶;剃發、染衣、現出家相、紹隆佛化、爲世福田的比丘、比丘尼,就是僧寶。這就是住世叁寶,也叫做住持叁寶。因歸依住世叁寶,乃能引生個人之自性叁寶。

  現在再來解說“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也就是我們所念的佛號。

  “南無”二字是印度話的譯音。有人直接照字面念成“南無”,那不可以,不合原來的音韻,因此念“那谟”。也有的地方譯成“奈麻”,此乃地方鄉音的不同。總之,這只是個音譯,如美國總統,我們翻做“雷根”,原來的音是Reagan,香港人譯成“李根”,美國華僑翻成“列根”。叫出來的字音有輕重,也就有所不同,但這有所不同,但這沒有什麼大的關系。只要曉得這念法是個原音、這是音譯,就可以了。南無的義譯就是歸依或恭敬、尊敬。“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我們歸依的對象,因爲這句經名裏包括叁寶在內,就把這一句經名冠上“南無”二字。

  “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句經名,可分四段來解說它的意義:“大方廣”叁字就是法;“佛”就是人;“華嚴”就是譬喻;“經”是這本書。“大方廣”是法。什麼法呢?是心法,是法界心的一個說明。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平等、清淨的一直法界心。這個心是無所不在、無時不存的。它具有一切的功能、清淨的一直法界心。這個心是無所不在、無時不存的。它具有一切的功能、一切的智慧,能成就一切功德。就因這心具有這些特別的意義,所以“大”字是形容我們的心,是超越一切間時、空間的。“大”者,普遍也,包博也。遍一切處,無所不包,所以叫大。毗盧遮那如來的義譯,就是光明遍照。也就是說,這句話是形容我們心體之大。我們這個心,怎麼大法呢?從時間上看,我們不到它開頭的時候,故叫“先天地而生”。將來到什麼時候會結束,也沒有一定的時間,亦可說是“後天地而滅”。它的存在是無始無終的。從空間上看,它是無量無邊、無有邊際的。譬如靠著心的想像力,我們可以想像地球以內、甚至太空之中所有的事物,有時我們也可以想到超太空以外的事情,所以說這個心“廣”、“大”。楞嚴經上也說,我們的心體,是一個空性。這個空性比虛空還要大;虛空在如來大覺心海中,猶如大海中的一個水泡一樣。我們從這個譬喻,就可以曉得,我們的心體是如何地廣大了。

  “大方廣”這叁個字說明了我們心的體、相、用叁大。心既有如此大的意義、功能、不可思議的潛力,所以才要修行,用修行來把這個心弄明白。念佛、參禅,就是要了解這個意義。要知道,這是一切法之根本。把心法弄明白了,就一切法都懂得了。這心法在什麼地方呢?就在我們內心。所以我們要修這個心;佛也教我們要明這個心。

  “佛”,印度話叫佛陀,中國話叫覺者。佛陀是大覺大悟的一位聖者。他覺悟什麼呢?覺悟了心之自性。所以佛能夠演化出一切佛法,把他所覺悟的宇宙萬有的真理宣演出來,把轉凡成聖、了生脫死的方法介紹出來,把他所證驗過的一切法說出來。他覺悟:每個衆生都有佛性,都可成佛。此乃佛陀的創覺,故稱之爲大覺聖者。佛陀是聖中之聖、天中之天。佛教以佛陀爲教主,這也是應該的。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以釋迦牟尼佛爲教主,因爲這個世界上的佛法,是釋迦牟尼佛所創覺的。那我們現在爲何不念釋迦成尼佛,要念毗盧遮那佛呢?因佛有叁身:毗盧遮那佛是佛陀清淨莊嚴的自受用報身,盧舍那佛爲他受用報身;佛還有清淨法身,那是理性身。這種自身用報身莊嚴無比,所謂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他受用報身是用來攝化衆生的,讓衆生能夠見到佛的相好,生恭敬心、供養心、歸依心、信仰心,從而得度。所以我們念了毗盧遮那佛,也等于念了一切諸佛。這是一切諸佛的本尊佛。一切諸佛都有這樣的清淨法身,我們亦有這樣的清淨法身。我們常常念毗盧遮那如來的清淨莊嚴身,引發我們每人自性的清淨法身,這是念佛最大的作用。至于釋迦牟尼佛的丈六金身,那是隨類顯現的化身佛。

  第二個“方”就是形相。這個心的形相怎麼樣呢?世間一切的成就是我們心形相的表現。世間之所以存在,完全是因爲衆生心的描繪、變現,所以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五蘊”是一切有情世間,“無法而不造”的“法”是器世間和智正覺世間。

