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译”)。经文讲道:“若有菩萨成就五无间罪,犯于女人或犯男子,或故犯,犯塔犯僧,如是等余犯,菩萨应当三十五佛边,所犯重罪昼夜独处至心忏悔。忏悔法者:
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南无释迦牟尼佛
南无金刚不坏佛……
如是舍利弗,菩萨如是观此三十五佛如在目前,思惟如来所有功德,应作如是清净忏悔。菩萨若能净此罪已,尔时诸佛为其现身,为度众生亦说种种诸行,成就愚惑诸众生故,菩萨于诸法界心不动摇。……又舍利弗,师子兽王大吼之时,其余小虫能堪忍不?不也,世尊。又如香象其所负重,诸驴骡等能堪忍不?不也,世尊。又如释梵所有威德光明色像,贫穷之人能堪忍不?不也,世尊。又舍利弗,于意云何?如金翅鸟王所有势力,鹫鸽等鸟能堪忍不?不也,世尊。如是舍利弗,菩萨所有其心勇健善根势力,所有之罪依出离智,得见诸佛及得三昧,非一切众生声闻缘觉,所有犯罪忧悔之事而能得除。菩萨若能称彼诸佛所有名号,常于昼夜行三事者,得离犯罪及诸忧悔,并得三昧。”
不空三藏所译《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后面,专门附了一段话:“右此三十五佛名并忏悔法,出乌波离所问经,能净业障重罪,现生所求禅定解脱及诸地位皆能满足。五天竺国修行大乘人,常于六时礼忏不阙,功德广多文烦不能尽录,但依天竺所行者略记之,余如本经所述也。”
所以说,无论金刚萨埵修法还是三十五佛忏,都是十分殊胜的大乘忏罪法门,并非什么“外道法”。萧平实师徒的指责是毫无道理的。
《禅秘要法经》(鸠摩罗什大师译)云:“佛告禅难提,及敕阿难:佛灭度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忏悔者,欲灭罪者,佛虽不在,系念谛观形像者,诸恶罪业,速得清净。……见此事已,复还摄心,如前观一佛像,尔时彼佛光明益显,不可具说。复持澡瓶水,灌行者顶,水相光明,亦如上说。如是七遍。佛告禅难提:此名观像三昧,亦名念佛定,复名除罪业,次名救破戒,令毁禁戒者,不失禅定。佛告阿难:汝好受持此观佛三昧灌顶之法,为未来世一切众生,当广分别。佛说是语时,尊者禅难提,及诸天众,千二百五十比丘,皆作是言:如来世尊,于今日为诸众生乱心多者,说除罪法,唯愿世尊更开甘露,令诸众生于佛灭后得涅槃道。禅难提比丘,闻佛说此观佛三昧,身心欢喜,应时即得无量三昧门,豁然意解成阿罗汉,三明六通皆悉具足。佛告阿难:此想成者,名第十九观佛三昧,亦名灌顶法,汝好受持慎勿忘失,为未来世一切众生,分别广说。佛说此语时,诸比丘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观虚空藏菩萨经》云:“尔时当起是想:是虚空藏菩萨顶上有如意珠,其如意珠作紫金色,若见如意珠即见天冠,此天冠中,有三十五佛像现,如意珠中十方佛像现,虚空藏菩萨身长二十由旬,若现大身与观世音等。此菩萨结跏趺坐,手捉如意珠王,其如意珠演众法音与毗尼合,若此菩萨怜愍众生故,作比丘像及一切色像,若于梦中,若坐禅时,以摩尼珠印印彼人臂,印文有除罪字,得此字已,还入僧中如本说戒。……佛告优波离:持是观虚空藏法,为未来世无惭愧众生多犯恶者广分别说。”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云:“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佛告阿难: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妙花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此想成者,灭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由此可见,《狂密与真密》所言“密宗之如是观想除罪之法亦复如是,纯是愚人妄想之所想也,无有实义,终无饱食之实质故……终无消罪之实质故。由是正理,说此密宗观想名为“妄想者所想”也”,是十分错误的。佛相、密咒、刹土等净缘起,实为如来智悲的不思议幻现,故此借助四种对治力,诚心观想如桥梁般连通相对层面和绝对层面的胜妙境相,必能有效地净除罪障。性相融通事事无碍的实相义,是观想除罪法的坚实基础。
第四种内前行为供曼茶罗。佛经论典中讲到的供养法,有实物供养、意缘供养和意幻供养,供曼茶罗实际包含了这三种方法。修此法者需具备极广大的心量,明观自身现在所处世界之外,尚有无量无边的世界、刹土,其中复有无尽美妙物品,遂起妙观摄取如是无量财物虔诚供养一切佛菩萨。以此方便,可迅速圆满福德资粮。因为心力无量,供品无量,供奉对境无量,故所集福德亦复无量。
