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山中有僧人不知,城裏看山空黛色。”經過曆代營建,山上寺院達數十座,由此構成了太白山獨特的古建築群,這些寺院多用鐵瓦覆頂,佛像多爲鐵鑄或木雕。如今,由遠門口登山,于海拔1060米處有下坂寺、上坂寺;由營頭口登山,于海技2000米處有菩薩山(俗稱大殿),往上又有平安寺、明心寺、向陽寺等。由太白山向東漸次有駱峪寺,原爲隋大業間(605—617)高僧道哲潛隱之所,後又“營構禅宇,立徒策業,教以正法,訓以律儀”,寂後葬此。黑水峪內之仙遊寺,始建于開皇二十一年(即仁壽元年,6 01),初時亦宮亦寺。隋文帝第一次下令在全國建數十座舍利塔,仙遊寺占其一,此塔至今猶存,名法王塔,方形7級,高31米。鹹通元年(860)分而爲叁寺,現留一寺,位于黑水南岸。這裏山環水繞,到處是茂林修竹,甘泉飛瀑,加之薄霧缭繞,古洞幽奇,素有“洞天福地”之謂,此處古今皆爲山水勝地。唐代詩人白居易曾住此寫成不朽名篇《長恨歌》。如今,寺院已將毛澤東手書此詩中之一段及臧克家的跋文镌刻成巨碑供遊人觀嘗。田峪內之神田寺,高僧僧照于周武滅法時避禍於此,獨處幽居,“高步松苑,顧影與心,相娛自得”。至隋初,佛法大興,僧照乃于田峪立神田寺,養徒縱業,名振謂川。
終南山中段戶縣境內無論于古于今都是佛寺最多的地方。其中,栗峪口西有明陽寺,本隋甘泉宮舊址,唐時改爲佛寺,清代方毀于火,今仍存石碑、鐵鍾、舍利塔數座。栗峪口東慈雲山山腰有大悲寺,創建年代不詳,今寺內尚存清代石碑叁通。直峪口的新興寺,明洪武年間(136 8—1398)始建,今存。皂峪、譚峪分水嶺南端的九華山寺,因此地九峰相連,故名,周圍茂林修竹,有12佳景。山下阿姑泉村有彌陀寺,寺內有唐代石佛像一尊,此兩寺均建于唐代。西圭峰之陽面有圭峰寺,圭峰宗密禅師住持草堂寺時曾來此坐禅。其山陰有重雲寺,五代後梁開平五年(911)京兆僧智晖創建,時有疊雲祥出于衆峰間,故名,後唐明宗天成五年(930)改名長興寺。其西之牛頭山下有金峰寺,唐代高僧一行和尚曾住錫此寺,今寺內塑有一行立像。西圭峰東山腳下及太平峪口有太平宮寺,隋文建宮,大業未改爲佛寺,以法藏(俗姓荀,穎川颍陰人)名望,補爲上座。直至貞觀時,太平峪內山水奇絕,殆非人境。唐高祖、太宗都到過太平宮寺遊曆避暑。由太平峪口入山,經重雲寺下院、入長嘯洞、過虎溪、鳳池,然後可達雲際寺。此寺創建于魏武之始,因寺在山巅,山峰孤高,白雲缭繞,故又稱雲際寺,今存古迹“風月樓”,樓外有“北瞻帝阙叁千裏,南望聖唐百二區”對聯,樓內有“曉行先見紅日起,晚步獨披淡秋風”對聯。此寺在唐代頗負盛名,與新羅求法僧有著密切關系。在紫閣峰山陰,除昔日由“大寺”分出的4寺外,還有高冠峪東側小圭峰(或稱東圭峰)上的圭峰寺,宗密禅師寂後曾于此荼毗。高冠峪西側
嶺上的青龍寺,隋大業未年,高僧慧赜由長安至此靜修,並因岩構室而成寺。紫閣峪口杜家莊南有大圓寺,傳說漢時這裏稱“子房莊”,即所謂張良辟谷處。大圓寺則由僧大圓于明嘉靖叁十四年(1555)創建。寺據終南之勝,南控黃崖,北看紫壁,西依仙掌,東俯量空,寺院朱閣丹樓,修竹成林,內多名人題詠。直至“文革”前,寺內尚存韋陀銅立像和彌勒、如來佛銅像五尊,或說爲五代時物。從紫閣峪口往裏走6裏,可達寶林寺,爲貞觀年間由大將尉遲敬德監修,寺南山峰頂有密檐式唐塔,俗稱敬德塔,高15米左右。此寺又名紫閣寺,曾一度藏有高僧玄奘叁藏的頭蓋骨。
