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2)▪P5

  ..续本文上一页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崄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菩萨亦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复次弟子应作是念:师行般若波罗蜜无量方便力,不知以何因缘故有此恶事,如萨陀波仑闻空中十方佛教:汝于法师莫念其短常生敬畏。复次菩萨作是念:法师好恶非是我事,我所求者唯欲闻法以自利益,如泥像木像无实功德,因发佛想故得无量福德,何况是人智慧方便能为人说,以是故,法师有过于我无咎。如世尊想者,我先说菩萨异于世人,世人分别好丑,好者爱著犹不如佛,恶者轻慢了不比数。菩萨则不然,观诸法毕竟空,从本已来皆如无余涅槃相,观一切众生视之如佛,何况法师有智慧利益,以能作佛事,故视之如佛。”

   “有人既得善知识不得其意,反成雠隙而堕地狱,更相谤毁,故唯佛一人无有过失,余人谁能无者?若弟子见师之过,若实若虚,其心自坏,不复能得法利。是故空中声教:若见师过莫起嫌恨,汝应作是念:我先世福德不具足,故不得值佛,今值是杂行师,我不应念其过失,而自妨失般若。师之过失不著于我,我但从师受般若波罗蜜法,如狗皮囊盛好宝物,不应以囊故而弃其宝;如罪人执烛照道,不可以人罪故不受其明自坠沟壑;又如行遣小人导道,不可以人小故不随其语。如是等因缘不应远离于师。师若实有罪,尚不应离,何况此中魔作因缘,令说法者有深妙五欲,令弟子不染著法,说法者以方便故现受。方便者,所谓欲令众生种福德因缘,亦为同事摄众生故。复有诸菩萨通达诸法实相故,无所障碍无有过罪,虽作过罪亦无所妨,如人年壮力盛腹中大热,虽食不适饮食不能生病,又如有好药,虽被恶毒不能为害。如是等因缘故,汝于师所莫起嫌恨,而自失般若。”

   自净己心,不寻师过,的确是远离恶业速得成就的关键。如上所述,藏传佛教极其强调在正式建立师徒关系(特别是密法上的师徒关系)前,要长期慎重地进行观察、抉择,以确保日后的全身心依止不出问题。所以依止前认真观察,依止后净心承事不寻师过,是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可现在其他地方不少学人,不懂此理,做得正好相反:一上来就迫不及待地依止,得受灌顶、传法之后,又妄加观察,滋生邪见,从而失坏戒律和解脱慧命。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

   通过上面的分析,诚心依止上师善知识、修学上师相应法的意义,可谓昭然若揭。萧张师徒却硬要在这上找密宗的麻烦:“但是西藏密宗诸多上师却始终一再地强调要“依止上师的言教”,认为上师的言教即是究竟归依处,认为上师的言教比佛的言教更高、更正确;既不管佛说“依法不依人”的宗旨,也不顾自己所教导的法义是否有错谬之处;如此的教义,正显示出密宗是真正不重视经教的宗派。也由于不重视经教的缘故,虽然佛与诸菩萨在众多的佛教大小乘经典中,一再的宣说“第六意识乃是生灭法,不是不生不灭的实相真心;意识乃是妄心,是因缘所生法、是有为法”,然而密宗诸祖师及现代的法王、上师们,可怜见,残缺慧,又无力研读经典、正解经典,所以千年来,一错再错,从头错,错到如今,无一人能够发现其教派法义错谬之处,因此误导了无数的密宗“佛教”学人,个个错入邪见谤法的火坑。这些事、这些帐、这些人,怎消受得了如此多的业报?”(《真假邪说》P46)

   究竟是谁“真正不重视经教”?究竟是谁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始终和“意识境界”共舞?究竟是谁拿着外道邪执和小人意志肆意诋毁大藏经和传统圣教?究竟是谁完全背离了如来二、三转****精义和双运离戏实相,谬误百出硬伤累累?答案早已明摆着了,用不着多说。

   究实而论,无论外在的佛陀、教法还是上师,都是修行者无始以来的“内在上师”——佛性如来藏——的幻现。这个根本原理,受到藏传佛教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具体就体现在对上师善知识的无比敬重上。许多感人至深的依师事迹和教言,之所以能让后学者产生强烈的精神震撼和宗教感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每位学人心中都安住着一位神秘的“内在上师”,他无时不停地发出亲切的召唤,而这些事迹和教言,则无形中调谐了我们的身心,使能更加清晰地接收召唤信号。奇迹就这样发生了!

