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初地乃至九地之菩薩所能得,唯有十地之菩薩能得此叁昧。”爲我們提供如此絕妙的一個教證,真是多謝蕭張先生了!
對于無生忍和無生法忍,他們的觀點也很有問題:
“完全不知不證叁賢位所證之大乘無生忍,何況能知能證佛教諸地菩薩之大乘無生法忍?”(《狂密與真密》)
“禅宗的證悟,實際上只得“大乘無生忍”根本談不上什麼“無生法忍”……因此,在不傳授、也無法傳授“無生法忍”的情形下,祖師只傳授學人如來藏的“大乘無生忍”就相對的容易地太多了,因爲這種禅宗明心的智能,只是總相智忍而已。……如此的誤會而流傳于後世,所以數百年來的禅宗,大多悟後就不再進修經中所說的無生法忍了。”(《真假邪說》P44)
“到了龍樹菩薩的時代,雖然表面上佛法大興,然而,大多數學人福慧變差,不能堪受勝妙的“無生法忍”種智,因此龍樹菩薩只傳授“中觀”——大乘無生忍——般若中觀乃大行于天下。”(同上P78)
蕭平實師徒認爲,“無生忍”只是凡夫境界,而“無生法忍”則爲初地以上的聖境,二者存在本質區別。之所以做這種區分,目的很明顯,就是借以貶壓禅宗、中觀等正法宗派,將其推至“無生忍”低位,從而確立“蕭氏神我僞唯識”的霸主地位。
但在大乘經論中,無生忍和無生法忍實際是一個意思,皆指對無生離戲的勝義實相不驚不怖不畏,忍可信受。《佛學大辭典》雲:“【無生忍】(術語)安住于無生無滅之理而不動也。仁王經說五忍,此爲第四。或爲初地之證名,或爲七八九地之悟名。智度論五十曰:“無生忍法者,于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同八十六曰:“乃至作佛不生惡心,是故名無生忍。”大乘義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稱曰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仁王經良贲疏曰:“言無生者,謂即真理。智證真理,名無生忍。”楞嚴經長水疏一下曰:“了法無生,印可決定,名無生忍。”同八上曰:“真如實相,名無生法。無漏真智,名之爲忍。得此智時,忍可印持,法無生理,決定不謬。境智相冥,名無生忍。”大乘義章十二曰:“如龍樹說,初地已上亦得無生。若依仁王及與地經,無生在七八九地。”天臺觀經疏曰:“無生忍是初地初住。””“【無生法忍】(術語)略雲無生忍。無生法者,遠離生滅之真如實相理體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動,謂之無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寶積經二十六曰:“無生法忍者,一切諸法無生無滅忍故。”注維摩經一曰:“肇曰:無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見法無生,心智寂滅,堪受不退,故名無生法忍也。”智度論七十叁曰:“無生忍者,乃至微細法不可得,何況大。是名無生。得此無生法,不作不起諸業行,是名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菩薩,是名阿鞞跋致。””《佛光大詞典》雲:“【無生法忍】謂觀諸法無生無滅之理而谛認之,安住且不動心。又作無生忍、無生忍法、修習無生忍……”《瑜伽師地論》雲:“問:如經中說無生法忍,雲何建立?答:由叁自性而得建立,謂由遍計所執自性故,立本性無生忍;由依他起自性故,立自然無生忍;由圓成實自性故,立煩惱苦垢無生忍。當知此忍無有退轉。”
下面的教證充分說明,無生忍完全可以是聖者境界。《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2)雲:“經:遠行菩薩初禅王,住于無相無生忍,方便善巧悉平等,常萬億土化群生。解曰:標其地名,明王居處。無相無生忍者,此地(第七遠行地)菩薩純無相觀故,雲無相智證無生忍。”《楞嚴經長水疏》雲:“真如實相,名無生法,無漏真智,名之爲忍。得此智時,忍可印持法無生理,決定不謬,境智相冥,名無生忍。”《妙法蓮華經玄贊》(卷9)雲:“證無生忍,體達一切,乃得成佛。”《法華玄論》(卷7)雲:“七地得無生忍”、“一者首楞嚴經明第叁人行六度,六度即六地,第四人得無生忍,故知是七地也。二者諸經及釋論雲:儒童菩薩得七地無生忍,值燃燈佛方與授記。……六地未得無生忍,故未得無生記作佛。”《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59)》雲:“七地得無生忍光明故,入一切真實法。”《大乘起信論義疏》(卷2)雲:“七地以上斷迷實性,是故證得無生忍體。”《阿彌陀經疏》(卷1)雲:“漸漸得至七地得無生忍。”《二谛義》(卷3)雲:“大論雲:七地菩薩,得無生忍。……七地得無生忍故並也。十地皆無生,前無生淺故爲順忍,七地無生深故,爲無生忍也。”《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43)雲:“八地菩薩證無生忍。”《華嚴一乘成佛妙義》(卷1)雲:“如是第八地中證無生忍故成法身也。”《大乘莊嚴經論》(卷12)雲:“(無著)釋曰:大授記者,謂在第八地中得無生忍時,由斷自言我當作佛慢故,及斷一切分別相功用故,得一切諸佛菩薩同一體故。”《宗鏡錄》(卷89)雲:“所以先德雲:八地已上菩薩,得無生忍。”《新華嚴經論》(卷27)雲:“十行經雲: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忍者,明初地已來至七地是順無生忍,八地方名得無生忍。”……
《楞嚴經》二十五聖各述圓通時,鹹皆自謂“得無生忍,斯爲第一”,特別是“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佛問圓通,我以谛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爲第一。”若依蕭平實師徒的意見,補處彌勒是否也須算是僅得“總相智忍”的“叁賢位”凡夫呢?
