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1)▪P2

  ..续本文上一页行。各教派在开合上虽略有不同(有说四种,有说五种),但总体上无甚差别。《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讲道:“依靠皈依三宝奠定解脱道的基础,依靠发殊胜菩提心树起佛子如海行为的框架,依靠念修金刚萨埵通过四力来忏悔一切过患之根本的堕罪,供三身曼茶罗可积累一切功德之根本的福慧资粮,一切加持的源泉——祈祷上师可使自相续中生起殊胜智慧,这些是不共内前行五种引导。”下面我们就逐个看看,皈依、发心、忏罪、集资、祈祷上师善知识,是否真如萧平实师徒所言,都是“外道法”。

   佛经论典中找不出皈依三宝的罪过,对皈依的赞叹,倒随处可见。《涅槃经》云:“若人皈依于三宝,必能解脱诸怖畏。”《日藏经》云:“有情谁人皈依佛,俱胝魔众不能害,纵破戒律心散乱,彼亦定能趋涅槃。”《校量功德经》云:“四有洲中满二乘果,有人尽形供养,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归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以诸福中三宝胜故。”《法句经》云:“帝释命终,入驴母腹中,因归命三宝,驴缰解走,破坏坏噐,其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去复天身。佛为说偈,帝释闻之,达罪福之变,解兴衰之本,遵寂灭之行,得须陀洹道。”《木槵子经》云:“时有难国王,名波金璃,白佛言:我国边小,频岁贼寇,五谷勇贵,疾病灾行,人民困苦,我恒不安。法藏深广,不得修行,惟愿垂矜,赐我法要。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者,当穿木槵子一百八个,常以自随,志心无散称南无佛陀、南无达摩、南无僧伽,乃至能满百万遍者,当断百八结业,获无上果。王闻欢喜,我当奉行。佛告王曰:有莎斗比丘,诵三宝名,经历十岁,得成斯陀含果,渐次修行,今在普香世界,做辟支佛。王闻是已,倍复修行。”《万善同归集》云:“皈依三宝无上福田,起坚固心具不坏信,离五怖畏成三菩提,最初之因缘,摄一切善法。”

   上述教言不仅对皈依三宝赞叹有加,而且讲到至心念诵皈依偈功德无量。——这恰是藏传佛教徒孜孜不倦地修持的内容:修一遍五加行,至少须念完十万遍皈依偈。而现实中,不少行人一生之内认真修过十数遍乃至数十遍五加行!如果谨遵佛敕如理修行,真是“外道法”、“违背师教,离经叛道,背反佛意”的话,那么请问:是不是只有取消皈依修法、肆意轻毁三宝,才能算是内道法,才能算是顺从佛意呢?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指出,皈依是区分内、外道的重要标准,其基础是清净的信心。对皈依和净信表示不满,这样的“佛教徒”是不多见的。

   有人以为“四皈依”是藏传佛教的独家说法,而事实上,汉地晚课中的“礼佛(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一开头就唱言“南无皈依金刚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请注意,金刚上师排在首位。)我们总不至于对汉地佛教徒奉持千年的传统也要斥为“外道法”吧!

   关于菩提心,前文已有述及,这里就不重复了。《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对菩提心及其基础——四无量心的论述,十分生动感人,读者可以自行参阅。

   接着看第三个加行。《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如是介绍忏悔的意义和方法:

   “丁一、忏悔之理:

   相续中生起甚深道之殊胜证相的主要障碍就是罪障、习气。为了使阿赖耶的明镜中显现证悟的影像,净除罪障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就好比镜中要映现出影像,擦拭镜面十分关键一样。为此,佛陀宣说了不可胜数净除罪障的方便法门,而在这所有法当中最为殊胜的就是念修上师金刚萨埵。

   总的来说,不管是什么罪业,只要忏悔就没有不能清净的。如古代诸大德也曾经这样说过:本来罪业无功德,然忏可净为其德。所以,无论是违犯外别解脱戒、内菩萨学处还是失毁密宗三昧耶等等,即便是罪业再多么严重,通过忏悔也能得以清净。举个例子来说:婆罗门央具理魔罗,也就是指鬘王,他残暴地屠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但是通过忏悔而清净罪障,并且在即生中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再有未生怨王虽然杀害了自己的父亲,但后来通过忏悔而恢复清净,结果仅仅感受了如绸线球触地即刻弹起般短暂的地狱之苦便从中获得解脱……,佛陀在诸经藏中讲述了许多通过忏悔而得清净的公案。怙主龙树菩萨说:“何人昔日颇放逸,尔后行为倍谨慎,如月离云极绚丽,难陀指鬘能乐同。”

   如果具足四种对治力而诚心诚意认认真真加以忏悔,就能清净罪业。反之,一边东张西望、胡言乱语、自心随着其它分别妄念转,一边口中发露忏悔等等,仅仅是口头上念诵忏悔文或者认为以后忏悔也可以、今后造罪也无害,诸如此类。如果是这样,那么尽管作了忏悔但是罪业也不会完全清净,诚如米拉日巴尊者说:“若想忏罪能净否?忆念善法则清净。”所以,不论是任何人进行忏悔,尽其所能具足四种对治力都相当关键。

