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2)
不共内前行的最后一个引导是“上师瑜伽”。虔心依止和祈祷上师善知识,是不是密宗的独家提法呢?还是请事实说话。
首先想起的就是《华严经》:
“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智慧助道具。何等为十?所谓亲近多闻真善知识,恭敬供养,尊重礼拜,种种随顺,不违其教,是为一。”
“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受记法,菩萨以此,自知受记。何等为十?所谓以殊胜意,发菩提心,自知受记。……于一切善知识,和合无二,自知受记。于一切善知识,起如来想,自知受记。恒勤守护菩提本愿,自知受记。是为十。”
“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善财见已欢喜踊跃,合掌谛观目不暂瞬,作如是念:善知识者则是如来……”
此外,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弥勒菩萨用了一百多个比喻,对善知识进行高度赞叹。从这些经文中不难看出,即使显宗,也要求学人视师如佛,并且认真修持相应瑜伽(“于一切善知识,和合无二”),方可得到加持、成就和授记。复次,在《大鼓经》、《殊胜等持经》等教典中,佛陀还明确宣说,自己将在涅槃后化现为善知识形象,继续利益众生。正是本于众多经论教义,密宗才至诚赞言“奇哉佛化上师相”,大力提倡视师如佛的精神和上师瑜伽修法。这样做,不但没有违背“依法不依人”的宗旨,反而恰恰是依教奉行、依法修心的典范。
全知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颂文)云:“密意广如净虚空,光明等持如星辰,智悲无量如大海,慈心奔腾如瀑布,不外散乱如雪山,毫不动摇如山王,住有不染如莲花,等慈爱众如父母,功德无量如宝藏,引导世间如佛陀。具德上师即法王,住于何处等诸佛,令凡见闻念触者,悉皆摧毁诸轮回,事业广大任无量,如众所依之大地。”“依止善友善知识,增长善资得乐果,不畏三有利乐广,成办无量众二利。上师乃是佛化身,浊世如是而显现,乃至菩提果之间,当依一切善知识。”《心性休息大车疏》云:“如若佛陀出于世间,则令凡是见闻忆念的一切众生行持善法。同样,上师也能做到这一点。上师以相应的事业利益众生,由此也说明上师等同佛陀,上师又是佛的化身,由此也说明上师等同佛陀。”《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云:“总的来说,要想修行一门正法,首先必须寻找一位具足一切法相的真正上师善知识,然后依教奉行、对上师生起真佛之想、诚心诚意地祈祷上师,这一点十分重要。……尤其是,密宗金刚乘的一切道法中,唯独上师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因而所有续部中都讲述了上师瑜伽的修法,并且指出这一修法比观修一切生圆次第更为殊胜。如续部中云:“何人俱胝劫,修十万本尊,不如一刹那,忆念上师胜。”此宁提金刚藏乘自性大圆满的观点,既不是像下乘那样凭借伺察、推理等方式来抉择甚深意义,又不是像下续部那样依靠共同悉地而获得究竟殊胜悉地,也不是像其它上续部通过第三灌顶的喻智慧来直指义智慧,而是认为唯一依止一位传承如纯金丝线没有沾染破誓言的锈一样具有殊胜证悟的上师,将这位上师看成真佛,以坚定不移的虔诚信心与恭敬心猛烈祈祷,使自己的凡夫心与上师的智慧成为无二无别,也就是说依靠上师的加持力使自相续中生起证悟。”
上述教言说明,在视师如佛、与师相应这一点上,显密教法存在充分共识。唯一的区别,仅在于显宗没有冠以“上师瑜伽”的称谓而已。
如所周知,佛陀是大彻大悟的人天导师,从断证功德究竟圆满的如来智慧海流出的金刚法语、显密圣教,是众生转迷得悟的根本所依。然众生福德因缘千差万别,许多有情无缘生值佛世,恭聆慈训,仅于佛灭之后,方有幸获得暇满人身趋入佛门。在这种情况下,当然需要谨承如来密旨、代佛宣化的明眼善知识把手提携,循循善诱,才能深入经藏圆解如来甚深密意,顺利证取三乘妙果。所以无论大小显密教典,都十分强调依止上师善知识的重要性。
不妨再举上一些例子。
《华严经》云:“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如象王回观善财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欲亲近诸善知识,问菩萨行,修菩萨道。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是故于此,勿生疲厌。善财白言:唯愿圣者,广为我说……”“尔是文殊师利菩萨,说此偈已,告善财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有众生,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事为难,能发心已,复欲勤求行菩萨行,倍更为难。善男子,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善知识者,能普救护一切恶道,能普演说诸平等法,能普显示诸夷险道,能普开阐大乘奥义,能普劝发普贤诸行,能普引到一切智城,能普令入法界大海,能普令见三世法海,能普授与众圣道场,能普增长一切白法。善财童子,如是悲哀、思念之时,彼常随逐,觉悟菩萨。如来使天于虚空中,而告之言:善男子!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其有能于善知识语无疑惑者,则常值遇一切善友;其有发心愿常不离善知识者,则得具足一切义利。”