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六章 聚焦阿賴耶 第叁節 阿賴耶?如來藏?

  第六章 聚焦阿賴耶 第叁節 阿賴耶?如來藏?

   第五章和本章前兩節的論述已經闡明,無論刹那生滅還是恒常不變的實法現基,都存在教理妨害,唯有不墮現空之邊雙運離戲的平等法界才是大乘無垢妙義。

   既然合理內核已經明確,給它冠以什麼樣的稱謂,就不怎麼要緊了。具體指導佛教徒修持的,是內心的清淨正見,而非口頭詞句。心中有數,顯然比巧舌如簧更加有益。

   因此,蕭平實堅持把阿賴耶識和如來藏絕對劃上等號,並沒有很大的實際意義。不放舍內心的刻骨實執,僅在皮相上折騰,能做出多大文章呢?就算再拉上幾串漂亮名詞陪綁,恐怕也無濟于事。

   不過,從根本上辨明阿賴耶識和如來藏的關系,還是有一定必要的。鑒于前文已對現空雙運等基本法要作了充分論述,因此,本節的辨析將以既明原理爲前提而展開。

   如來藏究竟何所指呢?《聖者勝鬘經》雲:“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所纏,名如來藏。”《不增不減經》雲:“如來藏者,即是法身故。”《大乘起信論》雲:“真如在纏名如來藏,真如出纏名法身。”《佛光大詞典》雲:“指于一切衆生之煩惱身中,所隱藏之本來清淨的如來法身。”非常明顯,上述定義的中心詞,是真如、法身。嚴格來講,暫未離開煩惱垢染的真如法身,就是如來藏。這是大乘佛教的共識。

   盡管如來藏暫未脫離客塵垢染,但其清淨無爲的本性卻從沒染汙、改變。大空離戲的真如法身無論在纏還是出纏,均無任何變異,變異的只是暫時的垢染。如來藏,指的就是此“處淤泥而不染”的法身寶蓮,而不是客塵淤泥。這一點非常關鍵。

   沒有任何一部大乘了義經論講過,真如法身是生滅無常的有爲法、有漏法,故此,作爲真如法身的特殊階段的如來藏,也理當不具這些不究竟的特性。我們知道,凡夫和佛的差別只在離垢清淨上,就自性清淨言,凡聖是無別的。自性清淨,指的就是法身如來藏本具、圓滿、無垢、不變,不爲客塵所染。聖彌勒《寶性論》雲:“以如是義故,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藏,如虛空中色。以性不改變,體本來清淨,如真金不變,故說真如喻。”無著釋雲:“此偈明何義?明彼真如如來之性,乃至邪聚衆生,身中自性清淨心無異無差別,光明明了,以離客塵諸煩惱故。後時說言,如來法身如是以一真金譬喻,依真如無差別,不離佛法身故,說諸衆生皆有如來藏,以自性清淨心雖言清淨而本來無二法故。是故經中佛告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如來如實知見自身根本清淨智,從依自身根本智故,知諸衆生有清淨身。文殊師利,所謂如來自性清淨身,乃至一切衆生自性清淨身,此二法者,無二無差別。””無著釋複雲:“無差別者,即依此善淨時,本際以來畢竟究竟自體相善淨如來藏無差別故。”此外,《聖者勝鬘經》雲:“如來說如來藏者,是法界藏,出世間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法身藏,自性清淨如來藏故。”《楞伽經》雲︰“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叁十二相,入于一切衆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複如是。”這些教言都從自性清淨的角度,說明了如來藏何時何地均無生滅變異。

   從離垢清淨看,如來藏亦無生滅變異可言。如來藏上的客塵垢染分分破除,真如法身分分顯露,猶如濃雲蔽月、疏雲拂月和無雲朗月,大致可分叁個階段。不見、少分見及圓見明月,雖然表面有別,可月亮的本體卻從無變異,差別僅來自障月之法的變化。《寶性論》談到這個問題:“有不淨、有淨,及以善淨等,如是次第說,衆生、菩薩、佛。體等六句義,略明法性體,次第叁時中,說叁種名字。”無著釋曰:“……此以何義?謂不淨時名爲衆生,偈言有不淨故。不淨淨時名爲菩薩,偈言有淨故。于善淨時名爲如來,偈言及以善淨故。以是義故,《不增不減經》雲:“舍利弗,即此法身,過于恒沙無量煩惱所纏,從無始來隨順世間生死波濤去來生退名爲衆生。舍利弗,即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舍一切欲,行十波羅蜜攝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名爲菩薩。舍利弗,即此法身得離一切煩惱使纏,過一切苦,離一切煩惱垢得淨得清淨,得住彼岸清淨法中,到一切衆生所觀之地,于一切境界中更無勝者,離一切障,離一切礙,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爲如來應正遍知故。””《寶性論》複雲:“過、功德、畢竟,遍至及同相,下中勝衆生,如虛空中色”。無著釋曰:“……彼清淨心于叁時中次第于過失時、于功德時、于功德清淨畢竟時,同相無差別。猶如虛空在瓦、銀、金叁種器中平等無異無差別,一切時有。以是義故經中說有叁時次第。……既依此叁時明如來法性遍至一切處,依染淨時不變不異。”《寶性論》複雲:“有叁火次第,劫燒人地獄,能作種種苦,能行諸行根。”無著釋曰:“此偈明何義?明此叁法,老病死火,于不淨時中不能變異如來藏,是故《聖者勝鬓經》言:“世尊,生死者依世谛故說有生死。世尊,死者諸根壞。世尊,生者新諸根起。世尊,而如來藏不生不死、不老、不變。何以故?世尊,如來藏者,離有爲相境界。世尊,如來藏者,常恒清涼不變故。”已說依不淨時不變不異。”由此可見,真如如來藏無論在凡夫位、菩薩位還是佛位,都無有生滅變異。

