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师的感人事迹一样。要听闻密法,就应该这样做。”
不仅限于上师方面,关于如何做一名合格弟子,藏传佛教也有着严格要求。《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云:
“观察完上师之后,接下来就是依止上师。那么,该以怎样的方式依止上师呢?正如《华严经》中所说:“善男子,汝应对自己起病人想。”按照这其中类似的喻义说法,我们要像重疾缠身的病人依止善巧的名医、行在恐怖路途的旅客依止勇敢的护送者、遭到怨敌强盗野兽等恐怖危害时依止解救危难的友伴、去海中宝洲取宝的商人依止商主、想到达河对岸的船客依靠舵手一样,要摆脱生死烦恼的怖畏,必须要依止具有救护力的上师善知识。如《功德藏》中说:“如病依医客依护,怖畏依友商依主,诸乘舟者依舵手,畏生死惑当依师。”
作为弟子所要具备的条件:一、精进大铠:纵遇生命危险也不违背上师善知识的意愿;二、智慧极坚:心情不会因为暂时出现的违缘而改变;三、承侍上师:要有赴汤蹈火承侍上师的精神,也就是不惜生身性命为上师办事;四、依教奉行:上师所说的任何教授,言听计从,将自己置之度外。这样的人单单依靠对上师的虔诚敬信必将获得解脱,如《功德藏》中说:“精进大铠慧极坚,不惜身命做承侍,谨遵师命不护己,唯以敬信得解脱。”
身为合格的弟子还要具备:将上师视为真佛——具大信心;了知上师善巧方便行为的密意——具大智慧;能够受持上师所宣讲的一切正法——广闻博学;慈爱那些无依无怙、受苦受难的众生——具有悲心;恭敬上师所传授的律仪和三昧耶戒——敬护净戒;身语意寂静调柔——三门调柔;内心能容纳上师及道友的一切行为——宽宏大量;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毫不吝惜地全部供养上师——慷慨大方;内心很少出现不清净的分别恶念——具清净观;如果造了恶业立即想到:我的这种恶行必定会受到正士大德的羞辱——具惭愧心。我们务必要具备这些优点来依止上师。《功德藏》中说:“具信慧闻大悲心,恭敬戒律三门调,宽宏慷慨净相愧。”
再者,作为一名弟子,时时刻刻中,所作所为要随顺上师的心意,万万不要做出违背上师意愿的事情,必须严加防犯。无论上师如何严厉呵责制裁,既不怒气冲冲也不怀恨在心,犹如驯服的良马;因为上师的指派等而来来往往也不厌其烦,犹如船筏;能够承受上师所吩咐的一切好事坏事,犹如桥梁;能够忍耐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犹如铁匠的铁砧;对于上师的一切言教,惟命是从,犹如奴仆;断除我慢,常处卑位,犹如扫帚;舍弃骄慢,恭敬众生,犹如断角的牦牛。这些都是《华严经》等佛经中所讲的依止上师的方法。如《功德藏》中说:“极护上师具善巧,厉斥不嗔如良驹,来去无厌如船筏,犹如桥梁承贤劣,犹如铁砧忍寒热,依教奉行如忠仆,断除我慢如笤帚,舍骄慢如断角牛,契经所说依师法。”
而且,我们要以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其中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也就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孜孜不倦地实地修持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也就是自己的身语意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下等者以财物供养,也就是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等。我们要通过以上三种方式令上师欢喜。如《功德藏》中说:“若有财物供上师,身语恭敬承侍事,何时一切亦不毁,三喜之中修最胜。””
由此可见,在藏传佛教中,上师和弟子的关系十分严肃而神圣,完全建立在如理如法的基础上。
弟子在依止过程中供养承侍、依教奉行、令师生喜,也有着教法的依据。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亲近品第十九》中云:“敬养及给侍,身心亦相应,愿乐及以时,下心为缘起。”无著释曰:“此偈上半显示物亲近,下半显示缘起亲近。物亲近有三:一者财,谓恭敬供养。二者身,谓随顺给侍。三者心,谓给侍时身心相应。缘起亲近亦有三种:一者愿乐,二者知时,三者除慢。”弥勒菩萨接着说:“为离于贪著,为求随顺行,随顺如所教,以此令彼喜。”无著释曰:“此偈上半显示回向亲近,下半显示因亲近。回向亲近者:不为贪著利养故,但为随顺修行故。因亲近者:菩萨如所教授随顺修行,为亲近善知识因。何以故?菩萨以此随顺令彼善知识心生欢喜故。”
