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生悲衆生流,無邊巧便行,是勝出離行。”是故此中非導令趣,惟以叁有之樂,爲所欲得下士夫道,及爲自利惟脫生死,爲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將少許共彼二道,作上士道引導前行,爲修上士道之支分。……若爾,理應先從上士引導,雲何令修共下中耶?謂修此二所共之道,即上士道發起前行,此中道理後當宣說。”
在晚年講述的《我怎樣判攝一切佛法》中,太虛大師進行了系統性總結:“以佛法究竟真實言,所謂“實際理地,不立一法”。諸法實相,唯無分別智如如相應,無可建立,無可分說,離名絕相,超諸尋伺;由語言文字說真如法性等,都是假名安立的善巧施設,實際是無可言思唯證相應的。法華經中說:“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但爲欲悟他,故從教法上顯示,分爲叁級來說明。這叁級的分說,與《菩提道次第論》的叁士頗相似,不過我所說的名詞,與之不同罷了。這種名稱,是在民十五年我講佛學概論的時候說出。所謂叁級者:五乘共法,叁乘共法,大乘不共法(亦名大乘特法)。今作扼要的說明于下:
第一級五乘共法最普遍的佛法要義,就是因緣所生法的原理,也即是因果法的原理。……始從人乘,終至大乘佛位,名之曰“五乘”,而這因緣生法的原理亦即所謂因果法的原理,是五乘所共修的法。一個人,尤其是做了一個佛教徒的人,對因果業報,不能深信,則不能領受真正的佛法,也就不能了解佛法的正義,同時亦不能算爲佛教徒,故根本上不能入佛法之門!這五乘共法的第一級,其範圍極廣,把這級穩固了,然後再進趣上級,那就容易了。比方世間造塔,不論他造七層九層,而最下層一定造得寬廣和鞏固,因爲下層基礎做好,然後才能一層一層向上造,學佛也是這樣。
第二級叁乘共法叁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這叁種出世的聖人,他們認識了世間純粹的是苦,知道了世間無一可愛樂,于是深深的厭離世間,積極的求出世的涅槃之樂。依著四念處、四正勤以至八正道的基本道路,而去實踐進修,不求人天果報,唯一目的、求證出世涅槃。教中所說的叁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是叁乘共法的標准,使叁乘人了脫生死諸苦,證得涅槃寂靜。所謂共法者,以叁乘雖有差殊,而這叁法印是叁乘所共遵以斷煩惱了生死的。這叁乘共法,較前高了一級,以他們首先遠離了有漏流轉法,此則不共人天,爲希人天樂果者之所不能及。因爲人天有情,對于世間業果,尚有所希求的原故。
第叁級大乘特法這是菩薩所特有的,不共于人天二乘的。此大乘佛法,以大悲菩提心,法空般若智,遍學一切法門,普渡一切衆生,嚴淨無量國土,求成無上佛果,爲其唯一的誓願、唯一的事業。”
太虛大師複于《再議印度之佛教》中言:“五乘共法以淨化人間,進善來生。叁乘共法以出離世(間)系(縛),解脫苦本。大乘特法以圓覺經懸示最高目標,唯識統貫始終因果,性空提持扼要觀行,由此以發達完成一切有情界至上之德能,則均組入佛法新體系中,不應偏棄。”
智者們總能找到共同語言,而無智小人則橫豎沒有順眼的地方。這能怨誰呢?
不僅對叁士道之理欣悅推崇,太虛大師還親筆爲《菩提道次第廣論》漢譯本題寫序文,盛贊宗大師及其學說:“迄今欲扶掖以經論律儀,亦尚無以樹立其基礎。而借觀西藏四五百年來之黃衣士風教,獨能卓然安住,內充外弘,遐被康青蒙滿而不匮。爲之勝緣者雖非一,而此論力闡上士道必經中、下士道,俾趣密之士,亦須取一切經律論所诠戒定慧遍爲教授,實爲最主要原因。《論》雲:“如《道炬釋》,未修止觀,學習律儀學處以前,是爲戒學。奢摩他者,是爲定學。毗缽舍那,是爲慧學。複次奢摩他前,是方便分福德資糧,依世俗谛廣大道次。發起叁種殊勝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資糧,依勝義谛甚深道次。若于此次第決定數量決定之智慧方便中僅取一分者,當決定知不成菩提。”
