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六章 聚焦阿赖耶 第三节 阿赖耶?如来藏?▪P5

  ..续本文上一页。如《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云:“显宗是将八识转化成智慧,而密宗是八识当下即是智慧,不需功用去转换,只是佛与众生觉与未觉的差异。”在胜义实相中,真妄非异,故不可执为别别他体;就世俗现相而言,真妄非一,故亦不可完全混为一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宗镜录(卷47)》说:“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相负境,即是恶慧。以未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义,而生二执。”萧平实师徒对于个中妙理,概未了知,依文解义的习气一发,就误以为这是说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绝对等价。殊不知,《宗镜录》这句话,唯是从全妄即真、全相即性的高度指点还灭证真的关要,意谓非离阿赖耶识而别有真如妙心可求,非离世俗有法而别有胜义法性可证。

   如果结合上下文全面观察,就更清楚了:“问:此识周遍,凡圣境通,为当离此别有真性?为复即是?答:非一非异,得此识名;不合而合,成其藏义。此阿赖耶识,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随染净缘,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藏识。如明镜不与影像合,而含影像。此约有和合义边说。若不和合义者,即体常不变,故号真如。因合不合,分其二义,本一真心,湛然不动。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像觅镜,即是恶慧。以未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义,而生二执。”由此可见,萧张师徒纯属断章取义,是对着眼于胜义实相的“非异门”进行蓄意曲解,严重违背了《宗镜录》不离阿赖耶识而“别有真性”的本意。尽管就实相言,阿赖耶识的究竟法性即是清净如来藏,然而,现相中“真心不守自性”的阶段毕竟是偏离了法性本面。因此,“非异门”固然揭示出了义实相,但“非一门”是否就可以完全抛至脑后呢?不行的。如果随便抹杀这种偏离,简单判定阿赖耶识和真如如来藏绝对等价,势必会混淆众生和如来、束缚和解脱、迷乱和证悟的界限,亦必将失坏一切正法修持和地道安立等名言,连转依、识智之分等唯识教义也将失去意义。所以,全面理解“非一非异”的关系,十分重要。

   《成唯识论》早已道出个中关要:“由前理故,此圆成实与彼依他起非异非不异。异,应真如非彼实性;不异,此性应是无常,彼此俱应净非净境,则本后智用应无别。云何二性非异非一?如彼无常、无我等性。无常等性与行等法,异,应彼法非无常等;不异,此应非彼共相。由斯喻显此圆成实与彼依他非一非异。法与法性,理必应然。胜义、世俗,相待有故。”

   下一章中,我们将进一步说明,萧平实师徒对显现和空性的机械割裂,使得他们对胜义显现法和世俗显现法的认识,也随之堕入了割裂、对立的误区。因此实际上,他们根本不可能真正理解“非异门”的深妙内涵。把第八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直接等同起来,不过是神魂颠倒的生理冲动而已。

   《密严经》一段话,引发了萧平实师徒的兴趣:“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佛陀的金刚语当然圣明无垢,可能否正确理解其甚深密意,却是另外一回事。

   《密严经》这段话,其实和上述《宗镜录》的教言,如出一辙。上述比喻恰好说明,如金般的如来藏和如金指环般的阿赖耶识,仅可从本性上讲相“即”,而非绝对等同。否则,一块黄金就应可直接戴上手指,或者一枚金指环就可以不计加工过程和费用,与其原材料完全等价。众生和佛陀、烦恼和菩提、生死和涅槃,乃及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关系,与此理同。

   《大乘二十二问本》深入分析道:“含藏识是阿赖耶,大智慧者即如来藏。有大智慧光明性故,清浊虽异性相难分,由此言之非一非异。故密严经依此偈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金与指环,喻如来藏与阿赖耶非一、异义。非一、异者,如楞伽经云:“泥团微尘非一非一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谓金全体以成指环,故金与环不可一、异。若金与环是一者,环相灭时金体应灭;环相若灭,金体不亡,故金与环不可言一。金与环相若是异者,岂离金外环相得存?非可离环别求金体,金与环相非一、异成。藏识与智当知亦尔。如来藏者即是真心,阿赖耶者乃是妄识;真心清净即是本源,妄识生灭乃成流浪。总说虽然别分别者,谓如来藏本源真心,性虽清净常住无为,而亦不守本静,故受无明熏动成妄识,随流生死而作众生。虽成众生不失本性,故离妄识还归本源。(中略)既如来藏非断非常,故与妄识非一非异。若定一者,妄识灭时真心应灭,即随断边;若定异者,妄识动时真心不动,即堕常边。离此二边,故非一非异。”

   《宗镜录》亦云:

   “问:法相法性二宗,如何辩别?

