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定解寶燈論新月釋》雲:“顯宗是將八識轉化成智慧,而密宗是八識當下即是智慧,不需功用去轉換,只是佛與衆生覺與未覺的差異。”在勝義實相中,真妄非異,故不可執爲別別他體;就世俗現相而言,真妄非一,故亦不可完全混爲一談。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宗鏡錄(卷47)》說:“若有不信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別求真如理者,如離相負境,即是惡慧。以未了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義,而生二執。”蕭平實師徒對于個中妙理,概未了知,依文解義的習氣一發,就誤以爲這是說阿賴耶識和如來藏絕對等價。殊不知,《宗鏡錄》這句話,唯是從全妄即真、全相即性的高度指點還滅證真的關要,意謂非離阿賴耶識而別有真如妙心可求,非離世俗有法而別有勝義法性可證。
如果結合上下文全面觀察,就更清楚了:“問:此識周遍,凡聖境通,爲當離此別有真性?爲複即是?答:非一非異,得此識名;不合而合,成其藏義。此阿賴耶識,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隨染淨緣,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藏識。如明鏡不與影像合,而含影像。此約有和合義邊說。若不和合義者,即體常不變,故號真如。因合不合,分其二義,本一真心,湛然不動。若有不信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別求真如理者,如離像覓鏡,即是惡慧。以未了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義,而生二執。”由此可見,蕭張師徒純屬斷章取義,是對著眼于勝義實相的“非異門”進行蓄意曲解,嚴重違背了《宗鏡錄》不離阿賴耶識而“別有真性”的本意。盡管就實相言,阿賴耶識的究竟法性即是清淨如來藏,然而,現相中“真心不守自性”的階段畢竟是偏離了法性本面。因此,“非異門”固然揭示出了義實相,但“非一門”是否就可以完全抛至腦後呢?不行的。如果隨便抹殺這種偏離,簡單判定阿賴耶識和真如如來藏絕對等價,勢必會混淆衆生和如來、束縛和解脫、迷亂和證悟的界限,亦必將失壞一切正法修持和地道安立等名言,連轉依、識智之分等唯識教義也將失去意義。所以,全面理解“非一非異”的關系,十分重要。
《成唯識論》早已道出個中關要:“由前理故,此圓成實與彼依他起非異非不異。異,應真如非彼實性;不異,此性應是無常,彼此俱應淨非淨境,則本後智用應無別。雲何二性非異非一?如彼無常、無我等性。無常等性與行等法,異,應彼法非無常等;不異,此應非彼共相。由斯喻顯此圓成實與彼依他非一非異。法與法性,理必應然。勝義、世俗,相待有故。”
下一章中,我們將進一步說明,蕭平實師徒對顯現和空性的機械割裂,使得他們對勝義顯現法和世俗顯現法的認識,也隨之墮入了割裂、對立的誤區。因此實際上,他們根本不可能真正理解“非異門”的深妙內涵。把第八阿賴耶識和如來藏直接等同起來,不過是神魂顛倒的生理沖動而已。
《密嚴經》一段話,引發了蕭平實師徒的興趣:“佛說如來藏,以爲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佛陀的金剛語當然聖明無垢,可能否正確理解其甚深密意,卻是另外一回事。
《密嚴經》這段話,其實和上述《宗鏡錄》的教言,如出一轍。上述比喻恰好說明,如金般的如來藏和如金指環般的阿賴耶識,僅可從本性上講相“即”,而非絕對等同。否則,一塊黃金就應可直接戴上手指,或者一枚金指環就可以不計加工過程和費用,與其原材料完全等價。衆生和佛陀、煩惱和菩提、生死和涅槃,乃及阿賴耶識和如來藏的關系,與此理同。
《大乘二十二問本》深入分析道:“含藏識是阿賴耶,大智慧者即如來藏。有大智慧光明性故,清濁雖異性相難分,由此言之非一非異。故密嚴經依此偈雲: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金與指環,喻如來藏與阿賴耶非一、異義。非一、異者,如楞伽經雲:“泥團微塵非一非一異,金莊嚴具亦複如是。”謂金全體以成指環,故金與環不可一、異。若金與環是一者,環相滅時金體應滅;環相若滅,金體不亡,故金與環不可言一。金與環相若是異者,豈離金外環相得存?非可離環別求金體,金與環相非一、異成。藏識與智當知亦爾。如來藏者即是真心,阿賴耶者乃是妄識;真心清淨即是本源,妄識生滅乃成流浪。總說雖然別分別者,謂如來藏本源真心,性雖清淨常住無爲,而亦不守本靜,故受無明熏動成妄識,隨流生死而作衆生。雖成衆生不失本性,故離妄識還歸本源。(中略)既如來藏非斷非常,故與妄識非一非異。若定一者,妄識滅時真心應滅,即隨斷邊;若定異者,妄識動時真心不動,即墮常邊。離此二邊,故非一非異。”
《宗鏡錄》亦雲:
“問:法相法性二宗,如何辯別?
