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師的感人事迹一樣。要聽聞密法,就應該這樣做。”
不僅限于上師方面,關于如何做一名合格弟子,藏傳佛教也有著嚴格要求。《大圓滿前行引導文》雲:
“觀察完上師之後,接下來就是依止上師。那麼,該以怎樣的方式依止上師呢?正如《華嚴經》中所說:“善男子,汝應對自己起病人想。”按照這其中類似的喻義說法,我們要像重疾纏身的病人依止善巧的名醫、行在恐怖路途的旅客依止勇敢的護送者、遭到怨敵強盜野獸等恐怖危害時依止解救危難的友伴、去海中寶洲取寶的商人依止商主、想到達河對岸的船客依靠舵手一樣,要擺脫生死煩惱的怖畏,必須要依止具有救護力的上師善知識。如《功德藏》中說:“如病依醫客依護,怖畏依友商依主,諸乘舟者依舵手,畏生死惑當依師。”
作爲弟子所要具備的條件:一、精進大铠:縱遇生命危險也不違背上師善知識的意願;二、智慧極堅:心情不會因爲暫時出現的違緣而改變;叁、承侍上師:要有赴湯蹈火承侍上師的精神,也就是不惜生身性命爲上師辦事;四、依教奉行:上師所說的任何教授,言聽計從,將自己置之度外。這樣的人單單依靠對上師的虔誠敬信必將獲得解脫,如《功德藏》中說:“精進大铠慧極堅,不惜身命做承侍,謹遵師命不護己,唯以敬信得解脫。”
身爲合格的弟子還要具備:將上師視爲真佛——具大信心;了知上師善巧方便行爲的密意——具大智慧;能夠受持上師所宣講的一切正法——廣聞博學;慈愛那些無依無怙、受苦受難的衆生——具有悲心;恭敬上師所傳授的律儀和叁昧耶戒——敬護淨戒;身語意寂靜調柔——叁門調柔;內心能容納上師及道友的一切行爲——寬宏大量;將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毫不吝惜地全部供養上師——慷慨大方;內心很少出現不清淨的分別惡念——具清淨觀;如果造了惡業立即想到:我的這種惡行必定會受到正士大德的羞辱——具慚愧心。我們務必要具備這些優點來依止上師。《功德藏》中說:“具信慧聞大悲心,恭敬戒律叁門調,寬宏慷慨淨相愧。”
再者,作爲一名弟子,時時刻刻中,所作所爲要隨順上師的心意,萬萬不要做出違背上師意願的事情,必須嚴加防犯。無論上師如何嚴厲呵責製裁,既不怒氣沖沖也不懷恨在心,猶如馴服的良馬;因爲上師的指派等而來來往往也不厭其煩,猶如船筏;能夠承受上師所吩咐的一切好事壞事,猶如橋梁;能夠忍耐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暑,猶如鐵匠的鐵砧;對于上師的一切言教,惟命是從,猶如奴仆;斷除我慢,常處卑位,猶如掃帚;舍棄驕慢,恭敬衆生,猶如斷角的牦牛。這些都是《華嚴經》等佛經中所講的依止上師的方法。如《功德藏》中說:“極護上師具善巧,厲斥不嗔如良駒,來去無厭如船筏,猶如橋梁承賢劣,猶如鐵砧忍寒熱,依教奉行如忠仆,斷除我慢如笤帚,舍驕慢如斷角牛,契經所說依師法。”
而且,我們要以叁種承侍令上師歡喜,其中上等承侍爲修行供養,也就是以堅韌不拔的精神曆經苦行孜孜不倦地實地修持上師所傳的一切正法;中等者以身語意承侍,也就是自己的身語意侍奉上師,爲上師服務;下等者以財物供養,也就是慷慨供養飲食受用等等。我們要通過以上叁種方式令上師歡喜。如《功德藏》中說:“若有財物供上師,身語恭敬承侍事,何時一切亦不毀,叁喜之中修最勝。””
由此可見,在藏傳佛教中,上師和弟子的關系十分嚴肅而神聖,完全建立在如理如法的基礎上。
弟子在依止過程中供養承侍、依教奉行、令師生喜,也有著教法的依據。彌勒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親近品第十九》中雲:“敬養及給侍,身心亦相應,願樂及以時,下心爲緣起。”無著釋曰:“此偈上半顯示物親近,下半顯示緣起親近。物親近有叁:一者財,謂恭敬供養。二者身,謂隨順給侍。叁者心,謂給侍時身心相應。緣起親近亦有叁種:一者願樂,二者知時,叁者除慢。”彌勒菩薩接著說:“爲離于貪著,爲求隨順行,隨順如所教,以此令彼喜。”無著釋曰:“此偈上半顯示回向親近,下半顯示因親近。回向親近者:不爲貪著利養故,但爲隨順修行故。因親近者:菩薩如所教授隨順修行,爲親近善知識因。何以故?菩薩以此隨順令彼善知識心生歡喜故。”
全身心地敬奉上師,也是《華嚴經》的觀點。彼經雲:“複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識,應發如大地心,荷負重任,無疲倦故。應發如金剛心,志願堅固不可壞故。應發如鐵圍山心,一切諸苦無能動故。應發如給侍心,所有教令,皆隨順故。應發如弟子心,所有訓誨,無違逆故。應發如僮仆心,不厭一切諸作務故。應發如養母心,受諸勤苦不告勞故。應發如傭作心,隨所受教無違逆故。應發如除糞人心,離憍慢故。應發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應發如良馬心,離惡性故。應發如大車心,能運重故。應發如調順象心,恒伏從故。應發如須彌山心,不傾動故。應發如良犬心,不害主故。應發如旃荼羅心,離憍慢故。應發如犗牛心,無威怒故。應發如舟船心,往來不倦故。應發如橋梁心,濟渡忘疲故。應發如孝子心,承順顔色故。