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聚焦阿赖耶 第三节 阿赖耶?如来藏?
第五章和本章前两节的论述已经阐明,无论刹那生灭还是恒常不变的实法现基,都存在教理妨害,唯有不堕现空之边双运离戏的平等法界才是大乘无垢妙义。
既然合理内核已经明确,给它冠以什么样的称谓,就不怎么要紧了。具体指导佛教徒修持的,是内心的清净正见,而非口头词句。心中有数,显然比巧舌如簧更加有益。
因此,萧平实坚持把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绝对划上等号,并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不放舍内心的刻骨实执,仅在皮相上折腾,能做出多大文章呢?就算再拉上几串漂亮名词陪绑,恐怕也无济于事。
不过,从根本上辨明阿赖耶识和如来藏的关系,还是有一定必要的。鉴于前文已对现空双运等基本法要作了充分论述,因此,本节的辨析将以既明原理为前提而展开。
如来藏究竟何所指呢?《圣者胜鬘经》云:“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所缠,名如来藏。”《不增不减经》云:“如来藏者,即是法身故。”《大乘起信论》云:“真如在缠名如来藏,真如出缠名法身。”《佛光大词典》云:“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之本来清净的如来法身。”非常明显,上述定义的中心词,是真如、法身。严格来讲,暂未离开烦恼垢染的真如法身,就是如来藏。这是大乘佛教的共识。
尽管如来藏暂未脱离客尘垢染,但其清净无为的本性却从没染污、改变。大空离戏的真如法身无论在缠还是出缠,均无任何变异,变异的只是暂时的垢染。如来藏,指的就是此“处淤泥而不染”的法身宝莲,而不是客尘淤泥。这一点非常关键。
没有任何一部大乘了义经论讲过,真如法身是生灭无常的有为法、有漏法,故此,作为真如法身的特殊阶段的如来藏,也理当不具这些不究竟的特性。我们知道,凡夫和佛的差别只在离垢清净上,就自性清净言,凡圣是无别的。自性清净,指的就是法身如来藏本具、圆满、无垢、不变,不为客尘所染。圣弥勒《宝性论》云:“以如是义故,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如虚空中色。以性不改变,体本来清净,如真金不变,故说真如喻。”无著释云:“此偈明何义?明彼真如如来之性,乃至邪聚众生,身中自性清净心无异无差别,光明明了,以离客尘诸烦恼故。后时说言,如来法身如是以一真金譬喻,依真如无差别,不离佛法身故,说诸众生皆有如来藏,以自性清净心虽言清净而本来无二法故。是故经中佛告文殊师利言:“文殊师利,如来如实知见自身根本清净智,从依自身根本智故,知诸众生有清净身。文殊师利,所谓如来自性清净身,乃至一切众生自性清净身,此二法者,无二无差别。””无著释复云:“无差别者,即依此善净时,本际以来毕竟究竟自体相善净如来藏无差别故。”此外,《圣者胜鬘经》云:“如来说如来藏者,是法界藏,出世间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法身藏,自性清净如来藏故。”《楞伽经》云︰“世尊修多罗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这些教言都从自性清净的角度,说明了如来藏何时何地均无生灭变异。
从离垢清净看,如来藏亦无生灭变异可言。如来藏上的客尘垢染分分破除,真如法身分分显露,犹如浓云蔽月、疏云拂月和无云朗月,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不见、少分见及圆见明月,虽然表面有别,可月亮的本体却从无变异,差别仅来自障月之法的变化。《宝性论》谈到这个问题:“有不净、有净,及以善净等,如是次第说,众生、菩萨、佛。体等六句义,略明法性体,次第三时中,说三种名字。”无著释曰:“……此以何义?谓不净时名为众生,偈言有不净故。不净净时名为菩萨,偈言有净故。于善净时名为如来,偈言及以善净故。以是义故,《不增不减经》云:“舍利弗,即此法身,过于恒沙无量烦恼所缠,从无始来随顺世间生死波涛去来生退名为众生。舍利弗,即此法身厌离世间生死苦恼,舍一切欲,行十波罗蜜摄八万四千法门,修菩提行,名为菩萨。舍利弗,即此法身得离一切烦恼使缠,过一切苦,离一切烦恼垢得净得清净,得住彼岸清净法中,到一切众生所观之地,于一切境界中更无胜者,离一切障,离一切碍,于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名为如来应正遍知故。””《宝性论》复云:“过、功德、毕竟,遍至及同相,下中胜众生,如虚空中色”。无著释曰:“……彼清净心于三时中次第于过失时、于功德时、于功德清净毕竟时,同相无差别。犹如虚空在瓦、银、金三种器中平等无异无差别,一切时有。以是义故经中说有三时次第。……既依此三时明如来法性遍至一切处,依染净时不变不异。”《宝性论》复云:“有三火次第,劫烧人地狱,能作种种苦,能行诸行根。”无著释曰:“此偈明何义?明此三法,老病死火,于不净时中不能变异如来藏,是故《圣者胜鬓经》言:“世尊,生死者依世谛故说有生死。世尊,死者诸根坏。世尊,生者新诸根起。世尊,而如来藏不生不死、不老、不变。何以故?世尊,如来藏者,离有为相境界。世尊,如来藏者,常恒清凉不变故。”已说依不净时不变不异。”由此可见,真如如来藏无论在凡夫位、菩萨位还是佛位,都无有生灭变异。