答:法相多說事相,法性唯談理性。如法相宗,離第八識,無眼等諸識。若法性宗,離如來藏,無有八識。若真如不守自性,變識之時,此八識,即是真性上隨緣之義。或分宗辯相,事則兩分。若性相相成,理歸一義。以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故。如全波之水,全水之波,動靜似分,濕性無異。清涼記引密嚴經偈雲: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即賴耶體,是如來藏,與妄染合,名阿賴耶,更無別體。(中略)又非異故非邊,不一故非中,非中非邊,是無寄法界,妙智所證,湛然常住,無所寄也。又非一即非異故,恒居邊而即中等。又非一即生死,非異即涅槃,非一即非異故,恒住生死,即處涅槃等。亦可衆生迷故,成阿賴耶,如來悟故,成如來藏。如金隨工匠緣成時,展作指環;如指環隨爐火緣壞時,卻複爲金。成壞展轉,但是一金,更無差別。如來藏心,亦複如是。但隨染緣之時,迷作阿賴耶;隨淨緣之時,悟成如來藏。本末展轉,唯是一心,畢竟無別。如無生義雲:衆生身中有涅槃,即是末中含有本;衆生是涅槃家用,即是本中含有末。貪欲即是道,即是末中含有本;貪欲即是道家用,即是本中含有末。故經言:一切凡夫,常在于定。”
“且約一心,古釋有四:一纥利陀耶,此雲肉團心;……二緣慮心,此是八識,俱能緣慮自分境故;……叁質多耶,此雲集起心,唯第八識積集種子,生起現行;四幹栗陀耶,此雲堅實心,亦雲貞實心,此是真心也。然第八識無別自體,但是真心,以不覺故,與諸妄想,有和合不和合義。和合義者,能含染淨,目爲藏識。不和合者,體常不變,目爲真如,都是如來藏。故楞伽經雲:寂滅者,名爲一心,一心者,即如來藏。如來藏,亦是在纏法身。經雲:隱爲如來藏,顯爲法身。故知四種心,本同一體,但從迷悟分多。經偈雲:佛說如來藏,以爲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佛說如來藏者,即法身在纏之名;以爲阿賴耶,即是藏識;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有執真如與賴耶體別者,是惡慧也。然雖四心同體,(而)真妄義別,本末亦殊。前叁是相,後一是性,性相無礙,都是一心,即第四真心以爲宗旨。”
“設有人問:何法不變?何法隨緣?只答雲:心也。不變是性,隨緣是相,當知性相皆是一心上義。今性相二宗互相非者,良由不識真心,每聞心字將謂只是八識,不知八識但是真心上隨緣之義。”
回過頭,再結合《密嚴經》的上下文觀察,阿賴耶識的暫時性、虛妄性,及其與如來藏的非一非異關系,益發明了:“世尊說此識,爲除諸習氣,了達于清淨,賴耶不可得。賴耶若可得,清淨非是常。如來清淨藏,亦名無垢智,常住無終始,離四句言說。佛說如來藏,以爲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
憨山大師在《楞伽筆記》中講道:“下經雲藏識海,謂衆生本具如來藏清淨法身,迷之而爲藏識,變成五蘊之衆生,自覺聖智變爲妄相煩惱,寶明空海成生死之業海。夜叉乃惡神,飛行而食人肉者,故山高五百由旬,居大海中,而爲煩惱生死夜叉所據也。佛在此山說自證境界者,謂以自覺聖智,而觀識藏即如來藏,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現前五蘊身心,即是如來常住法身,頓證一心更無別法。(中略)通喻此經,顯示第一義心乃離心意意識境界,爲無上法門也。此經發明五法叁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俱遣。”接著大師又謂此經妙宗,但破外道二乘偏邪之見,不說別斷煩惱,以識藏即如來藏故,但了妄想無性,則生死涅槃平等,更無煩惱可斷。故但離二見,即頓證法身。隨後的結文“直指如來藏即藏識,要顯妄即是真”,更進一步對如來藏和第八識的真、妄之性做了明確判分。懂得這些道理,《入楞伽經》所言“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也就不再費解了。
綜上所述,大乘經論的確有“阿賴耶識名爲(即是)如來藏”的說法,但其本意並不是將有法和法性、現相和實相簡單混爲一談,而是立足于究竟實相以“顯妄即真”的了義說法。此與“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等圓教法義,以及“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莫非般若”、“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等語,有類似處。《大乘莊嚴經論》所言“故說諸衆生,名爲如來藏”,也不離此意。世親菩薩《佛性論》所謂“佛說約住自性如如,一切衆生是如來藏”,說得更加明白。如果不懂這些道理,草率認定世法和出世法、衆生(阿賴耶識)和如來藏絕無差別,勢必引生現量感受生死劇苦的凡夫衆生同時安享佛果大樂,眼見翠竹、黃花者皆現證般若法身,一切正道修行和叁乘教法均無意義等衆多過失。
最後,讓我們再對阿賴耶識做一些回顧。
《楞枷經》雲:“心、意及與識,自性法有五,無我二種淨,廣說者所說。”憨山大師《楞伽筆記》釋曰:“此明如來說法權實雙彰之意也。然心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等種種法門,是爲不了唯心者,不得已而建立之。其實…
《第六章 聚焦阿賴耶 第叁節 阿賴耶?如來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