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祖庭嵩嶽山
一、山川形勢
嵩山,文字記錄最早見于《爾雅》“釋山篇”。夏禹時稱嵩高、崇山,商湯時稱嵩高,西周時稱嶽山,東周時定嵩山爲中嶽,五代以後稱中嶽嵩山,與泰山、華山、恒山、衡山共稱五嶽。《白虎通》載:“中央之嶽,加嵩高字者何
中嶽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正所謂“尊位中天,雄冠四嶽,體勢之峭,峻極于層霄”。嵩山山體由變質岩組成,屬伏牛山脈,位于河南登封縣城北10裏處,東西綿延約10 0余裏,北向可俯瞰奔流的黃河。少林河把嵩山劃分成兩大山峰群。一爲太室山群,主峰峻極,峰高1584米;一爲少室山群,主峰王寨山高1405米。另一說:“其山叁尖峰,東曰太室,西曰少室,中曰峻極”。嵩山極爲雄偉,古人雲:“其山峙二室環五乳列叁臺皆屹然天表,手可扌門星,其下大河東注。”詩雲:“淩層直上幾千仞,憑虛坐覺星辰披。”“巍乎太室何嵯峨,傍曰少室差肩磨。總號崧高幾千丈,覆壓百裏睨洪河。”極言其“俊”和“壯”。
太室有24峰,遠近齊一,無“昂亻免”之態。其峰有峻極、黃蓋、青童、浮丘、叁鶴、遇聖、萬歲、玉鏡、獅子、虎頭、起雲、鳳凰、金壺、華蓋、玄龜、臥龍、會遷、子晉、老人、玉人、玉女、獨秀、積翠、太白、玉柱等。
少室36峰與太室諸峰並峙,山勢磅礴,其峰有朝嶽、望洛、太陽、少陽、石城、石筍、檀香、丹砂、缽盂、香爐、連天、紫霄、羅漢、七佛、靈隱、來仙、清涼、寶勝、瑞應、瓊璧、紫蓋、翠華、紫薇、藥堂、白道、天德、卓劍、白雲、金牛、明月、凝碧、迎霞、玉華、寶柱、系馬、白鹿。
這些山峰是根據其坐落方位、形狀、外貌、名人遺迹、神話傳說而命名。往往每一峰名就包含一個有趣的故事。玉鏡、獅子、虎頭、玉柱、香爐、羅漢、玄龜、臥龍、老人、石筍、卓劍等峰是以形狀外貌而命名。玉鏡峰,“皎皎冰盤營百圍,廣寒宮殿見依稀。春山萬疊渾如洗,浮翠光中一鏡飛。”臥龍峰則是“頭角低回藓蔓封,蛇蜒端似臥真龍。旱乾歲禱多靈應,時見油雲出此峰。”老翁峰,“翳霧埋雲皓首翁,難將書傳考前蹤。商山羽翼朝家後,化作中天一石峰。”而卓劍峰,其狀爲“一峰卓立列嵩中,紫氣騰騰射鬥虹。昨夜洞賓經過此,卻遺長劍倚崆峒。”起雲峰、望洛峰、太陽峰、連天峰等顯然以其坐落方位命名。望洛峰,有詩雲:“憑高懶上叁山頂,望遠偏驚兩月空。試向此間登眺處,洛陽形勝在嵩中。”登嶺可見洛陽。太陽峰,“榻搖經影來山麓,錫柱晴光出嶺頭。獨步高明時正午,頃令萬壑失陰幽。”峰頂高明,日光畢照。少陽峰,“曉星才撤曙方明,乘興探奇陟少陵。忽覺丹霞來襲體,不知旭日自東生。”連天峰,峰勢獨高,望之若與天接,可謂,“天連嵩嶺嶺連天,曉抹青雲晚帶煙。且說匡廬高萬丈,與天連也未相連。”一些峰名同統治者神化自己有關,而利用嵩嶽神化自己莫過于漢武帝了。許多峰名同他有關。如黃蓋峰,相傳漢武帝在峰下獲“玉人”,時此峰上有黃雲如蓋,故名。萬歲峰,相傳漢武帝至此聞山呼萬歲,故名。會仙峰,相傳漢武帝在此下棋而名。系馬峰,是他封禅系馬之所。八角井則是他煉丹之處。鳳凰嶺的命名在唐代,相傳唐高宗登遊時有鳳凰飛集其上,故名。統治者以“神”來鞏固自己的特權地位,其用心可謂良苦了。
