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百品;下部經則有十萬偈、四十八品。龍樹菩薩觀前二部經,渺若淵海,非人世慧力之所能及。乃誦得後部經,歸于五天。
華嚴大經,傳之我國者,亦爲叁部。依其翻譯年代之先後別之,即所謂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及四十華嚴是也。茲將此叁部華嚴經之翻譯經過,簡述如下:
一、六十華嚴:梵本原藏于遮拘槃國,爲遮國傳國之寶。遮王敬信王寶,內宮珍藏諸大乘經,而于華嚴等一十二部大經,特別重視,將之別藏于山間石窟,嚴防外流,定爲國法。有東晉沙門支法嶺者,志弘大乘,人所欽敬。聞遮拘槃國藏諸聖典,乃不計艱辛,前往求取。遮王嘉其爲法精誠,遂付華嚴經前分叁萬六千偈以歸。東晉義熙十四年,吳郡內史孟顗、右衛將軍褚叔度,聯名恭請西域高僧佛陀跋馱羅尊者,將支法嶺大師取回之經,譯成華文。尊者受請,于道場寺合法業、慧嚴等百余高賢,共襄譯場。曆時數載,方畢其事,計得經文六十卷,故定名爲六十華嚴。
二、八十華嚴:此經梵本原爲西域于阗國之所珍藏。大唐武則天女皇者,崇奉叁寶,力弘大乘,嘗以六十華嚴處會未備爲憾。及聞于阗國藏有全經,欣喜無量,遂即遣使往求。時于阗有高僧實叉難陀尊者,博通叁藏,尤擅華嚴。于阗國王見王朝使至,求請大經,特請實叉難陀尊者赍大經以東來。以武皇證聖元年,假東都大內遍空寺,從事翻譯。女皇親臨譯場,贊襄勝業,並綴序文而題品名。迨聖曆二年,全部脫稿,得經文八十卷,遂稱之爲八十華嚴。以別于六十舊譯,故亦號之爲新經。參與新經譯事者,尚有南天竺沙門菩提流志、我國高僧義淨、複禮、法藏等,皆一時之僧中俊彥也。
叁、四十華嚴:此經爲華嚴大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之廣譯本,其梵本原藏諸南天竺之烏茶國。烏王欲來大唐朝禮,探知德宗皇帝崇奉佛教,乃手書此經,來華進貢,向德帝呈獻法寶。德宗獲經,視同拱璧。遂于貞元十二年,诏命般若叁藏,譯梵爲華。至十四年完成,得經文四十卷,故名之爲四十華嚴。助譯此經者,有圓照、弘道、鑒虛、道通、澄觀、霍仙鳴、窦文暢等佛門龍象及大德居士,譯場在當時之長安名刹崇福寺。
于此尚有二事,必須補充言之者,即:
一、晉譯六十華嚴,于初譯時並未完全。事爲我華嚴叁祖法藏賢首國師之所發現。師于奉诏宣講此經時,感覺經文有不連貫處,嘗思有以補充。適當時有中天竺叁藏法師地婆诃羅(華言日照)者,來華弘法。師亦華嚴學者,藏公遂將經之阙文就教于日照叁藏。日照叁藏原攜有梵本華嚴,乃相與校勘,喜得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文中,自摩耶夫人後至彌勒菩薩前,中間脫落天主光等十余位善知識,及以彌勒菩薩後至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善知識前,中間文殊菩薩展伸右手,過一百一十由旬,摩善財童子頂之兩段經文。遂請複禮法師執筆,慧智法師譯語,加以按段補入。六十華嚴至此方成完本。
二、八十卷之華嚴新經,當時以爲已臻完備,然據趙宋戒環大師研究指出,以爲仍未齊全。蓋新經亦祗四萬五千偈、叁十九品耳。史傳,龍樹菩薩所傳誦者爲下部經,計十萬偈、四十八品,以新經之偈品數字言,差距頗大。況華嚴演教,每以十爲圓數。戒環大師以爲,新經應爲十會、四十品經,尚有第七會、叁禅天一品經文未來。戒師以大經義在表法,想當然耳。實則以前所舉之偈品數字言,固非僅缺一處、一會之經文也。此事有待後賢之努力,將所遺之五萬五千偈、九品經文求得,則此世界之下部華嚴大經,方成真正完璧也。
上述叁部華嚴經之中,以唐譯新經比較完備。澄觀清涼國師爲著疏鈔釋義,將全經分爲七處、九會、五周、四分。循此組織以讀,匪特不覺其經文之冗長,且有條理井然、按圖索骥之趣。茲依華嚴疏鈔之科分方法,說明全經組織概況如下:
一、毗盧遮那世尊,初次集會于摩竭陀國,阿蘭惹法菩提場中(是爲七處中之第一處),放眉間光及齒光,入毗盧遮那藏身叁昧,以普賢菩薩爲會主,爲四十二位法身大士,說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叁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及毗盧遮那品等六品,計十一卷經文,演揚如來依、正果法,令衆生由欣慕而生信。是爲四分中之第一-舉果勸樂生信分。于五周中,屬所信因果周。
二、第二次集會是在普光明殿(是爲第二處)。世尊放兩足輪光,以文殊師利菩薩爲會主,說十信法門(此會文殊不入定,以信未入位故),計有如來名號品、四聖谛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及賢首品等六品-四卷經文。前叁品複顯所信之果法,後叁品則正說十信法之解行力用。
