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失落的理性(恒毓)▪P2

  ..續本文上一頁究時所用的方法,從而直接影響到研究的結果。在佛學研究中,要想真正有所收獲,就必須對佛法和理性的關系有很好的把握和處理。

  在佛法的體系中,認知方法可以有叁種,即現量、比量和聖教量。在佛教看來,現量是所有認識和行爲的基礎,親證現量之境是修行的關鍵所在,但作爲認識基礎的現量和作爲修行目標的現量又存在著質的不同,所謂今非昔比;比量是建立在現量上的正確思維,是理論層面的東西,如果同實際情況不符,它將走向反面,成爲非量;聖教量是諸佛言教,是教化所依。在叁量中,學佛者一般是交叉使用,以聖教量爲依據,以比量爲前提,以現量爲目標,從而將解與行有機地統一到一起;而研究人員則主要使用比量,聖教量僅供參考,現量幾乎沒有。從人們對叁量的態度上已不難發現佛教界與佛學界的根本區別所在,那就是關于現量的問題。在佛法中,現量是一切法的根本,也是修行的目的;而在佛學研究中,現量則通常被忽視。現量被忽視的直接後果,是致使所有的研究都建立在純粹的理論思維之上,從而使研究結論同佛教的實際相脫節,甚至鬧出毫不相幹的笑話。比如,當你從調查中得知所有參加禅修的人所産生的境界都不相同時,你很可能會認爲:“佛法不過如此,連學佛者自己都說不清楚,有什麼可靠性可言呢?”如果是這樣,你就錯了!錯在哪裏呢?錯就錯在你過于肯定自己理論的正確而忽視了一個最爲基本的事實,忽視了一切事物自身的非言性。就像誰也無法對甜作出確切的描述一樣,誰也無法對佛法境界進行描述,最多,你可以用一個“不可思議”或“離言自性”來代表,這便是語言的局限!很自然,用這樣的語言來表述的理論能不能不折不扣地揭示事物的真相是不言而喻的。在佛法看來,要向你說明甜的問題,理論的東西根本不必要,因爲這個問題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你只要吃上一口蜂蜜,自然就知道什麼是甜了;反之,即使我說上一百年,你也不可能知道甜的滋味!我們從這個感性的角度可以非常肯定地說,純理性的思維是行不通的,只有以佛教自身的方法作爲把握佛法的基本方法並適當地配以其它的理性思維手段才是佛學研究的最佳方式。

  是佛法的實踐性打破了純理性思維的絕對性,佛法的直覺性決定了純理性思維的失落。認識到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只有認清了應當如何來面對研究對象,才能有效地進行相關的研究,得出的結論也才不致于贻笑大方。當今佛學界同佛教界之所以會發生誤會,不正是由于澀槟榔現象的普遍存在嗎?

  我們東方人一貫重視直覺,強調親身感受,而西方人則強調理性,講究從理性上去揭示事物的來龍去脈,注重解決生存與發展的種種問題。應該說,這兩種傾向都不錯,都爲人類的發展做出了舉世公認的貢獻。不過,佛學研究中的澀槟榔現象決不是純粹的東方文化或純粹的西方文化,而只能是東、西方文化的合璧:其中的人雲亦雲的成分來自于東方文化不求甚解的作風,而唯理是從的成分則是將西方文化中追求真理的精神絕對化的結果。必須看到,這兩種傾向的極端發展實際上都是人類文化的糟粕所在,是應當抛棄的東西,而有些人卻視之若瑰寶,豈不是人類的悲劇?

  -----------------------------------------------------------

  附注:

  [1] 作者恒毓(Hengyucius),《世界弘明哲學季刊》編委會主席,哲學教授,中國南京大學哲學博士。長期以來,作者一直致力于中國傳統文化佛、道、儒思想體系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體系的方法論探討,除了有《般若瑣談》、《金剛經懸解》、《現代佛學文庫·印光卷》、《普賢行願品指歸》和《佛道儒心性論比較研究》等近百萬字的專著之外,在海內外還有數十篇相關論文發表,並多次在國際佛學論文比賽中獲獎。電子信箱:hy@whpq.org

  [2] 本文發表于《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2期,此次出版時,作者對其作了部分改動。

  [3]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自序品第一》記載:“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據《五燈會元·五祖法演禅師》記載,西天外道嘗難比丘曰:“既不分能證、所證,卻以何爲證?”無能對者。外道貶之,令不鳴鍾鼓、反披袈裟。叁藏奘法師至彼,救此義曰“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乃通其難。

  [4] 在《叁國演義·第一百十七回》,艾曰:“吾軍到此,已行了七百余裏,過此便是江油,豈可複退?”乃喚諸軍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吾與汝等來到此地,若得成功,富貴共之。”衆皆應曰:“願從將軍之命。”毛澤東《實踐論》說:“中國人有一句老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話對于人們的實踐是真理,對于認識論也是真理,離開實踐的認識是不可能的。”

  [5]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幫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詳見《論語·學而第一》。

  [6] 有關儒家的內聖外王,本人在《〈周易〉的聖人觀與儒家的內聖外王》一文中有專門的探討。本人認爲:“儒家的“內聖外王”之說缺乏曆史的真實性和現實的可行性,中國能否繁榮富強,這同是否提倡“內聖外王”毫不相幹,因爲聖人與政治家完全是兩回事,硬要將其拉扯到一塊只是理論家的一廂情願,事實上是不可能的。”詳見《世界弘明哲學季刊》2000年12月號《〈周易〉的聖人觀與儒家的內聖外王》,國際網址:http://www.whpq.org/。

  [7] 儒家創始人孔子曾有“當仁不讓于師”的說法,見《論語·衛靈公第十五》。

  

《失落的理性(恒毓)》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常樂我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