非但不变异,如来藏本体也从不与染法相应,一向清净无垢。《大乘起信论》云:“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云何对治?以如来藏从本以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证会永息妄者,则无是处故。”憨山大师《楞枷经笔记》云:“然此藏体,从本以来不与一切染法相应,故云自性清净。诸佛证此,号为菩提涅槃,成三十二妙相。众生迷此,以为生死烦恼,作八万四千尘劳,是则众生日用现证全是如来果德,故云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但为五阴垢蔽贪痴妄想所污,故如大价宝,而为垢衣所缠,其实自性常住不变,此是一切诸佛大乘了义究竟极谈。……经云:如来藏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是故法身为因果宗,而不属因果。”
然而,为了成立“第八识绝对等价于如来藏”的个人观点,为了向第八识靠拢,萧平实师徒却人为赋予如来藏奇怪的性质:
“如来藏具有生灭变异染污体性”、“此如来藏于众生位时,为无量烦恼覆,具有染污性,要次第观行断诸烦恼才能成为佛地的第八识,舍弃如来藏之名,改称真如。显见此如来藏于众生位时,具有变异生灭性,不同于佛地第八识不动可乐的体性”、“如来藏双俱生灭变异与清净真如常住体性”(《真假邪说》P479~481)
这种说法是很搞笑的。很明显,萧平实师徒完全不明白如来藏的真实内涵,所以才稀里糊涂地把客尘的性质和真如如来藏本身的体性搅到一块儿,一如他们将阿赖耶识和如来藏搅在一起。
尤为麻烦的是,萧平实师徒一再强调,如来藏为自性实有不空之法,那么在一个实法主体上,是如何同时汇聚常和无常两种直接相违的性质呢?高谈阔论的先生们,有责任为自己的言论拿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阿赖耶识的情况较为复杂。
虽然真妄和合的阿赖耶识,是联系世俗层面和胜义层面的重要枢纽,但它并不是有情生命最真实的存在主体。如果从同一生命的两个层面的角度,说阿赖耶识即如来藏亦无不可,如《入楞伽经》云:“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但若因此就简单判定,二者绝对等同,便值得商榷了。《大乘庄严经论》讲过:“故说诸众生,名为如来藏。”仅凭这么一句话,是不是就可将凡夫众生与真如如来藏直接划上等号呢?肯定不行。同样的道理,断章取义地把阿赖耶识和如来藏完全混为一谈,也是不对的。
《大乘起信论》阐释了人们关心的问题。本论开一心为二门,真如门即一味平等的如来藏自身,生灭门又分成流转门和还灭门。流转门揭示了真心如来藏因无明熏染而起现阿赖耶识之理,说明此识乃生灭与不生灭相和合的体性,还讲到由本识生起三细、六粗、五意、六染而流转迷界的过程。这一不变随缘的过程,从理论上寓示了觑破表层妄心——阿赖耶识,而悟入非生灭、非虚妄的真心如来藏的可能。由始觉以至究竟觉的还灭之道,就建立在众生心的这种不同层次但密切关联的微妙结构基础上。
生、住、(异、)灭,是因缘和合的有为法法相。无为法不是因缘造作新生,故非生灭无常。而胜义法性,则是超离相观待的有为和无为的大无为法。生灭无常的阿赖耶识和真如如来藏,其实就是有法和法性的关系。如果分不清世俗和胜义,分不清有法和法性,认为阿赖耶识在未转依之前,于世俗现相中即不生不灭,与法性如来藏完全等同,肯定会受到教、理的妨害。
如果萧先生师徒不反对慈恩宗的话,那么《成唯识论》的这段教言就十分重要:“问曰:“阿赖耶识,为断为常?”答曰:“非断非常,以恒转故。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以是三界六趣四生,施设之根本故,体性坚住,持诸种子,令不失故。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前七转识所熏,令成种故。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如暴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谓此识性,无始时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理。故说此识,恒转如流。””这段话明确揭示,阿赖耶识本身处于永恒的流变过程中,像瀑流、河水一样,虽在宏观…
《第六章 聚焦阿赖耶 第三节 阿赖耶?如来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