應發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此外,《圓覺經》雲:“善男子,末世衆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複遠離應斷嗔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衆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靈峰宗論》雲:“倘遇明師良友,不問聖凡,但具正見知如來秘密藏者,即可依之人,放下身心,不惜體面,不辭勞苦,不畏饑寒,乃至不吝身命,畢生服役,咨禀法要,自然福至心靈,感應交徹。如螟蛉克肖,時雨化生。以得親近善知識故,則能親近最上妙乘,以得習學上乘法故,則能出生廣大圓滿智慧。”《善恭敬經》雲:“阿難,凡有師者,隨在誰邊學四句偈,或聽或讀或問或咨一四句等,是即爲師。時彼學者于其師所,常起恭敬尊重之心。若不如是名不敬者,亦不名住正行之者。若于他邊說師過者,彼人不得取我爲師,何以故?阿難,彼無敬心不愛佛故。彼無行人況愛法者,彼無敬人當不愛法。彼大惡人亦不愛僧,不入僧數。何以故?彼愚癡人不行正行……阿難,師實有過尚不得說,況當無也?!……阿難,若有人等,于教授師所,施自在師所,教法行師所,教真行師所,起不恭敬,受是重殃!阿難,彼癡人輩,自余更得無量無邊苦患之法。阿難,若從他聞一四句偈,或抄或寫書之竹帛所有名字,于若幹劫取彼和上阿阇梨等荷檐肩上,或時背負或以頂戴常負行者,複將一切音樂之具,供養是師。阿難,作如是事,尚自不能具報師恩,亦複不名深敬于師。”
上述教言,與藏傳佛教的見行完全一致。真是奇怪,同樣的教義,同爲佛菩薩所宣講,爲什麼在顯教中就暢通無阻,而一旦受到密宗學人的頂戴奉行,就左右不是備受刁難呢?難道說,同一個真理,在不同的地方,也會出現高低貴賤、是非賢劣之別麼?
《華嚴經》還提醒學人,即使見到善知識示現不太如法的行爲,也須小心:“見善知識隨順煩惱行,勿生嫌怪。”《現在諸佛現證叁摩地經》(藏譯)同樣教誨道:“若彼于師住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若不能作大師想亦複如是。若于叁乘補特伽羅,說法比丘,不起恭敬,及尊長想,或大師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無有是處。由不恭敬,沈沒法故。”宗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結合教理進一步論述了這個問題:“諸大乘經亦說應起大師(佛陀)之想,毗奈耶中亦有是說。此諸義者,謂若知是佛,則于佛不起尋求過心,起思德心。于尊重(上師)所,特應棄舍一切尋察過心,修觀德心。此複應如彼續所說,依之而行。“應取規範德,終不應執過,取德得成就,執衆過不成。”謂其尊重,雖德增上,若僅就其少有過處,而觀察者,則必障礙自己成就。雖過增上,若不觀過,由功德處而修信心,于自當爲得成就因。是故凡是自之尊重,任其過失若大若小,應當思惟,尋求師過所有過患,多起斷心而滅除之。”“下至唯從聞一偈頌,雖犯戒等,亦應就其功德思惟,莫觀過失,悉無差別。《寶雲經》雲:“若知由其依止尊重,諸善增長不善損減,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複寡少,或有智解或無智解,或具屍羅,或犯屍羅,皆應發起大師之想。如于大師信敬愛樂,于親教師亦應信樂,于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由此因緣菩提資糧,未圓滿者悉能圓滿,煩惱未斷悉能斷除。如是知已,便能獲得歡喜踴躍,于諸善法應隨順行,于不善法應不順行。”《猛利問經》亦雲:“長者,若諸菩薩求受聖教,及求讀誦。若從誰所聽聞受持,施戒忍進定慧相應,或者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一四句偈,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阇黎,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假使即于爾所劫中,以無谄心,以一切種,利養恭敬及諸供具,承事供養此阿阇黎。長者于阿阇黎,作應敬重阿阇黎事,猶未圓滿,況非以法而爲敬事。””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亦雲:“信師恭敬谘受者:菩薩因師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雲何不信恭敬供養師?雖智德高明,若不恭敬供養,則不能得大利,譬如深井美水,若無绠者無由得水,若破憍慢高心,宗重敬伏,則功德大利歸之。又如雨墮不住山頂必歸下處,若人憍心自高則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師則功德歸之。複次佛說,依止善師,持戒禅定智能解脫皆得增長,譬如衆樹依于雪山,根莖枝葉華果皆得茂盛以是故,佛說于諸師宗敬之如佛。問曰:惡師雲何得供養信受?善師不能視之如佛,何況惡師?佛何以故,此中說于諸師尊如世尊想?答曰:菩薩不應順世間法。順世間法者,善者心著惡者遠離,菩薩則不然,若有能開釋深義解散疑結,于我有益則盡心敬之不念余惡,如弊囊盛寶不得…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四節 如是道次第(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