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祈請不涅槃,彼之福德量,恒時遍虛空。”對此段偈頌中的“觀十方諸佛,頂禮做供養”等內容,如果按照蕭先生的理解,是不是需要行者一一來到十方諸佛面前頂禮、供養、忏罪、隨喜、請轉****……?除了極個別如先生一般的大成就者之外,大多數修行者面對這樣的修法要求,豈不要望而卻步?離開觀想,請先生爲大家想出一種不屬妄想之法的“新想法”來。有關此種修法的詳細說明,諸位可參見《普賢行願品》,那裏面的觀想修法已遠遠超越了屬于“密宗獨有之妄想”的觀想忏罪、觀想供養的領地,其觀想的範圍幾乎涵蓋了佛法一切積資忏罪的領域。
又如《十方廣大經》雲:“誰人若欲忏罪淨,身體端直觀真義,真實義中觀真義,若見真義則解脫,此乃殊勝之悔淨。”《叁摩地王經》中也說:“散步安坐站立臥,何人憶念能仁尊,本師恒時住彼前,彼者將獲廣大果。”此經又雲:“身體宛若純金色,世間怙主極莊嚴,何者之心專注此,菩薩彼者即入定。”而在《佛說觀佛叁昧海經》中,佛陀則完整、細致地闡述了觀想佛之相好能滅除重罪、觀像與觀佛自身等無有異等觀點,並對具體的觀想禮拜、供養之修法以很長篇幅做了完整介紹。下面就從這部殊勝佛經中摘錄一些片斷以供讀者參照,目的就是想讓大家看個清楚明白,到底是密宗獨辟邪徑、發明了觀想妄法,還是某些人自己智識淺薄、在根本未深入經論的前提下就急急忙忙、別有用心地抛出自己的妄見。在是與非面前,釋迦牟尼佛的教言毫無疑問是唯一、也是最可靠及最後的判定標准,如果我們還是一個佛教徒的話,那就必須在世尊教誨與某些人(不管此人都給多少人印證過其修證境界,也不管此人歪批過多少祖師大德,俨然自己的修證層次早就淩駕于這些未見道者之頭上。)個人的分別念之間做出選擇。你是要聽世尊的話,還是要死心塌地跟著違背世尊教言的人跑?既然這個人整天都在高喊、教育你們應該“依法不依人”,那就對照著下面的佛法,自己好好抉擇一番吧。
此經《六譬品第一》中雲:“佛告父王,如是如是。未來世中,諸善男子善女人等及與一切,若能至心系念在內,端坐正受觀佛色身,當知是人,心如佛心,與佛無異。雖在煩惱,不爲諸惡之所覆蔽,于未來世,雨大法雨……佛告父王,念佛之心亦複如是。以是心故,能得叁種菩提之根……佛告大王,諸善男子及善女人,系心思維諸佛境界,亦能安住諸叁昧海,其人功德不可稱計,譬如諸佛等無有異。”
《觀相品第叁之二》中雲:“若我滅後佛諸弟子,舍離諸惡,去愦鬧相,樂少欲法,不務多事,晝夜六時,能于一時,于一時中分爲少分,少分之中能須臾間念佛白毫,令心了了,無謬亂想,分別正住,注意不息念白毫者,若見相好若不得見,如是等人,除卻九十六億那由他恒河沙微塵數劫生死之罪……”
《觀相品第九》則雲:“佛告彌勒,阿逸多,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如來滅後多有衆生,以不見佛作諸惡法。如是等人當令觀像,若觀像者,與觀我身等無有異。若有衆生觀像坐者,除五百億劫生死之罪,未來值遇賢劫千佛;過賢劫已,星宿劫中,值遇諸佛數滿十萬,一一佛所受持佛語,身心安穩,終不謬亂。一一世尊現前授記,過算數劫得成爲佛。”
又經中《念十方佛品第十一》中說:“雲何供養?(中略)如是等無量供養,皆當起心從心想出,供養十方一切諸佛,是名坐時功德從心想海生。如是坐時,入深禅定無量境界諸叁昧海,但于心中,出息入息、念念想想,相續不絕。于一心中運其心意,作無數供具雲,上供諸佛下施一切,作是念者名學普施。此想成時,漸漸減消諸煩惱結。觀想無相無相力故,當得甚深六波羅蜜多。”
以上所引即爲《佛說觀佛叁昧海經》中有關觀想的部分內容,從這部顯宗經典中,我們當可看出觀想法門是否爲密宗獨創之妄想方便法門。如果蕭先生閱後又要想方設法痛斥此經爲密宗祖師僞造之續部經典,我們也只有無話可說,因該說的話早已說盡了。
爲加深讀者印象,使大家都能在佛經中找到真正的依止處,下面再不憚啰嗦引用兩段經文,以幫助大家明白到底是誰在妄言、妄想。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雲:“佛告阿難,谛聽谛聽……我今當說其憶念法……當學是觀……一一華上有一玉女,顔色紅輝有過天女,手中自然化五箜篌,一一箜篌,有五百樂器以爲眷屬……于象牙上,諸池玉女鼓樂弦歌,其聲微妙,贊歎大乘一實之道……是名始觀普賢菩薩最初境界。”佛陀又于《般舟叁昧經
行品第二》中說道:“佛言:專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巨億光明徹照,端正無比……”
既然如此衆多的顯宗經典都在講述觀想滅罪及供養的法門,再將之列爲密宗獨有的“妄想”法恐怕就有失公允,至少也應將其定罪爲顯密共有的“妄想法門”。我們已經領教過先生的密法修養,想來作爲被弟子們稱道的善知識及“深入經藏”的典範,顯教基礎理應具備一點吧,誰知又是這個樣子!
