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现空双运 第四节 与萧张先生商榷(1)
常言道:破邪方能显正。反过来看时,依然有效:显正而邪自败。通过前面的详明论述,藏汉佛法的了义精髓已跃然纸上,读者自可据以明辨正邪,增上定解。不过,为了帮助萧氏邪说尽快退场,仍不妨与他们再谈上几句。
首先看他们对现分的绝对实执和对大空性的绝对排斥:
“龙树菩萨所造《中论》颂,皆以第八识之中道性而说,月称、寂天、阿底峡、宗喀巴、达赖喇嘛、印顺师徒等人,俱皆错会般若系诸经佛旨,复又误解第三转法/轮诸唯识经。最后竟外于般若诸经而创立中观,皆是邪见者。中观——中道之观行——不得外于般若诸经而别立之。否则中观必成戏论——性空唯名。而般若系诸经皆依实相心(大小品般若经所说之不念心、无住心、无心相心、非心心)之中道性,而言中道之观行;今者月称、寂天、阿底峡、宗喀巴、达赖喇嘛、印顺师徒,俱以无因论之应成派中观,否定实相心而言中观,俱堕戏论;更因否定法界实相之第八识,令三乘佛法俱成无因论、兔无角论,已成谤菩萨藏者;谤菩萨藏者名为一阐提人——断一切善根者。断一切善根者所说诸法,岂可名为佛法耶?”(萧平实《宗门正道》)
“《心经》所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所云:“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大智度论》:“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皆依“般若”立义,而般若所证知的内涵就是第八识如来藏,就是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及此第八识心体自身的体性,以及祂所含藏的一切种子的内涵”(《真假邪说》P248~249)
般若经在广大宣说一切显现法的本性为离戏大自空的同时,也对他空法界光明有所略述,甚而隐含地讲到了密宗无上瑜伽转烦恼为道用的法理(如《大般若经理趣分》)。这一点无需否认。
同样,龙树菩萨不但通过《中论》从方法论和实相见开创了只破不立、一破到底的了义自空中观,无倒抉择般若经离戏空性的究竟密意,而且在《赞法界颂》等论著中宣说了与大自空无二双运的他空光明。作为传统公认的密宗圣祖,龙树菩萨还留下了不少密宗方面的窍诀和法要。
上述事实,任何人都无法抹杀。然而,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是不是如萧平实师徒所误解的那样,意味着对离戏空性的绝对排斥?意味着可以像外道徒执著常有自在的神我那样,执著一个落于有边戏论和意识境界的圆成实、如来藏、“真心第八识”?意味着法界实相不是大空性和大光明圆融无二的大双运,而是偏堕一方?意味着如来二、三转法/轮以及中观、唯识两大车轨,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我们不这样认为。
事实上,般若经和龙树菩萨的示现,恰好说明自、他空法门圆融一味,恰好说明法界实相为不可分割的现空大双运,恰好说明绝不可像常见外道那样死死耽执实常僵化的现基本元,恰好说明离戏空性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也恰好说明,大乘显密教法完全圆融无违。
第三章曾剖析过,萧平实师徒对般若中观的不避嫌的曲解和诋毁,出自拓展“神我阿赖耶识”生存空间的实际需要。同时,我们还曾指出,“萧氏中道观”实际是千方百计地抵制离戏空性、彻底堕入实常戏论的外道意志。本章前文的论述,更是不争地说明,敢于斗胆对应成大空性说“不”的萧氏邪说,是对现空双运法界实相的公然背叛和无耻挑衅。
第二转般若无相法/轮真的不是着重从大自空角度开显离戏实相吗?般若经真是在鼓励人死死耽执一个实常现基,把实法与人吗?这些大是大非的问题,必须从源头上澄清。
好在上文已对自空和他空、遮诠和表诠等基本法义作了明确阐述,直接暴露在真理光芒照射下的萧氏邪说,已无藏身之地。
现在来读《大般若经》:
“善现当知: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住色本性空,应住受想行识本性空,如是乃至应住一切菩萨摩诃萨行本性空,应住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本性空,应住一切法本性空,应住一切有情本性空,修行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令得圆满,如是乃至修行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令得圆满,修行菩萨殊胜神通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令圆满已,便得无上正等菩提。善现当知:是一切法本性空理,及诸有情本性空理,最极寂静,无有少法能增能减,能生能灭,能断能常,能染能净,能得果能现观。善现当知:诸菩萨摩诃萨依世俗故说修般若波罗蜜多,如实了知本性空已,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不依胜义,所以者何?真胜义中无色可得,亦无受想行识可得,如是乃至无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可得,亦无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乃及第八识、实相心、如来藏、圆成实、涅槃等——引者注)可得,无行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者可得,亦无行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者可得。善现,如是诸法皆依世俗言说施设,不依胜义。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从初发心虽极猛利为诸有情行菩提行,而于此心都无所得,于诸有情亦无所得,于大菩提亦无所得,于佛菩萨亦无所得,以一切法一切有情不可得故。”