   答:法相多说事相,法性唯谈理性。如法相宗,离第八识,无眼等诸识。若法性宗,离如来藏,无有八识。若真如不守自性,变识之时,此八识,即是真性上随缘之义。或分宗辩相,事则两分。若性相相成,理归一义。以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故。如全波之水,全水之波,动静似分,湿性无异。清凉记引密严经偈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即赖耶体,是如来藏,与妄染合,名阿赖耶,更无别体。(中略)又非异故非边,不一故非中,非中非边,是无寄法界,妙智所证,湛然常住,无所寄也。又非一即非异故,恒居边而即中等。又非一即生死,非异即涅槃,非一即非异故,恒住生死,即处涅槃等。亦可众生迷故,成阿赖耶,如来悟故,成如来藏。如金随工匠缘成时,展作指环;如指环随炉火缘坏时,却复为金。成坏展转,但是一金,更无差别。如来藏心,亦复如是。但随染缘之时,迷作阿赖耶;随净缘之时,悟成如来藏。本末展转,唯是一心,毕竟无别。如无生义云:众生身中有涅槃,即是末中含有本;众生是涅槃家用,即是本中含有末。贪欲即是道,即是末中含有本;贪欲即是道家用,即是本中含有末。故经言:一切凡夫,常在于定。”

   “且约一心,古释有四: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集种子,生起现行;四干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然第八识无别自体,但是真心,以不觉故,与诸妄想,有和合不和合义。和合义者,能含染净,目为藏识。不和合者,体常不变,目为真如,都是如来藏。故楞伽经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即如来藏。如来藏,亦是在缠法身。经云:隐为如来藏,显为法身。故知四种心,本同一体,但从迷悟分多。经偈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佛说如来藏者,即法身在缠之名;以为阿赖耶,即是藏识;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有执真如与赖耶体别者,是恶慧也。然虽四心同体,(而)真妄义别,本末亦殊。前三是相,后一是性,性相无碍,都是一心,即第四真心以为宗旨。”

   “设有人问:何法不变?何法随缘?只答云:心也。不变是性,随缘是相,当知性相皆是一心上义。今性相二宗互相非者,良由不识真心,每闻心字将谓只是八识,不知八识但是真心上随缘之义。”

   回过头,再结合《密严经》的上下文观察,阿赖耶识的暂时性、虚妄性,及其与如来藏的非一非异关系,益发明了:“世尊说此识,为除诸习气,了达于清净,赖耶不可得。赖耶若可得,清净非是常。如来清净藏,亦名无垢智,常住无终始,离四句言说。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憨山大师在《楞伽笔记》中讲道:“下经云藏识海,谓众生本具如来藏清净法身,迷之而为藏识,变成五蕴之众生,自觉圣智变为妄相烦恼,宝明空海成生死之业海。夜叉乃恶神,飞行而食人肉者,故山高五百由旬,居大海中,而为烦恼生死夜叉所据也。佛在此山说自证境界者,谓以自觉圣智,而观识藏即如来藏,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现前五蕴身心,即是如来常住法身,顿证一心更无别法。(中略)通喻此经,显示第一义心乃离心意意识境界,为无上法门也。此经发明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接着大师又谓此经妙宗,但破外道二乘偏邪之见,不说别断烦恼,以识藏即如来藏故,但了妄想无性,则生死涅槃平等,更无烦恼可断。故但离二见,即顿证法身。随后的结文“直指如来藏即藏识,要显妄即是真”,更进一步对如来藏和第八识的真、妄之性做了明确判分。懂得这些道理,《入楞伽经》所言“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也就不再费解了。

   综上所述,大乘经论的确有“阿赖耶识名为(即是)如来藏”的说法,但其本意并不是将有法和法性、现相和实相简单混为一谈,而是立足于究竟实相以“显妄即真”的了义说法。此与“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等圆教法义,以及“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莫非般若”、“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等语,有类似处。《大乘庄严经论》所言“故说诸众生,名为如来藏”,也不离此意。世亲菩萨《佛性论》所谓“佛说约住自性如如,一切众生是如来藏”,说得更加明白。如果不懂这些道理,草率认定世法和出世法、众生(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绝无差别,势必引生现量感受生死剧苦的凡夫众生同时安享佛果大乐,眼见翠竹、黄花者皆现证般若法身,一切正道修行和三乘教法均无意义等众多过失。

   最后,让我们再对阿赖耶识做一些回顾。

   《楞枷经》云:“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无我二种净,广说者所说。”憨山大师《楞伽笔记》释曰:“此明如来说法权实双彰之意也。然心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等种种法门,是为不了唯心者,不得已而建立之。其实…

《第六章 聚焦阿赖耶 第三节 阿赖耶?如来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