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六章 聚焦阿賴耶 第叁節 阿賴耶?如來藏?▪P3

  ..續本文上一頁,非迷悟依故。”窺基大師《大乘法苑義林章》還講道:“依他.圓成各有二體。一者有漏、無漏門。諸無漏法皆名圓成,故攝論說“若說四清淨是即圓成實”;諸有漏法皆依他起。二者常無常門。諸常住者名圓成實,即唯真如圓成實攝,瑜伽論說“五法之中唯說真如是圓成”;故一切有爲皆依他起,依他衆緣而得起故。”《辨中邊論》雲:“此圓成實總有二種,無爲有爲有差別故。無爲總攝真如涅槃,無變異故,名圓成實。有爲總攝一切聖道,于境無倒故,亦名圓成實。”

   上述教證說明,淨分依他其實就是無漏有爲的道谛,把它稱作圓成實,是出于某些暫時的考慮。嚴格來講,不論有漏、無漏的依他起,都是有爲法,都是世俗谛、唯識相,這和真勝義的無變圓成實,不能混爲一談。因此,想在這兒做文章,把阿賴耶識和真如如來藏直接劃上等號,結論依然是——此路不通。

   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對叁自性、八種識等唯識教義作了詳明闡述。其中也講到依他起分爲不清淨依他起和清淨依他起,圓成實分爲無變圓成實和無倒圓成實,並引了《瑜伽師地論》語“所謂之無倒,道谛真實攝”,來說明無倒圓成實和道谛的關系。藏漢了義教法,表現出深刻的一致性。

   在粗魯地把阿賴耶識塞進圓成實的同時,蕭平實還千方百計地破壞它和識蘊的關系。“五蘊皆空”的般若正理和生滅有爲的識蘊特性,對“神我阿賴耶識”的威脅太大了,蕭平實不得不面對這個問題。他所想出的一條“妙計”,就是竭力抨擊明確講到識蘊含有八種識的安慧論師和他的《大乘廣五蘊論》。他大概覺得,身爲唯識十大論師之一安慧論師既然這麼不知趣,那麼關鍵時刻犧牲個把個這樣的“自宗”祖師,亦無傷大雅。然而,蕭平實或有不知,安慧論師的《大乘廣五蘊論》,實際是根據世親菩薩《大乘五蘊論》而作的廣釋。世親菩薩在《大乘五蘊論》(玄奘法師譯)中,早已明明白白地把第八識判歸識蘊:“雲何識蘊?謂與所緣境了別爲性。亦名心意,由采集故,意所攝故。最勝心者,謂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中諸行種子皆采集故。”所以說,如果蕭平實執意要給安慧論師定罪,那麼罪過的源頭,無疑將直接追究到世親菩薩身上;譯者玄奘法師似亦不能幸免。

   當然,我們絲毫不敢低估蕭平實性急跳牆、數典忘祖的魄力。然而,阿賴耶識能否自外于識蘊、依他起和生滅有爲法的範疇,能否簡單地與圓成實、如來藏劃上等號,畢竟不是由蕭平實的個人意志所能決定的。

   轉依一事,也給神我阿賴耶圖騰抹上陰影。

   轉依,有時稱爲轉識成智。在此過程中,凡夫的有漏八識,轉爲佛的無漏四智,特別地,生滅無常的阿賴耶識轉爲大圓鏡智。《大乘莊嚴經論》第十品雲:“四智鏡不動,叁智之所依。八七六五識,次第轉得故。(無著)釋曰:四智鏡不動叁智之所依者:一切諸佛有四種智,一者鏡智,二者平等智,叁者觀智,四者作事智。彼鏡智以不動爲相,恒爲余叁智之所依止。何以故?叁智動故。八七六五識次第轉得故者:轉第八識得鏡智,轉第七識得平等智,轉第六識得觀智,轉前五識得作事智。是義應知。”

   《楞伽經》講到識和智的區別:“大慧,彼生滅者是識,不生不滅者是智;複次墮相無相,及墮有無種種相因是識,超有無相是智;複次長養相是識,非長養相是智。……複次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自得聖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采集業爲識,不采集爲智,觀察一切法,通達無所有……”蕭平實極不情願承認阿賴耶識屬于識蘊,可是,總不能說阿賴耶識連“識”也不是吧!只要是“識”,它的生滅性、非究竟性,還不明白嗎?

   《真假邪說》雲:“所謂的法界實相心阿賴耶識是離于生滅現象的,阿賴耶識是本自清淨的體性,不具有染汙體性。”(P256)如果此話當真,阿賴耶識直接就是離于生滅、無有染汙的法界實相心,那它還需不需要轉依呢?當然不需要。“轉第八識得鏡智”,顯然多此一舉。

   大乘佛教之所以認爲阿賴耶識需要轉依,正是因爲它具有諸多非究竟的性質。比如說,除了生滅無常,它還是非善非惡的世俗無記法。《成唯識論》卷叁雲:“法有四種,謂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阿賴耶識何法攝耶?此識唯是無覆無記。異熟性故。異熟若是善、染汙者,流轉還滅,應不得成。又此識是善染依故。若(本身是)善、染者,互相違故,應不與二俱作所依。又此識是所熏性故。若(本身是)善染者,如極香臭,應不受熏。無熏習故,染淨因果,俱不成立。故此唯是無覆無記。覆,謂染法,障聖道故。又能蔽心,令不淨故。此識非染,故名無覆。記,謂善惡,有愛非愛果及殊勝自體,可記別故。此非善惡,故名無記。”《顯揚聖教論》雲:“(阿賴耶識者)又能執持了別外器世界,與不苦不樂受等相應,一向無覆無記。與轉識等作所依因,與染淨轉識受等俱轉。能增長有染轉識等爲業,及能損減清淨轉識等爲業。”此外,《成唯識論》卷叁複雲:“此識行相,極不明了。……是故唯與舍受相應。……舍受不違苦樂品故。如無記法,善惡俱招。”

