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叁節 此心誰知▪P6

  ..續本文上一頁 清辨論師在抉擇粗中觀時,是按小乘的經部觀點來抉擇世俗谛,即在世俗中存在著與心識觀待的外境器世間。但在抉擇細中觀時,也是以唯識作爲世俗谛。如“幻化的心顯現了內外之法,我與蘊等法少許也不成立。”

   清辨論師在《中觀寶燈論》中還引用了月稱菩薩的話說:“心外無有諸法成立,諸法如陽焰,均無自性。”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第五品中也說:“實語者佛言,一切諸畏懼,無量衆苦痛,皆從心所生。”及“有情獄兵器,何人故意造,誰製燒鐵地?女衆從何出?佛說彼一切,皆由惡心造。”等。

   自續派的另一大論師菩提薩埵以中觀的觀點抉擇勝義谛,以唯識的觀點抉擇世俗谛。此在他的《中觀莊嚴頌》及《中觀莊嚴頌自釋》中廣說。

   以上引述了中觀論師的論述。那麼唯識論師們又是怎樣宣說的呢?

   彌勒菩薩與無著菩薩是隨教唯識的論師,彌勒菩薩在“慈氏五論”中講述了如來藏是與大空性無二的無爲法的勝義本性,並未講在勝義中還存在有刹那的依他起法。無著菩薩在《寶性論》的注釋中說:“一切分別所造作的法都是依無明所産生的,是假立、如夢如幻地存在。究竟的勝義本性是如來藏光明,這如來藏光明已遠離了四邊八戲,本性是現空無二的大雙運與大清淨。”

   ……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中詳細地抉擇了世俗實相必定是唯識,並指出世俗諸法是唯識的見解,對初修者來說極其重要,是無上的竅訣法,修習此法可以極快地遣除對外境的貪欲等的一切執著,在中陰時也可輕易地遣除各種怖畏。

   佛在《十地經》中說:外道沒有了達輪回的根本因是內的無明的心識,認爲或是大自在天,或是神我等等。

   佛在《寶積經》中說,下根人認爲離識之外還存在有實有的外境,上根人了知世俗之一切法唯是心識的變現,心識本身也是無生的大空性。佛比喻說,人向狗扔一塊石頭時,狗會朝石頭方向跑去;同樣,下根人對虛幻的外境産生實有的執著。而人若向獅子扔一塊石頭時,獅子會撲向扔石頭的人,搏而食之;同樣,上根人了知一切外境如夢如幻,都是心的變現,同時了達心的本性是無生的大空,超越輪回,獲得解脫。

   大乘破小乘,中觀破隨理唯識,並不是全部否定其見解,而是說在究竟本性上並不存在這種實有的本性。下下的宗派相對于上上宗派是加行與方便,上上宗派是下下宗派的增上,修上上宗派成就了的人,同時也已具足了下下宗派的所有功德。因此若認爲下下宗派是不了義而不皈依、不修行的人,不但修上上宗派成就不了,而且還造下了舍法罪。如果認爲某一派的觀點有錯誤,則首先應是佛有了過失,因爲這一切法最先都是由佛金口宣說的,曆代的論師把佛各個層次的密意造成各種論典廣爲弘揚,以便衆生修學,故不能誹謗這些成就論師們,因爲殺盡天下的衆生,也抵不上誹謗成就論師的業障重。末法時代的衆生難免具有謗法、謗成就者的習氣,但自己應警惕,不但在白天,就連在夢中也不能讓其現行,一經發覺,應立刻忏悔。

   有人學習了中觀,便輕視唯識;也有人學習了唯識而認爲中觀不應理。這樣把純正的佛法理解成了水與火一樣不相容、親友與怨敵一般不調和,這種學法人沒有理解整個佛法是一味一體,皆爲調伏無明而宣說的,故而首先應把狹隘的心理糾正過來,不然會越學業障越增上。

   也不能想當然地認爲佛法都是一個意義,沒有多大的差別,如此則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小乘弟子僅爲求自己的解脫而修學小乘佛法,最後獲得的是暫時的解脫;大乘弟子爲了一切衆生成就佛果而修學大乘佛法,最後獲得的是究竟的解脫。大乘的顯宗與密宗在究竟的果位上沒有區別,但在見解、方便、成佛的快慢上有很大的差別。

   佛法從下越往上,就越來越殊勝,也就越來越趨了義,最後在宣說佛的究竟果位時,直接指出衆生本來是佛,只需積累二資清除偶然染汙的垢障,便可無勤成佛。正是由于對這個本來面目完全認識、部分認識、一點也未認識等的差別,從而區分出了佛、菩薩、衆生等的差別。

   由此可見,法越高深,就越了義,成就也越快,尤其在衆生壽命很短的末法時代,無上密法就顯得更爲重要。

   對于密法尚未産生信心的人,可以從小乘法等開始逐步引導,依據教證、理證,一步步遣除其心中的疑惑,直到最後對無上密法産生堅定的信解。

   無垢光尊者在《四心滴》、《叁休息》、《七寶藏》中也廣破過隨理唯識,在《心性休息廣釋》中舉例說:若外境是由識産生的,故是識,則牛的糞便應成爲牛,因是由牛産生的;山上的草燒燃時,因其是分別心的本體,故分別心也應該燒燃;一個人出生之前外境不應該存在;人遠涉至他鄉時,外境的房子等家鄉的一切也都要跟了去等很多過失。