  外道說,什麼都是神或上帝造的。那是一種原始說法。人類智識未開,不曉得這個宇宙間萬物變化的道理。實際上,佛陀所覺悟世間的一切都是心的變現。譬如現在最時髦的尖端知識──電腦、電子──這許多東西,是神或上帝造的,還是人思想出來的呢?不用說,大家都知道,這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發明出來的,與神或上帝沒有關系。這就是心的相。一切世間都是心所造的形相。假如沒有衆生心,也就沒有一切世間。所以大乘起信論說:“言相大者,具足無量性功德故。”這是說明心的“相”。

  第叁“廣”,這是心的用。心的用是能夠成就世間、出世間的善因果。世間的善因果是人天果報,出世間的善因果就是諸佛、菩薩的修證。我們這顆心,迷昧時,就是衆生;覺悟了,就是佛。衆生不是自然有的,也不是神或上帝造的,是我們心的迷昧、起惑造業而感得的。諸佛、菩薩亦非天生,是我們覺悟了,依法修行而成就的。所以說,心的用不但能夠成就世間一切依正的莊嚴,同時也能夠成就出世間清淨的佛果。這就是心的用之大。

  “華嚴”兩字是譬喻。“華”字,應念爲“花”,有感果之義。開了花,就會結果。只畏我們有一分功德修行,就會得到一分果報;功德圓滿,我們就成佛。華也有嚴飾之義。什麼東西上面平平淡淡的沒有意思,要有花紋、花彩莊嚴起來,才好看。因此華也是佛萬德莊嚴的表征,所以用華來形容我們的修行功德,拿它來莊嚴我們的法身,及感得我們的佛果。“嚴”是一種嚴飾。把東西美化起來,叫做嚴。華是因,嚴飾是果──以萬行的因華,來莊嚴一乘的佛果。

  現在再來解釋“經”字。經有含攝之意,能含攝一切佛法的義理;也有貫穿之義,能把佛所說的佛法貫穿起來,不令散失;也是一種常道──過去、現在、未來的佛都是這麼說。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曉得了經名的含義,就明白全部經的內容。整部八十卷華嚴經,就是要說明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經名,就等于念了全部的華嚴經一樣。今天就介紹到這裏。接著唱華嚴字母。

  七十四年一月十四日 星期一 下午二時

  各位大德!各位同學!大家好!

  昨天已經講過“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這句佛號的含義。我說它包括了佛、法、僧叁寶,而“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句經題,又句括了人、法、譬喻。自古以來,在安定一部經的名字時,有叁種方式:一種是單以一個人喻立名,一種是單以一個譬喻立名,一種是單以一個法立名。或者以法和喻合起來立一部經名,或者以人和喻合起來立經名,或者以人和法來立一部經的名字,或者以人、法、喻叁種合起來立一部經的名字。華嚴經的經名,就是人、法、喻叁件事合攏起來安立的。“大方廣”就是法,“佛”就是人,“華嚴”就是喻。“大方廣佛華經”七個字,不僅是這部經的名字,實際上也涵蓋了整部八十卷華嚴經的內容大義。所以念這七個字的經名,等于把這部華嚴經的意思都念到了。在這裏面有佛、有法、也有僧,僧就是“華嚴海會佛菩薩”。“華嚴海會佛菩薩”,就是佛陀在說華嚴經的時候,聽衆多得不可算數,所以叫做“海會”。這“海會”二字,用來形容無量無邊的數字。

  佛在說法華經的時候,法華會上的聽衆有所謂百萬人天。這百萬人天雖多,還是有數字的。說華嚴經的時候,當時與會的大衆是沒有一個相當的數目字可以表達的。即使有,也是勉強安立的一個數字,如說十佛刹微塵數的菩薩大衆。“佛刹”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叁千大千世界”。一個地球、一對日月、一座須彌山、一個四天下-這樣的組合叫“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叫做“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就叫做“大千世界”。因爲累進叁次,叁次都是千數,所以叫做“叁千大千世界”。

  那麼每一尊佛,都以叁千大千世界爲他的教化區。一般人祗了解釋迦牟尼佛降生在娑婆世界,印度的迦毗盧衛國裏,甚至依照曆史上的考據,釋迦牟尼佛說法的地方,差不多都在恒河兩岸,好像從來沒有出國印度,沒有來過中國,也沒有去過美國。實際上,這是衆生依有限的心量、有限的眼光說的。佛陀真正說法的地方是沒有限製。根據佛經的記載,佛說法,時而天宮,時而龍宮,時而此土,時而他方。他說法是這樣迎合衆生的,衆生有感,諸佛就有應,所以叫做“隨緣赴感靡不周”。因此叁千大千世界、這樣一個世界組合單元,就是佛的教化區。

  一個佛世界、十個佛世界、一百、一千、一萬、十萬、億、兆、無量數、不可說不可說,這些數字都把它用盡了,還不夠。而這個華嚴經中的華嚴世界,是把佛的一個教化區的叁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塵,一粒佛刹微塵就有一個世界,所以叫做“佛刹微塵數世…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