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四節 如是道次第(2)▪P3

  ..續本文上一頁續;二、沒有違犯灌頂時所受的誓言和其他戒律——淨持律儀;叁、煩惱和分別念微弱——相續調柔;四、精通密宗金剛乘基、道、果的一切續部意義——精通密宗;五、面見本尊等依修之相都已盡善盡美——依修圓滿;六、現量證悟實相之義——解脫相續;七、心相續周遍大悲心——唯求利他;八、斷除了今生世間的貪執——瑣事鮮少;九、爲了來世精進憶念正法——精進修持;十、現見輪回的痛苦,生起強烈厭離心,並且勸勉他人生起厭離——厭世勸他;十一、以各種各樣善巧方便攝受調伏弟子——攝伏弟子;十二、依照上師的言教行持,具有傳承加持——具有加持。我們應當依止這樣一位上師。如《功德藏》中說:“尤其宣講竅訣師,得灌淨戒極寂靜,通達基道果續義,念修圓滿證自解,悲心無量唯利他,精進念法瑣事少,極具厭離亦勸他,善巧傳承具加持,依如是師速成就。””

   接下來,華智仁波切從反面講到如何識別不具法相的惡知識,希望蕭平實讀時不要太緊張:

   “再講講與上述相反應當舍棄的上師相:本來自相續中沒有聞思修的少許功德,卻自以爲我是某某上師的兒子或者貴族子弟等,種姓方面已經勝過其他人,並且現在我的傳承也是如何如何,這簡直就像婆羅門世襲相傳的門第觀念一樣。或者,雖然具有少分聞思修行的功德,但並不是以希求來世的清淨心來修持,而是擔心自己在某處失去上師的地位等。所作所爲只是爲了今生目標的上師,就稱爲如木磨(不能磨糧食而自盡)之上師。

   還有些上師沒有能力調伏弟子的相續,自己的相續也與凡夫人沒有差別,根本不具備絲毫的特殊功德。可是其他一些愚笨之人盲目輕信不經觀察而將他捧到高高的位置上,這時他的相續被名聞利養改變得面目全非,驕傲自滿,目空一切,對正士的的功德視而不見,這種上師就叫做如井蛙之上師。

   據說,從前有一只年邁的青蛙長期居住在井底。一天,大海裏的一只青蛙來到它的面前。井蛙問:“你是從哪裏來的?”海蛙回答:“我從大海來。”井蛙問:“你的海有多大呢?”海蛙說:“大海非常非常大。”井蛙問:“那麼,有我這個井的四分之一大嗎?”海蛙連連搖頭:“遠遠不止。”井蛙又問:“那麼,有沒有它的一半大?”海蛙還是邊搖頭邊說:“不止不止。”井蛙繼續問:“難道有這個井這麼大嗎?”海蛙依舊重複著前面的話:“不止不止。”井蛙不相信地說:“不可能有那麼大吧?那麼,我們一起去看看吧。”于是,兩只青蛙一同前去,當見到大海時,那只井蛙頓時昏厥,頭顱崩裂而死。

   再有,上師自己從未依止過智者上師,也沒有精進修學經續,孤陋寡聞;內心煩惱粗重,不具足正知正念,致使違犯戒律、破壞誓言;相續比凡夫人還低劣,而行爲卻像大成就者一樣,言談舉止高如虛空;嗔恨和嫉妒心十分強烈,斷掉了慈悲心的吊索,這就是所謂的如瘋狂向導之上師。

   將弟子引入邪道、不具備勝過自己的點滴功德、遠離慈悲心菩提心的上師,稱爲如盲人向導之上師,他們不懂得打開取舍的雙眼。

   如《功德藏》中說:“猶如梵志護門閥,顧慮失毀自地位,聞思非爲來世果,猶如木磨之導師。雖與凡夫性不違,愚者起信置高位,獲得利養心傲慢,猶如井蛙之上師。孤陋寡聞破律誓,心劣行爲高如天,折斷慈悲之吊索,若依狂師增罪惡。尤依無勝己功德,無有悲心名聲師,如依盲主大錯誤,欺詐相伴漂暗處。”邬金蓮花生大士也說:“不察上師如飲毒,不察弟子如跳崖。”

   上師是我們生生世世的皈依處,也是開示取舍道理的導師。如果沒有經過慎重觀察,不幸遇到邪知識,信士一生的善資都將葬送在他的手中,使已得的暇滿人身白白地虛度。比如,一只毒蛇盤繞在樹下,某人誤認爲是樹影而前去乘涼,結果被毒蛇害死。如《功德藏》中說:“若未詳細觀察師,毀壞信士善資糧,亦毀閑暇如毒蛇,誤認樹影將受欺。””

   華智仁波切特別強調,斷除私欲是利益衆生的先決條件:

   “然而,我們沒有從根本上盡除私心雜念之前,表面上成辦利他之事,也只是影像罷了,不能利益衆生。

   衆弟子曾經問阿底峽尊者:“何時方可攝受眷屬?何時方可行利他之事?何時才可超度亡靈?”

   尊者回答:“證悟了空性並且具足神通之時方可攝受眷屬;自私自利之心斷盡之時方可行饒益他衆;獲得見道之後方可超度亡靈。”此外尊者也曾說過:“如今五濁之惡世,非爲裝模作樣時,乃爲策勵精進時;非爲尋求高位時,乃爲置于卑位時;非爲攝受眷仆時,乃爲依止靜處時;非爲調化弟子時,乃爲調伏自心時;非爲隨持詞句時,乃爲思維意義時;非爲到處遊逛時,乃爲安住一處時。”

   另有,叁同門曾經問仲敦巴格西:“在寂靜處修行與以正法饒益衆生,這二者當中哪一個更爲重要?”

