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四節 與蕭張先生商榷(1)
常言道:破邪方能顯正。反過來看時,依然有效:顯正而邪自敗。通過前面的詳明論述,藏漢佛法的了義精髓已躍然紙上,讀者自可據以明辨正邪,增上定解。不過,爲了幫助蕭氏邪說盡快退場,仍不妨與他們再談上幾句。
首先看他們對現分的絕對實執和對大空性的絕對排斥:
“龍樹菩薩所造《中論》頌,皆以第八識之中道性而說,月稱、寂天、阿底峽、宗喀巴、達賴喇嘛、印順師徒等人,俱皆錯會般若系諸經佛旨,複又誤解第叁轉法/輪諸唯識經。最後竟外于般若諸經而創立中觀,皆是邪見者。中觀——中道之觀行——不得外于般若諸經而別立之。否則中觀必成戲論——性空唯名。而般若系諸經皆依實相心(大小品般若經所說之不念心、無住心、無心相心、非心心)之中道性,而言中道之觀行;今者月稱、寂天、阿底峽、宗喀巴、達賴喇嘛、印順師徒,俱以無因論之應成派中觀,否定實相心而言中觀,俱墮戲論;更因否定法界實相之第八識,令叁乘佛法俱成無因論、兔無角論,已成謗菩薩藏者;謗菩薩藏者名爲一闡提人——斷一切善根者。斷一切善根者所說諸法,豈可名爲佛法耶?”(蕭平實《宗門正道》)
“《心經》所雲:“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金剛經》所雲:“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與《大智度論》:“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解脫涅槃道,皆從般若得。…”皆依“般若”立義,而般若所證知的內涵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就是阿賴耶、異熟、無垢識心體,及此第八識心體自身的體性,以及祂所含藏的一切種子的內涵”(《真假邪說》P248~249)
般若經在廣大宣說一切顯現法的本性爲離戲大自空的同時,也對他空法界光明有所略述,甚而隱含地講到了密宗無上瑜伽轉煩惱爲道用的法理(如《大般若經理趣分》)。這一點無需否認。
同樣,龍樹菩薩不但通過《中論》從方法論和實相見開創了只破不立、一破到底的了義自空中觀,無倒抉擇般若經離戲空性的究竟密意,而且在《贊法界頌》等論著中宣說了與大自空無二雙運的他空光明。作爲傳統公認的密宗聖祖,龍樹菩薩還留下了不少密宗方面的竅訣和法要。
上述事實,任何人都無法抹殺。然而,這些事實說明了什麼問題呢?是不是如蕭平實師徒所誤解的那樣,意味著對離戲空性的絕對排斥?意味著可以像外道徒執著常有自在的神我那樣,執著一個落于有邊戲論和意識境界的圓成實、如來藏、“真心第八識”?意味著法界實相不是大空性和大光明圓融無二的大雙運,而是偏墮一方?意味著如來二、叁轉法/輪以及中觀、唯識兩大車軌,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我們不這樣認爲。
事實上,般若經和龍樹菩薩的示現,恰好說明自、他空法門圓融一味,恰好說明法界實相爲不可分割的現空大雙運,恰好說明絕不可像常見外道那樣死死耽執實常僵化的現基本元,恰好說明離戲空性不是可有可無的擺設,也恰好說明,大乘顯密教法完全圓融無違。
第叁章曾剖析過,蕭平實師徒對般若中觀的不避嫌的曲解和诋毀,出自拓展“神我阿賴耶識”生存空間的實際需要。同時,我們還曾指出,“蕭氏中道觀”實際是千方百計地抵製離戲空性、徹底墮入實常戲論的外道意志。本章前文的論述,更是不爭地說明,敢于鬥膽對應成大空性說“不”的蕭氏邪說,是對現空雙運法界實相的公然背叛和無恥挑釁。
第二轉般若無相法/輪真的不是著重從大自空角度開顯離戲實相嗎?般若經真是在鼓勵人死死耽執一個實常現基,把實法與人嗎?這些大是大非的問題,必須從源頭上澄清。
好在上文已對自空和他空、遮诠和表诠等基本法義作了明確闡述,直接暴露在真理光芒照射下的蕭氏邪說,已無藏身之地。
現在來讀《大般若經》:
“善現當知:若菩薩摩诃薩欲得無上正等菩提,應住色本性空,應住受想行識本性空,如是乃至應住一切菩薩摩诃薩行本性空,應住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本性空,應住一切法本性空,應住一切有情本性空,修行布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令得圓滿,如是乃至修行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令得圓滿,修行菩薩殊勝神通成熟有情嚴淨佛土令圓滿已,便得無上正等菩提。善現當知:是一切法本性空理,及諸有情本性空理,最極寂靜,無有少法能增能減,能生能滅,能斷能常,能染能淨,能得果能現觀。善現當知:諸菩薩摩诃薩依世俗故說修般若波羅蜜多,如實了知本性空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不依勝義,所以者何?真勝義中無色可得,亦無受想行識可得,如是乃至無一切菩薩摩诃薩行可得,亦無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乃及第八識、實相心、如來藏、圓成實、涅槃等——引者注)可得,無行一切菩薩摩诃薩行者可得,亦無行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者可得。善現,如是諸法皆依世俗言說施設,不依勝義。善現,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從初發心雖極猛利爲諸有情行菩提行,而于此心都無所得,于諸有情亦無所得,于大菩提亦無所得,于佛菩薩亦無所得,以一切法一切有情不可得故。”
