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闻缘觉众,获三菩提由师生,获得世间增上乐,亦源依止诸上师,故当谨依善知识。(疏曰)……《弥勒请问经》中云:“弥勒,当知诸声闻、缘觉及无上佛陀之解脱、彻见诸法之智慧,皆来自于依止善知识;弥勒,当知众生之一切利乐皆源于自之善根,彼亦来自善知识。””
如是应知,若能视师如佛、与师相应,即可获得无边功德利益;反之,如果轻毁上师善知识,盲从于邪师邪说,则不要说依法起修、获证圣果,恐怕连经教的字面意思也难以通达,甚至极有可能误入歧途造下重罪!
不像数理化等世间知识,修行佛法是凡夫学人旷劫以来从未真实通达过的陌生学问、深密体系和宏伟工程。经典中的佛语,虽至善圆满,但若无有明眼善知识指导、点拨,学人对其中的微密处和关联处,很难依自力而无误通达。《华严经》所言“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即是此意。善知识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学人少走弯路,速生定解,故此即便对世间语文、学识等颇有造诣的人,想深入经藏,也离不开善知识的引导。强调上师善知识的重要性,正是因其所开显的法义精要妙契佛旨,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清净性,而不是说善知识比佛还高明,能够像“萧导师”那样信口开河地讲些离经叛道之语。
至尊上师堪布仁波切在宣讲《心性休息大车疏》时开示道:“上师”一词的含义,实际相当广泛,不一定必须是眼前活生生的人。如果我们通过拜读某位古德的论著、教言,心中生起了出离心、菩提心、实相智慧等功德,或者通过虔心祈祷而获得意传加持、得到智慧身摄受,这些都可以算是自己的大恩上师。因此,不能对“上师”理解得过于狭隘。
基于对上师善知识的特殊作用的充分肯定,密宗将之尊称为“第四宝”。《佛双合续》云:“佛法僧三宝,上师第四宝。”《大圆满心性休息》云:“上师即佛第四宝,坛城主尊黑日嘎,调伏浊世难化众,所化之前胜诸佛,三门无伪敬依止,悉地根本金刚师。”这与汉地“八十八佛忏悔文”将“皈依金刚上师”置于三宝之前并不矛盾。
有必要指出,一切高僧大德的弘法利生事业,均是以如来的出世和转轮为前提的。没有世尊创教传法的大悲示现,后代善知识们的持教度生便无从谈起。所以师德和佛德、师恩和佛恩,不可以简单地分离。全知麦彭仁波切在《释迦佛修法仪轨
加持宝藏》中讲到这种统一性:“无有怙主我等浊世众,蒙以悲心摄受之恩德,此刹此时一切三宝相,均是佛陀您之事业也。故于无等唯一胜依怙,虔诚信仰诚心而祈祷,莫忘昔日所发大誓愿,乃至菩提前以大悲摄。”《释迦牟尼佛广传
白莲花论》亦云:“为自己开演密宗教理之上师,实际上正是释迦牟尼佛之化身。《涅槃经》中云:“阿难勿痛苦,阿难勿呻吟,我于未来世,幻化善知识,利益汝等众。”修持依释迦牟尼佛之慈悲力而得以显现的显密教法之诸上师,实际上正是释尊之语生子;实修实证之上师,已获释尊智慧相续中之胜义与世俗菩提心之加持,他们即为佛陀之意生子。故而无论修持哪一个上师瑜伽,我们都应明了:释迦牟尼佛实与上师无任何本质差异。”
正是在视师恩为佛恩之有机延展的前提下,藏传佛教将恭敬依止上师放到了非同寻常的位置上。
在现实中,藏传佛教对上师资格的认定,十分严谨、慎重。名僧大德们往往都有着殊胜的授记、传承、印证、功德、事业、瑞相和论著,一个人要得到佛教界的公认和推崇,并不容易。从表面看,活佛转世制度似乎为投机活动开了条门缝,但是,严肃而复杂的认定程序、严格而长期的培养教育,依然为转世灵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上师提供了充分保障。假如长大后不能表现出一位佛教大师应具的品质,那么仅靠一个“活佛”的名头,亦很难博得教众的广泛敬重和长期信赖。整体上的良好氛围和群众基础,对于制约个别不法现象,显然是十分有力的。当今社会,的确有些假冒的活佛、上师在汉地欺骗信众,但这些人若回到藏区,却几乎可以肯定是吃不开的!这从一个侧面告诉了我们整顿教界秩序的关键所在。
需要进一步指出,在传统上,没有一位藏地活佛是自我认定的,而且一般来说,他们也不会主动承认自己是“转世活佛”。就连威徳盖世的五世达赖都谦虚地讲:“我不是什么转世圣人,只是个智商一般的普通孩子,是转世制度把我推上了达赖喇嘛的宝座。”藏地公认的文殊三大化身之一宗喀巴大师,则说自己是普普通通的一介“比丘”。至尊金刚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也讲过,自己只是个资粮道的修行人,惟独对佛法的信心较大而已。如此虚怀若谷的高僧大德,能不英名远播众所钦仰吗?
