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上看似一體不斷,但其本質卻不過是刹那無常的假立相續而已。
此外,《大乘密嚴經》雲:“阿賴耶識,從無始來爲戲論熏習諸業所系輪回不已,如海因風起諸識浪,恒生恒滅不斷不常,而諸衆生不自覺知。”《瑜伽師地論》卷51雲:“又阿賴耶識體是無常,有取受性;轉依是常,無取受性,緣真如聖道方能轉依故。”《成唯識論》雲:“由此本識具諸種子,故能攝藏諸雜染法,依斯建立阿賴耶名。非如勝性轉爲大等。種子與果,體非一故;能依所依,俱生滅故。”《成唯識論了義燈》雲:“以諸種子與第八識俱生滅故。”蕅益大師《楞伽經義疏》雲:“夫八識皆有相生住滅,皆名轉相。八識皆有流注生住滅,皆名業相。滅此二種生住滅已,當處即是不生不滅,乃名真相。是則不唯藏識真相不滅,即轉識真相亦不滅也,以真故相無別故。”“由諸衆生迷如來藏,舉體而爲生滅八識。”這些教證,顯然不贊成生滅第八識直接等同大無爲法真如如來藏的說法。
在上一節中,我們闡述了實常現基生起萬有時將面對的困難(如“諸法必變異,方作余生因,如是變異因,豈得名常住”、“雲何依常性,而起于無常,因果相不同,世所未曾見”),毫無疑問,蕭平實如果執意承許一個自性實有恒常不變的阿賴耶識,同樣也須面對這些難題。
《真假邪說》引了《成唯識論》卷叁的一段文字:“謂契經說:雜染清淨諸法種子之所集起,故名爲心,若無此識,彼持種心不應有故。謂諸轉識在滅定等時,有間斷故,根境作意善等類別易脫起故,如電光等不堅住故,非可熏習,不能持種,非染淨種所集起心。此識一類恒無間斷,如苣勝等,堅住可熏,契當彼經所說心義;若不許有能持種心,非但違經,亦違正理,謂諸所起染淨品法,無所熏故;不熏成種,則應所起唐捐其功,染淨起時既無因種,應同外道執自然生。”(P36)蕭張師徒認爲:“玄奘菩薩此處所說,亦證明持種識乃是阿賴耶識,因爲阿賴耶識具有堅住性、不滅性的緣故,所以能夠于一切時爲一切因緣的所依;又,不能堅住、會滅失乃是有爲法的體性,無爲法因爲無所爲的緣故,具有堅住性與不滅性的特質,阿賴耶識具有堅住性與不滅性,因此可知阿賴耶識具有無爲法的體性;又,因爲阿賴耶識是諸法種子之所集起心,能夠集藏與現起諸法種子的心本體不可能有生滅,真心不可能隨著種子有生滅,妄心才會有生滅,故知阿賴耶識不是妄心、故知阿賴耶識是一切因;因此,阿賴耶識即是衆生心、衆生法身、真心、法性,亦是衆生的實際根本處。”
對于《成唯識論》,當然應該恭敬。但是,如何正確理解其中的法義,卻不容顢頇。上面所引之教言,是不是真的意謂“阿賴耶識具有無爲法的體性”,就值得觀察。
首先應當指出,那段話中並沒有阿賴耶識恒常、不變的明確字眼。其次,從意義分析,“恒無間斷”、“堅住可熏”是否就必定意味著非生滅性呢?不是的。從前文引述的該論之語“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此識亦爾,從無始來,生滅相續,非常非斷”可看出,《成唯識論》並沒有將阿賴耶識視爲非生滅法的意思。再細讀“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以是叁界六趣四生,施設之根本故,體性堅住,持諸種子,令不失故”,可見持種所要求的常恒堅住,是指總體上穩定而無間斷的同一相續,這和其本性爲刹那生滅的細無常並不存在相違之處。阿賴耶識相對于七轉識而言更爲穩定、可靠,且于凡夫位至十地末(未究竟轉依前)皆相續常存,沒有中斷過,由此才說它“體性堅住”。“如暴流水,非斷非常”,“故說此識,恒轉如流”,講的也是這個意思。如此明白的法義,用不著過多解釋。
若對“可熏習”、“所熏故”稍加分析,就更無法成立阿賴耶識的非生滅性了。唯識宗講的熏習,涉及到能熏、所熏、種子等多個法。能熏即七轉識及彼心所,具有四義(有生滅、有勝用、有增減、與所熏和合而轉);所熏即第八異熟識,亦具四義(堅住性、無記性、可熏性、與能熏共和合性);種子有本性住種、習所成種、有漏種子、無漏種子、名言種子(識種)、業種子、共相種子、不共相種子等許多類別,各具六義(刹那滅、果俱有、恒隨轉、性決定、待衆緣、引自果)。唯識宗就是在叁法(能生之種子、所生之現行、所薰之新種)、二重因果(種子生現行、現行薰因種)的基礎上,以阿賴耶識爲核心構建起龐大缜密的法相理論。
所熏四義中的可熏性,引起我們的注意。《成唯識論》雲:“叁、可熏性。若法自在,性非堅密,能受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無爲法。……唯異熟識,具此四義,可是所熏。”《述記》釋曰︰“體是虛疏,易可受熏,非如石等,是可熏習。若不堅密有虛疏故,可容種子。堅密不然。……亦遮無爲,以堅密故。”由是可見,唯識宗旗幟鮮明地把第八異熟識排除在無爲法之外。正因爲阿賴耶識刹那生滅、體非堅密,所以它才能容受種子,成爲所熏法。再看《成唯識論》所言:“一、堅住性。若法始終一類相續,能持習氣,乃是所熏。此遮轉識及聲風等,性不堅住,故非所熏。”故知阿賴耶識既是虛疏的生滅有爲法,又有著宏觀上的相續堅住性,堅住和無常生滅不僅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因此最終的結論是:要持種,要成爲所熏,唯識宗需要的恰恰是一個生滅無常的有爲法阿賴耶識。如果蕭平實師徒真認爲“妄心才會有生滅”的話,便無異于主動承認所熏性的生滅阿賴耶識是妄心了。