嵩山峰秀,水也美。據載有河、池、潭、泉多處。穎水,源出少室山穎谷,流經黃蓋峰西,向東流入淮河。石淙水,源出嶽頂,下流同穎水彙合。唐武後遊嵩山,曾在水傍建離宮。五度河,源出山之東谷,其水潆回者五,故名,東南流入穎水。其他還有少陽河、李莊河、雙溪河、石柱川等。潭有龍潭,位于黃蓋峰東北17裏,其潭有九相連屬,傳說有神龍主之,故爲歲旱祈雨處。池有中天池、帝聖池、京兆王池。泉有天門泉、太乙泉、鳴琴泉、雙泉、七星泉、醒心泉、玉皇泉、許由泉、卓錫泉。卓錫泉,相傳爲禅宗二祖慧可卓錫杖得水處。
二、佛門淨土嵩山,地處中原,是佛教最早流播之地。據《嵩嶽志》載,著名的寺院有13座,它們是“少林寺、法王寺、嵩嶽寺、龍潭寺、廬岩寺、廬岩下寺、清涼寺、龍華寺、寶林寺,竹林寺、會善寺、永泰寺、戒土,還有初祖庵、二祖庵。法王寺最爲古老,建于東漢永平十四年(71),爲“中國作寺之始”。叁國時魏改稱護國寺,以後又多次易名。寺位于玉柱峰下,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寺屢毀屢修。現寺內有清代建大殿。寺北有座密檐式磚塔,高約40余米,15層,稱“法王寺塔”,據形製分析,此塔當建于盛唐。寺東側另有叁座形製較小的單層單檐式和尚墓塔,其中兩座爲唐塔,一座是五代或宋塔。寺爲群峰環擁,旁有潺潺溪流,環境很是幽靜。王守元《遊法王寺》即頌此:
遙望諸峰半接天,法王寺近五雲邊。
琳宮飄紗煙岚重,寶塔微茫紫氣旋。
憶昔神光談貝葉,尚遺福地産金蓮。
碧蘿繞戶朱門靜,始信僧家無俗牽。
少林寺最爲著名,位于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系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爲西域僧人跋陀所建,因處于少室山叢林中,故名少林。隋文帝曾改名爲陟姑寺,唐太宗時又複舊名。孝昌叁年(527),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在此首傳佛教大乘宗,倡導“面壁坐禅”,後被追尊爲禅宗初祖,故少林寺也被推爲禅宗祖庭。少林寺還是武術“少林拳”的發祥之地。相傳達摩坐禅爲防身心疲憊,創“心意拳”,後被發展成獨特的拳路,即“少林拳”。隋末秦王李世民率兵攻打洛陽王世充,爲其女至王仁則追趕,寺僧挫敗王仁則,幫助秦王脫險。唐立國後,李世民曾玺書優慰,賜地40頃,水碾一具,並立碑紀念,特許建立僧兵。這件事後來被演義成“十叁棍僧救唐王”故事廣爲流傳。少林寺也從此講武之風大盛,許多武林高手雲集,少林拳獲大發展。寺爲七進院落,現存建築有山門、客堂、達摩亭、白衣殿、地藏殿和千佛殿等。山門建于清雍正十叁年(1735),門額“少林寺”叁字,爲清康熙皇帝手書。山門北爲碑林。寺內保存有唐以來碑碣石刻300余件,其中有唐王告少林寺主教碑,以及蘇東坡、米芾、日本僧人邵元等撰文書寫的碑刻。由碑林經天王殿,達大雄寶殿遺址。東南鍾樓遺址上有重達11000斤的大鐵鍾,鑄于金泰和四年(1204)。再向北經藏經閣、方丈院到達摩亭。達摩亭,相傳爲禅宗二祖慧可當年在門外立候達摩,大雪沒膝猶不稍動的地方,故又叫立雪亭。亭北即千佛殿。千佛殿爲明代建築,殿壁繪有《五百羅漢朝毗盧》巨幅壁畫,畫面約300多平方米,規模宏大,人物衆多,線條清晰動人,爲明代壁畫珍品。