福德資糧則人天俱攝,智慧資糧則聲緣相協。律及經論,皆所依止,僅取一分,不成菩提。雖未嘗不別有最勝之歸趣,而確定皆攝入次第之過程。于是不沒自宗,不離余法,而巧能安立一切言教,皆趣修證。故從天竺相性各判叁時,以致華、日諸宗之判攝時教,皆遜此論獨具之優點。余昔于佛學概論,明因緣所生法爲五乘共法,叁法印爲叁乘共法,一切法實相至無障礙法界爲大乘不共法。後于《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又增說共不共通法爲總要,粗引端緒,語焉不彰。今雖未能獨崇密宗,欣睹叁士道總建立之典要,乃特提出以申論之。”
理順了相關背景,再來恭閱宗大師《廣論》原文,問題更加明朗:“叁士之名,(瑜伽師地論)《攝抉擇》曰:“複有叁士,謂有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菩薩淨戒律儀。其中初者爲下,第二爲中,第叁爲勝。”與此義同,複說多種上中下士建立道理。如《道炬》所說:世親阿阇黎于《俱舍釋》中,亦說叁士之相。”
至尊上師益西彭措堪布在講授《廣論》時闡釋道:“所謂非律儀,就是非內道以出離心攝持的真實別解脫律儀;所謂非非律儀,就是僅僅具有以叁門防護十不善業的律儀。比如善願戒和怖畏戒,雖然不是真實別解脫律儀,但這也不是非律儀,還是有止惡的功能,這就是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的淨戒律儀。
聲聞相應淨戒律儀:就是以了知一切輪回完全是痛苦的自性而欲從輪回中解脫的出離心所攝持的律儀。
菩薩淨戒律儀:就是以爲利一切有情而欲求佛果的菩提心所攝的律儀。
關于叁士的名稱,在《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一中講道:“攝決擇分中有尋有伺等叁地之四……複次依行差別建立叁士,謂下中上。……又有叁人,一者有人唯能成就非律儀非不律儀攝所受戒律儀,二者有人亦能成就聲聞等相應所受戒律儀,叁者有人亦能成就菩提薩埵所受戒律儀。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此與阿底峽尊者的《道炬論》所講的意義相同。
另外《攝抉擇分》當中還說了很多種建立上中下叁士的道理。也就是在《攝抉擇分》當中,分別以二十叁種不同的方式建立了叁士的差別,亦即從種種門建立叁士的方式,有九種;從布施方面建立叁士的方式,有叁種;從持戒方面建立叁士的方式,有七種;從修持方面建立叁士的方式,有四種。《廣論》于此提及的是第十九種,是從總的持戒方面建立的。……
如同《道炬論》所說,世親阿阇黎在《俱舍論自釋》當中也講了叁士的體相。也就是對《俱舍論
分別業品》“下、中、上隨心”這一句,在《俱舍論自釋》當中世親阿阇黎解釋說:“皆隨受心,有下中上品”。
在使用叁士的名稱上,不僅僅是新舊嘎當派,西藏其它宗派也都使用這樣的名稱,比如甯瑪派大成者智悲光尊者在《成就谛實語賢法入遍智大城願文》當中也說到“修學叁士之正道”。嘎舉派第八世噶mb在《竅訣引導次第
無死甘露妙樹》當中也有叁士道次第引導的略修法等。”
越是清淨勝妙、有理有據的善說,在淺薄邪惡的蕭平實師徒眼中,就越是顯得生疏、怪異。讓糊塗人感覺糊塗,沒什麼大不了的!
他們還說:“且舉《糊塗道次第廣論》上士道卷二十四寅叁“學雙運法”爲證:“次特當學最後二度,故當善巧修靜慮法,引發正定。又于相續,當生清淨遠離斷、常二無我見,得彼見已,應住見上,善知清淨而修。即于如是靜慮、般若立止觀名,非離後二波羅蜜多,而爲別有。”……
宗喀巴以意識修學雙身法樂空雙運,稱之爲禅定境界,以此淫樂中的性高潮時的一心不亂所得的“淨慮相續止觀”定境,錯認爲此境界能夠“遠離斷、常二無我見”,不知正是顯教祖師大力破斥的“意識心一念不生的境界”,錯把一心享受淫樂中的無心起念攀緣的意識心,當成是法界實相心如來藏,誤以爲一心享受淫樂性高潮時的一念不生“清淨境界”真是離于有爲法,誤以爲即是般若境界,其實仍是凡夫意識境界;然而,真正遠離于“斷、常、二無我見”者,唯是法界實相心第八識,意識只是第八識的所生法,此時的意識仍是有爲生滅之法,是故“唯識”說意識爲第六識,非爲第八識。”(P256~259)
稍具佛學常識的人都知道,《菩提道次第廣論》是一部顯宗方面的法要,沒有涉及密宗法義。“學雙運法”一段內容,若聯系上下文觀察,可以很明白地看出是從顯宗角度講述止觀雙運、定慧等持(“即于如是靜慮、般若立止觀名”)。對“後二波羅蜜多”産生如此豐富的遐想,可謂精力過剩!