雖說在別的理論體系中,對熏習或許會有不同講法,但是,蕭先生師徒極力推重的玄奘法師、窺基法師所傳下來的慈恩正義,就是這樣。
蕭平實在《真假開悟》裏,說了一段與此有關的話:“阿賴耶識是常住法,祂不是生滅法;否則的話,哪裏還會有未來的如來清淨藏呢?如果阿賴耶識不是常住法,而是像那些無智慧的人所說的生滅法,那麼如來藏就變成生滅性的虛妄法;這樣的話,就不可能有任何一法可以稱爲“如來藏”了,也就沒有未來佛地的無垢識、如來清淨藏了。所以結論是: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
話中的邏輯是:因爲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所以它不可能是生滅法;又因爲阿賴耶識不可能是生滅法,所以“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
蕭先生非凡的論證天才,再次震驚世界。
把阿賴耶識簡單判作圓成實性,也是蕭平實師徒很操心的一件事:“佛說:“法界離見聞覺知”,更說“前六識是依他起性、第七識是遍計執性、第八識是圓成實性”,也就是說只有第八識(勝義谛)具有“本來自在”,具有“離根源性”,具有“不必依他而起”之“非空體性”。”(《真假邪說》P369)
這種獨特的對應方式,讓人不敢苟同。照傳統講法,第八阿賴耶識是典型的依他起性,因而不可能直接劃歸究竟勝義谛。此有諸多教言爲證:
“謂心心所及所變現,衆緣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成唯識論》)
“衆緣所生心心所體,及相見分、有漏、無漏,皆依他起。依他衆緣而得起故。”(同上)
“諸心心所,是有法,依他起故。”(同上)
“謂唯識性,略有二種。……複有二性。一者世俗,謂依他起;二者勝義,謂圓成實。爲簡世俗,故說實性。”(同上)
“顯依他識,略有叁種,廣唯有八。”(《成唯識論述記》)
“于世間中離分別、依他二法,更無余法。阿梨耶識是依他性,余一切法是分別性。”(《攝大乘論釋》)
“計所執性唯虛妄識,依他起性唯世俗識,圓成實性唯勝義識。”(窺基大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
“問:依他起自性何等智所行?答:是二智所行,然非出世聖智所行。問:圓成實自性何等智所行?答:唯聖智所行。……問:若觀行者如實悟入遍計所執自性時,當言隨入何等自性?答:圓成實自性。問:若觀行者隨入圓成實自性時,當言除遣何等自性?答:依他起自性。……問:遍計所執自性以何爲喻?答:譬如虛空。問:依他起自性以何爲喻?答:如害如怨。問:圓成實自性以何爲喻?答:譬如無盡大寶伏藏。”(《瑜伽師地論》(卷74))
“由言說不熏習智故,由言說不隨覺智故,由言說離隨眠智故,能滅依他起相。”(《解深密經》)
所以根據唯識正義,阿賴耶識爲不折不扣的依他起,乃是必須斷舍的世俗有法。
依他起有染、淨二分,依別義言,無漏有爲的淨分依他可以暫稱圓成實。可是,這一點依然無法證明阿賴耶識是常住無爲的究竟勝義法。《成唯識論》卷八雲:“淨分依他亦圓成故;或諸染淨心心所法皆名分別,能緣慮故,是則一切染、淨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攝。(中略)無漏有爲勝用周遍,亦得此名(圓成實)。”《成唯識論述記》釋曰:“問曰:若爾淨分依他體非常、遍?如何亦是圓成實攝?論:無漏有爲至亦得此名。
述曰:淨分有爲亦具叁義。(中略)由具叁義與真如同,故淨依他亦得稱爲圓成實性。(中略)
論:然今頌中說初非後。
述曰:雖有.無爲諸淨分法皆圓成實,然今頌中說初真如名圓成實,非後淨分。不能簡別自.共相等叁義勝故。淨分依他,一非所證,二非法性。故今頌中說初非後。”
《述記》複雲:“又言唯識,相、性不同。相即依他,唯是有爲,通有、無漏。唯識即相,名唯識相,持業釋也。性即是識圓成自體,唯是真如,無爲無漏。唯識之性名唯識性,依士釋也。唯內證淨,爲簡依他,故說識性。何故須簡?有漏依他不可敬故;無漏依他亦俗谛故,非最勝故,非諸聖法真實性故,非所證故…
《第六章 聚焦阿賴耶 第叁節 阿賴耶?如來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