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非迷悟依故。”窥基大师《大乘法苑义林章》还讲道:“依他.圆成各有二体。一者有漏、无漏门。诸无漏法皆名圆成,故摄论说“若说四清净是即圆成实”;诸有漏法皆依他起。二者常无常门。诸常住者名圆成实,即唯真如圆成实摄,瑜伽论说“五法之中唯说真如是圆成”;故一切有为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辨中边论》云:“此圆成实总有二种,无为有为有差别故。无为总摄真如涅槃,无变异故,名圆成实。有为总摄一切圣道,于境无倒故,亦名圆成实。”
上述教证说明,净分依他其实就是无漏有为的道谛,把它称作圆成实,是出于某些暂时的考虑。严格来讲,不论有漏、无漏的依他起,都是有为法,都是世俗谛、唯识相,这和真胜义的无变圆成实,不能混为一谈。因此,想在这儿做文章,把阿赖耶识和真如如来藏直接划上等号,结论依然是——此路不通。
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对三自性、八种识等唯识教义作了详明阐述。其中也讲到依他起分为不清净依他起和清净依他起,圆成实分为无变圆成实和无倒圆成实,并引了《瑜伽师地论》语“所谓之无倒,道谛真实摄”,来说明无倒圆成实和道谛的关系。藏汉了义教法,表现出深刻的一致性。
在粗鲁地把阿赖耶识塞进圆成实的同时,萧平实还千方百计地破坏它和识蕴的关系。“五蕴皆空”的般若正理和生灭有为的识蕴特性,对“神我阿赖耶识”的威胁太大了,萧平实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他所想出的一条“妙计”,就是竭力抨击明确讲到识蕴含有八种识的安慧论师和他的《大乘广五蕴论》。他大概觉得,身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安慧论师既然这么不知趣,那么关键时刻牺牲个把个这样的“自宗”祖师,亦无伤大雅。然而,萧平实或有不知,安慧论师的《大乘广五蕴论》,实际是根据世亲菩萨《大乘五蕴论》而作的广释。世亲菩萨在《大乘五蕴论》(玄奘法师译)中,早已明明白白地把第八识判归识蕴:“云何识蕴?谓与所缘境了别为性。亦名心意,由采集故,意所摄故。最胜心者,谓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中诸行种子皆采集故。”所以说,如果萧平实执意要给安慧论师定罪,那么罪过的源头,无疑将直接追究到世亲菩萨身上;译者玄奘法师似亦不能幸免。
当然,我们丝毫不敢低估萧平实性急跳墙、数典忘祖的魄力。然而,阿赖耶识能否自外于识蕴、依他起和生灭有为法的范畴,能否简单地与圆成实、如来藏划上等号,毕竟不是由萧平实的个人意志所能决定的。
转依一事,也给神我阿赖耶图腾抹上阴影。
转依,有时称为转识成智。在此过程中,凡夫的有漏八识,转为佛的无漏四智,特别地,生灭无常的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大乘庄严经论》第十品云:“四智镜不动,三智之所依。八七六五识,次第转得故。(无著)释曰:四智镜不动三智之所依者:一切诸佛有四种智,一者镜智,二者平等智,三者观智,四者作事智。彼镜智以不动为相,恒为余三智之所依止。何以故?三智动故。八七六五识次第转得故者:转第八识得镜智,转第七识得平等智,转第六识得观智,转前五识得作事智。是义应知。”
《楞伽经》讲到识和智的区别:“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采集业为识,不采集为智,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萧平实极不情愿承认阿赖耶识属于识蕴,可是,总不能说阿赖耶识连“识”也不是吧!只要是“识”,它的生灭性、非究竟性,还不明白吗?
