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一節 禁行、善惡、戒律(1)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一節 禁行、善惡、戒律(1)

   “翌日,複舉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無礙法界,師(圓悟克勤禅師)又問:“此可說禅乎?”公(張無盡居士)曰:“正好說禅也。”師笑曰:“不然,正是法界量裏在,蓋法界量未滅。若到事事無礙法界,法界量滅,始好說禅。如何是佛?幹屎橛。如何是佛?麻叁斤。是故真淨偈曰:事事無礙,如意自在。手把豬頭,口誦淨戒。趁出淫坊,未還酒債。十字街頭,解開布袋。”公曰:“美哉之論,豈易得聞乎!”于是以師禮留居碧岩。”

   ——《五燈會元》

   無上瑜伽的雙運、降伏等禁行,是外界對密宗最感迷惑之處。其實,這些法門含有十分深妙的道理,在顯教中也有適當披露。像漢地的天臺、華嚴、禅宗等圓頓大法,就和無上瑜伽“轉煩惱爲道用”的精神存在相當接近之處,只不過較爲簡略、含蓄、偏于理而已。

   關于禁行,海內外衆多大德已經作了不少解釋,但是,尚有衆生因爲福德因緣、信根慧力暫不具足,難以心開意解。此外,還有些不良之徒,認爲狂謗密宗是爭風邀名的終南捷徑,而揪住禁行大做文章又被視爲攻擊密宗的“殺手锏”。爲了幫助廣大佛教徒對金剛密乘生起正確的認識,下面依據可靠教理並在不違越基本保密原則的前提下,深入淺出地就雙運、降伏進行適當論述,順便粉碎蕭張邪說謬論。

   在密乘中,雙運、降伏被稱作“禁行”。禁行,顧名思義,就是須禁止的行爲。那麼,是對什麼人禁止,又是在什麼情況下可略作開許呢?這就涉及到禁行的性質、條件、意義,及其和戒律的關系等一系列問題,對這些敏感問題進行冷靜探討,是正確認識密宗的重要環節。

   我們知道,無上瑜伽主要包含瑪哈(生起次第)、阿讷(圓滿次第)和阿底(大圓滿)叁個層次。瑪哈瑜伽側重觀修本尊壇城,持誦明咒。阿底瑜伽直截修持離戲心性,不依賴外部條件。這二者和雙身(雙運)法關系都不大。阿讷瑜伽分作有相圓滿次第和無相圓滿次第,其中的有相次第主要修持風脈明點(雜龍),複有自身修法和他身修法之別。所謂雙身法,實際就是指有相圓滿次第中的他身修法。由此可見,雙身法雖有其特殊價值,但只是無量甚深密法之一,並非一切密宗弟子唯一的選擇。

   總的來說,密法可分爲解脫道和方便道(這兩個名詞于此有特殊含義,和別處用法不同)。雙身法即屬于方便道,此種法門,僅對極少數具備根性和因緣的修行人(一般皆爲在家瑜伽士)略有開許。就絕大多數密乘弟子——特別是出家僧人——而言,雙身法是禁止的。在藏地,出家僧人一般都是修學解脫道,也就是謹持別解脫戒,趨入正常有序的聞思修行。無上瑜伽的方便道雖不失快捷,但其難度和危險性較大,對修法者的要求也十分嚴格,因此絕非普通學人所堪行持。解脫道則叁根普被利鈍全收,十分穩妥,可謂是當今時代絕大多數修行人的最佳選擇。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開示道:“子一:方便甚深道。主要依方便奇妙之行,以強力使現自住智慧,而速能成就彼果,猶如瑪吉噶(一種點金劑)之力,于一瞬間其將鐵球轉爲黃金也。……子二:智慧解脫道。主要以聞思修行之殊勝智慧,來抉擇諸法皆爲本覺自然本智自圓大壇城而修習故,究竟諸道後,于自現身智壇城大平等中解脫,猶如果支巴之寶,與鐵界物並置,使其漸次變金也。于彼(解脫道),上根修悟同時而趣入彼道,乃名頓悟道;先抉擇正見,于彼義如理修煉等持,乃名爲漸悟道。有如是兩種也。”“以本體而分方便道禁戒行,與解脫道謹慎行二。初者有共同一般行爲及特殊雙運、降伏行爲二種。二者解脫道有信行、勤行等七種漸次行爲,以及無取舍頓悟行爲,共說八種也。”可見,利根行人修學解脫道,同樣可以極快頓悟成就,並不比方便道遜色。了知此點,對出家人來說尤爲重要。

   在曆史上,盡管不少攝受空行母的大瑜伽士是公認的登地聖者,具有勝義比丘戒,但爲維護僧團形象和教衆信心,他們仍甘願示現居士身份,並對一切出家僧人禮敬有加。故此必須提醒一句,若有個別出家人想打著修行密法的幌子,恣縱自相的貪欲煩惱,很可能會失毀根本戒,損害自他。作爲一名修行人,必須對自己的發心、能力、層次和身份有著清醒的認識,如果自己對自己都不負責任,那就後果堪虞了。

   當代甯瑪派大法王至尊金剛上師晉美彭措仁波切在《竅訣寶藏海》中開示道:

