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四節 如是道次第(1)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四節 如是道次第(1)

   密宗的“加行”修法,讓蕭平實師徒看出了“漏洞”:

   “密教祖師其實根本不懂顯教,不懂佛法,連基本的佛法名相都不懂,更不能知佛意。真正如實的佛法四加行,謂:一、暖位……二、頂位……叁、忍位,四、世第一法位。……

   索達吉堪布與諸密教祖師皆無力證知此四加行真義。由于不能證知的緣故,便以外道法的修行法門套上佛法四加行的名義,甚至以百字明的雙身法密咒摻入四加行中,以四加行的佛法名義套在密教的外道法上,令人誤以爲密教之法就是佛教之法。然而,連四加行,這個大小乘的前共行、大乘行者的前導行,密教上師都如此胡亂拼湊,這種弄不清楚顯教法相內涵的密教上師,說其能懂佛法第八識般若,甯非空口說白話?盡是無義之談!”(《真假邪說》P245~247)

   “第十四章余諸邪見—恣意解釋佛法修證之名相

   第一節密宗對四加行之誤解

   佛法中之加行者,謂“伏、除”二取,證得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此四法者總名“順抉擇分”。此乃一切種智中之所立見道位之前,爲求大乘見道而建立之法,于唯識五位中,說此名爲加行位所證四法。……

   然而密宗古今諸師,由于未能取證此四加行法故,皆將此四種佛法名相之總名——四加行——擅作解釋,以外道法之實質而冠以四加行之名義,令人誤以爲密宗之法即是佛法,並令人誤以爲密宗即是佛教。

   譬如密勒日巴歌曰:“施肥淨信與加行,以五甘露作浸潤”,于《密勒日巴大師全集》之中,有如是批注:“加行——密宗之准備性的初步修行,以爲“起、正分”或大手印之修法、作爲前行准備基礎之工作。普通有四種,所謂四加行是也:一、十萬大禮拜,二、十萬上師咒,叁、十萬金剛薩埵百字咒以忏罪,四、十萬供養曼陀羅、或曼達。”(4-2-220)

   如是所言,與真正佛法中所修之四加行完全相異,與佛法所說四加行無關。……”(《狂密與真密》)

   雖都可稱之爲“加行”,但在藏傳佛教中,五道中的加行道四位和屬于前行性質的內、外加行修法,不但意義上有著明確區分,而且就具體的語境和用法觀察,也根本沒有混淆的可能。除了淺陋無知、心懷成見者,任何人都不會在這麼簡單的問題上産生迷惑。

   “加行”一詞的含義,其實非常廣泛。《佛光大詞典》釋曰:“舊譯方便。即加功用行之意。乃針對正行之預備行。據成唯識論卷九、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末之說,接近見道的四善根之位,特稱加行,然亦廣通資糧位,瑜伽師地論卷叁十一之白品與黑品中,各舉出相應、串習、無倒、不緩、應時、解了、無厭足、不舍轭、正等九種加行之法,即爲其意。加行又指密教接受灌頂、授戒、宗脈相承等儀式之前,所須預修之特定行法,有所謂四度加行……所謂加行得,即以種種功力修行而證得者,乃相對于先天即能見道之“生得”而言;由此所起之善,稱爲加行善。又加行道,即指修行者達到涅槃四道中之第一道,亦即修戒、定、慧之階位。”

   既然加行的原始意義“乃針對正行之預備行”,可知即是一相對的概念,只有在將“正行”特定爲見道時,加行才是指“接近見道的四善根之位”(亦即“加行道”,但也可“廣通資糧位”)。在其他情況下,就不能這樣講。

   即便“加行道”,也不全都指五道之一。《俱舍論》雲:“加行道者,謂從此後無間道生;無間道者,謂此能斷所應斷障;解脫道者,謂已解脫所應斷障最初所生;勝進道者,謂叁余道。”《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雲︰“一切二乘及余異生有漏無漏道,皆唯無間正斷伏惑,解脫道中斷伏粗重,加行、勝進皆不說能。菩薩利根有漏無漏四道,皆能若伏若斷。”加行道、無間道、解脫道和勝進道,稱爲(涅槃)四道,在大小乘對法論中有專述。值得一提的是,在小乘五道的見、修、無學叁道中,均具此四道。這些道理,想必又會令無知的謗密者大吃一驚吧!

   依蕭平實師徒的觀點——“加行”一概是指見道前的暖、頂、忍、世第一法位,那麼正准備通過加行道、無間道的修持而悟入無學果位的大小乘聖者,豈不都將面臨變成未見道凡夫的危險?

   此外,彌勒菩薩在《現觀莊嚴論》中講道,大乘菩薩須修持圓滿一切相現觀加行、頂現觀加行、漸次現觀加行、一刹那現觀菩提加行,此“四加行”通于十地最後心。若按蕭氏觀點論,那麼十地大士豈不也將淪爲凡夫之人?(太虛大師在《現觀莊嚴論序》中說:“乍觀一切相智中菩提心二十二喻,二十大乘僧,四加行分上中下(中略)四身差別及智身二十一聚與二十七事業等,玄旨稠疊,驚歎得未曾有。(中略)自非補處深智,安能以叁智境、四加行行、一法身果,次第綸貫經義,若網之在綱,有條而不紊耶?”可見,並不是人人都像蕭平實師徒那樣慣于依文解義捕風捉影!)

