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1)
密宗的“加行”修法,让萧平实师徒看出了“漏洞”:
“密教祖师其实根本不懂显教,不懂佛法,连基本的佛法名相都不懂,更不能知佛意。真正如实的佛法四加行,谓:一、暖位……二、顶位……三、忍位,四、世第一法位。……
索达吉堪布与诸密教祖师皆无力证知此四加行真义。由于不能证知的缘故,便以外道法的修行法门套上佛法四加行的名义,甚至以百字明的双身法密咒掺入四加行中,以四加行的佛法名义套在密教的外道法上,令人误以为密教之法就是佛教之法。然而,连四加行,这个大小乘的前共行、大乘行者的前导行,密教上师都如此胡乱拼凑,这种弄不清楚显教法相内涵的密教上师,说其能懂佛法第八识般若,宁非空口说白话?尽是无义之谈!”(《真假邪说》P245~247)
“第十四章余诸邪见—恣意解释佛法修证之名相
第一节密宗对四加行之误解
佛法中之加行者,谓“伏、除”二取,证得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此四法者总名“顺抉择分”。此乃一切种智中之所立见道位之前,为求大乘见道而建立之法,于唯识五位中,说此名为加行位所证四法。……
然而密宗古今诸师,由于未能取证此四加行法故,皆将此四种佛法名相之总名——四加行——擅作解释,以外道法之实质而冠以四加行之名义,令人误以为密宗之法即是佛法,并令人误以为密宗即是佛教。
譬如密勒日巴歌曰:“施肥净信与加行,以五甘露作浸润”,于《密勒日巴大师全集》之中,有如是批注:“加行——密宗之准备性的初步修行,以为“起、正分”或大手印之修法、作为前行准备基础之工作。普通有四种,所谓四加行是也:一、十万大礼拜,二、十万上师咒,三、十万金刚萨埵百字咒以忏罪,四、十万供养曼陀罗、或曼达。”(4-2-220)
如是所言,与真正佛法中所修之四加行完全相异,与佛法所说四加行无关。……”(《狂密与真密》)
虽都可称之为“加行”,但在藏传佛教中,五道中的加行道四位和属于前行性质的内、外加行修法,不但意义上有着明确区分,而且就具体的语境和用法观察,也根本没有混淆的可能。除了浅陋无知、心怀成见者,任何人都不会在这么简单的问题上产生迷惑。
“加行”一词的含义,其实非常广泛。《佛光大词典》释曰:“旧译方便。即加功用行之意。乃针对正行之预备行。据成唯识论卷九、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末之说,接近见道的四善根之位,特称加行,然亦广通资粮位,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一之白品与黑品中,各举出相应、串习、无倒、不缓、应时、解了、无厌足、不舍轭、正等九种加行之法,即为其意。加行又指密教接受灌顶、授戒、宗脉相承等仪式之前,所须预修之特定行法,有所谓四度加行……所谓加行得,即以种种功力修行而证得者,乃相对于先天即能见道之“生得”而言;由此所起之善,称为加行善。又加行道,即指修行者达到涅槃四道中之第一道,亦即修戒、定、慧之阶位。”
既然加行的原始意义“乃针对正行之预备行”,可知即是一相对的概念,只有在将“正行”特定为见道时,加行才是指“接近见道的四善根之位”(亦即“加行道”,但也可“广通资粮位”)。在其他情况下,就不能这样讲。
即便“加行道”,也不全都指五道之一。《俱舍论》云:“加行道者,谓从此后无间道生;无间道者,谓此能断所应断障;解脱道者,谓已解脱所应断障最初所生;胜进道者,谓三余道。”《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云︰“一切二乘及余异生有漏无漏道,皆唯无间正断伏惑,解脱道中断伏粗重,加行、胜进皆不说能。菩萨利根有漏无漏四道,皆能若伏若断。”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和胜进道,称为(涅槃)四道,在大小乘对法论中有专述。值得一提的是,在小乘五道的见、修、无学三道中,均具此四道。这些道理,想必又会令无知的谤密者大吃一惊吧!
依萧平实师徒的观点——“加行”一概是指见道前的暖、顶、忍、世第一法位,那么正准备通过加行道、无间道的修持而悟入无学果位的大小乘圣者,岂不都将面临变成未见道凡夫的危险?
此外,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讲道,大乘菩萨须修持圆满一切相现观加行、顶现观加行、渐次现观加行、一刹那现观菩提加行,此“四加行”通于十地最后心。若按萧氏观点论,那么十地大士岂不也将沦为凡夫之人?(太虚大师在《现观庄严论序》中说:“乍观一切相智中菩提心二十二喻,二十大乘僧,四加行分上中下(中略)四身差别及智身二十一聚与二十七事业等,玄旨稠迭,惊叹得未曾有。(中略)自非补处深智,安能以三智境、四加行行、一法身果,次第纶贯经义,若网之在纲,有条而不紊耶?”可见,并不是人人都像萧平实师徒那样惯于依文解义捕风捉影!)
