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3)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3)

   萧平实师徒对大乘道次第的无知,从下述言论中也反映出来:

   “凡夫学人如果有缘能在世间遇着地上大善知识,要证种智,可谓容易;只要能够信受善知识法,依教奉行,勤修护法福德,不仅能够很快得以开悟,实证“无生忍”总相智,入第七住“真见道”位;若能不生慢心,接受大善知识的摄受与教导,再努力修学一切“相见道位”所应修法(包括“别相智”与“一切种智增上慧学”的无生法忍),不久,旋得“别相智”,再跟随善知识修学“无生法忍”种智,一生要入初地境界,也非没有可能。如果学人于此世往生前,能够证入初地境界,到了极乐世界,在弥陀世尊教导之下,很快就能修学进入八地境界,极为殊胜。……如此殊胜而完整的开演佛法修学过程,人间可谓绝响已久。”(《真假邪说》P186~187)

   “见道乃是证得第八识阿赖耶,唯是第七住菩萨;复须修学别相智及一切种智……如是修除异生性而发起道种性,并由前述之无生法忍慧而通达见道之般若义,方入初地,并非初见道时立成通达位之初地菩萨。”(《狂密与真密》)

   “由此可知,一切佛法以阿赖耶识心体为其根本,尤其是大乘佛法,悉以阿赖耶识心体为其根本。既然如是,当知亲证阿赖耶识心体者,即是大乘法中之见道者;然而此一大乘法中之见道,只是真见道,只得第七住位,未得满足相见道位所应具足之后得智故,虽然已属声闻教中之圣人,然而尚非大乘别教法中之圣人,只是贤位中人尔;不可如**等人妄想真见道时即可成为初地圣人,此是慢心自高,亦是误会见道内涵之尚未通达大乘见道法者。”(《真假开悟》)

   大乘的道次第理论,以《菩萨璎珞本业经》讲的五十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最有代表性,天台宗即采用此说。在天台别教中,第七住属于内凡三贤中的较低位次。唯识宗一般略去十信(摄于初住中)和等觉,承许四十一位,然第七住仍属三贤凡夫之列,在资粮道范围内,去圣位颇远。这些应当首先讲清楚。

   复次,萧平实师徒在在宣称,六祖惠能大师等许多古德虽已开悟(证得第七住),然仍为凡夫之身,不是登地圣者。可见,在他们心目中,也始终是将第七住当成凡夫位的,故与天台圆教(彼许初住即断一分根本无明而转凡成圣、十住初心入法界,)不在一个层面上。此点亦需明确。

   接下来,就要仔细看一看,“真见道”是否如萧平实师徒所言,仅是第七住凡夫境界!《佛学大辞典》简明扼要地解释道:“【真见道】(术语)于见道位起无漏根本之无分别智,悟唯识真如之理也。”《成唯识论》卷九也明确宣说:“加行无间此智(无分别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然此见道略说有二: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二相见道,此复有二:一观非安立谛有三品心。……二缘安立谛有十六心。……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二中初胜故颂偏说。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善达法界得诸平等,常生诸佛大集会中,于多百门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证大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稍懂唯识的人都知道,这段话是在解释本颂“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而这个颂词,毫无疑问是述说唯识五位中的通达位,亦即见道位。因而依唯识正宗的观点,真见道(根本)和相见道(后得)都是初地圣者境界!

   智周法师《大乘入道次第》云:“第三通达位者,亦分二种。一释总名。言通达者,证会之义也,此位菩萨无漏之智了证真如,故名通达。即唯识云:加行无间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此通达位即是见道。唯识等云:通达位者,谓诸菩萨所住见道,见道名者,即无漏智照理名见。故唯识云:初照理故亦名见道。道,游履义,行人游履趣于极果。或通运义,通运行人至于极果,故名为道。次释别名。一真见道,体离虚妄,亲能证理,实能断障,故名为真。又释:真者是理,见者是智,证真之智,名真见道。二相见道,相者类似之义,真见道后而起于此行解,安摸仿像真见所有功能,不能证理及断于障,类似于真,故名相见。”《大乘义章》云:“入圣之初,于四真谛推求明白,名为见道。”《成唯识论述记》云:“见道者,唯在初地初入地心。”

   由是可知,大乘见道位唯指初地。萧平实却对上述教言视而不见,坚持认为“并非初见道时立成通达位之初地菩萨”、“不可妄想真见道时即可成为初地圣人”,一定要别出心裁地把第七住凡夫位立为真见道。这就很让人纳闷了!

