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六章 聚焦阿賴耶 第二節 與神我共舞▪P4

  ..續本文上一頁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經莊嚴論》雲:“清淨空無我,佛說第一我,諸佛我淨故,故佛名大我。”我們誠懇建議蕭平實師徒靜下心來,認真研讀一下這些經論,仔細想想撇開離戲空性到底能帶給你們什麼好處?想想心甘情願地作實執分別心的奴隸,到底有何必要?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的教言,也值得實執深重的邪見者好生拜讀:“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雲:甯瑪巴自宗者,即是現空雙運的大中觀或離一切戲論的大中觀。不是如自續派那樣抉擇的單空,而是抉擇了離邊的大空性。不僅破除了常斷等粗邊而且破除了分開二谛加勝義簡別等細邊;不僅抉擇了現分爲大空性,而且抉擇了空性也是大空性,此乃相似于根本慧之境界故。……

   由此也可了知,現在我們面前的山河大地瓶柱等不清淨顯現法,墮于一邊故,是由業障而現前的,並非是究竟現空雙運中的顯現,現空雙運中之顯現,即是如來藏大光明,其也即是與空性一體的。所以實有之顯現法,無論是山河大地等不清淨法或如來藏之清淨法,在二谛中都不存在。若未通達一切顯現法之大空性,不用說佛果,即是大乘見道都不可能獲得。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頌釋》中雲:“佛的智慧以及如來藏大光明之本性亦爲空性,未破實執,則與外道不可思議我之觀點一樣有過失。””

   《入中論日光疏》雲:“此處尚應注意的一個誤區是,于修法感受中,若真實安住法界大空性時雖無任何分別執著,但出定時于世間諸法仍有見聞覺觸。這樣往往會懷疑彼等諸法是否從本來實有的法界中幻化而自生呢?特別是修密法者易于生起此等分別執著,其實此乃毫無根據之邪分別執。這裏雖以理論破除了外道數論派的顛倒邪執,但在修習密法時,心相續中卻生起自生的執著者,那就歪曲了密法的正見修要。理應如何正解此義呢?在全知麥彭仁波切的《中觀莊嚴頌注疏》與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的竅訣論部中雲:“外道與內道畢竟的差別,關鍵在于勝義谛是否自性空,數論派承許勝義谛的神我與自性非爲空性而是常法,有真實堪忍的自體,唯由自性所幻現的二十叁法才是空性。內道則無論是顯宗的大中觀,密宗的大手印、大圓滿等皆許勝義谛爲現空大雙運、樂空大雙運、明空大雙運等,亦即本來無生的大平等性。”這是內外道在見解上的根本差別所在。若不知其差別要處,僅于口面的膚淺诤論沒有很大必要。如果尚未了知甚深空理的正見,而急于盲修瞎煉者,不但易入外道歧途,且易導致走火入魔的嚴重隱患。因此通達中觀所抉擇的空性,特別是安住本來清淨空性的基礎上修行是最爲殊勝的。無論是大乘顯宗的第叁轉****了義的如來藏光明、禅宗、密法都是建立在般若大中觀空性的基礎上。否則,如《定解寶燈論》中將其判決爲與外道不可思議的神我無別,只是義同名不同而已,故當詳加分析而防入誤區是至關重要的。”

   太虛大師《略評新唯識論》一文,也有可取之處:“佛法之于衆生,有因循者,人天乘是;有半因循半革命者,聲聞乘、緣覺乘是;而大乘則唯是革命而非因循。故大乘法粗觀之,似與世間政教學術諸善法相同;細按之,大乘法乃經過重重革命,達于革命澈底之後──謂大涅槃──,遂成爲法界事事無礙;其革命之工具,即二空觀是也。事事無礙法界,似近于吠檀多等泛神教,及孔、老等生命派玄學,但其根本不同之點,即大乘之事事無礙,是已經過二空觀之澈底革命而離染純淨者;彼泛神教等未經過二空觀之澈底革命,故非清淨,而只是衆生之雜染心境。……

