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四節 如是道次第(2)
不共內前行的最後一個引導是“上師瑜伽”。虔心依止和祈禱上師善知識,是不是密宗的獨家提法呢?還是請事實說話。
首先想起的就是《華嚴經》:
“菩薩摩诃薩,有十種智慧助道具。何等爲十?所謂親近多聞真善知識,恭敬供養,尊重禮拜,種種隨順,不違其教,是爲一。”
“菩薩摩诃薩,有十種受記法,菩薩以此,自知受記。何等爲十?所謂以殊勝意,發菩提心,自知受記。……于一切善知識,和合無二,自知受記。于一切善知識,起如來想,自知受記。恒勤守護菩提本願,自知受記。是爲十。”
“觀自在菩薩,于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爲宣說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衆生。善財見已歡喜踴躍,合掌谛觀目不暫瞬,作如是念:善知識者則是如來……”
此外,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彌勒菩薩用了一百多個比喻,對善知識進行高度贊歎。從這些經文中不難看出,即使顯宗,也要求學人視師如佛,並且認真修持相應瑜伽(“于一切善知識,和合無二”),方可得到加持、成就和授記。複次,在《大鼓經》、《殊勝等持經》等教典中,佛陀還明確宣說,自己將在涅槃後化現爲善知識形象,繼續利益衆生。正是本于衆多經論教義,密宗才至誠贊言“奇哉佛化上師相”,大力提倡視師如佛的精神和上師瑜伽修法。這樣做,不但沒有違背“依法不依人”的宗旨,反而恰恰是依教奉行、依法修心的典範。
全知無垢光尊者《大圓滿心性休息》(頌文)雲:“密意廣如淨虛空,光明等持如星辰,智悲無量如大海,慈心奔騰如瀑布,不外散亂如雪山,毫不動搖如山王,住有不染如蓮花,等慈愛衆如父母,功德無量如寶藏,引導世間如佛陀。具德上師即法王,住于何處等諸佛,令凡見聞念觸者,悉皆摧毀諸輪回,事業廣大任無量,如衆所依之大地。”“依止善友善知識,增長善資得樂果,不畏叁有利樂廣,成辦無量衆二利。上師乃是佛化身,濁世如是而顯現,乃至菩提果之間,當依一切善知識。”《心性休息大車疏》雲:“如若佛陀出于世間,則令凡是見聞憶念的一切衆生行持善法。同樣,上師也能做到這一點。上師以相應的事業利益衆生,由此也說明上師等同佛陀,上師又是佛的化身,由此也說明上師等同佛陀。”《大圓滿前行引導文》雲:“總的來說,要想修行一門正法,首先必須尋找一位具足一切法相的真正上師善知識,然後依教奉行、對上師生起真佛之想、誠心誠意地祈禱上師,這一點十分重要。……尤其是,密宗金剛乘的一切道法中,唯獨上師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因而所有續部中都講述了上師瑜伽的修法,並且指出這一修法比觀修一切生圓次第更爲殊勝。如續部中雲:“何人俱胝劫,修十萬本尊,不如一刹那,憶念上師勝。”此甯提金剛藏乘自性大圓滿的觀點,既不是像下乘那樣憑借伺察、推理等方式來抉擇甚深意義,又不是像下續部那樣依靠共同悉地而獲得究竟殊勝悉地,也不是像其它上續部通過第叁灌頂的喻智慧來直指義智慧,而是認爲唯一依止一位傳承如純金絲線沒有沾染破誓言的鏽一樣具有殊勝證悟的上師,將這位上師看成真佛,以堅定不移的虔誠信心與恭敬心猛烈祈禱,使自己的凡夫心與上師的智慧成爲無二無別,也就是說依靠上師的加持力使自相續中生起證悟。”
上述教言說明,在視師如佛、與師相應這一點上,顯密教法存在充分共識。唯一的區別,僅在于顯宗沒有冠以“上師瑜伽”的稱謂而已。
如所周知,佛陀是大徹大悟的人天導師,從斷證功德究竟圓滿的如來智慧海流出的金剛法語、顯密聖教,是衆生轉迷得悟的根本所依。然衆生福德因緣千差萬別,許多有情無緣生值佛世,恭聆慈訓,僅于佛滅之後,方有幸獲得暇滿人身趨入佛門。在這種情況下,當然需要謹承如來密旨、代佛宣化的明眼善知識把手提攜,循循善誘,才能深入經藏圓解如來甚深密意,順利證取叁乘妙果。所以無論大小顯密教典,都十分強調依止上師善知識的重要性。
不妨再舉上一些例子。
《華嚴經》雲:“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象王回觀善財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複欲親近諸善知識,問菩薩行,修菩薩道。善男子,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緣,是故于此,勿生疲厭。善財白言:唯願聖者,廣爲我說……”“爾是文殊師利菩薩,說此偈已,告善財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有衆生,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事爲難,能發心已,複欲勤求行菩薩行,倍更爲難。善男子,汝今發心,求菩薩道,爲欲成就一切智智,應當勤求真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于善知識,所有教誨,當念隨順,不應違逆;于善知識,善巧方便,但應恭敬,勿見過失。”“善知識者,能普救護一切惡道,能普演說諸平等法,能普顯示諸夷險道,能普開闡大乘奧義,能普勸發普賢諸行,能普引到一切智城,能普令入法界大海,能普令見叁世法海,能普授與衆聖道場,能普增長一切白法。善財童子,如是悲哀、思念之時,彼常隨逐,覺悟菩薩。如來使天于虛空中,而告之言:善男子!其有修行善知識教,諸佛世尊悉皆歡喜;其有隨順善知識語,則得近于一切智地;其有能于善知識語無疑惑者,則常值遇一切善友;其有發心願常不離善知識者,則得具足一切義利。”