全身心地敬奉上师,也是《华严经》的观点。彼经云:“复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应发如弟子心,所有训诲,无违逆故。应发如僮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应发如养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应发如佣作心,随所受教无违逆故。应发如除粪人心,离憍慢故。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重故。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应发如旃荼罗心,离憍慢故。应发如犗牛心,无威怒故。应发如舟船心,往来不倦故。应发如桥梁心,济渡忘疲故。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此外,《圆觉经》云:“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灵峰宗论》云:“倘遇明师良友,不问圣凡,但具正见知如来秘密藏者,即可依之人,放下身心,不惜体面,不辞劳苦,不畏饥寒,乃至不吝身命,毕生服役,咨禀法要,自然福至心灵,感应交彻。如螟蛉克肖,时雨化生。以得亲近善知识故,则能亲近最上妙乘,以得习学上乘法故,则能出生广大圆满智慧。”《善恭敬经》云:“阿难,凡有师者,随在谁边学四句偈,或听或读或问或咨一四句等,是即为师。时彼学者于其师所,常起恭敬尊重之心。若不如是名不敬者,亦不名住正行之者。若于他边说师过者,彼人不得取我为师,何以故?阿难,彼无敬心不爱佛故。彼无行人况爱法者,彼无敬人当不爱法。彼大恶人亦不爱僧,不入僧数。何以故?彼愚痴人不行正行……阿难,师实有过尚不得说,况当无也?!……阿难,若有人等,于教授师所,施自在师所,教法行师所,教真行师所,起不恭敬,受是重殃!阿难,彼痴人辈,自余更得无量无边苦患之法。阿难,若从他闻一四句偈,或抄或写书之竹帛所有名字,于若干劫取彼和上阿阇梨等荷檐肩上,或时背负或以顶戴常负行者,复将一切音乐之具,供养是师。阿难,作如是事,尚自不能具报师恩,亦复不名深敬于师。”
上述教言,与藏传佛教的见行完全一致。真是奇怪,同样的教义,同为佛菩萨所宣讲,为什么在显教中就畅通无阻,而一旦受到密宗学人的顶戴奉行,就左右不是备受刁难呢?难道说,同一个真理,在不同的地方,也会出现高低贵贱、是非贤劣之别么?
《华严经》还提醒学人,即使见到善知识示现不太如法的行为,也须小心:“见善知识随顺烦恼行,勿生嫌怪。”《现在诸佛现证三摩地经》(藏译)同样教诲道:“若彼于师住嫌恨心,或坚恶心,或恚恼心,能得功德,无有是处。若不能作大师想亦复如是。若于三乘补特伽罗,说法比丘,不起恭敬,及尊长想,或大师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无有是处。由不恭敬,沉没法故。”宗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结合教理进一步论述了这个问题:“诸大乘经亦说应起大师(佛陀)之想,毗奈耶中亦有是说。此诸义者,谓若知是佛,则于佛不起寻求过心,起思德心。于尊重(上师)所,特应弃舍一切寻察过心,修观德心。此复应如彼续所说,依之而行。“应取规范德,终不应执过,取德得成就,执众过不成。”谓其尊重,虽德增上,若仅就其少有过处,而观察者,则必障碍自己成就。虽过增上,若不观过,由功德处而修信心,于自当为得成就因。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过失若大若小,应当思惟,寻求师过所有过患,多起断心而灭除之。”“下至唯从闻一偈颂,虽犯戒等,亦应就其功德思惟,莫观过失,悉无差别。《宝云经》云:“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诸善增长不善损减,则亲教师或闻广博,或复寡少,或有智解或无智解,或具尸罗,或犯尸罗,皆应发起大师之想。如于大师信敬爱乐,于亲教师亦应信乐,于轨范师悉当发起恭敬承事。由此因缘菩提资粮,未圆满者悉能圆满,烦恼未断悉能断除。如是知已,便能获得欢喜踊跃,于诸善法应随顺行,于不善法应不顺行。”《猛利问经》亦云:“长者,若诸菩萨求受圣教,及求读诵。若从谁所听闻受持,施戒忍进定慧相应,或者集积菩萨正道资粮相应,一四句偈,即应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阇黎,随以几许名句文身开示其偈,假使即于尔所劫中,以无谄心,以一切种,利养恭敬及诸供具,承事供养此阿阇黎。长者于阿阇黎,作应敬重阿阇黎事,犹未圆满,况非以法而为敬事。””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亦云:“信师恭敬谘受者:菩萨因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不信恭敬供养师?虽智德高明,若不恭敬供养,则不能得大利,譬如深井美水,若无绠者无由得水,若破憍慢高心,宗重敬伏,则功德大利归之。又如雨堕不住山顶必归下处,若人憍心自高则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师则功德归之。复次佛说,依止善师,持戒禅定智能解脱皆得增长,譬如众树依于雪山,根茎枝叶华果皆得茂盛以是故,佛说于诸师宗敬之如佛。问曰:恶师云何得供养信受?善师不能视之如佛,何况恶师?佛何以故,此中说于诸师尊如世尊想?答曰:菩萨不应顺世间法。顺世间法者,善者心著恶者远离,菩萨则不然,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如弊囊盛宝不得…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