   般若心經雲:菩薩依般若──即二空觀──故,究竟涅槃;諸佛依般若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事事無礙法界──,亦明斯義。……故修學大乘者,必以二空觀之革命貫澈之,不能苟安圖便,妄想從衆生界橫達佛界之事事無礙;以未經二空觀之澈底空淨,終等于泛神耳。學華嚴、真言者,未經過二空之澈底革命,亦不能達真實之事事無礙界。故華嚴須由理法界觀──即二空觀──經理事無礙法界觀,然後事事無礙;真言亦須阿──即本空義──字爲根本觀也。”

   明白了內外道的根本差異,再看《破除邪說論》的辨析,事情的真相就十分清楚了:

   “不過蕭先生卻似乎不這樣認爲,在其所著的《狂密與真密》一書中,先生即如是論述道:“當知一切有情所知之心及覺知性,皆不能外于名色而獨存;能外于名色及一切法而獨自存在之心,唯有第八識如來藏(此識于凡夫及解脫道之有學位中名爲阿賴耶識,無學位中改名爲第九識異熟識,佛地改名爲第十識無垢識,亦名真如。未至佛地之前一切位中總名如來藏)可以離于一切法而單獨存在,其余一切識皆不能外于諸法而單獨存在。”

   且不說在這幾句話及先生的所有著作中一犯再犯的將如來藏不加任何區分地等同于阿賴耶識這類錯誤,單就其認定如來藏或阿賴耶識可離于一切法而單獨存在這一觀點即可看出:蕭先生顯然堅定地認爲如來藏或阿賴耶是實有的,因只有實有法才談得上不觀待一切因緣。如果我們沒有歪曲平實先生原意的話,則以下結論的推出當屬必然之結果:這種將如來藏或阿賴耶識當成不依賴于任何外在之法的實有存在,與外道所謂的常有不變的(離蘊之)“神我”實無絲毫本質差別!盡管先生拼盡全力、毫不“嘴”軟地痛斥別宗,特別是密宗的某些宗派爲常見外道,奈何自己的觀點卻真正與常見外道不謀而合,這多多少少會讓人産生一種看某些人自扇其臉的感覺。執著了如來藏或阿賴耶的實有,然後再來大談中道,這無論如何都有點自相矛盾的味道。因所謂中道必須破除一切邊執,牢牢執著如來藏的實有之人,又怎可能了知諸佛菩薩宣講中道的密意?雖說在《邪見與佛法》中,先生曾懇請諸方大德“莫因愚之舉陳“如來藏實有”,便責愚爲“執著如來藏”,愚意乃在辨正此第八識實有,教化佛門中之斷滅論者回心,純爲佛教正法著眼,無著可言。”但我們還是要責其執著如來藏,因只要承認法界中有不空的成實法,對此法的執著便決定無法消除。既如此,中道又從何談起?只有破除了一切法的實有,包括如來藏或阿賴耶識的本性實有,中道才有可能現前——如果說中道有密意的話,恐怕這才是它本具的密意。”

   當然,外道徒也曉得說虛幻無實,然而正如前文所述,他們的虛幻無實是有條底線的,而且他們所謂的無實或空性,本質上不過是帶有某種程度的否定意義的概念而已,根本無法超離凡夫分別心。所以綜合評估之下,不難斷定,蕭氏邪說的基本觀念,與常見外道的現實世界虛幻無實、偉大神我實常堪執的論調,的確存在驚人的一致性。一個完全抛開般若大空性的“蕭氏阿賴耶”,和如來正法的緣份,顯然遠遠比不上它跟常見外道的親昵程度和血緣深情。

   無著菩薩《寶性論釋》雲:“無求道方便者,亦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多種外道種種邪計。謂僧佉衛世師尼揵陀若提子等,無求道方便。二者,于佛法中同外道行,雖信佛法而顛倒取。彼者何是?謂犢子等見身中有我等,不信第一義谛,不信真如法空,佛說彼人無異外道。”可見,徒有佛教徒形象,而不誠信真如法空、離戲無相之人,不是沒有淪爲外道的可能。