叁、第叁次集會爲在忉利天宮(是爲第叁處)。世尊放兩足指光,以法慧菩薩爲會主,入無量方便叁昧,說十住法門。計有升須彌山頂品、須彌偈贊品、十住品、梵行品、初發心功德品及明法品等六品-叁卷經文。十信滿心,入十住位,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四、第四次集會爲于夜摩天宮(是爲第四處)。如來放兩足趺光,以功德林菩薩爲會主,入菩薩善思惟叁昧,說十行法門。計有升夜摩天宮品、夜摩宮中偈贊品、十行品及十無盡藏品等四品、叁卷經文。十住既圓,續說行法,中賢十行之德,皆依佛智之所顯發。
五、第五次集會爲在兜率天宮(是爲第五處)。如來放兩膝輪光,以金剛幢菩薩爲會主,入菩薩智光叁昧,說十回向法門。計有升兜率天宮品、兜率宮中偈贊品及十回向品等叁品、十二卷經文。行德既周,自利功圓;進位回向,兼以利他。上賢十向,智德增勝;叁處回向,而無障礙。大悲普覆故,回向衆生;大智上求故,回向菩提;入理雙寂故,回向實際。
六、第六次集會在他化自在天宮(是爲第六處)。如來放眉間毫相光,以金剛藏菩薩爲會主,入菩薩智慧光明叁昧,說十地法門。品唯單一,而經文則有六卷之多。上之叁賢進修位滿,解、行、願之叁德,亦已周圓。如今進位十地,親證真如,如來智業,漸漸增修,有如大地生成萬物。
七、第七次集會重回普光明殿(處同第二)。如來親作會主,放眉間光及口光,入刹那際叁昧,說等、妙覺法門。有十一品、十叁卷經文。于中從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如來壽量品及菩薩住處品等六品經文,總爲說等覺法。良以十地既已滿心,即將成等正覺,故立等覺之名。自佛不思議品、十身相海品至隨好光明品之叁品經文,爲說妙覺之法。上來等覺義周,自然進階妙覺果海。以上于四分中屬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于五周中,爲差別因果周。蓋如來名號品下二十六卷經文,明差別因;佛不思議品下叁品經文,明差別果。下面普賢行品與如來出現品之兩品經文,于五周中,爲平等因果周。蓋普賢行乃平等因;如來出現,則平等果也。
八、第八次集會仍在普光明殿(處同第二)。以普賢菩薩爲會主,入佛華嚴叁昧,說二千行門(此會佛不放光,表行依解發,依解光故),亦唯祗離世間一品,但有七卷經文。由上差別因果與平等因果已得勝解。今則依解起行,六位頓修,二千行門,一時齊起。雖處世間,而無染著,故謂之爲離世間也。以上于四分中屬第叁──托法進修成行分;于五周中,則爲成行因果周。
九、第九次集會爲于逝多林(是爲第七處)。以如來、善友爲會主,放眉間白毫相光,說果法界法門。亦唯入法界之一品,而經文長達二十一卷。上來大行,既已圓具,窮證法界,理有必然。此會如來自入師子頻申叁昧,意在顯示果法界法,令諸衆會頓證法界。而以善財示範,曆位進修,是爲漸證法界。頓漸不二,本末融會,皆共圓證法界法性。此乃華嚴大教之不共宗旨也。以上于四分中屬第四──依人證入成德分;于五周中,則爲證入因果周。
華嚴大經,無盡教海,汪洋沖融,廣大悉備。初學讀之,不啻入海算沙,無法得其涯畔。幸我華嚴祖師,悉心規畫,使叁十九品經文,條理分明;四十二位法門,綱舉目張。學者就路前進,寶所不難覓得矣。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彌陀佛誕前一日于華嚴蓮社
華嚴宗綱要
一、敘言
華嚴宗乃我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爲一宗正依之根本經典;以建立義理,顯示旨歸,因而得名。又此宗之觀門教相,經法順和尚初創,至相尊者繼演,至賢首國師而圓備,故又名賢首宗。又以本宗旨在闡明法界緣起,自在無礙法門,故亦名法界宗。賢首之後,有清涼國師澄觀出,作華嚴大疏及演義鈔,維持華嚴正統。同時複有圭峰宗密大師,祖述清涼,盛弘此宗。以上自法順至宗密,人稱爲華嚴五祖,蓋開創並演暢此宗之五大功臣也。
二、華嚴宗之經論注述
此宗所依,以大方廣佛華嚴經爲主。然華嚴經在我國流傳者,有叁種譯本:一爲六十華嚴,譯成于東晉義熙十四年間;佛陀跋馱羅爲譯主,經成六十卷,故稱六十華嚴。以其出于晉代故,亦稱爲晉經。次爲八十華嚴,譯在唐武後時,實叉難陀所主譯,得經八十卷,故稱八十華嚴。對前晉經,故稱之爲新經。又唐德宗朝,有般若叁藏,別譯入法界品第四十卷,因稱之爲四十華嚴。國人所宗,獨推八十。
相傳,華嚴經乃佛初成正覺,于菩提樹下二七日中之所頓演。以其陳義高遠,初世無傳。待佛滅後七百年頃,經南天竺龍樹菩薩自龍宮誦出。因龍宮所藏華嚴,有上、中、下叁本。上、中兩本,內容浩繁,均非凡夫之力所能持,乃誦下本十萬偈、四十八品而出。而我國所譯八十華嚴,實其前分四萬五千偈耳。杜順和尚初依晉經作法界觀一卷、五教止觀一卷,奠定一宗之基礎。其弟子至相尊者雲華大師,通大經十地品中六相義,作搜玄記五卷以疏之,又作十玄作、五十要問答、孔目章,以申其義。本宗至是,已具雛形。法藏賢首國師作華嚴探玄記二十卷,又參與翻譯八十華嚴,造華嚴章疏二十余部,大成一宗之教義。清涼國師作華嚴大疏及演義鈔,樹立華嚴正統;圭峰密公作華嚴原人論,祖述清涼;明季續法大師著賢首五教儀詳注等,清代通理法師…
《華嚴文選(成一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