“善現,雲何菩薩摩诃薩修學佛隨念?謂菩薩摩诃薩修學佛隨念時,不應以色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不應以受想行識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何以故?色乃至識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不可念不可思惟,所以者何?若無念無思惟是爲佛隨念。……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修學佛隨念時,不應以五眼六神通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不應以佛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何以故?如是諸法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不可念不可思惟,所以者何?若無念無思惟是爲佛隨念。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修學佛隨念時,不應以無忘失法恒住舍性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不應以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及余無量無邊佛法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何以故?如是諸法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不可念不可思惟,所以者何?若無念無思惟是爲佛隨念。複次善現,諸菩薩摩诃薩修學佛隨念時,不應以緣性法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不應以緣起法思惟如來應正等覺,何以故?緣性緣起俱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不可念不可思惟。所以者何?若無念無思惟是爲佛隨念。善現,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修學佛隨念。若如是修學佛隨念。是爲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若菩薩摩诃薩能如是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時,則能圓滿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亦能圓滿如來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能圓滿無忘失法恒住舍性,亦能圓滿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由此證得一切智智。善現,是菩薩摩诃薩以一切法無性爲性,方便力故覺一切法皆無自性,其中無有想亦複無無想。善現,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修學佛隨念,謂一切法無性性中,佛尚不可得況有佛隨念。善現,雲何菩薩摩诃薩修學法隨念?謂菩薩摩诃薩修學法隨念時,不應思惟善法非善法,不應思惟有記法無記法,不應思惟世間法出世間法,不應思惟有愛味法無愛味法,不應思惟有诤法無诤法,不應思惟聖法非聖法,不應思惟有漏法無漏法,不應思惟墮叁界法不墮叁界法,不應思惟有爲界法無爲界法。何以故?如是諸法皆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不可念不可思惟,所以者何?若無念無思惟是爲法隨念。善現,諸菩薩摩诃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應如是修學法隨念,若如是修學法隨念,是爲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若菩薩摩诃薩能如是作漸次業修漸次學行漸次行時,則能圓滿四念住廣說乃至一切相智,由此證得一切智智……”
“佛告舍利子:菩薩摩诃薩作如是學,爲正學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爲方便故,乃至爲正學一切相智,以無所得爲方便故。時舍利子複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诃薩作如是學,以無所得爲方便學般若波羅蜜多,乃至以無所得爲方便學一切相智耶?佛告舍利子:菩薩摩诃薩作如是學,以無所得爲方便學般若波羅蜜多,乃至以無所得爲方便學一切相智。舍利子言:無所得者,爲何等法不可得耶?佛言:我不可得畢竟淨故,……四念住不可得畢竟淨故,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不可得畢竟淨故,布施波羅蜜多不可得畢竟淨故,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不可得畢竟淨故,五眼不可得畢竟淨故,六神通不可得畢竟淨故,佛十力不可得畢竟淨故,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不可得畢竟淨故,預流不可得畢竟淨故,一來不還阿羅漢不可得畢竟淨故,獨覺不可得畢竟淨故,菩薩不可得畢竟淨故,如來不可得畢竟淨故。”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诃薩如是學時爲學何法?佛告舍利子:菩薩摩诃薩如是學時,于一切法都無所學,何以故?非一切法如是而有,如諸愚夫異生所執,可于中學。舍利子言:若爾諸法如何而有?佛言:諸法如無所有,如是而有,若于如是無所有法不能了達,說名無明。舍利子言:何等法無所有,若不了達說名無明?佛言:色無所有,受想行識無所有,以內空故,外空故,內外空故,空空故,大空故,勝義空故,有爲空故,無爲空故,畢竟空故,無際空故,散空故,無變異空故,本性空故,自相空故,共相空故,一切法空故,不可得空故,無性空故,自性空故,無性自性空故。舍利子,眼處無所有,耳鼻舌身意處無所有。……舍利子,四念住無所有,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無所有,以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舍利子,布施波羅蜜多無所有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無所有,以內空故乃至無性自性空故。舍利子,五眼無所有,六神通無所有,以內空故乃至無性…
《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四節 與蕭張先生商榷(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