屬于中段的長安縣境內山區,也有多處寺院群。沣峪口寺院群除淨業寺、豐德寺之外,還有觀音寺,又稱望香臺,創建年月不詳,但唐代已爲終南名寺,寺院所在的山峰海拔2166米,居高臨下,周圍衆山如奔馬湧浪,遠近景色盡在眼底,李白《登觀音臺望城》中“千百家如圍棋局,十二街似種菜畦”的詩句,活畫出登寺遠眺的景象。當年寺宇多達5百余間,現存山門和中佛、送子、觀音叁殿。此寺之周圍又有南雅寺、金禅寺、萬峰寺、水簾洞及東西南北四景池等殿宇,諸寺雖依岩而建,但周圍都長滿樹木。寺院隱藏在茂林深處,顯得更加幽靜和神秘。主峰東面爲懸崖峭壁,站在南天門往前可看見岩壁上一尊天然而成的巨佛,高約150余米,佛頭頂部面積也有百余平方米,此像比四川樂山大佛還要大一倍。太和峪寺廟群包括翠微寺與龍田寺、黃峪寺以及西鄰青華山的臥佛寺。翠微寺由翠微宮改成,龍田寺即翠微宮側之太子宮,《貞元釋教錄》又謂大和宮之正院爲大和寺,至貞元時,龍田寺與大和寺合拼爲翠微寺。黃峪寺今已無存。臥佛寺創建于唐代,今存,內有一臥佛,總長17米,系就自然山石雕造而成。此外又有十余尊鐵鑄佛像。南五臺寺院群由塔寺溝與5個峰臺的寺院組成。南五臺自隋唐至于明清,這裏建有寺宇數以百計,而早在唐代即已成爲全國4大佛教“靈境”之一。民國時期,這裏仍有70余座寺廟。現在,溝內臺上主要的寺廟有:彌陀寺,位于塔寺溝口,建于隋,盛于唐。現已毀後修複,新建羅漢堂中置一6面5層木塔,高5米余,上4層各置石雕佛、菩薩像6尊,堂壁嵌有5百羅漢石像,造形十分精致。聖壽寺,在塔寺溝內。隋仁壽間(601—604)創建,昔日規模已無從考證。今尚存山門、大殿、僧房等20余間。大殿北側有隋建方形樓閣式磚塔一座,其旁又有淨土宗第十叁祖印光大師影塔。唐代惟政禅師等高僧曾于此居住弘法。現寺內種有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所贈80棵落葉松,後又育苗增種6百余株,已經蔚然成林。西林寺,在觀音臺南坡上。光緒十六年(1891)由僧覺朗創建,初名大茅蓬,民國時改爲今名。印光大師曾一度住此習法。清末民國間爲南五臺的主要寺院之一。常住僧達50至60人。現存寺宇9間並覺朗舍利塔。圓光寺,在南五臺最高峰觀音臺上,隋仁壽年間(601—604)創建,初名觀音寺。唐代改名至聖寺,宋代改爲今名。明代建殿宇40余間。民國以來曾遭兩次火災,現尚存寺舍數間。除上述寺廟群之外,還有蛟峪的天池寺、白道峪嘉五臺的興慶寺和新安寺、大峪的蓮花洞寺、小峪口的清禅寺等,其曆史都很久遠。
