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四節 如是道次第(1)▪P3

  ..續本文上一頁譯”)。經文講道:“若有菩薩成就五無間罪,犯于女人或犯男子,或故犯,犯塔犯僧,如是等余犯,菩薩應當叁十五佛邊,所犯重罪晝夜獨處至心忏悔。忏悔法者:

   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金剛不壞佛……

   如是舍利弗,菩薩如是觀此叁十五佛如在目前,思惟如來所有功德,應作如是清淨忏悔。菩薩若能淨此罪已,爾時諸佛爲其現身,爲度衆生亦說種種諸行,成就愚惑諸衆生故,菩薩于諸法界心不動搖。……又舍利弗,師子獸王大吼之時,其余小蟲能堪忍不?不也,世尊。又如香象其所負重,諸驢騾等能堪忍不?不也,世尊。又如釋梵所有威德光明色像,貧窮之人能堪忍不?不也,世尊。又舍利弗,于意雲何?如金翅鳥王所有勢力,鹫鴿等鳥能堪忍不?不也,世尊。如是舍利弗,菩薩所有其心勇健善根勢力,所有之罪依出離智,得見諸佛及得叁昧,非一切衆生聲聞緣覺,所有犯罪憂悔之事而能得除。菩薩若能稱彼諸佛所有名號,常于晝夜行叁事者,得離犯罪及諸憂悔,並得叁昧。”

   不空叁藏所譯《佛說叁十五佛名禮忏文》後面,專門附了一段話:“右此叁十五佛名並忏悔法,出烏波離所問經,能淨業障重罪,現生所求禅定解脫及諸地位皆能滿足。五天竺國修行大乘人,常于六時禮忏不阙,功德廣多文煩不能盡錄,但依天竺所行者略記之,余如本經所述也。”

   所以說,無論金剛薩埵修法還是叁十五佛忏,都是十分殊勝的大乘忏罪法門,並非什麼“外道法”。蕭平實師徒的指責是毫無道理的。

   《禅秘要法經》(鸠摩羅什大師譯)雲:“佛告禅難提,及敕阿難:佛滅度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忏悔者,欲滅罪者,佛雖不在,系念谛觀形像者,諸惡罪業,速得清淨。……見此事已,複還攝心,如前觀一佛像,爾時彼佛光明益顯,不可具說。複持澡瓶水,灌行者頂,水相光明,亦如上說。如是七遍。佛告禅難提:此名觀像叁昧,亦名念佛定,複名除罪業,次名救破戒,令毀禁戒者,不失禅定。佛告阿難:汝好受持此觀佛叁昧灌頂之法,爲未來世一切衆生,當廣分別。佛說是語時,尊者禅難提,及諸天衆,千二百五十比丘,皆作是言:如來世尊,于今日爲諸衆生亂心多者,說除罪法,唯願世尊更開甘露,令諸衆生于佛滅後得涅槃道。禅難提比丘,聞佛說此觀佛叁昧,身心歡喜,應時即得無量叁昧門,豁然意解成阿羅漢,叁明六通皆悉具足。佛告阿難:此想成者,名第十九觀佛叁昧,亦名灌頂法,汝好受持慎勿忘失,爲未來世一切衆生,分別廣說。佛說此語時,諸比丘衆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觀虛空藏菩薩經》雲:“爾時當起是想:是虛空藏菩薩頂上有如意珠,其如意珠作紫金色,若見如意珠即見天冠,此天冠中,有叁十五佛像現,如意珠中十方佛像現,虛空藏菩薩身長二十由旬,若現大身與觀世音等。此菩薩結跏趺坐,手捉如意珠王,其如意珠演衆法音與毗尼合,若此菩薩憐愍衆生故,作比丘像及一切色像,若于夢中,若坐禅時,以摩尼珠印印彼人臂,印文有除罪字,得此字已,還入僧中如本說戒。……佛告優波離:持是觀虛空藏法,爲未來世無慚愧衆生多犯惡者廣分別說。”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雲:“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爲未來世一切大衆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此想成已,名爲粗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是爲總觀想,名第六觀。若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佛告阿難: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妙花座想,作此想時不得雜觀,皆應一一觀之,一一葉、一一珠、一一光、一一臺、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鏡中自見面像,此想成者,滅除五百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由此可見,《狂密與真密》所言“密宗之如是觀想除罪之法亦複如是,純是愚人妄想之所想也,無有實義,終無飽食之實質故……終無消罪之實質故。由是正理,說此密宗觀想名爲“妄想者所想”也”,是十分錯誤的。佛相、密咒、刹土等淨緣起,實爲如來智悲的不思議幻現,故此借助四種對治力,誠心觀想如橋梁般連通相對層面和絕對層面的勝妙境相,必能有效地淨除罪障。性相融通事事無礙的實相義,是觀想除罪法的堅實基礎。

   第四種內前行爲供曼茶羅。佛經論典中講到的供養法,有實物供養、意緣供養和意幻供養,供曼茶羅實際包含了這叁種方法。修此法者需具備極廣大的心量,明觀自身現在所處世界之外,尚有無量無邊的世界、刹土,其中複有無盡美妙物品,遂起妙觀攝取如是無量財物虔誠供養一切佛菩薩。以此方便,可迅速圓滿福德資糧。因爲心力無量,供品無量,供奉對境無量,故所集福德亦複無量。

