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3)▪P3

  ..续本文上一页空,生悲众生流,无边巧便行,是胜出离行。”是故此中非导令趣,惟以三有之乐,为所欲得下士夫道,及为自利惟脱生死,为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将少许共彼二道,作上士道引导前行,为修上士道之支分。……若尔,理应先从上士引导,云何令修共下中耶?谓修此二所共之道,即上士道发起前行,此中道理后当宣说。”

   在晚年讲述的《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中,太虚大师进行了系统性总结:“以佛法究竟真实言,所谓“实际理地,不立一法”。诸法实相,唯无分别智如如相应,无可建立,无可分说,离名绝相,超诸寻伺;由语言文字说真如法性等,都是假名安立的善巧施设,实际是无可言思唯证相应的。法华经中说:“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但为欲悟他,故从教法上显示,分为三级来说明。这三级的分说,与《菩提道次第论》的三士颇相似,不过我所说的名词,与之不同罢了。这种名称,是在民十五年我讲佛学概论的时候说出。所谓三级者: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亦名大乘特法)。今作扼要的说明于下:

   第一级五乘共法最普遍的佛法要义,就是因缘所生法的原理,也即是因果法的原理。……始从人乘,终至大乘佛位,名之曰“五乘”,而这因缘生法的原理亦即所谓因果法的原理,是五乘所共修的法。一个人,尤其是做了一个佛教徒的人,对因果业报,不能深信,则不能领受真正的佛法,也就不能了解佛法的正义,同时亦不能算为佛教徒,故根本上不能入佛法之门!这五乘共法的第一级,其范围极广,把这级稳固了,然后再进趣上级,那就容易了。比方世间造塔,不论他造七层九层,而最下层一定造得宽广和巩固,因为下层基础做好,然后才能一层一层向上造,学佛也是这样。

   第二级三乘共法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这三种出世的圣人,他们认识了世间纯粹的是苦,知道了世间无一可爱乐,于是深深的厌离世间,积极的求出世的涅槃之乐。依着四念处、四正勤以至八正道的基本道路,而去实践进修,不求人天果报,唯一目的、求证出世涅槃。教中所说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就是三乘共法的标准,使三乘人了脱生死诸苦,证得涅槃寂静。所谓共法者,以三乘虽有差殊,而这三法印是三乘所共遵以断烦恼了生死的。这三乘共法,较前高了一级,以他们首先远离了有漏流转法,此则不共人天,为希人天乐果者之所不能及。因为人天有情,对于世间业果,尚有所希求的原故。

   第三级大乘特法这是菩萨所特有的,不共于人天二乘的。此大乘佛法,以大悲菩提心,法空般若智,遍学一切法门,普渡一切众生,严净无量国土,求成无上佛果,为其唯一的誓愿、唯一的事业。”

   太虚大师复于《再议印度之佛教》中言:“五乘共法以净化人间,进善来生。三乘共法以出离世(间)系(缚),解脱苦本。大乘特法以圆觉经悬示最高目标,唯识统贯始终因果,性空提持扼要观行,由此以发达完成一切有情界至上之德能,则均组入佛法新体系中,不应偏弃。”

   智者们总能找到共同语言,而无智小人则横竖没有顺眼的地方。这能怨谁呢?

   不仅对三士道之理欣悦推崇,太虚大师还亲笔为《菩提道次第广论》汉译本题写序文,盛赞宗大师及其学说:“迄今欲扶掖以经论律仪,亦尚无以树立其基础。而借观西藏四五百年来之黄衣士风教,独能卓然安住,内充外弘,遐被康青蒙满而不匮。为之胜缘者虽非一,而此论力阐上士道必经中、下士道,俾趣密之士,亦须取一切经律论所诠戒定慧遍为教授,实为最主要原因。《论》云:“如《道炬释》,未修止观,学习律仪学处以前,是为戒学。奢摩他者,是为定学。毗钵舍那,是为慧学。复次奢摩他前,是方便分福德资粮,依世俗谛广大道次。发起三种殊胜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资粮,依胜义谛甚深道次。若于此次第决定数量决定之智慧方便中仅取一分者,当决定知不成菩提。”

   福德资粮则人天俱摄,智慧资粮则声缘相协。律及经论,皆所依止,仅取一分,不成菩提。虽未尝不别有最胜之归趣,而确定皆摄入次第之过程。于是不没自宗,不离余法,而巧能安立一切言教,皆趣修证。故从天竺相性各判三时,以致华、日诸宗之判摄时教,皆逊此论独具之优点。余昔于佛学概论,明因缘所生法为五乘共法,三法印为三乘共法,一切法实相至无障碍法界为大乘不共法。后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又增说共不共通法为总要,粗引端绪,语焉不彰。今虽未能独崇密宗,欣睹三士道总建立之典要,乃特提出以申论之。”

