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初地乃至九地之菩萨所能得,唯有十地之菩萨能得此三昧。”为我们提供如此绝妙的一个教证,真是多谢萧张先生了!
对于无生忍和无生法忍,他们的观点也很有问题:
“完全不知不证三贤位所证之大乘无生忍,何况能知能证佛教诸地菩萨之大乘无生法忍?”(《狂密与真密》)
“禅宗的证悟,实际上只得“大乘无生忍”根本谈不上什么“无生法忍”……因此,在不传授、也无法传授“无生法忍”的情形下,祖师只传授学人如来藏的“大乘无生忍”就相对的容易地太多了,因为这种禅宗明心的智能,只是总相智忍而已。……如此的误会而流传于后世,所以数百年来的禅宗,大多悟后就不再进修经中所说的无生法忍了。”(《真假邪说》P44)
“到了龙树菩萨的时代,虽然表面上佛法大兴,然而,大多数学人福慧变差,不能堪受胜妙的“无生法忍”种智,因此龙树菩萨只传授“中观”——大乘无生忍——般若中观乃大行于天下。”(同上P78)
萧平实师徒认为,“无生忍”只是凡夫境界,而“无生法忍”则为初地以上的圣境,二者存在本质区别。之所以做这种区分,目的很明显,就是借以贬压禅宗、中观等正法宗派,将其推至“无生忍”低位,从而确立“萧氏神我伪唯识”的霸主地位。
但在大乘经论中,无生忍和无生法忍实际是一个意思,皆指对无生离戏的胜义实相不惊不怖不畏,忍可信受。《佛学大辞典》云:“【无生忍】(术语)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仁王经说五忍,此为第四。或为初地之证名,或为七八九地之悟名。智度论五十曰:“无生忍法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同八十六曰:“乃至作佛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仁王经良贲疏曰:“言无生者,谓即真理。智证真理,名无生忍。”楞严经长水疏一下曰:“了法无生,印可决定,名无生忍。”同八上曰:“真如实相,名无生法。无漏真智,名之为忍。得此智时,忍可印持,法无生理,决定不谬。境智相冥,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如龙树说,初地已上亦得无生。若依仁王及与地经,无生在七八九地。”天台观经疏曰:“无生忍是初地初住。””“【无生法忍】(术语)略云无生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宝积经二十六曰:“无生法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注维摩经一曰:“肇曰:无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见法无生,心智寂灭,堪受不退,故名无生法忍也。”智度论七十三曰:“无生忍者,乃至微细法不可得,何况大。是名无生。得此无生法,不作不起诸业行,是名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菩萨,是名阿鞞跋致。””《佛光大词典》云:“【无生法忍】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又作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瑜伽师地论》云:“问:如经中说无生法忍,云何建立?答:由三自性而得建立,谓由遍计所执自性故,立本性无生忍;由依他起自性故,立自然无生忍;由圆成实自性故,立烦恼苦垢无生忍。当知此忍无有退转。”
下面的教证充分说明,无生忍完全可以是圣者境界。《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2)云:“经:远行菩萨初禅王,住于无相无生忍,方便善巧悉平等,常万亿土化群生。解曰:标其地名,明王居处。无相无生忍者,此地(第七远行地)菩萨纯无相观故,云无相智证无生忍。”《楞严经长水疏》云:“真如实相,名无生法,无漏真智,名之为忍。得此智时,忍可印持法无生理,决定不谬,境智相冥,名无生忍。”《妙法莲华经玄赞》(卷9)云:“证无生忍,体达一切,乃得成佛。”《法华玄论》(卷7)云:“七地得无生忍”、“一者首楞严经明第三人行六度,六度即六地,第四人得无生忍,故知是七地也。二者诸经及释论云:儒童菩萨得七地无生忍,值燃灯佛方与授记。……六地未得无生忍,故未得无生记作佛。”《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59)》云:“七地得无生忍光明故,入一切真实法。”《大乘起信论义疏》(卷2)云:“七地以上断迷实性,是故证得无生忍体。”《阿弥陀经疏》(卷1)云:“渐渐得至七地得无生忍。”《二谛义》(卷3)云:“大论云:七地菩萨,得无生忍。……七地得无生忍故并也。十地皆无生,前无生浅故为顺忍,七地无生深故,为无生忍也。”《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43)云:“八地菩萨证无生忍。”《华严一乘成佛妙义》(卷1)云:“如是第八地中证无生忍故成法身也。”《大乘庄严经论》(卷12)云:“(无著)释曰:大授记者,谓在第八地中得无生忍时,由断自言我当作佛慢故,及断一切分别相功用故,得一切诸佛菩萨同一体故。”《宗镜录》(卷89)云:“所以先德云:八地已上菩萨,得无生忍。”《新华严经论》(卷27)云:“十行经云:入一切法如虚空性是名得无生忍者,明初地已来至七地是顺无生忍,八地方名得无生忍。”……
《楞严经》二十五圣各述圆通时,咸皆自谓“得无生忍,斯为第一”,特别是“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若依萧平实师徒的意见,补处弥勒是否也须算是仅得“总相智忍”的“三贤位”凡夫呢?