“止觀雙運”,是大乘修道的基本原則,在漢傳教典中亦屢屢言及,不值得大驚小怪。譬如:
“由見道中止觀雙運故,聖弟子俱時能舍止觀二道所斷隨眠。”(《瑜伽師地論》(卷58))
“雖見道中止觀雙運而于見義觀順非止,故此觀止開合不同,由此九心名相見道。”(《成唯識論》(卷9))
“初入修行不出二門:依真如門修止行,依生滅門而起觀行,止觀雙運,萬行斯備。入此二門,諸門皆達。”(《起信論疏》(卷1))
“破無明惑,起行修證,故雲金剛觀察也,毗婆舍那止觀雙運也。”(《首楞嚴義疏注經》(卷15))
“謂分明鑒照曰觀,寂然不亂曰止,即觀中便有止,止中便具觀,乃止觀雙運也。”(《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卷1))
“二智能下明其心相,即止觀雙運。止過則沈,智過則舉,不沈不舉則正受現前,不智不愚則雙契中道。起念止觀皆成動轉,雙非再遣未離戲論,雖止觀雙運而無心寂照,則一切皆息,爲踐如來所行之道,隨所履道即是法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57))
……
從上述教言中,並未發現能帶來特殊刺激的可疑之處。可是,蕭張先生竟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從文義無殊的藏傳顯宗名著《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敏感地嗅出“淫樂中的性高潮”味道,不可不謂是對“淫樂”、“性高潮”情有獨鍾,經驗豐富,印象深刻!
“雙運”,本義爲兩個法融通無二。這個詞,有著廣泛的應用範圍,如法身色身雙運、福資慧資雙運、智慧方便雙運、現空雙運、二谛雙運、智悲雙運、止觀雙運、見行雙運等等。這些是顯密共通的提法。密宗不共的“雙運”含義,也多種多樣,大多是從表法的角度而言,不盡指男女合修。因此,倘若一見到“雙運”兩個字,就趕緊往“性高潮”上使勁,肯定會累壞的:
“若于一向止道,或于一向觀道,或于雙運道,二隨煩惱所染汙時,諸無功用作意,及心任運轉中所有作意,是名舍相。”(《解深密經》(卷3))
“叁雙運道名爲正念。次下經雲:以正念故善解世間等。謂于緣明了是無癡義,不異所緣名無亂義,即雙運也。又下經雲:禅定持心常一緣,智能了境同叁昧。雖有毗缽舍那及雙運道,皆就心一境,辨名禅自性。”(《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22))
“若諸菩薩發勤精進,不緩不急平等雙運,普于一切應作事中,亦能平等殷重修作,是名菩薩平等精進。”“謂諸菩薩于菩薩藏聞思爲先,所有妙善世出出間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缽舍那品或雙運道,俱通二品,當知即是菩薩所有靜慮自性。”“齊此名爲奢摩他毗缽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名爲奢摩他毗缽舍那雙運轉道。”“又此現觀即是見道,亦名雙運道。”(《瑜伽師地論》)
“依此則悲智雙運,性相齊驅,寂照雙流,成大自在。”(《宗鏡錄》(卷14))
……
可見,在大乘佛法中,兩個方面的有機統一均可稱作“雙運”。《菩提道次第廣論》從“非離後二波羅蜜多”的意義上講述“雙運”,實在無可厚非:“止觀雙運法:如前成就止觀量時所說,若先未得止、觀二法,無可雙運,必須先得止、觀二法。此複初得毗缽舍那即得雙運,其中道理,謂依先得奢摩他故,修正觀察。論于此中亦說漸生勵力轉等四種作意,若時生起,如前所說第四作意即成雙運,此謂修習觀察之後,雜修安住,若得住相如前奢摩他時所得,則成雙運。如(《瑜珈師地論》)《聲聞地》雲:“齊何當言奢摩他、毗缽舍那,二和合平等俱轉,由此說名雙運轉道?答:若有獲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謂叁摩呬多,彼用如是圓滿叁摩地爲所依止。于觀法中修增上慧,彼于爾時由觀法故,任運轉道無功用轉。如奢摩他道不由加行,毗缽舍那清淨鮮白,隨奢摩他調柔攝受,齊此名爲奢摩他、毗缽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名爲奢摩他、毗缽舍那,雙運轉道。””
看來,要當謗密猛將,首要的素質,就是能條件反射地進行泛性化的豐富聯想!這的確很需要些特殊天份;這樣的天份,在某些生理和心理嚴重變態的卑劣群落中,存在突出表現。不知道當年弗洛伊德先生是否就因爲過多接觸了蕭平實師徒這種性狂想力畸形發達的精神病人,才得以逐步發展起他那獨具特色的精神分析學,但無論如何,大家都不無憂心地看到了,在泛性狂想上,蕭張先生著實病得不輕。
小人總渴望通過扳倒大師來證明點什麼,然而遺憾的是,他們的傳統技法,雖經幾千年積累、沈澱,仍看不出有重大突破的迹象——除了造謠就是圍啄,除了斷章取義就是捕風捉影,除了嘩衆煽情就是胡攪蠻纏,經不住絲毫推敲。不過這是可以理解的,對于大師和真理,難道還可能找到除開龌龊和邪惡之外的方式,進行決鬥嗎?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四節 如是道次第(3)》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