   《明心与初地》中的一番话,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萧平实的“密意”:“三贤位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其中的十住位又叫作“十发趣”……那你破参的时候就进入了七住位,七住位之后得要继续修学,锻炼功夫,准备眼见佛性;后来你眼见佛性了,就进入第十住位,就是《大般涅槃经》中佛所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

   为什么萧平实要把真见道压得这么低呢?原来是为了给“第十住眼见佛性”让路!(请注意:他把“破参”和“真见道”划上了等号。)

   先见道(或曰“明心”,即证得真心第八识),再用肉眼见佛性(“见性”),这是萧平实的逻辑思路。既然眼见佛性是在第十住,那么把见道安立成第七住,从技术上来讲就十分必要了。

   因此,问题最终归结成:第十住凡夫眼见佛性到底合不合理呢?

   不错,《大般涅槃经》的确说过“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可稍加分析就会明白,这里的“十住”,和萧平实所理解的三贤位的“十住”,并不是一码事。大乘经论中,“十住”和“十地”经常通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具体含义是不一样的。这个重要事实,显然为粗心大意不求甚解的萧平实所忽略了。

   三贤凡夫位的“十住”,又叫作十地住、十法住等等,对此人们并不陌生。但大乘圣者“十地”也可称之为“十住”——以能现量安住法界实相故,就不是人人皆知的了。《佛学大辞典》云:“【十地】(名数)或曰十住。种种不一。”《佛光大词典》云:“【十地】即指十种地位。又作十住。”《一切经音义》(卷26)云:“十住:此中十住即十地也,一极喜二离垢三发光四焰慧五难胜六现前七远行八不动九善慧十法云地。”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十住经》(即《华严经十地品》之别译),全文均在谈十地境界,“十住”和“十地”完全通用,如卷一中云:“诸佛子,菩萨摩诃萨智地有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今说、当说,为是地故,我如是说。何等为十?一名喜地,二名净地,三名明地,四名焰地,五名难胜地,六名现前地,七名深远地,八名不动地,九名善慧地,十名法云地。诸佛子,是十地者,三世诸佛已说、今说、当说,我不见有诸佛国土不说是菩萨十地者。何以故?此十地,是菩萨最上妙道,最上明净法门,所谓分别十住事。诸佛子,是事不可思议。”法藏大师《华严经传记》云︰“十住毗婆沙论一十六卷,龙树所造,释十地品义。后秦耶舍三藏口诵其文,共罗什法师译出。释十地品内至第二地。余文,以耶舍不诵,遂阙解释。相传其论是大不思议论中一分也。”无著菩萨《大乘庄严经论释》云:“十一住者即十一地,住者名地故。”《大般涅槃经疏》卷二十四云:“若言十住即十地,地住皆少见者,此即圆义。……人不识此,于文于义往往不通。”

   懂得此理,再来读《涅槃经》,就一目了然了:“善男子!如是菩萨位阶十地尚不了了知见佛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见耶?……善男子,譬如有人在大海中,乃至无量百千由旬,远望大舶楼橹堂阁,即作是念:彼是楼橹,为是虚空?久视乃生必定之心,知是楼橹;十住菩萨于自身中见如来性,亦复如是。”“善男子!见有二种: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诸佛世尊眼见佛性,如于掌中观阿摩勒果;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萨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善男子!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声闻缘觉至十住菩萨不见佛性,名为涅槃非大涅槃。若能了了见于佛性,则得名为大涅槃也。是大涅槃唯大象王能尽其底,大象王者,谓诸佛也。”

   可以想见,像萧平实这种惯于依文解义的愚者,看到经文中频频出现“十住”、“见佛性”等字眼时,会产生何等浪漫的艺术狂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住凡夫可以彻见佛性”、“第七住乃真见道位”等标新立异的观点,脱笼而出——《明心与初地》:“一个人明心之后,应当了知:禅宗明心只是具足别教七住位而已,眼见佛性是十住位。”《灯影-灯下黑》:“是故余诸明心而不自我否定之会员同修等,皆是第七住位菩萨,皆是真见道位之菩萨;眼见佛性者皆是第十住位菩萨,已在相见道位中。”《真假邪说》:“佛在此处判菩萨眼见佛性时,位列佛法修证阶位中的第十住位,此阶位的修证境界超越明心开悟证知第八识如来藏得“无生忍”智的七住位,如此方是正说。”(P181)“佛在同一经(《大般涅槃经》)中又多处宣示:“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声闻、缘觉定多慧少,以是因缘不见佛性”、“十住菩萨亦复如是,虽见佛性不能明了,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能得明了””(P279)

   既然萧张先生提到了“首楞严三昧”,那就索性看个仔细。《佛光大词典》解释道:“【首楞严三昧】即坚固摄持诸法之三昧。为百八三昧之一,乃诸佛及十地之菩萨所得之禅定。……据首楞严三昧经卷上载,首楞严三昧非…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