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故三宝是佛教的中心。
身为一个佛教徒,应懂得三宝的意义。昨天说的自性三宝,今天说的是住世三宝。现在把自性的定义再说一遍:自性三宝是指我们人人皆可成佛。每个学佛或不学佛的人,乃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都平等地具有佛性,都能成佛。这佛性,谓之自性佛宝。既能成佛,也就能说法,并且自性本身具备一切佛法,所以是自性的法宝。自性僧宝乃指理事融通,性相和合,万事万法和合无碍、缘生无性,即是自性僧宝。
什么是住世三宝呢?雕刻、绘画、五金铸造、相好庄严、引起众生信心的佛像,就是佛宝;三藏教典、贝叶灵文、卷轴珍藏,或书本流通、诠释教理行果,诸理性事相的经书,就是法宝;剃发、染衣、现出家相、绍隆佛化、为世福田的比丘、比丘尼,就是僧宝。这就是住世三宝,也叫做住持三宝。因归依住世三宝,乃能引生个人之自性三宝。
现在再来解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也就是我们所念的佛号。
“南无”二字是印度话的译音。有人直接照字面念成“南无”,那不可以,不合原来的音韵,因此念“那谟”。也有的地方译成“奈麻”,此乃地方乡音的不同。总之,这只是个音译,如美国总统,我们翻做“雷根”,原来的音是Reagan,香港人译成“李根”,美国华侨翻成“列根”。叫出来的字音有轻重,也就有所不同,但这有所不同,但这没有什么大的关系。只要晓得这念法是个原音、这是音译,就可以了。南无的义译就是归依或恭敬、尊敬。“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我们归依的对象,因为这句经名里包括三宝在内,就把这一句经名冠上“南无”二字。
“大方广佛华严经”这句经名,可分四段来解说它的意义:“大方广”三字就是法;“佛”就是人;“华严”就是譬喻;“经”是这本书。“大方广”是法。什么法呢?是心法,是法界心的一个说明。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平等、清净的一直法界心。这个心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存的。它具有一切的功能、清净的一直法界心。这个心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存的。它具有一切的功能、一切的智慧,能成就一切功德。就因这心具有这些特别的意义,所以“大”字是形容我们的心,是超越一切间时、空间的。“大”者,普遍也,包博也。遍一切处,无所不包,所以叫大。毗卢遮那如来的义译,就是光明遍照。也就是说,这句话是形容我们心体之大。我们这个心,怎么大法呢?从时间上看,我们不到它开头的时候,故叫“先天地而生”。将来到什么时候会结束,也没有一定的时间,亦可说是“后天地而灭”。它的存在是无始无终的。从空间上看,它是无量无边、无有边际的。譬如靠著心的想像力,我们可以想像地球以内、甚至太空之中所有的事物,有时我们也可以想到超太空以外的事情,所以说这个心“广”、“大”。楞严经上也说,我们的心体,是一个空性。这个空性比虚空还要大;虚空在如来大觉心海中,犹如大海中的一个水泡一样。我们从这个譬喻,就可以晓得,我们的心体是如何地广大了。
“大方广”这三个字说明了我们心的体、相、用三大。心既有如此大的意义、功能、不可思议的潜力,所以才要修行,用修行来把这个心弄明白。念佛、参禅,就是要了解这个意义。要知道,这是一切法之根本。把心法弄明白了,就一切法都懂得了。这心法在什么地方呢?就在我们内心。所以我们要修这个心;佛也教我们要明这个心。
“佛”,印度话叫佛陀,中国话叫觉者。佛陀是大觉大悟的一位圣者。他觉悟什么呢?觉悟了心之自性。所以佛能够演化出一切佛法,把他所觉悟的宇宙万有的真理宣演出来,把转凡成圣、了生脱死的方法介绍出来,把他所证验过的一切法说出来。他觉悟:每个众生都有佛性,都可成佛。此乃佛陀的创觉,故称之为大觉圣者。佛陀是圣中之圣、天中之天。佛教以佛陀为教主,这也是应该的。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佛法,是释迦牟尼佛所创觉的。那我们现在为何不念释迦成尼佛,要念毗卢遮那佛呢?因佛有三身:毗卢遮那佛是佛陀清净庄严的自受用报身,卢舍那佛为他受用报身;佛还有清净法身,那是理性身。这种自身用报身庄严无比,所谓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他受用报身是用来摄化众生的,让众生能够见到佛的相好,生恭敬心、供养心、归依心、信仰心,从而得度。所以我们念了毗卢遮那佛,也等于念了一切诸佛。这是一切诸佛的本尊佛。一切诸佛都有这样的清净法身,我们亦有这样的清净法身。我们常常念毗卢遮那如来的清净庄严身,引发我们每人自性的清净法身,这是念佛最大的作用。至于释迦牟尼佛的丈六金身,那是随类显现的化身佛。
第二个“方”就是形相。这个心的形相怎么样呢?世间一切的成就是我们心形相的表现。世间之所以存在,完全是因为众生心的描绘、变现,所以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五蕴”是一切有情世间,“无法而不造”的“法”是器世间和智正觉世间。