复次,“加行”既然全须是(五道中的)加行道,那么“资粮”也理应全是资粮道,如此一来,地上菩萨为圆成佛果而广积福慧资粮、修持六度万行,岂不全都莫名其妙地变成了最低级的资粮道修法?谁敢这样承许?
密宗祖师可不像萧平实师徒那样,糊涂到依文解义死搬硬套的地步。关于五道十地的道次第,以及暖顶忍胜法位详情,藏传佛教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如全知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云:
“资粮加行与见道,修道无学之五道,
二次第等深心境,妙法日具无垢光。
初学者入门的资粮道与加行道随抉择分法是胜解地,即凡夫之二道;见道与修道是圣者有学道,圣者在这二道中断除见断与修断并精进修持;无学道是无与伦比、究竟唯一之地。”
“加行道暖顶位修,信勤念定慧五根,
忍位以及胜法位,修持信心等五力。
加行道之所依:身体所依即已生起大资粮道的六道众生任何一种均可。如经中说天龙非天等无量有情生起加行道。意乐之所依:欲界或静虑六地任何一种均可。
因:究竟大资粮道。《现观庄严论略释》中云:“生起随解脱分之欣喜者,获得随抉择分。”
本体:世间之修所生慧。
分类:暖位、顶位、忍位、胜法(世第一法)位。
暖位与顶位时修信、精进、念、定、慧五根。因为对生起菩提法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故称为根。《中般若经》中云:“所谓信根等五根。”加行道四位有四种智慧。(一)得大乘暖相之智慧:见诸法仅是心之显现,获得世间的修所生慧的下品明,作为实执外境的对治。《经庄严论》云:“尔后成如是,菩萨之入定,除意言说外,不见诸外境。”此时的明是指法智忍。《经庄严论释》引用《江河盐碱地经》而云:“所谓之明即是于法生起定解之异名。”(二)顶位增智慧:为了令正法之光明增上而精进修持无我法门,获得世间修所生慧的中品明。《经庄严论》云:“为令法光增,稳固精进修。”(三)忍位趋入一分真如之智慧:获得安住于唯心执著之修所生慧的上品明,作为耽执外境的对治。《经庄严论》云:“法光增上已,安住唯心中,其后诸外境,明现于心中。尔时将断除,所取之散乱,尔后唯剩余,能取之散乱。”(四)胜法位无间智:无有能取散乱之世间修所生慧的光明圆满从而不被他缘间断获得见道。彼论云:“尔时速获得,无间三摩地。”如是四种抉择分每一种也可分为小、中、大三类,总共有十二类。《现观庄严论》中云:“此顺抉择分,即有小中大。”……”
阿底峡尊者所造之《菩提道灯论》云:“由圣教正理,定解一切法,无生无自性,当修无分别。如是修真性,渐得暖等已,当得极喜(初地)等,佛菩提非遥。”《菩提道次第广论》云:“又加行道得顶、忍时,未断邪见及恶趣因不善种子,然遇缘时,亦定不起邪见及恶趣故……”“又加行道世第一法,尚须总相证无我义,而许现在初发业者,修习空性心离分别,最为相违……”
他如全知麦彭仁波切《大乘庄严经论释》、《辨法法性论释》等众多论著,皆对包含加行道在内的五道功德和次第,作了详明阐述。如能有幸拜读,相信就再没人敢说“诸密教祖师皆无力证知此四加行真义”、“弄不清楚显教法相内涵”了。
在对五道次第有着清醒认识的同时,藏传佛教针对密宗正行——四续或六续修法,宣说了特定的“预备行”,即前行性质的内、外加行修法。不妨以自宗宁玛派要典《普贤上师言教——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为例,简要介绍一下密乘正行修法之前的加行方便。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主要包含“共同外前(加)行”和“不共内前(加)行”两部分。修习外前行的目的,是对整个三有轮回生起坚定的出离心,藏传佛教认为,出离心并非小乘的特法,对于大乘学人特别是密乘弟子来说,出离心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只有认清轮回的痛苦和欺惑本质,从心坎深处产生强烈的厌离心,才能摈弃世间法,激发并保持精进不渝的修道热情。以大悲故不舍轮回和众生,虽为大乘的不共特色,但大悲救世和大智脱俗、殷切出离并不相违,对轮回法的自相贪爱烦恼,何时何处皆不被开许。试想:自身尚对轮回痛苦麻木不仁,无意出离,又怎能发起大悲菩提心,真切救度众生彻底出离轮回苦海呢?
大小乘经论中,宣说出离心的教言浩若烟海,而藏传佛教的外前行修法,则无疑是集大成者。传统上,为令学人速疾生起无伪出离心,最初必须反复熏修如下四种共同外前(加)行:即睱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痛苦)和因果不虚。具体的内容,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有着精彩论述,这里不多讲。
然后是不共内前(加)…
《第七章 修证之道 第四节 如是道次第(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