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是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住菩萨摩诃萨名,欲疾证得一切智智,当勤恭敬供养诸佛,种植圆满殊胜善根,亲近供养真善知识,勿生厌倦。”《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以是故善男子,于是佛法中倍应恭敬爱念生清净心,于善知识中应生如佛想,何以故?为善知识守护故,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方等大集经》云:“复次善根者,所谓悦可诸善知识。资粮者,所谓给侍所须,恭敬供养尊重利益。方便者,所谓于善知识生世尊想。”《宝云经》云:“善男子,菩萨复有十法,善知法界,何等为十?有慧,依善知识,能勤精进,远离阴盖,清净,恭敬,多习空观,除着诸见,趣向于道,所见真宝。善男子,菩萨有慧习近善知识,见善知识爱敬喜悦,于善知识生世尊想,依善知识住,因善知识故得勤精进,因善知识故能除一切恶法,虽满足一切善法,而勤精进不惓除灭阴盖,已无盖障故而勤修道,得身口意业清净除诸习恶。”《大般涅槃经》云:“善男子,如来或时为一法故说无量法,如经中说一切梵行因善知识,一切梵行因虽无量,说善知识则已摄尽。”《大方便佛报恩经》云:“佛告阿难:诸善男子,坚誓师子者,今则我身释迦文是。菩萨如是亲近善友,乃至丧命终不起恶。何以故?为知恩报恩故。所以者何?菩萨得近善知识故,能速成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菩萨常勤求善知识,为闻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义,三界烦恼皆悉萎悴。”《大智度论》云:“复次菩萨欲深心得无上道,深心名一心,重心深爱佛道,出于一切世间所乐,当亲近善知识。所以者何?有二因缘故得无上道:一者内,二者外。内名正忆念思惟筹量诸法,外名诸善知识。佛余处种种说善知识相。”“菩萨应供养诸佛种善根亲近善知识,何以故?如病人应求良医药草。”
《万善同归集》云:“问:灵知不昧,妙性常圆,何假参寻,遍求知识?答:一切众生悟里生迷,真中起妄,只为不觉,须假发扬。法华经云: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又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华严经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又云:不要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珍宝,惟愿乐闻一句未闻佛法。又云:虽知诸法不由他悟,而常尊敬诸善知识。起信论云: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人,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法句经云:如裹香之纸系鱼之索。佛语诸比丘:夫物本净,皆由因缘以兴罪福,近贤明则道义隆,友愚暗则殃祸集,譬如纸索,近香则香,系鱼则臭,渐染玩习各不自觉。颂曰: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渐迷习非不觉成恶,贤夫染人如附香熏,进智习善行成芳洁。”《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云:“可见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并赖善知识缘也。从初发心,即赖此缘增行入道,乃至成佛,亦赖此缘增行入道。可见若欲增行入道,并赖善知识缘也。”
《法句经
亲近善知识品第五》云:“善男子,一切众生,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亲近善知识,请问法要。”《增壹阿含经》云:“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所谓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将引善道以至无为。佛告阿难:勿作是言,言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识之人,即是(使)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复次,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共从事者,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犹如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信、闻、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为灯光佛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为与提和竭罗佛所见授决。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全知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云:“(颂曰)三世一切佛菩萨,以及声…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