其實,密宗行者的觀想忏罪絕非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樣,屬于明知故犯、事後臨時抱佛腳般的投機舉動。他們在守持叁昧耶戒的同時,亦受持嚴格的別解脫戒與菩薩戒。若違反別解脫戒及菩薩戒的戒條,則需要依照羯磨法來忏悔幹淨;至于叁昧耶戒的違犯,則更非僅憑形式上的觀想就能忏悔並恢複好。而觀想忏罪的應用,主要是依四力來清淨阿賴耶識中以往所造罪孽的種子習氣。而“造惡業已,觀想後就可還債”這樣輕飄飄的話,經論中從未說過,因爲若屬故意造罪,即便如何觀想,這種投機取巧的忏悔方式也無法使所作罪業徹底消除。
蕭先生還說“終未見世尊曾說此法”,這也許是孤陋寡聞所致,除了上引教證外,佛陀尚于《禅秘要法經》中闡述過以觀想法消除業障的問題。這種觀想並非一蹴而就,凡夫也不可能借助一次觀想就位登佛地,這其實與念佛求生淨土的道理沒有兩樣。對此感興趣者不妨參閱《禅秘要法經》,以與我們上文的分析互爲借鑒。
至于“若觀想之事即是真實,可以成真,則觀想能力較強者,亦可藉觀想之法,將他人之福德據爲己有,……”則真真切切是投機心理之絕佳寫照。佛法修證尤重發心,正所謂“虧損失敗我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藉觀想之法觊觎他人之福德,此種動機早已違背了佛陀教法。推己及人若從設身處地這方面來講,原本是一褒義詞,但蕭先生此處把骨子裏損人利己、只能導致修行人墮落叁途的惡意妄加在並不具備這一惡意的密法行者身上,就令人不知其用意、本懷、居心爲何了!
再說“則諸佛亦可觀想其一切弟子皆成究竟佛,則諸弟子不須勤苦修行,只須多多供養于佛,討佛喜歡,由佛觀想弟子已成究竟佛道即可”,這種看法著實有些可笑,因它純屬以凡夫俗子之心態來推測諸佛及菩薩之境界,這樣做的結果與那個流傳頗廣的笑話倒産生了同一效果:一個乞丐極盡夢想之能事,依然無法揣測到國王早餐會吃什麼,恰好此時別人施舍給他半根油條,于是他感慨萬千地說:國王的早餐一定是滿滿一盤油條。上文的論斷便也具有這種乞丐的夢想特質。
首先,諸佛皆具有如所有智與盡所有智,能現量觀照一切情器世間。具體說來,如所有智是了知諸法本性皆爲空性大平等的智慧;盡所有智可了知顯現的萬法所各自擁有的作用及其差別。因此佛根本無需觀想,在其自現境界中,一切衆生本來是佛,大千世界盡爲清淨刹土。而本具圓滿佛性的衆生,卻由于各自的業力而顯現爲六道凡夫,且因緣果報互不混雜。
如此說來,有些人可能又要振振有詞地反駁了:既然因果各自承當,誰也替代不了,那麼觀想忏罪或供養又有何用?對此我們回答說:諸法皆依因緣而生,佛陀度化衆生的事業亦不例外。盡管佛的慈悲與智慧無量無邊,但對無緣度化的衆生,他依然不能拔苗助長、越俎代庖般地替其消盡業障、替其成佛。對我們這些修行人來說,值遇佛陀、聞佛說法或有幸生在其教法尚留存于人間之時,都可謂是修行的增上緣,但這些因素都不是起決定作用的親因緣,否則佛陀豈不淪落爲萬能的上帝一類的角色。這一點正如佛自己所說:“吾爲汝說解脫之方便,當知解脫依賴于自己。”在這種情況下,顯密修學者的觀想就絕不會采取懈怠投機的態度,也絕不會只觀想“多多供養于佛,討佛喜歡”,更不會奢望佛陀會觀想自己已成究竟佛道,任何一種真正的觀想修法中都從未有過這些提法。
不過,這種說法對觀想行者倒構不成任何具本質力量的諷刺,它卻有些誣蔑佛陀的味道洋溢在其中。因人天導師早已斷盡二障,圓滿了福慧二資糧,還要說他貪圖凡夫的供養、討好,這無異于在說佛陀依然擺脫不了庸俗的市儈習氣。佛陀之所以接受各種供養並贊歎其功德,無非是給衆生提供種福田的機會。佛弟子們極盡供養之能事,亦是要借此機會斷除自己對財物的執著,同時與佛結下善緣,于心相續中種下解脫的善根。