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雲:“是故善現,若菩薩摩诃薩欲住菩薩摩诃薩名,欲疾證得一切智智,當勤恭敬供養諸佛,種植圓滿殊勝善根,親近供養真善知識,勿生厭倦。”《摩诃般若波羅蜜經》雲:“以是故善男子,于是佛法中倍應恭敬愛念生清淨心,于善知識中應生如佛想,何以故?爲善知識守護故,菩薩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方等大集經》雲:“複次善根者,所謂悅可諸善知識。資糧者,所謂給侍所須,恭敬供養尊重利益。方便者,所謂于善知識生世尊想。”《寶雲經》雲:“善男子,菩薩複有十法,善知法界,何等爲十?有慧,依善知識,能勤精進,遠離陰蓋,清淨,恭敬,多習空觀,除著諸見,趣向于道,所見真寶。善男子,菩薩有慧習近善知識,見善知識愛敬喜悅,于善知識生世尊想,依善知識住,因善知識故得勤精進,因善知識故能除一切惡法,雖滿足一切善法,而勤精進不惓除滅陰蓋,已無蓋障故而勤修道,得身口意業清淨除諸習惡。”《大般涅槃經》雲:“善男子,如來或時爲一法故說無量法,如經中說一切梵行因善知識,一切梵行因雖無量,說善知識則已攝盡。”《大方便佛報恩經》雲:“佛告阿難:諸善男子,堅誓師子者,今則我身釋迦文是。菩薩如是親近善友,乃至喪命終不起惡。何以故?爲知恩報恩故。所以者何?菩薩得近善知識故,能速成辦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善男子,菩薩常勤求善知識,爲聞佛法乃至一句一偈一義,叁界煩惱皆悉萎悴。”《大智度論》雲:“複次菩薩欲深心得無上道,深心名一心,重心深愛佛道,出于一切世間所樂,當親近善知識。所以者何?有二因緣故得無上道:一者內,二者外。內名正憶念思惟籌量諸法,外名諸善知識。佛余處種種說善知識相。”“菩薩應供養諸佛種善根親近善知識,何以故?如病人應求良醫藥草。”
《萬善同歸集》雲:“問:靈知不昧,妙性常圓,何假參尋,遍求知識?答:一切衆生悟裏生迷,真中起妄,只爲不覺,須假發揚。法華經雲: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又雲: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華嚴經雲: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又雲:不要叁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惟願樂聞一句未聞佛法。又雲:雖知諸法不由他悟,而常尊敬諸善知識。起信論雲: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人,無有是處。衆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爲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法句經雲:如裹香之紙系魚之索。佛語諸比丘:夫物本淨,皆由因緣以興罪福,近賢明則道義隆,友愚暗則殃禍集,譬如紙索,近香則香,系魚則臭,漸染玩習各不自覺。頌曰: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漸迷習非不覺成惡,賢夫染人如附香熏,進智習善行成芳潔。”《大乘起信論裂網疏》雲:“可見從初發心乃至成佛,並賴善知識緣也。從初發心,即賴此緣增行入道,乃至成佛,亦賴此緣增行入道。可見若欲增行入道,並賴善知識緣也。”
《法句經
親近善知識品第五》雲:“善男子,一切衆生,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當親近善知識,請問法要。”《增壹阿含經》雲:“爾時,阿難白世尊言:所謂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將引善道以至無爲。佛告阿難:勿作是言,言善知識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識之人,即是(使)全梵行之人,與共從事,將視好道。我亦由善知識成無上正真等正覺,以成道果,度脫衆生不可稱計,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識之人,全梵行之人也。
複次,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與善知識共從事者,信根增益,聞、施、慧德皆悉備具,猶如月欲盛滿,光明漸增,倍于常時。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親近善知識,信、聞、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若我昔日不與善知識從事,終不爲燈光佛所見授決也,以與善知識從事故,得爲與提和竭羅佛所見授決。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識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
全知無垢光尊者《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雲:“(頌曰)叁世一切佛菩薩,以及聲…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四節 如是道次第(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