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各教派在開合上雖略有不同(有說四種,有說五種),但總體上無甚差別。《大圓滿前行引導文》講道:“依靠皈依叁寶奠定解脫道的基礎,依靠發殊勝菩提心樹起佛子如海行爲的框架,依靠念修金剛薩埵通過四力來忏悔一切過患之根本的墮罪,供叁身曼茶羅可積累一切功德之根本的福慧資糧,一切加持的源泉——祈禱上師可使自相續中生起殊勝智慧,這些是不共內前行五種引導。”下面我們就逐個看看,皈依、發心、忏罪、集資、祈禱上師善知識,是否真如蕭平實師徒所言,都是“外道法”。
佛經論典中找不出皈依叁寶的罪過,對皈依的贊歎,倒隨處可見。《涅槃經》雲:“若人皈依于叁寶,必能解脫諸怖畏。”《日藏經》雲:“有情誰人皈依佛,俱胝魔衆不能害,縱破戒律心散亂,彼亦定能趨涅槃。”《校量功德經》雲:“四有洲中滿二乘果,有人盡形供養,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歸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議,以諸福中叁寶勝故。”《法句經》雲:“帝釋命終,入驢母腹中,因歸命叁寶,驢缰解走,破壞壞噐,其主打之,尋時傷胎,其神去複天身。佛爲說偈,帝釋聞之,達罪福之變,解興衰之本,遵寂滅之行,得須陀洹道。”《木槵子經》雲:“時有難國王,名波金璃,白佛言:我國邊小,頻歲賊寇,五谷勇貴,疾病災行,人民困苦,我恒不安。法藏深廣,不得修行,惟願垂矜,賜我法要。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者,當穿木槵子一百八個,常以自隨,志心無散稱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無僧伽,乃至能滿百萬遍者,當斷百八結業,獲無上果。王聞歡喜,我當奉行。佛告王曰:有莎鬥比丘,誦叁寶名,經曆十歲,得成斯陀含果,漸次修行,今在普香世界,做辟支佛。王聞是已,倍複修行。”《萬善同歸集》雲:“皈依叁寶無上福田,起堅固心具不壞信,離五怖畏成叁菩提,最初之因緣,攝一切善法。”
上述教言不僅對皈依叁寶贊歎有加,而且講到至心念誦皈依偈功德無量。——這恰是藏傳佛教徒孜孜不倦地修持的內容:修一遍五加行,至少須念完十萬遍皈依偈。而現實中,不少行人一生之內認真修過十數遍乃至數十遍五加行!如果謹遵佛敕如理修行,真是“外道法”、“違背師教,離經叛道,背反佛意”的話,那麼請問:是不是只有取消皈依修法、肆意輕毀叁寶,才能算是內道法,才能算是順從佛意呢?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指出,皈依是區分內、外道的重要標准,其基礎是清淨的信心。對皈依和淨信表示不滿,這樣的“佛教徒”是不多見的。
有人以爲“四皈依”是藏傳佛教的獨家說法,而事實上,漢地晚課中的“禮佛(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一開頭就唱言“南無皈依金剛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請注意,金剛上師排在首位。)我們總不至于對漢地佛教徒奉持千年的傳統也要斥爲“外道法”吧!
關于菩提心,前文已有述及,這裏就不重複了。《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對菩提心及其基礎——四無量心的論述,十分生動感人,讀者可以自行參閱。
接著看第叁個加行。《大圓滿前行引導文》如是介紹忏悔的意義和方法:
“丁一、忏悔之理:
相續中生起甚深道之殊勝證相的主要障礙就是罪障、習氣。爲了使阿賴耶的明鏡中顯現證悟的影像,淨除罪障是至關重要的一環,這就好比鏡中要映現出影像,擦拭鏡面十分關鍵一樣。爲此,佛陀宣說了不可勝數淨除罪障的方便法門,而在這所有法當中最爲殊勝的就是念修上師金剛薩埵。
總的來說,不管是什麼罪業,只要忏悔就沒有不能清淨的。如古代諸大德也曾經這樣說過:本來罪業無功德,然忏可淨爲其德。所以,無論是違犯外別解脫戒、內菩薩學處還是失毀密宗叁昧耶等等,即便是罪業再多麼嚴重,通過忏悔也能得以清淨。舉個例子來說:婆羅門央具理魔羅,也就是指鬘王,他殘暴地屠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但是通過忏悔而清淨罪障,並且在即生中獲得了阿羅漢果位;再有未生怨王雖然殺害了自己的父親,但後來通過忏悔而恢複清淨,結果僅僅感受了如綢線球觸地即刻彈起般短暫的地獄之苦便從中獲得解脫……,佛陀在諸經藏中講述了許多通過忏悔而得清淨的公案。怙主龍樹菩薩說:“何人昔日頗放逸,爾後行爲倍謹慎,如月離雲極絢麗,難陀指鬘能樂同。”
如果具足四種對治力而誠心誠意認認真真加以忏悔,就能清淨罪業。反之,一邊東張西望、胡言亂語、自心隨著其它分別妄念轉,一邊口中發露忏悔等等,僅僅是口頭上念誦忏悔文或者認爲以後忏悔也可以、今後造罪也無害,諸如此類。如果是這樣,那麼盡管作了忏悔但是罪業也不會完全清淨,誠如米拉日巴尊者說:“若想忏罪能淨否?憶念善法則清淨。”所以,不論是任何人進行忏悔,盡其所能具足四種對治力都相當關鍵。
