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四節 如是道次第(3)
蕭平實師徒對大乘道次第的無知,從下述言論中也反映出來:
“凡夫學人如果有緣能在世間遇著地上大善知識,要證種智,可謂容易;只要能夠信受善知識法,依教奉行,勤修護法福德,不僅能夠很快得以開悟,實證“無生忍”總相智,入第七住“真見道”位;若能不生慢心,接受大善知識的攝受與教導,再努力修學一切“相見道位”所應修法(包括“別相智”與“一切種智增上慧學”的無生法忍),不久,旋得“別相智”,再跟隨善知識修學“無生法忍”種智,一生要入初地境界,也非沒有可能。如果學人于此世往生前,能夠證入初地境界,到了極樂世界,在彌陀世尊教導之下,很快就能修學進入八地境界,極爲殊勝。……如此殊勝而完整的開演佛法修學過程,人間可謂絕響已久。”(《真假邪說》P186~187)
“見道乃是證得第八識阿賴耶,唯是第七住菩薩;複須修學別相智及一切種智……如是修除異生性而發起道種性,並由前述之無生法忍慧而通達見道之般若義,方入初地,並非初見道時立成通達位之初地菩薩。”(《狂密與真密》)
“由此可知,一切佛法以阿賴耶識心體爲其根本,尤其是大乘佛法,悉以阿賴耶識心體爲其根本。既然如是,當知親證阿賴耶識心體者,即是大乘法中之見道者;然而此一大乘法中之見道,只是真見道,只得第七住位,未得滿足相見道位所應具足之後得智故,雖然已屬聲聞教中之聖人,然而尚非大乘別教法中之聖人,只是賢位中人爾;不可如**等人妄想真見道時即可成爲初地聖人,此是慢心自高,亦是誤會見道內涵之尚未通達大乘見道法者。”(《真假開悟》)
大乘的道次第理論,以《菩薩璎珞本業經》講的五十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最有代表性,天臺宗即采用此說。在天臺別教中,第七住屬于內凡叁賢中的較低位次。唯識宗一般略去十信(攝于初住中)和等覺,承許四十一位,然第七住仍屬叁賢凡夫之列,在資糧道範圍內,去聖位頗遠。這些應當首先講清楚。
複次,蕭平實師徒在在宣稱,六祖惠能大師等許多古德雖已開悟(證得第七住),然仍爲凡夫之身,不是登地聖者。可見,在他們心目中,也始終是將第七住當成凡夫位的,故與天臺圓教(彼許初住即斷一分根本無明而轉凡成聖、十住初心入法界,)不在一個層面上。此點亦需明確。
接下來,就要仔細看一看,“真見道”是否如蕭平實師徒所言,僅是第七住凡夫境界!《佛學大辭典》簡明扼要地解釋道:“【真見道】(術語)于見道位起無漏根本之無分別智,悟唯識真如之理也。”《成唯識論》卷九也明確宣說:“加行無間此智(無分別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位,初照理故亦名見道。然此見道略說有二:一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二相見道,此複有二:一觀非安立谛有叁品心。……二緣安立谛有十六心。……前真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二中初勝故頌偏說。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善達法界得諸平等,常生諸佛大集會中,于多百門已得自在,自知不久證大菩提,能盡未來利樂一切。”稍懂唯識的人都知道,這段話是在解釋本頌“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而這個頌詞,毫無疑問是述說唯識五位中的通達位,亦即見道位。因而依唯識正宗的觀點,真見道(根本)和相見道(後得)都是初地聖者境界!
智周法師《大乘入道次第》雲:“第叁通達位者,亦分二種。一釋總名。言通達者,證會之義也,此位菩薩無漏之智了證真如,故名通達。即唯識雲:加行無間此智生時,體會真如,名通達位,此通達位即是見道。唯識等雲:通達位者,謂諸菩薩所住見道,見道名者,即無漏智照理名見。故唯識雲:初照理故亦名見道。道,遊履義,行人遊履趣于極果。或通運義,通運行人至于極果,故名爲道。次釋別名。一真見道,體離虛妄,親能證理,實能斷障,故名爲真。又釋:真者是理,見者是智,證真之智,名真見道。二相見道,相者類似之義,真見道後而起于此行解,安摸仿像真見所有功能,不能證理及斷于障,類似于真,故名相見。”《大乘義章》雲:“入聖之初,于四真谛推求明白,名爲見道。”《成唯識論述記》雲:“見道者,唯在初地初入地心。”
由是可知,大乘見道位唯指初地。蕭平實卻對上述教言視而不見,堅持認爲“並非初見道時立成通達位之初地菩薩”、“不可妄想真見道時即可成爲初地聖人”,一定要別出心裁地把第七住凡夫位立爲真見道。這就很讓人納悶了!