   非但不變異,如來藏本體也從不與染法相應,一向清淨無垢。《大乘起信論》雲:“四者聞修多羅說一切世間生死染法皆依如來藏而有,一切諸法不離真如,以不解故謂如來藏自體具有一切世間生死等法。雲何對治?以如來藏從本以來唯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不離、不斷、不異真如義故。以過恒沙等煩惱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無。從無始世來未曾與如來藏相應故,若如來藏體有妄法而使證會永息妄者,則無是處故。”憨山大師《楞枷經筆記》雲:“然此藏體,從本以來不與一切染法相應,故雲自性清淨。諸佛證此,號爲菩提涅槃,成叁十二妙相。衆生迷此,以爲生死煩惱,作八萬四千塵勞,是則衆生日用現證全是如來果德,故雲轉叁十二相入一切衆生身中。但爲五陰垢蔽貪癡妄想所汙,故如大價寶,而爲垢衣所纏,其實自性常住不變,此是一切諸佛大乘了義究竟極談。……經雲:如來藏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是故法身爲因果宗,而不屬因果。”

   然而,爲了成立“第八識絕對等價于如來藏”的個人觀點,爲了向第八識靠攏,蕭平實師徒卻人爲賦予如來藏奇怪的性質:

   “如來藏具有生滅變異染汙體性”、“此如來藏于衆生位時,爲無量煩惱覆,具有染汙性,要次第觀行斷諸煩惱才能成爲佛地的第八識,舍棄如來藏之名,改稱真如。顯見此如來藏于衆生位時,具有變異生滅性,不同于佛地第八識不動可樂的體性”、“如來藏雙俱生滅變異與清淨真如常住體性”(《真假邪說》P479~481)

   這種說法是很搞笑的。很明顯,蕭平實師徒完全不明白如來藏的真實內涵,所以才稀裏糊塗地把客塵的性質和真如如來藏本身的體性攪到一塊兒,一如他們將阿賴耶識和如來藏攪在一起。

   尤爲麻煩的是,蕭平實師徒一再強調,如來藏爲自性實有不空之法,那麼在一個實法主體上,是如何同時彙聚常和無常兩種直接相違的性質呢?高談闊論的先生們,有責任爲自己的言論拿出令人信服的解釋。

   阿賴耶識的情況較爲複雜。

   雖然真妄和合的阿賴耶識,是聯系世俗層面和勝義層面的重要樞紐,但它並不是有情生命最真實的存在主體。如果從同一生命的兩個層面的角度,說阿賴耶識即如來藏亦無不可,如《入楞伽經》雲:“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但若因此就簡單判定,二者絕對等同,便值得商榷了。《大乘莊嚴經論》講過:“故說諸衆生,名爲如來藏。”僅憑這麼一句話,是不是就可將凡夫衆生與真如如來藏直接劃上等號呢?肯定不行。同樣的道理,斷章取義地把阿賴耶識和如來藏完全混爲一談,也是不對的。

   《大乘起信論》闡釋了人們關心的問題。本論開一心爲二門,真如門即一味平等的如來藏自身,生滅門又分成流轉門和還滅門。流轉門揭示了真心如來藏因無明熏染而起現阿賴耶識之理,說明此識乃生滅與不生滅相和合的體性,還講到由本識生起叁細、六粗、五意、六染而流轉迷界的過程。這一不變隨緣的過程,從理論上寓示了觑破表層妄心——阿賴耶識,而悟入非生滅、非虛妄的真心如來藏的可能。由始覺以至究竟覺的還滅之道,就建立在衆生心的這種不同層次但密切關聯的微妙結構基礎上。

   生、住、(異、)滅,是因緣和合的有爲法法相。無爲法不是因緣造作新生,故非生滅無常。而勝義法性,則是超離相觀待的有爲和無爲的大無爲法。生滅無常的阿賴耶識和真如如來藏,其實就是有法和法性的關系。如果分不清世俗和勝義,分不清有法和法性,認爲阿賴耶識在未轉依之前,于世俗現相中即不生不滅,與法性如來藏完全等同,肯定會受到教、理的妨害。

   如果蕭先生師徒不反對慈恩宗的話,那麼《成唯識論》的這段教言就十分重要:“問曰:“阿賴耶識,爲斷爲常?”答曰:“非斷非常,以恒轉故。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以是叁界六趣四生,施設之根本故,體性堅住,持諸種子,令不失故。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爲前七轉識所熏,令成種故。恒言遮斷,轉表非常,猶如暴流,因果法爾。如暴流水,非斷非常,相續長時,有所漂溺。此識亦爾,從無始來,生滅相續,非常非斷,漂溺有情,令不出離。……謂此識性,無始時來,刹那刹那,果生因滅。果生,故非斷;因滅,故非常。非斷非常,是緣起理。故說此識,恒轉如流。””這段話明確揭示,阿賴耶識本身處于永恒的流變過程中,像瀑流、河水一樣,雖在宏觀…

《第六章 聚焦阿賴耶 第叁節 阿賴耶?如來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