   理顺了相关背景,再来恭阅宗大师《广论》原文,问题更加明朗:“三士之名,(瑜伽师地论)《摄抉择》曰:“复有三士,谓有成就正受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声闻相应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菩萨净戒律仪。其中初者为下,第二为中,第三为胜。”与此义同,复说多种上中下士建立道理。如《道炬》所说:世亲阿阇黎于《俱舍释》中,亦说三士之相。”

   至尊上师益西彭措堪布在讲授《广论》时阐释道:“所谓非律仪,就是非内道以出离心摄持的真实别解脱律仪;所谓非非律仪,就是仅仅具有以三门防护十不善业的律仪。比如善愿戒和怖畏戒,虽然不是真实别解脱律仪,但这也不是非律仪,还是有止恶的功能,这就是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的净戒律仪。

   声闻相应净戒律仪:就是以了知一切轮回完全是痛苦的自性而欲从轮回中解脱的出离心所摄持的律仪。

   菩萨净戒律仪:就是以为利一切有情而欲求佛果的菩提心所摄的律仪。

   关于三士的名称,在《瑜伽师地论》卷第六十一中讲道:“摄决择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四……复次依行差别建立三士,谓下中上。……又有三人,一者有人唯能成就非律仪非不律仪摄所受戒律仪,二者有人亦能成就声闻等相应所受戒律仪,三者有人亦能成就菩提萨埵所受戒律仪。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后名上士。”此与阿底峡尊者的《道炬论》所讲的意义相同。

   另外《摄抉择分》当中还说了很多种建立上中下三士的道理。也就是在《摄抉择分》当中,分别以二十三种不同的方式建立了三士的差别,亦即从种种门建立三士的方式,有九种;从布施方面建立三士的方式,有三种;从持戒方面建立三士的方式,有七种;从修持方面建立三士的方式,有四种。《广论》于此提及的是第十九种,是从总的持戒方面建立的。……

   如同《道炬论》所说,世亲阿阇黎在《俱舍论自释》当中也讲了三士的体相。也就是对《俱舍论

  分别业品》“下、中、上随心”这一句,在《俱舍论自释》当中世亲阿阇黎解释说:“皆随受心,有下中上品”。

   在使用三士的名称上,不仅仅是新旧嘎当派,西藏其它宗派也都使用这样的名称,比如宁玛派大成者智悲光尊者在《成就谛实语贤法入遍智大城愿文》当中也说到“修学三士之正道”。嘎举派第八世噶mb在《窍诀引导次第

  无死甘露妙树》当中也有三士道次第引导的略修法等。”

   越是清净胜妙、有理有据的善说,在浅薄邪恶的萧平实师徒眼中,就越是显得生疏、怪异。让糊涂人感觉糊涂,没什么大不了的!

   他们还说:“且举《糊涂道次第广论》上士道卷二十四寅三“学双运法”为证:“次特当学最后二度,故当善巧修静虑法,引发正定。又于相续,当生清净远离断、常二无我见,得彼见已,应住见上,善知清净而修。即于如是静虑、般若立止观名,非离后二波罗蜜多,而为别有。”……

   宗喀巴以意识修学双身法乐空双运,称之为禅定境界,以此淫乐中的性高潮时的一心不乱所得的“净虑相续止观”定境,错认为此境界能够“远离断、常二无我见”,不知正是显教祖师大力破斥的“意识心一念不生的境界”,错把一心享受淫乐中的无心起念攀缘的意识心,当成是法界实相心如来藏,误以为一心享受淫乐性高潮时的一念不生“清净境界”真是离于有为法,误以为即是般若境界,其实仍是凡夫意识境界;然而,真正远离于“断、常、二无我见”者,唯是法界实相心第八识,意识只是第八识的所生法,此时的意识仍是有为生灭之法,是故“唯识”说意识为第六识,非为第八识。”(P256~259)

   稍具佛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一部显宗方面的法要,没有涉及密宗法义。“学双运法”一段内容,若联系上下文观察,可以很明白地看出是从显宗角度讲述止观双运、定慧等持(“即于如是静虑、般若立止观名”)。对“后二波罗蜜多”产生如此丰富的遐想,可谓精力过剩!

