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聞緣覺衆,獲叁菩提由師生,獲得世間增上樂,亦源依止諸上師,故當謹依善知識。(疏曰)……《彌勒請問經》中雲:“彌勒,當知諸聲聞、緣覺及無上佛陀之解脫、徹見諸法之智慧,皆來自于依止善知識;彌勒,當知衆生之一切利樂皆源于自之善根,彼亦來自善知識。””
如是應知,若能視師如佛、與師相應,即可獲得無邊功德利益;反之,如果輕毀上師善知識,盲從于邪師邪說,則不要說依法起修、獲證聖果,恐怕連經教的字面意思也難以通達,甚至極有可能誤入歧途造下重罪!
不像數理化等世間知識,修行佛法是凡夫學人曠劫以來從未真實通達過的陌生學問、深密體系和宏偉工程。經典中的佛語,雖至善圓滿,但若無有明眼善知識指導、點撥,學人對其中的微密處和關聯處,很難依自力而無誤通達。《華嚴經》所言“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即是此意。善知識能夠最大限度地幫助學人少走彎路,速生定解,故此即便對世間語文、學識等頗有造詣的人,想深入經藏,也離不開善知識的引導。強調上師善知識的重要性,正是因其所開顯的法義精要妙契佛旨,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清淨性,而不是說善知識比佛還高明,能夠像“蕭導師”那樣信口開河地講些離經叛道之語。
至尊上師堪布仁波切在宣講《心性休息大車疏》時開示道:“上師”一詞的含義,實際相當廣泛,不一定必須是眼前活生生的人。如果我們通過拜讀某位古德的論著、教言,心中生起了出離心、菩提心、實相智慧等功德,或者通過虔心祈禱而獲得意傳加持、得到智慧身攝受,這些都可以算是自己的大恩上師。因此,不能對“上師”理解得過于狹隘。
基于對上師善知識的特殊作用的充分肯定,密宗將之尊稱爲“第四寶”。《佛雙合續》雲:“佛法僧叁寶,上師第四寶。”《大圓滿心性休息》雲:“上師即佛第四寶,壇城主尊黑日嘎,調伏濁世難化衆,所化之前勝諸佛,叁門無僞敬依止,悉地根本金剛師。”這與漢地“八十八佛忏悔文”將“皈依金剛上師”置于叁寶之前並不矛盾。
有必要指出,一切高僧大德的弘法利生事業,均是以如來的出世和轉輪爲前提的。沒有世尊創教傳法的大悲示現,後代善知識們的持教度生便無從談起。所以師德和佛德、師恩和佛恩,不可以簡單地分離。全知麥彭仁波切在《釋迦佛修法儀軌
加持寶藏》中講到這種統一性:“無有怙主我等濁世衆,蒙以悲心攝受之恩德,此刹此時一切叁寶相,均是佛陀您之事業也。故于無等唯一勝依怙,虔誠信仰誠心而祈禱,莫忘昔日所發大誓願,乃至菩提前以大悲攝。”《釋迦牟尼佛廣傳
白蓮花論》亦雲:“爲自己開演密宗教理之上師,實際上正是釋迦牟尼佛之化身。《涅槃經》中雲:“阿難勿痛苦,阿難勿呻吟,我于未來世,幻化善知識,利益汝等衆。”修持依釋迦牟尼佛之慈悲力而得以顯現的顯密教法之諸上師,實際上正是釋尊之語生子;實修實證之上師,已獲釋尊智慧相續中之勝義與世俗菩提心之加持,他們即爲佛陀之意生子。故而無論修持哪一個上師瑜伽,我們都應明了:釋迦牟尼佛實與上師無任何本質差異。”
正是在視師恩爲佛恩之有機延展的前提下,藏傳佛教將恭敬依止上師放到了非同尋常的位置上。
在現實中,藏傳佛教對上師資格的認定,十分嚴謹、慎重。名僧大德們往往都有著殊勝的授記、傳承、印證、功德、事業、瑞相和論著,一個人要得到佛教界的公認和推崇,並不容易。從表面看,活佛轉世製度似乎爲投機活動開了條門縫,但是,嚴肅而複雜的認定程序、嚴格而長期的培養教育,依然爲轉世靈童成長爲一名合格的上師提供了充分保障。假如長大後不能表現出一位佛教大師應具的品質,那麼僅靠一個“活佛”的名頭,亦很難博得教衆的廣泛敬重和長期信賴。整體上的良好氛圍和群衆基礎,對于製約個別不法現象,顯然是十分有力的。當今社會,的確有些假冒的活佛、上師在漢地欺騙信衆,但這些人若回到藏區,卻幾乎可以肯定是吃不開的!這從一個側面告訴了我們整頓教界秩序的關鍵所在。
需要進一步指出,在傳統上,沒有一位藏地活佛是自我認定的,而且一般來說,他們也不會主動承認自己是“轉世活佛”。就連威徳蓋世的五世達賴都謙虛地講:“我不是什麼轉世聖人,只是個智商一般的普通孩子,是轉世製度把我推上了達賴喇嘛的寶座。”藏地公認的文殊叁大化身之一宗喀巴大師,則說自己是普普通通的一介“比丘”。至尊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仁波切也講過,自己只是個資糧道的修行人,惟獨對佛法的信心較大而已。如此虛懷若谷的高僧大德,能不英名遠播衆所欽仰嗎?