外道说,什么都是神或上帝造的。那是一种原始说法。人类智识未开,不晓得这个宇宙间万物变化的道理。实际上,佛陀所觉悟世间的一切都是心的变现。譬如现在最时髦的尖端知识──电脑、电子──这许多东西,是神或上帝造的,还是人思想出来的呢?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发明出来的,与神或上帝没有关系。这就是心的相。一切世间都是心所造的形相。假如没有众生心,也就没有一切世间。所以大乘起信论说:“言相大者,具足无量性功德故。”这是说明心的“相”。
第三“广”,这是心的用。心的用是能够成就世间、出世间的善因果。世间的善因果是人天果报,出世间的善因果就是诸佛、菩萨的修证。我们这颗心,迷昧时,就是众生;觉悟了,就是佛。众生不是自然有的,也不是神或上帝造的,是我们心的迷昧、起惑造业而感得的。诸佛、菩萨亦非天生,是我们觉悟了,依法修行而成就的。所以说,心的用不但能够成就世间一切依正的庄严,同时也能够成就出世间清净的佛果。这就是心的用之大。
“华严”两字是譬喻。“华”字,应念为“花”,有感果之义。开了花,就会结果。只畏我们有一分功德修行,就会得到一分果报;功德圆满,我们就成佛。华也有严饰之义。什么东西上面平平淡淡的没有意思,要有花纹、花彩庄严起来,才好看。因此华也是佛万德庄严的表征,所以用华来形容我们的修行功德,拿它来庄严我们的法身,及感得我们的佛果。“严”是一种严饰。把东西美化起来,叫做严。华是因,严饰是果──以万行的因华,来庄严一乘的佛果。
现在再来解释“经”字。经有含摄之意,能含摄一切佛法的义理;也有贯穿之义,能把佛所说的佛法贯穿起来,不令散失;也是一种常道──过去、现在、未来的佛都是这么说。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晓得了经名的含义,就明白全部经的内容。整部八十卷华严经,就是要说明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名,就等于念了全部的华严经一样。今天就介绍到这里。接著唱华严字母。
七十四年一月十四日 星期一 下午二时
各位大德!各位同学!大家好!
昨天已经讲过“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这句佛号的含义。我说它包括了佛、法、僧三宝,而“大方广佛华严经”这句经题,又句括了人、法、譬喻。自古以来,在安定一部经的名字时,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单以一个人喻立名,一种是单以一个譬喻立名,一种是单以一个法立名。或者以法和喻合起来立一部经名,或者以人和喻合起来立经名,或者以人和法来立一部经的名字,或者以人、法、喻三种合起来立一部经的名字。华严经的经名,就是人、法、喻三件事合拢起来安立的。“大方广”就是法,“佛”就是人,“华严”就是喻。“大方广佛华经”七个字,不仅是这部经的名字,实际上也涵盖了整部八十卷华严经的内容大义。所以念这七个字的经名,等于把这部华严经的意思都念到了。在这里面有佛、有法、也有僧,僧就是“华严海会佛菩萨”。“华严海会佛菩萨”,就是佛陀在说华严经的时候,听众多得不可算数,所以叫做“海会”。这“海会”二字,用来形容无量无边的数字。
佛在说法华经的时候,法华会上的听众有所谓百万人天。这百万人天虽多,还是有数字的。说华严经的时候,当时与会的大众是没有一个相当的数目字可以表达的。即使有,也是勉强安立的一个数字,如说十佛刹微尘数的菩萨大众。“佛刹”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区,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地球、一对日月、一座须弥山、一个四天下-这样的组合叫“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叫做“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叫做“大千世界”。因为累进三次,三次都是千数,所以叫做“三千大千世界”。
那么每一尊佛,都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他的教化区。一般人祗了解释迦牟尼佛降生在娑婆世界,印度的迦毗卢卫国里,甚至依照历史上的考据,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地方,差不多都在恒河两岸,好像从来没有出国印度,没有来过中国,也没有去过美国。实际上,这是众生依有限的心量、有限的眼光说的。佛陀真正说法的地方是没有限制。根据佛经的记载,佛说法,时而天宫,时而龙宫,时而此土,时而他方。他说法是这样迎合众生的,众生有感,诸佛就有应,所以叫做“随缘赴感靡不周”。因此三千大千世界、这样一个世界组合单元,就是佛的教化区。
一个佛世界、十个佛世界、一百、一千、一万、十万、亿、兆、无量数、不可说不可说,这些数字都把它用尽了,还不够。而这个华严经中的华严世界,是把佛的一个教化区的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尘,一粒佛刹微尘就有一个世界,所以叫做“佛刹微尘数世…
《华严文选(成一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