佛弟子必須以清淨信心憶念佛陀功德,同時祈請諸佛本尊加持自己忏淨業障,靠著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的大悲願力,再加自己恒久不退的清淨心念、對十方叁世佛陀堅定不二的誠摯信仰與祈禱、對自己所造罪孽的真誠、痛切忏悔以及永不再犯的勇氣與實際保證,最後再加對萬法本性的理性認識與次第增進的實修體驗,一個修行人絕對可與諸佛的無緣大悲相應,並決定得到他們的加持,自己的罪障雲何不能忏悔幹淨?如果將罪孽當成實有不滅的實體,則佛陀也成帶罪之身。當親因緣與增上緣互相合和而發生作用的時候,相應之果報一定現前(當然其中亦需要等無間緣、所緣緣等條件聚合)。這個道理原本也不難理解,何以一應用到密宗的觀想法門上,蕭先生就不以其爲准繩了呢?在他眼中,密宗弟子各個善于鑽營算計,只知超快捷方式、走旁門。在這種偏見誤導下,他甚至把佛陀也當成了與密法行者沆瀣一氣的一丘之貉,居然在收了他們的供養後欣欣然歡喜無比。這樣看來,是否只有先生一人秉公執法,嚴厲追討衆生所欠下的一切業債,並永遠都把這些罪過實執起來?……
先生不僅認爲觀想忏罪無異于自欺欺人,同時也認定觀想供養亦達不到供養的作用。照這種觀點來看,似乎佛只接受真實供品,除此之外的一切幻化供品皆拒不納受。但稍一思索大家就會發現,此種論調明顯與我們上文引用的所有經教直接違背。若此說成立,則供品真實,所供之佛亦需真實才符合邏輯。若不如是,則以真實供品供養木雕、泥塑之佛像,真實供養之功德又從何而來?但一個明顯的事實卻是,所謂“真實”的釋迦牟尼佛早已于兩千多年前示現涅槃了,若不對著泥雕木塑的佛像供養,後人就無法行一切供養之行爲。而每一個在佛像前獻上供品的人,我想也包括蕭先生在內,恐怕絕不會以爲自己是在給一塊木料或一團泥巴奉上供養,哪個不是把眼前的佛像觀想爲真實的佛陀本身?這不是觀想又是什麼?如果我們可以把顯現上非真實的佛像觀想爲真實的佛陀,與之相同,人們又爲何不可以把觀想的供品供養給諸佛菩薩?他們不可思議的功德力量難道還不能接受我們以誠心觀供的一切物品?如果不能觀想供養的話,就請給大家再找出一位真實的佛陀來,以作衆人供養的對境。
況且幾乎所有的經論都強調供養十方一切佛的功德與必要,而對所有凡夫而言,別說十方諸佛,我們連一個佛都不可能現量目睹,僅能憑意生定解而觀想供養。不這樣做,衆生何時才能斷盡貪欲,並迅速圓滿成佛所需之資糧?我們眼前有現成的供品,同理,十方世界中皆有無量無邊之供品,行者以意觀而供養諸佛,必然應理。既然萬法皆由心造,那麼以幻化的心再幻化出無數供品供養並非實有的、特異于衆生的佛陀,這在教理上決定行得通。
不僅觀想供佛,隨喜功德、回向功德以令衆生皆入佛道等行爲都可爲行者帶來無邊利益。若非如是,則前文所引經典盡皆變成妄語。”
堪布仁波切有理有據的論述,不容置疑地闡明了通過觀想而集資忏罪的合理性與現實性。我們不期望蕭平實師徒能夠完全讀懂上述教言,但對于廣大正信佛子來說,是不是一定要受限于實有的時空、事物、境相而心外求法,才能完成大乘的神聖修道,應當不再存疑了。
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對六度均依心而立所作的精妙論述,曆曆在耳。同樣,護法菩薩在《成唯識寶生論》中講道:“若知但是自心所作,無邊資糧易爲積集,不待多時,如少用功能成大事。善逝行處,猶若掌中。由斯理故,所有願求當能圓滿,隨意而轉。……若異此者,所舍之物盡持行施,及所遺生,何能總遍令其歡喜惬順求心?此即便成無邊際境,所爲施事,無有竟期。又複所有廣爲利益有情戒等,于諸無障有情之類,隨彼樂欲悉能稱意,赴彼希望正行施等,速便收集正覺資糧。由斯但自心,複何須外境?若許外事,複與正理義有相違,故知境無,斯成勝妙。……然于施等,各隨其事,而能獲果,實不假藉識外境事。”既然空有二宗異口同聲,那麼蕭先生再怎麼想不通,也只得忍氣吞聲了!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四節 如是道次第(1)》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