要获得堪布、格西等学位,则必须通过硬性考评,其艰苦的闻思过程和渊博的学识,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上,大多数转世活佛同时又是高级学位持有者,由此也说明了藏地上师的可靠性。
在上述传统之外,一名藏传佛教徒有意和某位大德正式建立师徒关系时,还必须考虑众多经论对上师法相的提示。如《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云:
“丁一、善知识之总法相:
善知识法相中,首先宣说总的法相或者依照外显宗而言:
若问上师之法相,为引世间与众同,
超世间故与众殊,三门诸行较众胜。
《华严经》云:“何为善知识?为引导一切有情,故见无有不同;超越世间故与众皆不共;所作所为具义故成办无量利益。”
丁二、善知识之功德:
若问:善知识有何功德?
威仪寂静身无过,善巧遣疑语无垢,
遍知慧藏意调柔,广闻大悲德无边,
大智意行如虚空,事业无量利缘众,
仁慈无厌恒精进,众生导师当依止。
善知识以其身语意众多功德利益有情,智慧密意深广如虚空;以广大的事业令凡是与之结缘者均播下解脱种子;以大悲心恒时如独子之母般观照众生;因为富有圆满通达圣教的功德而应机广转各乘****。《经庄严论》云:“当依调柔极寂静,具德精进通圣教,证悟实相语善巧,慈主离厌善知识。”
丁三、殊胜法相:
在总的法相基础上,具足其他功德之内密宗上师的法相:
尤其密宗上师相,戒誓言净具灌顶,
精通如海续窍诀,念修事业皆自如,
见修行果获证相,以慈善巧之方便,
令所化众成熟解,传承加持云不散,
当依如是成就者,具有功德之上师。
大阿阇黎布玛莫札于其所著的《幻化网如镜疏》中云:“上师即圆满获得内外坛城之灌顶,戒律誓言清净,精通续部各自之义,依修及(息增怀诛)事业等义皆运用自如,因证悟见解而不愚昧,已获修行之纯熟体验,各种行为与实证相联,以大悲心引导所化众生,具足此八种法相。”我的上师(大持明革玛燃匝尊者)说:“在此八种法相基础上,尚需具足无垢传承与加持之缭绕云雾,共九种法相。””
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一中云:“总诸至言(佛经)及解释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虽说多种,然于此中所说知识,是于三士所有道中,能渐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如《经庄严论》云:“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是说学人,须依成就十法知识……”
两位大德宣说上师应具法相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经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的一个颂词(在第十九品中),其汉译为:“调静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说法,悲深离退减。”无著释曰:“此偈显示第一依亲近。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者善说,九者悲深,十者离退。调伏者,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与定相应由内摄故。惑除者,信念与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惓故。经富者,得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离退者,于一切时恭敬说故。”可见藏传佛教完全是依据大乘清净教义来认定善知识法相的,无有不妥之处。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也赐予了殊胜教言:
“一切佛经、续部、论典中从来没有提过不依止上师而成佛的历史。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可以看出,通过自我造就以及有胆有识而生起五道、十地功德的人一个也没有。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众生,对于邪道倒是很有造诣,而对于解脱与遍知的圣道,却犹如无依无靠的盲人迷失在空旷荒野中一般知之甚少。而且从来没有不依靠商主而从如意宝洲中取宝的例子。因此说,善知识和好道友是解脱与遍知圣道的真实向导,我们务必要毕恭毕敬地依止。……
如今正处在五浊恶世,当然,众多续部宝典中讲的所有法相样样具全的上师实在是难以寻觅,但一般来说,可以依止的上师必须具备以下这些功德:一、相续清净:从来没有违犯过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与密乘三昧耶戒;二、广闻博学:通晓经续论典;三、具大悲心:对无边众生就像母亲对独子般慈爱;四、通达显密:精通外三藏、内密四续部的仪轨;五、现前断证依靠修持实义于自相续中现前殊胜的断证功德;六、圆满四摄:以布施、爱语、同行、共事四摄法摄受具善缘的弟子。如《功德藏》中说:“圆满诸胜法相者,浊世力致故难得,三戒清净之大地,多闻大悲润心续,精通如海显密仪,断证净慧硕果丰,四摄鲜花齐争艳,善缘弟子如蜂聚。”
尤其是宣说密宗金刚乘甚深窍诀要点的上师,必须具备一切续部宝典中所讲的下列条件:一、获得不间断能成熟的灌顶——成熟相…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2)》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