終南山東段的主要佛寺,臨潼境內有石甕寺,在骊山繡嶺山腰。開元年間(713—741)以造華清宮余材建造此寺,初名福崖寺,玄宗題額。當時寺內有幽州所貢白玉佛像,名家楊慧之所塑佛像,寺旁飛泉上方的紅樓內有玄宗皇帝題詩、王維的山水畫。後寺毀複建,名石甕寺,以懸泉瀑布激石成臼故。寺存至今,內有宋代石雕佛像叁尊。慶山寺,始建于隋,初名靈岩寺。唐垂拱二年(688),寺附近地湧成山,剛剛登基的武則天以此爲瑞,製以山名慶山,靈岩寺改名慶山寺。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曾重修此寺,後或毀于“會昌法難”中。1985年于此廢寺址出土“釋迦如來舍利寶帳”一座及金棺銀椁、珠寶、叁彩獅子等珍貴文物127件。藍田縣境內山中有悟真寺,始建于隋開皇初年,分上下兩寺,上寺在王順山巅,殿堂依山勢而起伏,共4千余間,周圍修竹成林,故上寺亦稱竹林寺。詩人白居易曾遊王順山5日,寫有長詩記敘山寺勝景、古迹、文物。隋唐高僧淨業、慧超、善導、法誠、歸真等人曾住寺弘法。下寺在王順山腳。現存之水陸庵亦名藍渚庵,是悟真寺的組成部分,明代爲秦藩王家佛堂,堂內始作巨形佛本生故事、五百羅漢、二十四諸天、菩薩等壁塑以及橫叁世佛、報應身佛以及儒、道、醫人物等塑像。據說西檐牆上的兜率天(俗稱千人聽經圖)壁塑爲五代作品。這些塑像多達3700余尊,作工精細,神態各異,脫俗逼真,色彩鮮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乃至于被人稱作“第二個敦煌”。玉泉寺,在藍田散谷,始建于隋,唐武德初大仆卿宇文明達之子世壽重建,因山有潤玉、下有流泉而改名玉泉寺。高僧靜藏奉敕住持,弘化遠近道俗。空寂寺,在縣城東北20公裏東咀村溝道中,始建于唐,首任住持爲大福和尚(曾充任慶山寺住持)。有唐一代,該寺地産橫誇渭南、藍田兩縣境。除以上諸寺外,藍田山中尚有清原寺、豐盈寺、玉山寺、湯興寺、紅門寺等30余座。
終南山不僅寺廟數量、富麗程度甲諸山,住山高僧也稱第一。據不完全統計,見于《高僧傳》、《續高僧傳》和《宋高僧傳》的終南僧人有西域的鸠摩羅什、昙摩流支、那崛多,中僧僧肇、道生、道融、僧睿、慧觀、昙(僧)影、慧嚴、道恒、僧豐刀石、慧睿、僧弼、昙鑒、慧安、昙無成、僧導、僧因、僧苞、僧業、僧周、僧亮等。這批僧人中的絕大部分主要活動于圭峰大寺(即今之草堂寺),是“逍遙園——大寺”國立譯經場的譯主和骨幹力量。南朝梁代以後的僧人有:昙相、法藏(北周隋唐間之法藏,葬雲際寺),僧照、靜藏、道刪、法應、靜霭、普濟、普安、青彡(靜)淵、法誠、慧超、善慧、法琳、智藏、法喜、智正、淨業(悟真寺主)、慧遠、靈潤、會通、覺朗、智洗、弘智、法順、智俨、善導、道判、慧赜、法藏(唐賢首國師)、道宣、澄觀、宗密、淨業(香積寺主)、懷恽、玄奘、飛錫、惟政等等。此外還有一批生前不曾涉足終南,死後卻長埋于此的僧人,如通幽葬至相寺南峰,昙遷葬終南山北麓勝光寺山苑,昙崇葬至相寺之右,信行葬至鳥鳴阜山足,普曠葬龍池之峰,道宗葬至相寺南岩,吉藏葬至相寺北岩,僧邕葬于終南山北,慧藏葬于至相寺前峰,智梵葬終南山,明瞻葬太乙山智炬寺,靈幹葬終南之陰,慧君頁葬豐德寺東岩、昙倫葬終南山,靈藏葬至相寺前峰,玄琬葬終南山,慧滿葬龍池寺側,慧乘葬南山谷口,空藏葬于龍池寺側,德美葬木便梓谷,道氤葬逍遙園側,慧因葬至相寺等等。這批僧人有的是某宗派的創立者,有的…
《五、諸宗競演終南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