從另一方面看,無生法忍也不一定唯是聖者境界。例如,唐代高僧懷感法師在《釋淨土群疑論》中就引經據典地講道:“以無生法忍,經論判位或下或上。仁王般若說:無生法忍在七八九地。諸論之中說:無生法忍在于初地,或在忍位。菩薩本業璎珞經說:無生法忍在十住位。華嚴經說:無生法忍在十信位。占察經說:無生法忍在十信前凡夫位。”
不知蕭平實師徒讀了上述教言,作何感想?是不是准備開足馬力,照例又將上述教典全都罵作“外道”、“常斷見”、“意識”、“能所”、“邪淫”……呢?難道你們就是這樣“依法不依人”的嗎?
從佛世到如今,依循內道清淨道次第而轉凡入聖、究竟成佛的修行人不計其數,絕非如蕭平實師徒所言“殊勝而完整的開演佛法修學過程,人間可謂絕響已久”!備受他們诋毀的藏傳佛教,其道次第理論就極爲系統而嚴密。例如,甯瑪派全知無垢光尊者撰著的《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從“暇滿難得”一直循序漸進地講到了九乘之巅的無上大圓滿,以顯密圓融的方式精妙開顯了完整的大乘修道次第,是一部久享盛譽的佛法寶典。宗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叁士道體系,亦十分善妙合理,廣爲流傳。《叁主要道論》所強調的出離心、菩提心和無二慧,則提綱挈領地抓住了大乘修學要點,與聖天論師《中觀四百論》的精神(前四品通過破斥常、樂、淨、我四顛倒想而助生出離心,次四品爲發菩提心教授,後八品詳述勝義空性見),如出一轍。倘若蕭先生師徒能有機會仔細閱讀一下上述論著,認真考察一番漢藏佛教界實況,相信就不會鬧出這麼多笑話了。
蕭張師徒說:“如果把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改爲《糊塗道次地廣論》,倒是非常貼切。雲何謂爲“糊塗道”?謂此論所說法義,不符合佛教叁藏十二部經中佛所說的叁乘正法教義。整部《菩提道次地廣論》對于佛道的修學次第,根本是胡亂拼湊,謂論中所說下、中、上叁士道的修學,正應配合世尊法藏中所說叁乘佛法,然此書謂凡夫行善所得人天果報、小乘人所取解脫果,與大乘菩薩所行六度菩薩行,爲叁士道的修學內涵,此說已明顯犯錯:依于真實佛意,應該說下士道爲聲聞菩提,中士道爲緣覺菩提,上士道爲佛道大菩提。但是宗喀巴卻說錯了。”(《真假邪說》P256)
叁士道必須對應聲聞、緣覺和菩薩乘嗎?不一定。《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第五》雲:“一切衆生,聞我法者,隨力所受,住于諸地。或處人天,轉輪聖王,釋梵諸王,是小藥草;知無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叁明,獨處山林,常行禅定,得緣覺證,是中藥草;求世尊處,我當作佛,行精進定,是上藥草。……漸漸修學,悉當成佛。”叁藥草和《菩提道次第廣論》所講的叁士道(人天乘、小乘、大乘),有著明顯的對應關系。因此,除非《法華經》也“說錯了”,屬于“胡亂拼湊”,否則,就不應該對宗大師說叁道四!
太虛大師在《佛理要略》中雲:“又前叁心乃展轉相依。由向上增進心方有出離流轉心,若無向上增進心即縱任懶怠放逸墮落,何能立“出離流轉”決心!故須向上增進心爲基本,乃可發起出離流轉心、及大乘成佛心。若無出離流轉心,則不能有誓求究竟成佛決心,——常人雖亦談平等博愛,然終不出人天因果,以未知叁界皆苦決心出離故,非能普度衆生達究竟離苦之果。——故能發成佛心,必先有出離流轉之心也。故此叁心次第相依,若無前二必無後心。常人所謂發大乘心,爲衆生發心等,若果未了叁界衆生生死之苦,決非究竟成佛之菩提心也。”此中的向上增進心、出離流轉心、大乘成佛心,也顯然和《廣論》的叁士道思想異曲同工。大師的精辟分析,揭示了叁心、叁士道的前後次序,同時指出了彼等之間的有機聯系,發人深省。
同樣,《菩提道次第廣論》也認爲叁士道非爲割裂的他體,而是上者完攝下者要義、下者可爲上者前行:“如是雖說叁士,然于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攝納余二士道無所缺少,故彼二種是大乘道或分或支。馬鳴阿阇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論》雲:“無害與谛實,與取及梵行,舍一切所執,此是善趣行。遍觀生死苦,斷故修谛道,斷除二種罪,此是寂靜行。亦應取此等,是出離道支。由達諸法…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四節 如是道次第(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