   既然在根本上,上师和佛陀、正法、心性是有机的统一,既然显密教法一致强调敬重上师善知识是修道的关要,既然密宗祖师在教法和证法上的卓越成就有目共睹,那么,执意将上师和佛法、上师和弟子强行分裂开来,就毫无必要。

   有什么理由让人相信,具德上师的言教,肯定和如来教法存在根本矛盾呢?既然上师为佛陀的任运化现,上师的言行是佛陀智慧和事业的有机延展,如来正法也由上师而得到了有效的播扬和护持,同时,视师如佛、与师相应还是佛经论典所不厌其烦地强调的修道关要,那么从任何角度都不可能找出敬重上师善知识和“依法不依人”原则的矛盾之处。否则,《华严经》便不会说:“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其有能于善知识语无疑惑者,则常值遇一切善友;其有发心愿常不离善知识者,则得具足一切义利。”如果一定要把正法和无倒宣说、弘传正法的上师当作水火不容的对立面,肯定是不太合适的。

   越是高妙的法门,越对师徒间的关系要求严格,这是很正常的事。学开飞机,和学开汽车,对教练员的依赖程度,显然不一样。同理,像禅宗、密宗这样至圆至顿的大乘妙法,当然会对明眼善知识的重要性做出不一般的强调,这其实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如果众人都像萧平实一样,单凭私下读过几本书,记得几个名词,就自命不凡翻云覆雨,这天下岂不就乱套了?!没有传承、轻视传承、随意批判传统的所谓“佛教徒”,这些年来闹下的笑话和惹下的乱子,难道我们还见少了吗?

   所以“依法”,并不是教人闭门造车师心自用,也不是鼓励对经论肆无忌惮地进行曲解和误读。要如实通达如来正法并净心依止修学,最离不开的,恰恰是拥有清净传承的上师善知识的指导、点拨和加持!

   “不依人”的“人”,又是指谁呢?这一点,想必用不着我们提醒。既没智慧,又好为人师,当然是佛教徒所应远离的对象。特别是处处与佛经祖语唱对台戏、甚而妄图以一己之言全盘取代三藏圣教的那些谤法狂人,谁沾上谁倒霉,哪个正常人愿意多瞟他两眼呢?认为历代大藏经都不足信,认为“萧导师”的话“比佛的言教更高、更正确”,认为“纵使未来有人可以自参自悟,那也是在导师的著作出版之后,私下读了导师的著作而调整(通过大藏经而得的)知见以后,才能自参自悟”,认为“但能详阅余诸著作,信受思维,反复研究,知见即可导正……参究过程中,宜以余著公案拈提诸书为参考书,庶有入处”……,如此明目张胆的依人不依法,恐怕不太雅观吧!

   天平的一端是堂堂释迦圣教,另一端搁上个挤眉弄眼的萧平实,结果可想而知!

   大概只有对事实彻底丧失了感知力的人,才好意思说“密宗是真正不重视经教的宗派”。深广无涯的密续且不论,单是对五部大论、龙树六论、慈氏五论等浩如烟海的显宗教典的精苦研学,便早已名闻遐迩。在藏传佛教道场,一名修行人一生花上二三十年乃至五六十年时光,专精研习经教、辩论等,是很常见的事。海内外有许多文章、书籍,对藏传佛教徒“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作了翔实介绍和高度赞叹。以格鲁派为代表的僧伽教育体制,更以系统、严格等特色而誉满全球,深受好评。又如宁玛圣地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包括数百位堪布、活佛在内的如海僧众,亦十数年乃至数十年如一日地潜心修学如来圣法,讲闻、辩论、著述等智者事业极为兴盛发达。这些实情,可不是一两句谎言就能抹杀的!

   在汉地,大乘佛法的了义精髓——现空双运实相正见和二谛圆融的如理修持,长期受到冷落乃至摧残。而密宗不仅始终秉持大乘无垢妙义,并且对有损整体圣教的谤法行为进行着不妥协的斗争。张狂一时的萧氏邪说,到头来竟由我们密宗弟子——而且是平庸如笔者的密宗弟子——加以铲除,这难道也是“不重经教”所致吗?!

   大恩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于《窍诀宝藏海》中,如是强调闻思经教的重要性:

   “大圆满中的八大金刚大笑、无道无果等等说法,与如今众多狂人所讲的大话、假话、空话,比如胡说没有善恶、轮回、涅槃,这两者有极大差别。现在末法时代有些人,说是你们不要学经论,学经论没有什么意义,要实际修行。但如果没有闻思,怎么能修持呢?这真是着魔!”

   “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是要求先闻后思,遣除修道前的一切障碍之后再修持,如果从来没有闻思过,哪里会有修行?萨迦班智达也说过:“没有闻思而作修持,那就象是断了手的人去攀登悬崖一样。没有闻思智慧的这种愚痴人修大手印,只能来世变成旁生,或者是生于无想处。”所以这种没有闻思的修行真是一种大空话,真是一种邪道!

   ……既然从没有闻思过佛法经论,那你是怎样摄受弟子的呢?如果连佛教的基本理论和名词术语都不知道,然后告诉别人不要看经论,说是我们这里以修行为主,理论方面不重要,说是需要修持。这种说法真是愚痴又荒谬,无垢光尊者指出:“在我之后,只有闻思究竟的人才能证悟无上的大圆满。”因此一定要有广大的闻思。

   我希望大家要闻思修行,不需要闻思的这种修行,我是不会认可的。这种没有因的果,怎么会产生呢?释迦牟尼佛教法的特点就是有如何的因才能结如何的果,这也是佛教缘起性的特点。古德说,没有学习而得到智慧,这在佛教的论典中找不到任何论证和根据。

   不需要…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