   複次,“加行”既然全須是(五道中的)加行道,那麼“資糧”也理應全是資糧道,如此一來,地上菩薩爲圓成佛果而廣積福慧資糧、修持六度萬行,豈不全都莫名其妙地變成了最低級的資糧道修法?誰敢這樣承許?

   密宗祖師可不像蕭平實師徒那樣,糊塗到依文解義死搬硬套的地步。關于五道十地的道次第,以及暖頂忍勝法位詳情,藏傳佛教有著十分系統的論述。如全知無垢光尊者《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雲:

   “資糧加行與見道,修道無學之五道,

   二次第等深心境,妙法日具無垢光。

   初學者入門的資糧道與加行道隨抉擇分法是勝解地,即凡夫之二道;見道與修道是聖者有學道,聖者在這二道中斷除見斷與修斷並精進修持;無學道是無與倫比、究竟唯一之地。”

   “加行道暖頂位修,信勤念定慧五根,

   忍位以及勝法位,修持信心等五力。

   加行道之所依:身體所依即已生起大資糧道的六道衆生任何一種均可。如經中說天龍非天等無量有情生起加行道。意樂之所依:欲界或靜慮六地任何一種均可。

   因:究竟大資糧道。《現觀莊嚴論略釋》中雲:“生起隨解脫分之欣喜者,獲得隨抉擇分。”

   本體:世間之修所生慧。

   分類:暖位、頂位、忍位、勝法(世第一法)位。

   暖位與頂位時修信、精進、念、定、慧五根。因爲對生起菩提法起到根本性的作用,故稱爲根。《中般若經》中雲:“所謂信根等五根。”加行道四位有四種智慧。(一)得大乘暖相之智慧:見諸法僅是心之顯現,獲得世間的修所生慧的下品明,作爲實執外境的對治。《經莊嚴論》雲:“爾後成如是,菩薩之入定,除意言說外,不見諸外境。”此時的明是指法智忍。《經莊嚴論釋》引用《江河鹽堿地經》而雲:“所謂之明即是于法生起定解之異名。”(二)頂位增智慧:爲了令正法之光明增上而精進修持無我法門,獲得世間修所生慧的中品明。《經莊嚴論》雲:“爲令法光增,穩固精進修。”(叁)忍位趨入一分真如之智慧:獲得安住于唯心執著之修所生慧的上品明,作爲耽執外境的對治。《經莊嚴論》雲:“法光增上已,安住唯心中,其後諸外境,明現于心中。爾時將斷除,所取之散亂,爾後唯剩余,能取之散亂。”(四)勝法位無間智:無有能取散亂之世間修所生慧的光明圓滿從而不被他緣間斷獲得見道。彼論雲:“爾時速獲得,無間叁摩地。”如是四種抉擇分每一種也可分爲小、中、大叁類,總共有十二類。《現觀莊嚴論》中雲:“此順抉擇分,即有小中大。”……”

   阿底峽尊者所造之《菩提道燈論》雲:“由聖教正理,定解一切法,無生無自性,當修無分別。如是修真性,漸得暖等已,當得極喜(初地)等,佛菩提非遙。”《菩提道次第廣論》雲:“又加行道得頂、忍時,未斷邪見及惡趣因不善種子,然遇緣時,亦定不起邪見及惡趣故……”“又加行道世第一法,尚須總相證無我義,而許現在初發業者,修習空性心離分別,最爲相違……”

   他如全知麥彭仁波切《大乘莊嚴經論釋》、《辨法法性論釋》等衆多論著,皆對包含加行道在內的五道功德和次第,作了詳明闡述。如能有幸拜讀,相信就再沒人敢說“諸密教祖師皆無力證知此四加行真義”、“弄不清楚顯教法相內涵”了。

   在對五道次第有著清醒認識的同時,藏傳佛教針對密宗正行——四續或六續修法,宣說了特定的“預備行”,即前行性質的內、外加行修法。不妨以自宗甯瑪派要典《普賢上師言教——大圓滿前行引導文》爲例,簡要介紹一下密乘正行修法之前的加行方便。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主要包含“共同外前(加)行”和“不共內前(加)行”兩部分。修習外前行的目的,是對整個叁有輪回生起堅定的出離心,藏傳佛教認爲,出離心並非小乘的特法,對于大乘學人特別是密乘弟子來說,出離心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只有認清輪回的痛苦和欺惑本質,從心坎深處産生強烈的厭離心,才能擯棄世間法,激發並保持精進不渝的修道熱情。以大悲故不舍輪回和衆生,雖爲大乘的不共特色,但大悲救世和大智脫俗、殷切出離並不相違,對輪回法的自相貪愛煩惱,何時何處皆不被開許。試想:自身尚對輪回痛苦麻木不仁,無意出離,又怎能發起大悲菩提心,真切救度衆生徹底出離輪回苦海呢?

   大小乘經論中,宣說出離心的教言浩若煙海,而藏傳佛教的外前行修法,則無疑是集大成者。傳統上,爲令學人速疾生起無僞出離心,最初必須反複熏修如下四種共同外前(加)行:即睱滿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痛苦)和因果不虛。具體的內容,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有著精彩論述,這裏不多講。

   然後是不共內前(加)…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四節 如是道次第(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