   那麼圓成實呢?《顯揚聖教論》言:“圓成實自性,二最勝智義,無有諸戲論,遠離一異性。清淨之所緣,常無有變異,善性及樂性,一切皆成就。”具足清淨妙德的勝義善實相,與生滅變異、非善非樂的阿賴耶識既有如許差別,轉依就十分合理了。

   複次,《大乘起信論別記》雲:“所以得知,阿賴耶亦是法執者,如解深密經說:八地已上,一切煩惱皆不現行,唯有所知障,爲依止故。而此位中,余七識惑,皆不現行,唯有阿賴耶識現行,故知此識是所知障。”《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雲:“賴耶妄熏習,隱覆如來藏,修習純熟時,正智方明了。”由此可見,嚴格來講,阿賴耶識並非絕對不障聖道(無覆),此亦爲轉依之必要。如果第八識真個是“法界實相心”,那麼末那識對它的直接緣取,也不應算是顛倒迷亂了。所以說,第八識遠非蕭先生想像中的光輝聖潔。

   《楞伽經》雲:“複次大慧,自心現妄想,八種分別。謂識藏,意,意識,及五識身相者,不實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攝受滅。二無我生。”憨山大師《楞伽經筆記》釋曰:“此言八識二無我入五法中也。謂于自心所現妄法,是爲名相。于此執著生起八識,即是妄想。若了此妄想皆是不實,則分別不生,即爲正智如如。此八識入五法中也。若于心境妄計實有我及我所,即是名相妄想。若了心境不實,二攝受滅,二無我生,即是正智如如。此二無我入五法中也。”此中講到阿賴耶識乃不實妄想之法。

   《大乘莊嚴經論功德品第二十二》雲:“隨我及小見,及以諸識身,亦于虛分別,四覺名菩薩。釋曰:複由四覺名爲菩薩。一隨我覺,由覺心故,心謂阿賴耶識。二小見覺,由覺意故,意謂與我見等四惑相應緣阿賴耶識者。叁識身覺,由覺識故,識爲六識身。四虛分別覺,由覺不真分別故,不真分別者,即前心意識。一切菩薩唯覺此是不真分別故。”此中明言阿賴耶識乃不真分別性,非無爲,非真實。該品複雲:“主持及受用,種子言叁因。依止及心法,亦種爲彼縛。釋曰:叁因者,一住持因、二受用因、叁種子因。住持因者,謂器世界。受用因者,謂五欲境界。種子因者,謂阿賴耶識,由此識是內外諸法種子因故。此叁因如繩即是能縛。問此縛縛何等物?答:依止及心法,亦種爲彼縛。所縛亦有叁種,一依止、二心法、叁阿賴耶識。問:依止是何等?答:是眼等六根。問阿賴耶識是何等?答:是叁界內外諸法種子。此中但有阿賴耶識可縛。”此謂阿賴耶識即是能縛又是所縛,雙落能所。

   太虛大師《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書後》雲:“然其中若以第八識爲真如,及以阿陀那爲第七識等,則不能诿以學級始粗末精之關系。以世親之百法論已顯然將第八識列于有爲心法,而真如則列于無爲法。又叁十論亦顯然已將阿賴耶列爲初能變。凡此皆爲世親已顯指定之法相,流支及真谛等之所傳,乃誤謬于世親之自說,非僅不合于傳世親學之護法等所說。故不應以舊譯之異于新譯者,爲亦系正傳世親唯識學者,但當視爲傳泛世親學且誤傳者。而正世親學,乃唯應以新譯爲准也。”大師複于《阿陀那識論》中雲:“地論宗(主要是南道派——引者注)尚有執第八識爲純淨之識,以染汙專屬前七識;轉識成智,乃滅前七之染汙識成爲第八之純淨也。迄今猶有承襲此謬,流傳爲滅前七識或前六識等口頭禅者,亟須揭破。諸佛菩薩之根本智親證真如,甚深甚細,言思泯絕;所謂第一峰頭,不容話會者也,第二峰頭,略可商量。諸法緣起──法界緣起阿陀那緣起等──皆在後得智上施設安立。如來第八純淨;菩薩以還,第八皆未離染;若雲第八純淨,則一切雜染法緣起皆不得成。若謂前七是染,故可成立,亦不應理,前七轉識不能執持諸法種故,諸法無種不得生故,計無因生非佛子故。複次,諸佛四智亦不得成,滅前七染成第八淨,則無妙觀察智等故。由是種種道理,如來以外,第八非淨;原是無覆無記,理善安立。”《宗鏡錄》雲:“夫楞伽經所明叁種識,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中叁識,于八識中,如何分別?答:真謂本覺;現謂第八;余七俱名分別事識。雖第七識不緣外塵,(然)緣第八故,名分別事。真謂本覺者,即八識之性。經中有明九識,于八識外,立九識名,即是真識。”這些教言,對于我們認清第八識的真實面目,是有益的。

   自現實生命上溯,本識中所攝持的有漏種子在理論上可謂無始本具,如是本識與有漏種子密不可分,甚而在凡夫階段,可以說有漏種子就是阿賴耶識的主要內容。因此轉依時,阿賴耶識的原有結構便須打散,…

《第六章 聚焦阿賴耶 第叁節 阿賴耶?如來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