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P35

  ..續本文上一頁界”。毗盧遮那如來在說法的時候,就是遍及十佛刹微塵數的世界。那些世界的衆生都在聽說法。而“十佛刹”的“十”字,不是剛好指的十個刹土。華嚴經上常常讀到十什麼、十什麼的,這“十”並不是一個有限量的個數,而是個圓滿數。所以常說毗盧遮那如來在說法時,有十個佛刹微塵數的聽衆,就是華嚴海會。海者,形容聽衆衆多,陣容廣闊如海。

  華嚴海會裏面這些聽衆,在世主妙嚴品上,就其族類分做四十一個單位。從執金剛神到日光天子,其中主山神一衆,主地神一衆、主夜神一衆、主晝神一衆、主空神一衆、主力神一衆,乃至諸菩薩衆。每次開大法會,就有四十一單位的代表參加。這四十一單位也是有所表示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是這四十一單位所代表的位次。妙覺爲什麼沒有?因爲妙覺是佛果位。佛最基本的聽法衆就是這四十一衆,是十佛刹微塵數的華嚴海會。華嚴海會裏有佛,有同生類之菩薩,有異生類的天、龍八部及諸神衆。佛──我們可以說就是毗盧遮那如來──是主,而這許多聽法的菩薩及諸天、龍、神鬼等衆是伴,主伴圓融。

  所謂“僧寶”就是華嚴海會佛菩薩.“佛”昨天我們已經講過了,而“菩薩”的意思有很多種。很多人弄不清楚,甚至于不曉得菩薩是什麼神,也不知佛教裏有菩薩,祗曉得有菩薩這個名字。因此把菩薩的名字隨便去安。就像中國人所崇拜最多的土地公,有時也叫他土地菩薩;還有催生娘娘,也是菩薩。就是這樣隨便亂用!其實,菩薩的解釋有廣義的,也有狹義的。狹義的菩薩,就是指導迦牟尼佛座下許多幫助弘揚佛法、教化衆生的大弟子,如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等。這些大弟子多數有在家身分,有的也現天人身。

  廣義的菩薩,就是凡發了上求佛覺、下化衆生這種菩提心的人。因此菩薩不限于在家衆,出家衆也有。尤其是到了中國佛教的傳說,出家衆除了受比丘、比丘尼戒以外,還要受菩薩戒,所以中國的出家衆,也可以說是出家菩薩。

  那麼“菩薩”的定義又是什麼呢?印度話“菩提薩埵”,翻成我們中國話,有九種翻法。有的翻做“大心衆生”,就是發了大心的人;有的翻成“覺有情”。覺就是佛陀那個大覺的覺,有情就是衆生。對自己來說,菩薩是已覺悟的有情;對他覺悟的對象來說,菩薩能以佛法覺悟一切有情,所以叫自覺、覺他,叫做覺有情。能夠具備這樣的條件,又有那麼好的德行,發了菩提心的人,就叫做菩薩。菩薩之所以還要覺習,是因爲覺行還沒有圓滿。他的自覺還沒有圓滿,而覺他也沒有圓滿,所以叫覺有情,不叫佛陀,也不稱大覺。由此我們就可以了解,凡是發了菩提心,能夠自己覺悟佛法,又能用佛法來覺悟衆生的人,可以稱做“菩薩”。這就是菩薩的定義。

  華嚴海會當中,都是菩薩。華嚴這種大教,一般凡夫人固然聽不懂,就連修聲聞乘的、緣覺乘的小乘聖者也聽不懂。所以參與這個華嚴法會,聽佛陀講華嚴經的這些聽衆,都是菩薩衆。因此叫“華嚴海會佛菩薩”。這就是僧。“僧”本來含有“大衆”的意思,印度話叫做僧伽或僧迦,翻成中國話就是“衆”。叫“多少衆”,就是“多少人”的意思。而四十一類、十佛刹微塵數的菩薩,都在華嚴會上聽講華嚴經。

  這華嚴海會菩薩又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說法是指毗盧遮那如來成佛的時候,來聽講華嚴經的那許多菩薩。廣義的說法,就是今天我們只要講華嚴經的地方,就有聽講華嚴經的大衆,或者有念華嚴經的道場,或是打華嚴佛七的法會,能夠發心來參加的,我們都可叫做“華嚴海會佛菩薩”。所以能夠發心來誦華嚴經,或者發心來參加華嚴七的,都是有深厚善根的,于佛法當中也具有深厚的因緣。如金剛經上說:“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百千萬億佛所種諸善根。”既然這樣,我們就不要小看自己。

  我們都是于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如來所,種了善根的人,所有才有資格來參與華嚴誦經法會,或者華嚴佛七法會,或者華嚴講經法會。那是不簡單!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要自己慶幸!自己更加堅定信心,精進修學,因爲我們已經有很多的善根、很深厚的基礎了。我們應該在這個基礎上,讓這些善根早一天發芽、成長、開花、結果。這樣也就不辜負我們過去發心學佛的因緣。所以我們念“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有這麼多的意義、這麼深的道理。

  再說,我們念佛的目的在那裏?如我們的回向偈,不是“願生西方淨土中”,而是“願生華藏世界中,大寶蓮華爲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爲伴侶”。修淨土,也是有廣狹的不同意義。修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是以念一尊佛的名號,往生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是一個比較狹義的說法。而我們念的是所有的佛,連帶念到華嚴海會佛菩薩的名號,也就是就,不專門念一尊佛,而是所有的佛都念到,所有的菩薩都念到。這是非常廣闊的一個境界,所以我們往生的淨土叫“華藏世界”。我們所熟念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也包含在這華藏世界之內。