   《中觀莊嚴論釋》進一步揭破這一點:

   “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將二谛融會貫通,那麼根本不會對離四邊戲之義生起定解,不管口頭上再怎麼說超離言思,也只是像外道修不可言說的我一樣,不可能以各別自證智慧得到正法的奧妙內涵。”

   “這些宗派雖然也聲稱離邊,但歸根到底,他們心中一直專注著我或梵天等一個邊,如此又怎麼會是中觀理呢?關于這一點已經廣破完畢。

   大圓滿才是最極深奧的法門,難以證悟。因此,如果沒有依靠聞思徹底斷除對實相的增益,或者不具備甚深竅訣的要點而盲修瞎練的大多數人都會有與此雷同的危險性。對本來清淨未獲得定解,而心中只是留戀著一個“既不是有也不是無”的基,終究一事無成。如果執著這樣的非有非無的空基本來另行成立,那麼無論將它取上不可思議的我、梵天、遍入天、自在天還是智慧等任何名稱,都是名異實同。遠離四邊戲論的實相各別自證之光明大圓滿不可能只是限定在這樣一個境界中。所以說,依止真實的正道與上師尤爲重要。

   雖然只是在詞句上說如幻、無實、離戲等,但如果沒有通過理證引發而生起徹底斷定之定解的途徑了知如來所說的空性居于諸外道的相似空性之上的道理,則無有任何利益。如果了知了這一點,那麼就能理解佛陀所說的這一法理遍入天等絲毫也未曾感受過,他們所說的唯識與中觀之觀點只是徒有虛名。”

   “顯而易見,上述外道的這些觀點全部是有實見。所有的常(見)派一致認爲我等是恒常實有的,而斷見派也是同樣,對現今現量所見的萬事萬物具有濃厚實執的同時頑固地認爲此生滅盡一了百了,前世根本不會再結生到後世。因此,盡管他們也將其中個別的法立爲虛妄、迷惑性之法,但終究只是依賴有實法而安立的,換句話說,一切世間(外)道都僅僅是由與無始以來俱生無明相應的觀現世量的平庸分別心安立的,形形色色的觀點雖然無邊無際,可是都不可能超離實執的局限,就像膽病患者盡管見到海螺、明月、白銀等各種各樣的事物,但除了黃色以外別無所見一樣。因而,固執顛倒邪見的這些外道徒誰也無法堪忍無我的獅子巨吼聲。他們即便再如何分析真實、虛假的種種道理,也對實執這一根本無有任何損害,只能稱作是相似的空性,而對二谛純粹是一無所知、顛倒妄執。”

   “沒有探究到實空的堂奧而耽著心性恒常周遍的有實法之人,也有變成執持這種(外道)觀點的危險性。因此,聞思大祖師的無垢觀點做到窮究到底爲妙。可是經中已說過:對于法界與佛智,甚至僅僅從名稱上耽著,緣佛的功德也不會虛耗。因此,斷言說與外道無有差別,這也是我們不敢膽大妄爲的,由于因果不可思議的緣故。盡管如此,但是說“具有實執畢竟不是如來歡喜的正道”這一點依教、理完全可以證明。”

   本著全知麥彭仁波切的慈訓,我們一方面須認清外道邪見對如來正法滲透的危險性,另一方面,也不宜對暫時的誤入歧途者一概否定。比如說,蕭平實師徒對唯識宗教法和祖師的好感,以及對“大乘非佛說”等謬論的懷疑,還是相當可貴的。這些“從名稱上”“緣佛的功德”,已經種下他們解脫的遠因,值得肯定。如果蕭先生師徒能進一步冷靜反省,改掉壞毛病,可以相信,無限的機會仍在向他們招手。

  

《第六章 聚焦阿賴耶 第二節 與神我共舞》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