   全知麥彭仁波切與知慶仁波切解釋了無垢光尊者的密意。全知麥彭仁波切在《遣除單秋疑惑論》中指出: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等論典中廣破了隨理唯識,這是從世俗現相的層次上而言的,這時心與外境同時存在,不能認爲外境即是心識。

   知慶仁波切也指出: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廣釋》、《法界寶藏論》中,還破除了唯識的另一方面,即在勝義中不是空性,而是實有的依他起。月稱菩薩在《入中論》,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

  智慧品》中也都作了相同的破除。

   在世俗的實相上,無垢光尊者也承認唯識的觀點,因爲山、山上的牛、牛糞、草、草上燃起的火等,這一切在勝義中均不存在。而且在世俗實相中,除了心識外也找不出一個在外境上獨立存在的山、草、牛等。如《平等自解脫》的引導文中說:“彼等歸納者,顯現直指爲心,心性直指爲空性,空性直指爲現解故,即是堪放之見也。”還指出心的本性若按密宗的見解而言,則是遠離了四邊八戲的大清淨的解脫,以智慧直接感受是大圓滿不共同的修行。在《法性自解脫》中說:在初夜時應把顯現法決定爲分別心的本體,猶如夢境。

   唯識自宗的論典以衆多的根據建立了唯識,其中最主要的有兩個因,一是顯現因,一是俱生緣因。這在《量理寶藏論》第二品中有詳述。法王如意寶在傳授唯識時指出:顯現因主要講述甚深的一方面,俱生緣因主要講述廣大的一方面,將一切萬法都歸結爲唯識的本性。

   唯識的建立還運用了許多生動的比喻。這些比喻一方面借助于世間生活,另一方面也借助于分別心的推理,故爾極易爲世間人所接受,並使人對唯識之意義産生深刻的認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比喻是夢喻。比如我們在不觀察時認爲外境是實有的存在,如山、水等有形狀、有顔色、可觸摸等,唯識借用夢的比喻來說明這不一定正確,因爲夢中的山、水、人等夢境也都有形狀、顔色,也可觸摸等等,但在醒來後誰都知道這只是夢中的顯現而無實有。

   唯識依靠教、理及形象的比喻,使凡夫也能清楚地認識到萬法唯識的世俗實相,依此而修行對遣除外境的實執也很殊勝。但這只是以分別心去觀察世俗萬法所得的結果,不能由此而認爲在智慧所感受的法界上還存在有唯識的本性,就象不能以凡夫分別心具有煩惱爲根據而認爲佛相續也具有煩惱一樣。

   以顯現因、俱生緣因等理論爲基礎構起了無有外境而唯有識的見解是隨理唯識;不僅如此,還進而抉擇了心識也是無生大空性的是應成派。再深一步,抉擇法界中與大空性雙運的如來藏大光明是《寶性論》等隨教唯識;更深一步,將無生的大空性與如來藏的大光明直接以竅訣方式抉擇,令人以現量式直接感受、證悟的便是大圓滿的無上密法。這樣下乘實爲上乘的方便,上乘則包含了下乘的所有功德,對各乘進行了正確的定位後,便可了知佛應機說法的方便善巧,了知佛法確實如甘露,能使所有根機的衆生都得益。

   學佛的人還應引起警惕的一種心理是:因爲自己的民族、地域的關系,對本地流行的佛法特別執著,而對其他地方的佛法産生一種排斥心理。殊不知佛法是一種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超越了民族、疆域的界限,並不是某一地區的人創造了佛法,佛法也不專屬于某一地區的人,而是所有佛弟子的共同導師釋迦牟尼佛的法身與色身所宣說的,無論哪一地區弘揚的佛法都是一切佛弟子所應共同皈依和修學的。

   可惜的是,在末法時代,真正以教、理爲根據去思考、辯論的人少之又少,大多以五毒煩惱爲出發點,意氣用事,貌似探討深邃的佛法,實則只想壓過對方,這樣的辯論是越少越好。至于互相真心探討佛法的辯論能增長智慧,應加以鼓勵。如果自己發心清淨,聞思也有相當基礎,這時遇到有人在妄加評論佛法,隨意宣揚邪見時,因這種行爲不僅損害了自己的相續,也損害了他人的善根,且妨礙了佛法的弘揚,故應該拿起智慧的寶劍,以有力的教、理根據,斬斷其邪見。”

   進一步分析:在實際修持中,將外境抉擇爲唯心自現的“唯心識觀”,是否必不可少呢?不是的。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無境唯識乃爲遮遣對外境的實有執著的暫時方便。實際不經這一步,對于利根學人修持大空性直接證入心性的雙運離戲實相,並沒有決定性妨礙。而且,如果真實悟入離戲法界、實相妙心,那麼外境的迷現以及相關的實執亦自會煙消雲散,從而起到省略了的“唯心識觀”的作用。

   見到這些精妙法理,蕭平實師徒或許一時難以回過神來。不過,這卻一點不影響廣大正信佛子心有靈犀發千裏一笑。

  

《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叁節 此心誰知》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