《明心與初地》中的一番話,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蕭平實的“密意”:“叁賢位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其中的十住位又叫作“十發趣”……那你破參的時候就進入了七住位,七住位之後得要繼續修學,鍛煉功夫,准備眼見佛性;後來你眼見佛性了,就進入第十住位,就是《大般涅槃經》中佛所說的“十住菩薩眼見佛性”……”
爲什麼蕭平實要把真見道壓得這麼低呢?原來是爲了給“第十住眼見佛性”讓路!(請注意:他把“破參”和“真見道”劃上了等號。)
先見道(或曰“明心”,即證得真心第八識),再用肉眼見佛性(“見性”),這是蕭平實的邏輯思路。既然眼見佛性是在第十住,那麼把見道安立成第七住,從技術上來講就十分必要了。
因此,問題最終歸結成:第十住凡夫眼見佛性到底合不合理呢?
不錯,《大般涅槃經》的確說過“十住菩薩眼見佛性”,可稍加分析就會明白,這裏的“十住”,和蕭平實所理解的叁賢位的“十住”,並不是一碼事。大乘經論中,“十住”和“十地”經常通用,在不同的語境中,其具體含義是不一樣的。這個重要事實,顯然爲粗心大意不求甚解的蕭平實所忽略了。
叁賢凡夫位的“十住”,又叫作十地住、十法住等等,對此人們並不陌生。但大乘聖者“十地”也可稱之爲“十住”——以能現量安住法界實相故,就不是人人皆知的了。《佛學大辭典》雲:“【十地】(名數)或曰十住。種種不一。”《佛光大詞典》雲:“【十地】即指十種地位。又作十住。”《一切經音義》(卷26)雲:“十住:此中十住即十地也,一極喜二離垢叁發光四焰慧五難勝六現前七遠行八不動九善慧十法雲地。”鸠摩羅什大師所譯的《十住經》(即《華嚴經十地品》之別譯),全文均在談十地境界,“十住”和“十地”完全通用,如卷一中雲:“諸佛子,菩薩摩诃薩智地有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今說、當說,爲是地故,我如是說。何等爲十?一名喜地,二名淨地,叁名明地,四名焰地,五名難勝地,六名現前地,七名深遠地,八名不動地,九名善慧地,十名法雲地。諸佛子,是十地者,叁世諸佛已說、今說、當說,我不見有諸佛國土不說是菩薩十地者。何以故?此十地,是菩薩最上妙道,最上明淨法門,所謂分別十住事。諸佛子,是事不可思議。”法藏大師《華嚴經傳記》雲︰“十住毗婆沙論一十六卷,龍樹所造,釋十地品義。後秦耶舍叁藏口誦其文,共羅什法師譯出。釋十地品內至第二地。余文,以耶舍不誦,遂阙解釋。相傳其論是大不思議論中一分也。”無著菩薩《大乘莊嚴經論釋》雲:“十一住者即十一地,住者名地故。”《大般涅槃經疏》卷二十四雲:“若言十住即十地,地住皆少見者,此即圓義。……人不識此,于文于義往往不通。”
懂得此理,再來讀《涅槃經》,就一目了然了:“善男子!如是菩薩位階十地尚不了了知見佛性,何況聲聞緣覺之人能得見耶?……善男子,譬如有人在大海中,乃至無量百千由旬,遠望大舶樓橹堂閣,即作是念:彼是樓橹,爲是虛空?久視乃生必定之心,知是樓橹;十住菩薩于自身中見如來性,亦複如是。”“善男子!見有二種:一者眼見,二者聞見。諸佛世尊眼見佛性,如于掌中觀阿摩勒果;十住菩薩聞見佛性,故不了了;十住菩薩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不能知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善男子!複有眼見:諸佛如來、十住菩薩眼見佛性。複有聞見:一切衆生乃至九地,聞見佛性。”“聲聞緣覺至十住菩薩不見佛性,名爲涅槃非大涅槃。若能了了見于佛性,則得名爲大涅槃也。是大涅槃唯大象王能盡其底,大象王者,謂諸佛也。”
可以想見,像蕭平實這種慣于依文解義的愚者,看到經文中頻頻出現“十住”、“見佛性”等字眼時,會産生何等浪漫的藝術狂想!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十住凡夫可以徹見佛性”、“第七住乃真見道位”等標新立異的觀點,脫籠而出——《明心與初地》:“一個人明心之後,應當了知:禅宗明心只是具足別教七住位而已,眼見佛性是十住位。”《燈影-燈下黑》:“是故余諸明心而不自我否定之會員同修等,皆是第七住位菩薩,皆是真見道位之菩薩;眼見佛性者皆是第十住位菩薩,已在相見道位中。”《真假邪說》:“佛在此處判菩薩眼見佛性時,位列佛法修證階位中的第十住位,此階位的修證境界超越明心開悟證知第八識如來藏得“無生忍”智的七住位,如此方是正說。”(P181)“佛在同一經(《大般涅槃經》)中又多處宣示:“十住菩薩眼見佛性”、“聲聞、緣覺定多慧少,以是因緣不見佛性”、“十住菩薩亦複如是,雖見佛性不能明了,以首楞嚴叁昧力故能得明了””(P279)
既然蕭張先生提到了“首楞嚴叁昧”,那就索性看個仔細。《佛光大詞典》解釋道:“【首楞嚴叁昧】即堅固攝持諸法之叁昧。爲百八叁昧之一,乃諸佛及十地之菩薩所得之禅定。……據首楞嚴叁昧經卷上載,首楞嚴叁昧非…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四節 如是道次第(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