要獲得堪布、格西等學位,則必須通過硬性考評,其艱苦的聞思過程和淵博的學識,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上,大多數轉世活佛同時又是高級學位持有者,由此也說明了藏地上師的可靠性。
在上述傳統之外,一名藏傳佛教徒有意和某位大德正式建立師徒關系時,還必須考慮衆多經論對上師法相的提示。如《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雲:
“丁一、善知識之總法相:
善知識法相中,首先宣說總的法相或者依照外顯宗而言:
若問上師之法相,爲引世間與衆同,
超世間故與衆殊,叁門諸行較衆勝。
《華嚴經》雲:“何爲善知識?爲引導一切有情,故見無有不同;超越世間故與衆皆不共;所作所爲具義故成辦無量利益。”
丁二、善知識之功德:
若問:善知識有何功德?
威儀寂靜身無過,善巧遣疑語無垢,
遍知慧藏意調柔,廣聞大悲德無邊,
大智意行如虛空,事業無量利緣衆,
仁慈無厭恒精進,衆生導師當依止。
善知識以其身語意衆多功德利益有情,智慧密意深廣如虛空;以廣大的事業令凡是與之結緣者均播下解脫種子;以大悲心恒時如獨子之母般觀照衆生;因爲富有圓滿通達聖教的功德而應機廣轉各乘****。《經莊嚴論》雲:“當依調柔極寂靜,具德精進通聖教,證悟實相語善巧,慈主離厭善知識。”
丁叁、殊勝法相:
在總的法相基礎上,具足其他功德之內密宗上師的法相:
尤其密宗上師相,戒誓言淨具灌頂,
精通如海續竅訣,念修事業皆自如,
見修行果獲證相,以慈善巧之方便,
令所化衆成熟解,傳承加持雲不散,
當依如是成就者,具有功德之上師。
大阿阇黎布瑪莫劄于其所著的《幻化網如鏡疏》中雲:“上師即圓滿獲得內外壇城之灌頂,戒律誓言清淨,精通續部各自之義,依修及(息增懷誅)事業等義皆運用自如,因證悟見解而不愚昧,已獲修行之純熟體驗,各種行爲與實證相聯,以大悲心引導所化衆生,具足此八種法相。”我的上師(大持明革瑪燃匝尊者)說:“在此八種法相基礎上,尚需具足無垢傳承與加持之缭繞雲霧,共九種法相。””
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中雲:“總諸至言(佛經)及解釋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雖說多種,然于此中所說知識,是于叁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如《經莊嚴論》雲:“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是說學人,須依成就十法知識……”
兩位大德宣說上師應具法相時,不約而同地提到了《經莊嚴論》(《大乘莊嚴經論》)的一個頌詞(在第十九品中),其漢譯爲:“調靜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覺真善說法,悲深離退減。”無著釋曰:“此偈顯示第一依親近。若善知識具足十種功德者,應堪親近。何謂爲十?一者調伏,二者寂靜,叁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經富,七者覺真,八者善說,九者悲深,十者離退。調伏者,與戒相應由根調故。寂靜者,與定相應由內攝故。惑除者,信念與慧相應煩惱斷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減故。有勇者,利益他時不疲惓故。經富者,得多聞故。覺真者,了實義故。善說者,不顛倒故。悲深者,絕希望故。離退者,于一切時恭敬說故。”可見藏傳佛教完全是依據大乘清淨教義來認定善知識法相的,無有不妥之處。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也賜予了殊勝教言:
“一切佛經、續部、論典中從來沒有提過不依止上師而成佛的曆史。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可以看出,通過自我造就以及有膽有識而生起五道、十地功德的人一個也沒有。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切衆生,對于邪道倒是很有造詣,而對于解脫與遍知的聖道,卻猶如無依無靠的盲人迷失在空曠荒野中一般知之甚少。而且從來沒有不依靠商主而從如意寶洲中取寶的例子。因此說,善知識和好道友是解脫與遍知聖道的真實向導,我們務必要畢恭畢敬地依止。……
如今正處在五濁惡世,當然,衆多續部寶典中講的所有法相樣樣具全的上師實在是難以尋覓,但一般來說,可以依止的上師必須具備以下這些功德:一、相續清淨:從來沒有違犯過外別解脫戒、內菩薩戒與密乘叁昧耶戒;二、廣聞博學:通曉經續論典;叁、具大悲心:對無邊衆生就像母親對獨子般慈愛;四、通達顯密:精通外叁藏、內密四續部的儀軌;五、現前斷證依靠修持實義于自相續中現前殊勝的斷證功德;六、圓滿四攝:以布施、愛語、同行、共事四攝法攝受具善緣的弟子。如《功德藏》中說:“圓滿諸勝法相者,濁世力致故難得,叁戒清淨之大地,多聞大悲潤心續,精通如海顯密儀,斷證淨慧碩果豐,四攝鮮花齊爭豔,善緣弟子如蜂聚。”
尤其是宣說密宗金剛乘甚深竅訣要點的上師,必須具備一切續部寶典中所講的下列條件:一、獲得不間斷能成熟的灌頂——成熟相…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四節 如是道次第(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