殿東側爲白衣殿,內有清代少林寺拳譜、十叁和尚救唐王壁畫。寺西有塔林,現存有自唐至清千余年間的磚石墓塔200多座,面積14000多平方米,是我國現存最大塔林。其中有日本僧人邵元撰書塔銘的菊庵塔(建于1369年),天竺和尚就公塔(建于1564年)。西北有初祖庵,西南有二祖庵,及唐代法如塔、同光塔,五代的法華塔,元代的緣公塔。少林寺曆史悠久,環境清幽,曆來文人墨客吟頌不絕。有詩雲:岩壑深嚴入翠微,少林金碧霧煙霏。
五峰屏簇禅庵小,萬劫天開佛日輝。
聞說九年空面壁,得逢二祖便傳衣。
千秋少室山靈在,曾見先師只履歸。
(見許安仁《遊少林寺》)
永泰寺,位于太室山西麓,創建于北魏,原名明練寺,唐爲紀念魏孝明帝之妹永泰公主入寺爲尼,更名爲永泰寺。寺內現有大雄殿、毗尼殿等,系清代建築。塔兩座,分別爲唐朝和明朝所建。門前經幢兩座,上刻陀羅尼經,系唐代造。寺外有唐碑一通,述寺史沿革。寺院四面群峰環峙,門前有溪澗流過,環境清幽秀麗。
會善寺及琉璃戒壇,位于積翠峰下,原爲魏孝文帝避暑離宮,恭陵王舍宮爲寺,孝明帝時名閑居寺,隨代改名嵩陽寺、會善寺,後毀于兵火。唐初重建寺宇,武則天曾臨幸此寺,拜寺中高僧道安爲國師。密教高僧一行和尚及其弟子元同在寺中創設戒壇,俗稱琉璃戒壇,是唐代全國重要戒壇之一。五代後梁時,此寺曾一度毀廢。宋初重建大殿,此後曆代皆有重修。現存會善寺爲一小院,院中大殿爲元代建築,面闊五間,叁架進深,單檐歇山頂,鬥
拱碩大樸實,是嵩嶽地區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小院西數百米處有唐建淨藏禅師塔,塔基高大,塔身粗壯,工藝奇巧,是古塔中之珍品。曆代住寺高僧除一行師徒外,又有道安禅師(俗稱老安和尚)及其弟子淨藏。
嵩嶽寺,位于太室山南麓,亦是一林泉秀美的風景之區。原址爲孝明帝之離宮,正光元年(520)改爲寺,初名永明閑居寺。隋唐兩代曾對寺院進行過大規模擴修。唐李邕《嵩嶽寺碑》載:寺院爲一廣大佛刹,“殚極國材,濟濟僧徒,彌七百衆,落落殿宇一千間”。當時寺中有七佛殿(風陽殿)、定光佛堂、無量佛殿、禅院等。北魏時所建寶塔仍存,俗稱嵩嶽寺塔,磚構,密檐式,塔高40余米,15層,平面是12角形,“發地四鋪而聳,淩空八相而圓,方丈十二,戶牖數百”,至今不失其偉岸壯麗。是國內現存最古的密檐式磚塔。
作爲少林寺的組成部分,還有達摩當年面壁處的初祖庵、慧可的二祖庵。初祖庵在少林寺塔院北之山巅上,今存北宋宣和七年(1125)所建大殿,闊進各叁間,單檐歇山頂建築,1983年曾落架按原貌重修。二祖庵在少林寺對面的缽盂峰頂,今存硬山式小殿,唐、元、明塔各一座,清碑數通。
在嵩山,影響大的高僧有菩提達摩、慧可、僧稠、法如、普寂、元王圭、道安、一行、義淨等人。
菩提達摩(
—536),史稱其爲禅宗西天第二十八祖和東土(中國)禅宗初祖。天竺國香至王第叁子,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師般若多羅,改號菩提達磨(亦譯爲摩)。遵其師囑往震旦(中國)傳教,乘舟經海…
《四、禅宗祖庭嵩嶽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