   蓮池大師《瑜伽焰口》詳細介紹了曼茶羅修法:“初總明世界因起,如《俱舍》頌雲:“空界大風起,傍廣數無量,厚十六洛叉,金剛不能壞。……滓濁爲山地,四洲及泥犁,鹹海外鐵圍,方名器界立。”……爲從一切法空之理,隨定智力應念而現,不涉籌量,如幻術力,刹那頓彰,大小染淨,隨心應量。如善財入彌勒樓閣,以叁昧力具見莊嚴等事,忽然不見,問彌勒曰:適來境界從何處去?曰:從來處去。曰:從何處來?曰:智慧中來,依智慧神通而住。若隨法性,萬象都無,隨願智力,何所不成乎?次微細委釋世界因起。夫未免形累者,故須托土以居,八地以上永脫色累,照體獨立神無方所,用土奚爲?然複現有染淨差別者,無非因時設化接引群機耳。將建曼怛,先釋因起竟。

   “輪圍山”:即大鐵圍山。

   “鐵圍山”:念真言時,手拈花米于曼怛上右旋散灑,如空注雨,成此二山。……

   “金剛地”至“而作擁護”:此成金剛界,手拈花米于曼怛啰中間書一吽字作擁護,排列花米,從中間而出。勝金剛地基者,贊智力所現,不同衆生妄想也。若依次第差別因起者,如因本經雲:此大地厚四十八萬由旬,地輪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虛空,虛空依妄想,妄想依真如,真如無所依。水聚厚六十萬由旬,水上別有風大吹轉,于上成金。……

   念真言時,應觀心月輪上有金色嗡字,此名莊嚴一切佛刹大智大輪金剛叁摩地。入此定已,能從無住本建一切法。法句經雲:菩薩于畢竟空中,熾然建立諸法。故于真空自性之中,默想嗡阿吽,一念頓成十方世界所有天妙曼怛等啞哩幹五供。猶如普賢雲集供養者,正明其供養之心廣也。遍空充界者,明此供橫遍十方也。盡輪回而無間者,顯此供豎窮叁際也。……”

   如能深達“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之理,肯定會對通過觀想而集資忏罪的大乘法門生起殊勝信解。至尊上師堪布仁波切在《破除邪說論》中,就此問題作了深入論述:

   “蕭平實說:以觀想之法消除罪障及供養諸佛,實乃密宗獨有之妄想也……若觀想還債即可真正還債,則一切人造惡業已,如是觀想之後,債即可還清,如是簡易消除業障之法門,釋迦世尊絕無可能吝惜而不宣說,然終未見世尊曾說此法。若觀想之事即是真實,可以成真,則觀想能力較強者,亦可藉觀想之法,將他人之福德據爲己有;則諸佛亦可觀想其一切弟子皆成究竟佛,則諸弟子不須勤苦修行,只須多多供養于佛,討佛喜歡,由佛觀想弟子已成究竟佛道即可。……

   答:蕭先生認爲“以觀想之法消除罪障及供養諸佛,實乃密宗獨有之妄想也。”這種觀點的得出,一方面說明先生其實並不像自己弟子評價的那樣“深入經藏”、飽覽經卷;一方面也說明先生始終將本人的言談、修證境界當作判定一切佛法現象的准繩這種作風,業已發展到蔑視經教、完全抛開、無視釋迦牟尼佛教言、教法的地步。這種評價絕非言之無據,相信讀者看了下文的分析後自會得出公正的結論。

   大乘顯密佛法的一切修證法門,其理論依據都是“叁界唯心,萬法唯識”,這一點想必一直“弘揚”如來藏及唯識學思想的蕭先生應該不感陌生。(中略)另外,下面的這首偈頌大家可能早就耳熟能詳,它講述的依然是以心忏罪的道理:“罪由心造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一切堅信般若空性之理的佛教徒,無不承認萬法包括罪業等的本質空性,以心而幻造,以心而空之,只有那些一切執實的人才會以爲不論供養還是忏罪,都不可能做到所謂的叁輪體空,所有這些行爲舉止都得抓住我與我所,否則就太簡單省事,也便宜了欲行忏罪與供養之衆。

   而《宣說四法經》中則雲:“彌勒,菩薩若具四法則能壓製所造所積之一切罪業。何爲四法?即厭患對治力、現行對治力、返回對治力、所依對治力。厭患對治力指若行不善業則多生悔心;現行對治力指雖做不善業,亦極爲精勤行善;返回對治力指真實受戒後獲得不再造罪之戒心;所依對治力指皈依佛、法、僧叁寶與不舍菩提心。”

   正是在上述以及衆多經論、教言的指導下,密法中才出現了那麼多極具加持力及清淨傳承的觀想忏罪等殊勝、方便之法門。而且這些方便法絕不是密宗所獨具之修行快捷方式,更談不上是密宗“獨有之妄想”,顯宗經典中也早就有了釋尊親口宣講過的同樣修法之詳述,如果蕭先生硬要將觀想修法羅列在密教的邪法分支之中,則先生本人是否也徹底地將顯宗佛法、將釋迦牟尼佛統統都打入妄想邪法以及大妄想者的行列?因世尊在多種顯教經典中都廣爲介紹、弘傳過此種法門。如《德藏請問經》雲:“何人作合掌,觀十方諸佛,頂禮做供養,隨喜諸福德,忏悔諸罪業,祈禱轉****…

《第七章 修證之道 第四節 如是道次第(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