   “如果一個人沒有獲得任何密宗方面的證悟境界,只是依止一個空行母,根本不會得到暫時與究竟的解脫。因爲如果貪心不能束縛我們,那在輪回中受束縛這回事就根本不會存在。總之,在整個叁千大千世界中從來沒有依靠自相煩惱而得解脫的佛陀聖者,這只能是在原有煩惱之上更加增上煩惱。自己以爲是密宗師,可以隨心所欲,就象印度外道大自在派中的性力派行持貪欲,如果依止這些所謂的“佛法”行爲能得到解脫,那爲什麼小蟲得不到解脫呢?因此在密宗裏僅依靠一個空行母,根本不能成就密法。現在世間人以密宗爲籍口,或妄稱自己是伏藏師,以貪欲來修持無上密法,這種做法實在是自欺欺人,只能是毀壞自他的心相續。”

   “總之,不論是降伏還是雙運,如果沒有密法的修行要訣,自己是絕然不能享用空行母或直接行持密法中的甚深行爲,否則那就和外道大自在派的行爲無二無別了。

   在大幻化網續部中講,解脫道猶如果支巴之寶,其與鐵物並置能使漸次變成黃金,而方便道就猶如瑪吉嘎之力,能于一瞬間將千斤鋼鐵變成黃金,因此依空行母的方便法能迅速地成就。方便道與解脫道有如此緩慢與快速、漸悟與頓悟之間的差別,這一點在竹欽仁波切的《大幻化網總說》中講得比較詳盡細致。因此一方面依靠方便道的行爲應該值得我們贊歎頌揚,但另一方面我們在沒有達到這種境界之前也應該謹小慎微,否則很容易將自己束縛在輪回當中。如果不具有任何解脫的教言,那麼天邊無際的小昆蟲也都在作不淨行,它們也應該得到解脫,但事實並非如此。”

   “在大幻化網中,有解脫道和方便道,作爲無上大圓滿的修行人,不依靠空行母也能成就,因爲這是究竟解脫的大圓滿宗派。”

   至尊上師益西彭措堪布在《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中講道:“大圓滿宣說的不是修道中的瑜伽士或菩薩的境界,而是無學道的佛果中基道果不分的究竟本體,在修大圓滿正行時不藉任何功用,從開始便以智慧去感受無生法界,在已經任運地安住在法界中時,若還有爲地去修生、圓次第,則同樣成爲障礙,也不需借助空行母。這時只需修上師瑜伽,使相續中産生清淨、穩定、不退轉的信心即可。相比于大圓滿,生、圓次第還是屬于不了義的法門。只有理解了大圓滿的特點,才會對法圓滿産生不共同的信心,如果只是人雲亦雲,聽別人贊歎大圓滿殊勝而隨聲附和,則不可能深入堂奧,理解甚至證悟大圓滿心性。

   大圓滿開始修時是直斷分別心,安住于分別心的大清淨本性,以智慧去感受修法。這時阿賴耶識和法身無別,第六意識與無漏智慧無別,但在産生大圓滿智慧前,即還是以分別心去相似抉擇時,阿賴耶識和法身,第六意識和無漏智慧還是截然不同的法,並應將其區別處詳加鑒別。這時修取舍因果、嚴持戒律、積資淨障等世俗有爲善法便特別重要。相似的見解雖高,但若行爲上已開始一切都不執著,不取舍善惡業,則無異于受到了魔的加持,是最邪的修法。大圓滿不是安住在分別心上,而是將分別心直斷,安住在它無生的本性上。”

   遠離一切相執、勤作、戲論,不依賴外部條件,直觀心性頓悟成佛,乃是大圓滿法極爲不共之處。所以,甯瑪派祖師曆來強調,頂乘大圓滿的加持力和成佛速度,較之于下乘共同續部的任何修法都要迅猛,雙運法亦不例外。大圓滿灌頂中,依靠水晶等而直指心性的第四級灌頂(句義灌頂)居于秘密灌頂、智慧灌頂之上,就證明了這一點。

   密宗一切修行的目的,都是爲了寂滅迷亂分別念證悟心性本面。若能直截悟入離戲實相,生起次第的本尊壇城和圓滿次第的風脈瑜伽,亦可自然成就,因爲了義的本尊和了義的中脈即是離戲大法界。抓住這個根本點,就會明白,密宗其實並不怪異。《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雲:“如是具慧者以聞思之慧,如理通達大等淨之義,先有如此殊勝正見後,便隨彼理,而入道修煉等持,依靠入定、後得瑜伽,諸平庸迷亂分別念,皆已自解脫。因若解脫分別之心,則與彼無別同行之風界諸行,亦自然會解脫于智慧法界故,一切能取所取,迷現之分別俱緣,悉皆自消自解脫,現前實相真實谛,並得無學之果也。”了知此點甚爲關鍵。

   盡管具體的竅訣、方便和修法有所差異,但在大等淨見和轉煩惱爲道用的根本精神上,瑪哈、阿讷和阿底沒有不同。因此,如能具備大乘正見和良好心態,遠離不必要的誤區,對無上瑜伽生起如實信解,並不是十分困難的事。

   機械思維模式的缺陷,不僅體現在割裂上,也體現在單向上。這兩者是相互關聯的。

   意識永遠是意識,煩惱永遠是煩惱,不善法永遠是不善法,而勝義實相,則永遠是孤立僵化的他體實法,這種機械論斷顯然有欠考慮。線性的單向發散是最爲低級和死板的一種運行方式,因而它並不總是正確的。在探索玄妙深密的宇宙人生真谛時,尤其如此。許多經驗和智慧告訴我們,前進途中,適時地轉轉身,換換角度,真理或許就停在眼前。

   要正確認識密宗禁行,必須對此理引起高度重視。而靈活剖析善法和不善法的本質,則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

   衆所周知,較之于小乘教法,大乘佛法更加注重根據內心狀況而不是外在行爲來判斷戒律、善…

《第八章 如意自在 第一節 禁行、善惡、戒律(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