   仲敦巴格西答道:“對于自相續沒有任何驗相及證悟的初學者來說,以正法饒益衆生也不會有什麼收益,他們的加持猶如傾倒空器一般,從中不會得到任何加持,他們的竅訣就像沒有經過按壓的酒糟釀出的薄酒一樣,沒有任何純釀的滋味;就算是獲得了暖相而尚未穩固的勝解行修行人也不能行利益衆生之事,他們的加持猶如傾倒滿瓶一樣,使別人滿滿充盈,自己卻變成空空如也,他們的竅訣如同將火炬傳遞給別人一般,使他人光明通亮,自己卻成爲漆黑一片;只有得地的菩薩才能真正成辦利益衆生之事,他們的加持猶如妙瓶的成就,既能成熟他衆,也不會使自己空空蕩蕩而始終滿滿當當,他們的竅訣就像酥油主燈一樣,既能點亮其它油燈,也不會使自己有所障蔽。”

   現今處在五濁惡世,作爲凡夫人,本該在寂靜處修持慈悲心、菩提心,不是直接饒益衆生的時候,而是遣除自相續煩惱的時候,比如說,不是斬斷名貴藥樹苗芽的時候,而是保護它的時候。因此,直接對衆生進行法布施稍有困難。自己沒有真修實證而爲他人講經說法,對他人起不到什麼作用。假設依靠傳講佛法而收集供養及財利,那麼就成了印度單巴仁波切所說的將正法作爲得財之商品了。所以,在自私自利的心念還沒有斷盡之前,不要急急忙忙地去利益他衆,而要在自己念經誦咒、讀誦佛經論典等時發願:但願白法方面的鬼神們聽到這些後相續得以解脫,在念誦水施、施身等儀軌的結尾時,也要念“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唯一做這種法布施就可以。一旦自己的私心雜念完全斷盡,一刹那也不要處在安閑寂樂的狀態中,這說明主要一心一意利益他衆的時刻已經到了。”

   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大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在《慧燈之光》一書中,舉出了大乘上師應具備的最基本條件:

   “我們需要一位怎樣的善知識呢?在《普賢上師言教》中已經講得很明確。顯宗和密宗,大乘和小乘,在對善知識的要求方面都有不同,現在就簡單地講大乘善知識的最低標准。

   第一、必須要有不造作的菩提心

   爲何需要這樣的菩提心呢?因爲,如果沒有菩提心,則沒有利益衆生的念頭。這樣,我們接近他、跟隨他,不一定能找到出路,而且有可能造下種種惡業,所以是很危險的。

   如果一位上師具有菩提心,他就稱得上是菩薩,那麼無論他的修證境界如何,都會一心一意地投身到利生事業當中。既然他會這樣投入地利益衆生,至少不會有意地傷害我們,他一定會盡一切力量引導有緣人走上正途。所以,具有菩提心是作爲上師不可或缺的條件。

   第二、必須要有一定的智慧

   作爲上師,僅有菩提心是不夠的。他必須能引導我們,讓我們明白通往解脫的路該怎麼走,也就是該從那裏下手,怎樣去修等等。如果他僅有菩提心,卻不懂得教授,就不能滿足我們的要求。所以上師還要有智慧。

   智慧本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但此處的智慧是指:如果是修淨土宗,他就能夠爲我們指示一條修習淨土法門的完整道路;如果要修禅宗或密宗,他也一定要能夠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一整套的修禅之法或修密之方,這樣的人才能夠依止。

   第叁、戒律清淨

   菩提心和智慧是起碼的要求,但它們還須建立在戒律的基礎之上,即善知識一定是戒律清淨的人。

   所謂戒律清淨的含義是指:如果是出家人,就必須具備出家人的戒律;如果是在家人,就要具備在家人的戒律;如果是學密宗的人,其密乘戒律務必要清淨。如果戒律不清淨,就沒有資格引導他人,這一點極爲關鍵。

   以上這叁種條件是最低要求,如果依止上師,至少要依止這樣的上師。”

   關于在現實中如何觀察、擇定上師,慈誠羅珠堪布仁波切具體開示道:

   “密宗特別反對作爲上師,不觀察弟子的根器,便胡亂傳授密法、隨意賜授灌頂;以及作爲弟子,不仔細觀察上師,盲目接受密法、接受灌頂。

   如果只是接受一般的開示,比如傳講顯宗戒律,或者是皈依、發心、外加行等修法,對傳法者的要求不是特別嚴。但是,若要接受密宗正式修法或者灌頂,一定要首先弄清楚傳法者有沒有這樣的傳法資格。

   密宗觀察上師有叁個步驟:

   第一是在遠處向他周圍比較了解他的人打聽,這位上師戒律清不清淨,有沒有慈悲心、禅定以及智慧等等,這是初步的觀察方法;

   第二是到他附近,親自考察他的所有行爲;

   第叁是通過直接接觸,也就是跟他一起住,一起走,一起做事情,以這種方式來仔細觀察。

   在這些過程當中,若沒有發現任何問題,並認爲密宗對上師的要求他都能夠具備,最後才可以依止,才能視其爲根本上師。這樣的上師需要終身依止,時刻跟隨其後,尊聽教言,依教奉行,就像密勒日巴依止…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四節 如是道次第(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