从另一方面看,无生法忍也不一定唯是圣者境界。例如,唐代高僧怀感法师在《释净土群疑论》中就引经据典地讲道:“以无生法忍,经论判位或下或上。仁王般若说:无生法忍在七八九地。诸论之中说:无生法忍在于初地,或在忍位。菩萨本业璎珞经说:无生法忍在十住位。华严经说:无生法忍在十信位。占察经说:无生法忍在十信前凡夫位。”
不知萧平实师徒读了上述教言,作何感想?是不是准备开足马力,照例又将上述教典全都骂作“外道”、“常断见”、“意识”、“能所”、“邪淫”……呢?难道你们就是这样“依法不依人”的吗?
从佛世到如今,依循内道清净道次第而转凡入圣、究竟成佛的修行人不计其数,绝非如萧平实师徒所言“殊胜而完整的开演佛法修学过程,人间可谓绝响已久”!备受他们诋毁的藏传佛教,其道次第理论就极为系统而严密。例如,宁玛派全知无垢光尊者撰著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从“暇满难得”一直循序渐进地讲到了九乘之巅的无上大圆满,以显密圆融的方式精妙开显了完整的大乘修道次第,是一部久享盛誉的佛法宝典。宗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三士道体系,亦十分善妙合理,广为流传。《三主要道论》所强调的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则提纲挈领地抓住了大乘修学要点,与圣天论师《中观四百论》的精神(前四品通过破斥常、乐、净、我四颠倒想而助生出离心,次四品为发菩提心教授,后八品详述胜义空性见),如出一辙。倘若萧先生师徒能有机会仔细阅读一下上述论著,认真考察一番汉藏佛教界实况,相信就不会闹出这么多笑话了。
萧张师徒说:“如果把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改为《糊涂道次地广论》,倒是非常贴切。云何谓为“糊涂道”?谓此论所说法义,不符合佛教三藏十二部经中佛所说的三乘正法教义。整部《菩提道次地广论》对于佛道的修学次第,根本是胡乱拼凑,谓论中所说下、中、上三士道的修学,正应配合世尊法藏中所说三乘佛法,然此书谓凡夫行善所得人天果报、小乘人所取解脱果,与大乘菩萨所行六度菩萨行,为三士道的修学内涵,此说已明显犯错:依于真实佛意,应该说下士道为声闻菩提,中士道为缘觉菩提,上士道为佛道大菩提。但是宗喀巴却说错了。”(《真假邪说》P256)
三士道必须对应声闻、缘觉和菩萨乘吗?不一定。《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云:“一切众生,闻我法者,随力所受,住于诸地。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药草;知无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独处山林,常行禅定,得缘觉证,是中药草;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渐渐修学,悉当成佛。”三药草和《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讲的三士道(人天乘、小乘、大乘),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因此,除非《法华经》也“说错了”,属于“胡乱拼凑”,否则,就不应该对宗大师说三道四!
太虚大师在《佛理要略》中云:“又前三心乃展转相依。由向上增进心方有出离流转心,若无向上增进心即纵任懒怠放逸堕落,何能立“出离流转”决心!故须向上增进心为基本,乃可发起出离流转心、及大乘成佛心。若无出离流转心,则不能有誓求究竟成佛决心,——常人虽亦谈平等博爱,然终不出人天因果,以未知三界皆苦决心出离故,非能普度众生达究竟离苦之果。——故能发成佛心,必先有出离流转之心也。故此三心次第相依,若无前二必无后心。常人所谓发大乘心,为众生发心等,若果未了三界众生生死之苦,决非究竟成佛之菩提心也。”此中的向上增进心、出离流转心、大乘成佛心,也显然和《广论》的三士道思想异曲同工。大师的精辟分析,揭示了三心、三士道的前后次序,同时指出了彼等之间的有机联系,发人深省。
同样,《菩提道次第广论》也认为三士道非为割裂的他体,而是上者完摄下者要义、下者可为上者前行:“如是虽说三士,然于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摄纳余二士道无所缺少,故彼二种是大乘道或分或支。马鸣阿阇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论》云:“无害与谛实,与取及梵行,舍一切所执,此是善趣行。遍观生死苦,断故修谛道,断除二种罪,此是寂静行。亦应取此等,是出离道支。由达诸法…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3)》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