   丁二(四种对治力)分四:一、所依对治力;二、厌患对治力;三、返回对治力;四、现行对治力。

   戊一、所依对治力:

   在这里,所依对治力就是指,将金刚萨埵作为皈依境,具足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在别的场合也有其他忏罪的所依对境,比如在《三聚经》中的三十五佛或者善知识、佛像、佛经、佛塔等前进行忏悔都属于所依对治力。此外,发愿行菩提心在一切忏罪当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即使具足四种对治力来忏悔堕罪,也只能稍稍减轻而不能达到彻底清净的效果。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伪菩提心,那么往昔造了多少罪业都会自然而然清净,如《入行论》云:“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依靠何者速解脱,彼者善人何不依?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戊二、厌患对治力:

   所谓的厌患对治力,就是说对于以往自己所造的一切罪业生起后悔之心。如果既没有将罪业视为罪业也没有以强烈的追悔心进行发露忏悔,显然不能得以清净。如《三聚经》中云:“发露忏悔,不覆不藏。”此外大成就者噶玛恰美仁波切也说:“若无悔心忏不净,往昔罪业如服毒,当以大惭畏悔忏。”

   戊三、返回对治力:

   返回对治力是指回想起自己往昔所造的罪业后发誓从即日起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决不再造这样的罪业。如《三聚经》中说:“从今以后,必断严戒。”《极乐愿文》中也说:“若无戒心不净故,发誓今后遇命难,亦不造诸不善业。”

   戊四、现行对治力:

   现行对治力,是指尽心尽力奉行对治往昔所造罪恶的善业。尤其是顶礼佛及佛子、随喜他人福德、一切善根回向菩提、发愿行菩提心、护持无伪实相之本体等等,这些都属于现行对治力。

   从前,无等塔波仁波切的一个修行弟子向他请教:“我往昔以贩卖佛经维生,如今想起真是追悔莫及,请问上师,我该如何进行忏悔呢?”仁波切说:“就造那些经典吧!”于是那个人着手造经典,结果经常心思外散。他又怀着十分沮丧的心情前去上师面前汇报说:“造经典时我心思也是经常散乱,对于忏悔罪业来说,恐怕没有比护持本性更甚深的吧?”上师异常欢喜地说:“实际上就是如此,纵然往昔所造的罪业积如山王,也能在现见本性的瞬间得以清净。”因此,净除罪业的方法没有比修菩提心以及恒时护持无伪的实相更为甚深的了。在这里,也要在不离开这二者的基础上,观修金刚萨埵、降下甘露、净除罪障、念诵百字明等等。”

   即使观想金刚萨埵形相,也须远离实执:“这种明观既不是观想成唐卡或壁画一样扁平的,也不是观成土像、金像那样实质物体自性或无情物的形体一般。从显现的角度而言,包括主尊的双目黑白颜色在内都要互不混杂地观想得清清楚楚;从空性的侧面来说,没有一丝一毫实质身躯的血肉内脏等等,就像空中显现彩虹或无垢水晶宝瓶一样。”(有必要指出,(和其他许多密宗圣尊一样)金刚萨埵既有双身像,也有单身像,普通根性的密乘弟子一般都是根据单身像进行观修的。)

   由此可见,除了观想、持咒,虔诚皈投三宝、发殊胜菩提心、强烈的追悔心、宁舍生命亦不再造恶的决心,特别是护持实相本性,都是忏悔修法的要素。萧平实对这些内在要素的忽视和抹杀,并不能降低作为有机整体的密宗忏悔修法的殊胜性。

   莲池大师在《瑜伽焰口》中开示道:“金刚萨埵百字咒此咒乃补阙之谓也。或行者,手印不次第,观想不专注,真言恐淆讹,如是等过,诵此咒已悉皆清净。复回观自心月轮上金色阿字,一气默持二十一遍。则前来能想所想一一作行皆不可得,若不如是,则堕有为矣。……阿字者,无生义,亦名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如上所作,皆以如幻三昧,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成就梦中佛事。虽有种种差别,以此字威力印之,当体亦无差别,究竟证入无生自性之涅槃也。又上来所作,皆从因缘生,而法性实无生也。论云:诸法从缘生,亦复从缘灭,缘生法不生,缘灭法不灭。于吾体上,何曾有丝毫增益损减也?所谓焰口,岂易语哉!”法护等论师所译的《大乘集菩萨学论》云:“又底哩三昧耶王经说对治行云:若闭目观缘诸佛菩萨,诵百字明八千遍已,开眼备睹佛菩萨等,得离彼罪。”汉文大藏经密教部中,对百字明的介绍和赞叹就更多了。倘若此法真的“实质是为“鬼神祈请忏悔咒”,其实是双身邪淫法门的咒语”(《狂密与真密》),又怎能瞒过莲池大师等历代圣祖的慧目呢?难道汉文大藏经和众多祖师大德,都成了鬼神法、邪淫法的同道和后台吗?希望萧先生以后说话,还是三思为妙。

   藏传佛教的三十五佛忏,则与汉地盛行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渊源颇深。三十五佛是八十八佛的后半部分,出自《佛说决定毗尼经》(蕅益大师《阅藏知津》谓彼“即《大宝积经》第二十四优婆离会异…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