丁二(四種對治力)分四:一、所依對治力;二、厭患對治力;叁、返回對治力;四、現行對治力。
戊一、所依對治力:
在這裏,所依對治力就是指,將金剛薩埵作爲皈依境,具足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在別的場合也有其他忏罪的所依對境,比如在《叁聚經》中的叁十五佛或者善知識、佛像、佛經、佛塔等前進行忏悔都屬于所依對治力。此外,發願行菩提心在一切忏罪當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沒有發菩提心,即使具足四種對治力來忏悔墮罪,也只能稍稍減輕而不能達到徹底清淨的效果。如果相續中生起了無僞菩提心,那麼往昔造了多少罪業都會自然而然清淨,如《入行論》雲:“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依靠何者速解脫,彼者善人何不依?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
戊二、厭患對治力:
所謂的厭患對治力,就是說對于以往自己所造的一切罪業生起後悔之心。如果既沒有將罪業視爲罪業也沒有以強烈的追悔心進行發露忏悔,顯然不能得以清淨。如《叁聚經》中雲:“發露忏悔,不覆不藏。”此外大成就者噶瑪恰美仁波切也說:“若無悔心忏不淨,往昔罪業如服毒,當以大慚畏悔忏。”
戊叁、返回對治力:
返回對治力是指回想起自己往昔所造的罪業後發誓從即日起縱然遇到生命危險也決不再造這樣的罪業。如《叁聚經》中說:“從今以後,必斷嚴戒。”《極樂願文》中也說:“若無戒心不淨故,發誓今後遇命難,亦不造諸不善業。”
戊四、現行對治力:
現行對治力,是指盡心盡力奉行對治往昔所造罪惡的善業。尤其是頂禮佛及佛子、隨喜他人福德、一切善根回向菩提、發願行菩提心、護持無僞實相之本體等等,這些都屬于現行對治力。
從前,無等塔波仁波切的一個修行弟子向他請教:“我往昔以販賣佛經維生,如今想起真是追悔莫及,請問上師,我該如何進行忏悔呢?”仁波切說:“就造那些經典吧!”于是那個人著手造經典,結果經常心思外散。他又懷著十分沮喪的心情前去上師面前彙報說:“造經典時我心思也是經常散亂,對于忏悔罪業來說,恐怕沒有比護持本性更甚深的吧?”上師異常歡喜地說:“實際上就是如此,縱然往昔所造的罪業積如山王,也能在現見本性的瞬間得以清淨。”因此,淨除罪業的方法沒有比修菩提心以及恒時護持無僞的實相更爲甚深的了。在這裏,也要在不離開這二者的基礎上,觀修金剛薩埵、降下甘露、淨除罪障、念誦百字明等等。”
即使觀想金剛薩埵形相,也須遠離實執:“這種明觀既不是觀想成唐卡或壁畫一樣扁平的,也不是觀成土像、金像那樣實質物體自性或無情物的形體一般。從顯現的角度而言,包括主尊的雙目黑白顔色在內都要互不混雜地觀想得清清楚楚;從空性的側面來說,沒有一絲一毫實質身軀的血肉內髒等等,就像空中顯現彩虹或無垢水晶寶瓶一樣。”(有必要指出,(和其他許多密宗聖尊一樣)金剛薩埵既有雙身像,也有單身像,普通根性的密乘弟子一般都是根據單身像進行觀修的。)
由此可見,除了觀想、持咒,虔誠皈投叁寶、發殊勝菩提心、強烈的追悔心、甯舍生命亦不再造惡的決心,特別是護持實相本性,都是忏悔修法的要素。蕭平實對這些內在要素的忽視和抹殺,並不能降低作爲有機整體的密宗忏悔修法的殊勝性。
蓮池大師在《瑜伽焰口》中開示道:“金剛薩埵百字咒此咒乃補阙之謂也。或行者,手印不次第,觀想不專注,真言恐淆訛,如是等過,誦此咒已悉皆清淨。複回觀自心月輪上金色阿字,一氣默持二十一遍。則前來能想所想一一作行皆不可得,若不如是,則墮有爲矣。……阿字者,無生義,亦名菩薩威力入無差別境界。如上所作,皆以如幻叁昧,宴坐水月道場,降伏鏡裏魔軍,成就夢中佛事。雖有種種差別,以此字威力印之,當體亦無差別,究竟證入無生自性之涅槃也。又上來所作,皆從因緣生,而法性實無生也。論雲:諸法從緣生,亦複從緣滅,緣生法不生,緣滅法不滅。于吾體上,何曾有絲毫增益損減也?所謂焰口,豈易語哉!”法護等論師所譯的《大乘集菩薩學論》雲:“又底哩叁昧耶王經說對治行雲:若閉目觀緣諸佛菩薩,誦百字明八千遍已,開眼備睹佛菩薩等,得離彼罪。”漢文大藏經密教部中,對百字明的介紹和贊歎就更多了。倘若此法真的“實質是爲“鬼神祈請忏悔咒”,其實是雙身邪淫法門的咒語”(《狂密與真密》),又怎能瞞過蓮池大師等曆代聖祖的慧目呢?難道漢文大藏經和衆多祖師大德,都成了鬼神法、邪淫法的同道和後臺嗎?希望蕭先生以後說話,還是叁思爲妙。
藏傳佛教的叁十五佛忏,則與漢地盛行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淵源頗深。叁十五佛是八十八佛的後半部分,出自《佛說決定毗尼經》(蕅益大師《閱藏知津》謂彼“即《大寶積經》第二十四優婆離會異…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四節 如是道次第(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