《真假邪说》云:“所谓的法界实相心阿赖耶识是离于生灭现象的,阿赖耶识是本自清净的体性,不具有染污体性。”(P256)如果此话当真,阿赖耶识直接就是离于生灭、无有染污的法界实相心,那它还需不需要转依呢?当然不需要。“转第八识得镜智”,显然多此一举。
大乘佛教之所以认为阿赖耶识需要转依,正是因为它具有诸多非究竟的性质。比如说,除了生灭无常,它还是非善非恶的世俗无记法。《成唯识论》卷三云:“法有四种,谓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阿赖耶识何法摄耶?此识唯是无覆无记。异熟性故。异熟若是善、染污者,流转还灭,应不得成。又此识是善染依故。若(本身是)善、染者,互相违故,应不与二俱作所依。又此识是所熏性故。若(本身是)善染者,如极香臭,应不受熏。无熏习故,染净因果,俱不成立。故此唯是无覆无记。覆,谓染法,障圣道故。又能蔽心,令不净故。此识非染,故名无覆。记,谓善恶,有爱非爱果及殊胜自体,可记别故。此非善恶,故名无记。”《显扬圣教论》云:“(阿赖耶识者)又能执持了别外器世界,与不苦不乐受等相应,一向无覆无记。与转识等作所依因,与染净转识受等俱转。能增长有染转识等为业,及能损减清净转识等为业。”此外,《成唯识论》卷三复云:“此识行相,极不明了。……是故唯与舍受相应。……舍受不违苦乐品故。如无记法,善恶俱招。”
那么圆成实呢?《显扬圣教论》言:“圆成实自性,二最胜智义,无有诸戏论,远离一异性。清净之所缘,常无有变异,善性及乐性,一切皆成就。”具足清净妙德的胜义善实相,与生灭变异、非善非乐的阿赖耶识既有如许差别,转依就十分合理了。
复次,《大乘起信论别记》云:“所以得知,阿赖耶亦是法执者,如解深密经说:八地已上,一切烦恼皆不现行,唯有所知障,为依止故。而此位中,余七识惑,皆不现行,唯有阿赖耶识现行,故知此识是所知障。”《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云:“赖耶妄熏习,隐覆如来藏,修习纯熟时,正智方明了。”由此可见,严格来讲,阿赖耶识并非绝对不障圣道(无覆),此亦为转依之必要。如果第八识真个是“法界实相心”,那么末那识对它的直接缘取,也不应算是颠倒迷乱了。所以说,第八识远非萧先生想像中的光辉圣洁。
《楞伽经》云:“复次大慧,自心现妄想,八种分别。谓识藏,意,意识,及五识身相者,不实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摄受灭。二无我生。”憨山大师《楞伽经笔记》释曰:“此言八识二无我入五法中也。谓于自心所现妄法,是为名相。于此执著生起八识,即是妄想。若了此妄想皆是不实,则分别不生,即为正智如如。此八识入五法中也。若于心境妄计实有我及我所,即是名相妄想。若了心境不实,二摄受灭,二无我生,即是正智如如。此二无我入五法中也。”此中讲到阿赖耶识乃不实妄想之法。
《大乘庄严经论功德品第二十二》云:“随我及小见,及以诸识身,亦于虚分别,四觉名菩萨。释曰:复由四觉名为菩萨。一随我觉,由觉心故,心谓阿赖耶识。二小见觉,由觉意故,意谓与我见等四惑相应缘阿赖耶识者。三识身觉,由觉识故,识为六识身。四虚分别觉,由觉不真分别故,不真分别者,即前心意识。一切菩萨唯觉此是不真分别故。”此中明言阿赖耶识乃不真分别性,非无为,非真实。该品复云:“主持及受用,种子言三因。依止及心法,亦种为彼缚。释曰:三因者,一住持因、二受用因、三种子因。住持因者,谓器世界。受用因者,谓五欲境界。种子因者,谓阿赖耶识,由此识是内外诸法种子因故。此三因如绳即是能缚。问此缚缚何等物?答:依止及心法,亦种为彼缚。所缚亦有三种,一依止、二心法、三阿赖耶识。问:依止是何等?答:是眼等六根。问阿赖耶识是何等?答:是三界内外诸法种子。此中但有阿赖耶识可缚。”此谓阿赖耶识即是能缚又是所缚,双落能所。
太虚大师《相宗新旧两译不同论书后》云:“然其中若以第八识为真如,及以阿陀那为第七识等,则不能诿以学级始粗末精之关系。以世亲之百法论已显然将第八识列于有为心法,而真如则列于无为法。又三十论亦显然已将阿赖耶列为初能变。凡此皆为世亲已显指定之法相,流支及真谛等之所传,乃误谬于世亲之自说,非仅不合于传世亲学之护法等所说。故不应以旧译之异于新译者,为亦系正传世亲唯识学者,但当视为传泛世亲学且误传者。而正世亲学,乃唯应以新译为准也。”大师复于《阿陀那识论》中云:“地论宗(主要是南道派——引者注)尚有执第八识为纯净之识,以染污专属前七识;转识成智,乃灭前七之染污识成为第八之纯净也。迄今犹有承袭此谬,流传为灭前七识或前六识等口头禅者,亟须揭破。诸佛菩萨之根本智亲证真如,甚深甚细,言思泯绝;所谓第一峰头,不容话会者也,第二峰头,略可商量。诸法缘起──法界缘起阿陀那缘起等──皆在后得智上施设安立。如来第八纯净;菩萨以还,第八皆未离染;若云第八纯净,则一切杂染法缘起皆不得成。若谓前七是染,故可成立,亦不应理,前七转识不能执持诸法种故,诸法无种不得生故,计无因生非佛子故。复次,诸佛四智亦不得成,灭前七染成第八净,则无妙观察智等故。由是种种道理,如来以外,第八非净;原是无覆无记,理善安立。”《宗镜录》云:“夫楞伽经所明三种识,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中三识,于八识中,如何分别?答:真谓本觉;现谓第八;余七俱名分别事识。虽第七识不缘外尘,(然)缘第八故,名分别事。真谓本觉者,即八识之性。经中有明九识,于八识外,立九识名,即是真识。”这些教言,对于我们认清第八识的真实面目,是有益的。
自现实生命上溯,本识中所摄持的有漏种子在理论上可谓无始本具,如是本识与有漏种子密不可分,甚而在凡夫阶段,可以说有漏种子就是阿赖耶识的主要内容。因此转依时,阿赖耶识的原有结构便须打散,…
《第六章 聚焦阿赖耶 第三节 阿赖耶?如来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