   “止观双运”,是大乘修道的基本原则,在汉传教典中亦屡屡言及,不值得大惊小怪。譬如:

   “由见道中止观双运故,圣弟子俱时能舍止观二道所断随眠。”(《瑜伽师地论》(卷58))

   “虽见道中止观双运而于见义观顺非止,故此观止开合不同,由此九心名相见道。”(《成唯识论》(卷9))

   “初入修行不出二门:依真如门修止行,依生灭门而起观行,止观双运,万行斯备。入此二门,诸门皆达。”(《起信论疏》(卷1))

   “破无明惑,起行修证,故云金刚观察也,毗婆舍那止观双运也。”(《首楞严义疏注经》(卷15))

   “谓分明鉴照曰观,寂然不乱曰止,即观中便有止,止中便具观,乃止观双运也。”(《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卷1))

   “二智能下明其心相,即止观双运。止过则沉,智过则举,不沉不举则正受现前,不智不愚则双契中道。起念止观皆成动转,双非再遣未离戏论,虽止观双运而无心寂照,则一切皆息,为践如来所行之道,随所履道即是法门。”(《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57))

   ……

   从上述教言中,并未发现能带来特殊刺激的可疑之处。可是,萧张先生竟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从文义无殊的藏传显宗名著《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敏感地嗅出“淫乐中的性高潮”味道,不可不谓是对“淫乐”、“性高潮”情有独钟,经验丰富,印象深刻!

   “双运”,本义为两个法融通无二。这个词,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如法身色身双运、福资慧资双运、智慧方便双运、现空双运、二谛双运、智悲双运、止观双运、见行双运等等。这些是显密共通的提法。密宗不共的“双运”含义,也多种多样,大多是从表法的角度而言,不尽指男女合修。因此,倘若一见到“双运”两个字,就赶紧往“性高潮”上使劲,肯定会累坏的:

   “若于一向止道,或于一向观道,或于双运道,二随烦恼所染污时,诸无功用作意,及心任运转中所有作意,是名舍相。”(《解深密经》(卷3))

   “三双运道名为正念。次下经云:以正念故善解世间等。谓于缘明了是无痴义,不异所缘名无乱义,即双运也。又下经云:禅定持心常一缘,智能了境同三昧。虽有毗钵舍那及双运道,皆就心一境,辨名禅自性。”(《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22))

   “若诸菩萨发勤精进,不缓不急平等双运,普于一切应作事中,亦能平等殷重修作,是名菩萨平等精进。”“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闻思为先,所有妙善世出出间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或双运道,俱通二品,当知即是菩萨所有静虑自性。”“齐此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双运转道。”“又此现观即是见道,亦名双运道。”(《瑜伽师地论》)

   “依此则悲智双运,性相齐驱,寂照双流,成大自在。”(《宗镜录》(卷14))

   ……

   可见,在大乘佛法中,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均可称作“双运”。《菩提道次第广论》从“非离后二波罗蜜多”的意义上讲述“双运”,实在无可厚非:“止观双运法:如前成就止观量时所说,若先未得止、观二法,无可双运,必须先得止、观二法。此复初得毗钵舍那即得双运,其中道理,谓依先得奢摩他故,修正观察。论于此中亦说渐生励力转等四种作意,若时生起,如前所说第四作意即成双运,此谓修习观察之后,杂修安住,若得住相如前奢摩他时所得,则成双运。如(《瑜珈师地论》)《声闻地》云:“齐何当言奢摩他、毗钵舍那,二和合平等俱转,由此说名双运转道?答:若有获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谓三摩呬多,彼用如是圆满三摩地为所依止。于观法中修增上慧,彼于尔时由观法故,任运转道无功用转。如奢摩他道不由加行,毗钵舍那清净鲜白,随奢摩他调柔摄受,齐此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双运转道。””

   看来,要当谤密猛将,首要的素质,就是能条件反射地进行泛性化的丰富联想!这的确很需要些特殊天份;这样的天份,在某些生理和心理严重变态的卑劣群落中,存在突出表现。不知道当年弗洛伊德先生是否就因为过多接触了萧平实师徒这种性狂想力畸形发达的精神病人,才得以逐步发展起他那独具特色的精神分析学,但无论如何,大家都不无忧心地看到了,在泛性狂想上,萧张先生着实病得不轻。

   小人总渴望通过扳倒大师来证明点什么,然而遗憾的是,他们的传统技法,虽经几千年积累、沉淀,仍看不出有重大突破的迹象——除了造谣就是围啄,除了断章取义就是捕风捉影,除了哗众煽情就是胡搅蛮缠,经不住丝毫推敲。不过这是可以理解的,对于大师和真理,难道还可能找到除开龌龊和邪恶之外的方式,进行决斗吗?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3)》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