  華藏世界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呢?在華嚴經上說,世界的組合是這樣的:在無邊香水海裏面,有一朵大寶蓮華。這朵大寶蓮華上面有輪圍山、有鐵圍山、有七重寶山重重圍繞。當中以須彌山爲中心。須彌山的南邊叫做贍部洲,須彌山的北邊叫俱盧洲,須彌山的東邊叫勝神洲,須彌山的西邊叫牛賀洲。這須彌山的四面有四個洲,就是大地,這就是一個世界種,而大寶蓮華裏更有無數世界種。每一個世界種是一個中心,然後向十方發展。各有二十重華世界圍繞。而這二十重華藏世界,每一個世界又是一個中心,每一個世界的四周十方,也各有十佛刹微塵數的世界圍繞。這樣叫做“華藏世界”。這世界是無窮無盡、沒有邊際的,是我們毗盧遮那如來親證的境界。有沒有這樣的可能呢?應該是有的。我們稍微注意一下現在的天文知識報導,就知道了,現在的天文學家已經探測到,在銀河系裏面有四十五萬到五十萬億的星球。每當月明星稀的晚上,我們仰起頭來看那天空,已可以看到,銀河系裏有亮亮的、一片一片的亮雲,那就是銀河裏許多星球的光集合起來的。我們沒有辦法去看清它那一個個的星球,那是肉眼沒法看得清楚的,祗能看到星球結合起來的一片光芒。那就是無量無邊世界的說明。

  上面可以看到世界是如此,下面也一樣地有。在我們下方世界的衆生,他們從下方看上來,我們的地球也是他們看到的星雲,在銀河系裏的一個星球,所有上方世界的星球,在他們看起來也是那麼地多。所以在這太空裏面的世界是無窮盡的。佛陀的覺悟很了不起。經文把它計算,就可以證明,所謂“十佛刹微塵世界”、“華藏世界”不是憑空的構想,可能是真實的情況。

  總而言之,就是世界無邊。那麼我們要生到那一個世界呢?還是要生到很多世界去呢?假如在很多世界當中,選擇極樂世界,那也很好啊,因爲極樂裏實在太好了!所謂七寶行樹、七重羅網四面圍繞;還有七寶蓮池、八功德水。極樂世界是黃金爲地,而其中充滿諸上善人。一旦往生,則能得不退轉!這世界是比較殊勝,是很理想,但其中祗有藥,沒有苦,沒有一個比較。我們的華藏世界就有了比較,其中有世界可能比西方極樂世界更好,也不一定。

  那麼統統好的,沒有壞的,也不行。要有比較,才會上進。娑婆世界衆生爲什麼曉得修行呢?就是因爲我們的生活環境有苦、有樂。苦的太苦,而樂的又不見得怎麼圓滿。娑婆世界的樂是短暫的,而且是苦的因,所謂“樂極生悲”。因此我們去尋求解脫,去學佛修道。當我們知道修行時,也應該知道有所比較。例如華藏世界和極樂世界這兩個大目標,對我們發心修道,有一種具體的誘導作用。

  菩薩發了心以後,不只是要到極樂世界去,也應該到娑婆世界去,要去度衆生啊!所以我們發願往生,也隨我們自己的志願。這是我們念佛的目的、念佛的目標,也是念佛的作用。今天就到此結束。接著唱華嚴字母。

  七十四年一月十五日 星期二 下午二時

  各位大德!各位同學!大家好!

  今天畏講的題目,是“念佛的叁資糧”。念“阿彌陀佛”,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可以往生華藏世界。這兩句話都是能兌現的,只要發起心來,認真地念下去,都能夠達到往生的目的。問題是在我們能不能真正地發心去念。

  往生淨土所依乃是信、願、行等叁資糧。第一、信、就是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心,相信念“阿彌陀佛”,或其他佛號,決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或其他佛國淨土;同樣地,念“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決定可以往生華藏世界;相信華藏世界或其他佛國淨土,不是烏托邦。這個信心要一直不受任何威逼、利誘來改變它。必須具有這樣的信心,才可以達到往生的目的。

  第二、“願”;只有信,還不行,還要發願。信是相信。而如果不想去,那也沒有用處。既然說西方極樂世界那麼莊嚴、美妙、自在、解脫,文化水准又高,人也都是諸上善人,那就要去呀!要去,就必須具有這個願心。例如,做任何一件功德,都畏回向極樂世界;念一句佛號、看一卷經,也都要回向極樂世界。而且,假如有人說,另有一個世界比極樂世界更好,我也決不因這種話而改變我的初衷。求生華藏世界也是一樣,也要有願心。所以我們每次念完佛號以後,要回向。我們積極修行的時候,無論是念佛、看經,或者布施幾塊錢,或在佛前修了一分供養,都要把這分功德回向華藏世界,都要讓它成爲往生華藏世界的正因。我們昨天講,生極樂世界和生華藏世界稍微有點不同,但是發願往生的意義的一樣的。不過,生到極樂世界,可以趕快修學成功,然後隨緣回入娑婆或十方世界,去說法、度衆生。生到華藏世界,就是一方面修行,一方面度衆生。應該注意的是,要有願心;願心要發得很真…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