莲池大师《瑜伽焰口》详细介绍了曼茶罗修法:“初总明世界因起,如《俱舍》颂云:“空界大风起,傍广数无量,厚十六洛叉,金刚不能坏。……滓浊为山地,四洲及泥犁,咸海外铁围,方名器界立。”……为从一切法空之理,随定智力应念而现,不涉筹量,如幻术力,刹那顿彰,大小染净,随心应量。如善财入弥勒楼阁,以三昧力具见庄严等事,忽然不见,问弥勒曰:适来境界从何处去?曰:从来处去。曰:从何处来?曰:智慧中来,依智慧神通而住。若随法性,万象都无,随愿智力,何所不成乎?次微细委释世界因起。夫未免形累者,故须托土以居,八地以上永脱色累,照体独立神无方所,用土奚为?然复现有染净差别者,无非因时设化接引群机耳。将建曼怛,先释因起竟。
“轮围山”:即大铁围山。
“铁围山”:念真言时,手拈花米于曼怛上右旋散洒,如空注雨,成此二山。……
“金刚地”至“而作拥护”:此成金刚界,手拈花米于曼怛啰中间书一吽字作拥护,排列花米,从中间而出。胜金刚地基者,赞智力所现,不同众生妄想也。若依次第差别因起者,如因本经云:此大地厚四十八万由旬,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虚空,虚空依妄想,妄想依真如,真如无所依。水聚厚六十万由旬,水上别有风大吹转,于上成金。……
念真言时,应观心月轮上有金色嗡字,此名庄严一切佛刹大智大轮金刚三摩地。入此定已,能从无住本建一切法。法句经云:菩萨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诸法。故于真空自性之中,默想嗡阿吽,一念顿成十方世界所有天妙曼怛等哑哩干五供。犹如普贤云集供养者,正明其供养之心广也。遍空充界者,明此供横遍十方也。尽轮回而无间者,显此供竖穷三际也。……”
如能深达“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理,肯定会对通过观想而集资忏罪的大乘法门生起殊胜信解。至尊上师堪布仁波切在《破除邪说论》中,就此问题作了深入论述:
“萧平实说:以观想之法消除罪障及供养诸佛,实乃密宗独有之妄想也……若观想还债即可真正还债,则一切人造恶业已,如是观想之后,债即可还清,如是简易消除业障之法门,释迦世尊绝无可能吝惜而不宣说,然终未见世尊曾说此法。若观想之事即是真实,可以成真,则观想能力较强者,亦可藉观想之法,将他人之福德据为己有;则诸佛亦可观想其一切弟子皆成究竟佛,则诸弟子不须勤苦修行,只须多多供养于佛,讨佛喜欢,由佛观想弟子已成究竟佛道即可。……
答:萧先生认为“以观想之法消除罪障及供养诸佛,实乃密宗独有之妄想也。”这种观点的得出,一方面说明先生其实并不像自己弟子评价的那样“深入经藏”、饱览经卷;一方面也说明先生始终将本人的言谈、修证境界当作判定一切佛法现象的准绳这种作风,业已发展到蔑视经教、完全抛开、无视释迦牟尼佛教言、教法的地步。这种评价绝非言之无据,相信读者看了下文的分析后自会得出公正的结论。
大乘显密佛法的一切修证法门,其理论依据都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一点想必一直“弘扬”如来藏及唯识学思想的萧先生应该不感陌生。(中略)另外,下面的这首偈颂大家可能早就耳熟能详,它讲述的依然是以心忏罪的道理:“罪由心造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一切坚信般若空性之理的佛教徒,无不承认万法包括罪业等的本质空性,以心而幻造,以心而空之,只有那些一切执实的人才会以为不论供养还是忏罪,都不可能做到所谓的三轮体空,所有这些行为举止都得抓住我与我所,否则就太简单省事,也便宜了欲行忏罪与供养之众。
而《宣说四法经》中则云:“弥勒,菩萨若具四法则能压制所造所积之一切罪业。何为四法?即厌患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指若行不善业则多生悔心;现行对治力指虽做不善业,亦极为精勤行善;返回对治力指真实受戒后获得不再造罪之戒心;所依对治力指皈依佛、法、僧三宝与不舍菩提心。”
正是在上述以及众多经论、教言的指导下,密法中才出现了那么多极具加持力及清净传承的观想忏罪等殊胜、方便之法门。而且这些方便法绝不是密宗所独具之修行快捷方式,更谈不上是密宗“独有之妄想”,显宗经典中也早就有了释尊亲口宣讲过的同样修法之详述,如果萧先生硬要将观想修法罗列在密教的邪法分支之中,则先生本人是否也彻底地将显宗佛法、将释迦牟尼佛统统都打入妄想邪法以及大妄想者的行列?因世尊在多种显教经典中都广为介绍、弘传过此种法门。如《德藏请问经》云:“何人作合掌,观十方诸佛,顶礼做供养,随喜诸福德,忏悔诸罪业,祈祷转****…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