“善现,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学佛随念?谓菩萨摩诃萨修学佛随念时,不应以色思惟如来应正等觉,不应以受想行识思惟如来应正等觉。何以故?色乃至识皆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不可念不可思惟,所以者何?若无念无思惟是为佛随念。……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学佛随念时,不应以五眼六神通思惟如来应正等觉,不应以佛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思惟如来应正等觉,何以故?如是诸法皆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不可念不可思惟,所以者何?若无念无思惟是为佛随念。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学佛随念时,不应以无忘失法恒住舍性思惟如来应正等觉,不应以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及余无量无边佛法思惟如来应正等觉,何以故?如是诸法皆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不可念不可思惟,所以者何?若无念无思惟是为佛随念。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修学佛随念时,不应以缘性法思惟如来应正等觉,不应以缘起法思惟如来应正等觉,何以故?缘性缘起俱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不可念不可思惟。所以者何?若无念无思惟是为佛随念。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修学佛随念。若如是修学佛随念。是为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时,则能圆满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亦能圆满如来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能圆满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亦能圆满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由此证得一切智智。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法无性为性,方便力故觉一切法皆无自性,其中无有想亦复无无想。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学佛随念,谓一切法无性性中,佛尚不可得况有佛随念。善现,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学法随念?谓菩萨摩诃萨修学法随念时,不应思惟善法非善法,不应思惟有记法无记法,不应思惟世间法出世间法,不应思惟有爱味法无爱味法,不应思惟有诤法无诤法,不应思惟圣法非圣法,不应思惟有漏法无漏法,不应思惟堕三界法不堕三界法,不应思惟有为界法无为界法。何以故?如是诸法皆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不可念不可思惟,所以者何?若无念无思惟是为法随念。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修学法随念,若如是修学法随念,是为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作渐次业修渐次学行渐次行时,则能圆满四念住广说乃至一切相智,由此证得一切智智……”
“佛告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学,为正学般若波罗蜜多,以无所得为方便故,乃至为正学一切相智,以无所得为方便故。时舍利子复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学,以无所得为方便学般若波罗蜜多,乃至以无所得为方便学一切相智耶?佛告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学,以无所得为方便学般若波罗蜜多,乃至以无所得为方便学一切相智。舍利子言:无所得者,为何等法不可得耶?佛言:我不可得毕竟净故,……四念住不可得毕竟净故,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不可得毕竟净故,布施波罗蜜多不可得毕竟净故,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不可得毕竟净故,五眼不可得毕竟净故,六神通不可得毕竟净故,佛十力不可得毕竟净故,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不可得毕竟净故,预流不可得毕竟净故,一来不还阿罗汉不可得毕竟净故,独觉不可得毕竟净故,菩萨不可得毕竟净故,如来不可得毕竟净故。”
“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如是学时为学何法?佛告舍利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学时,于一切法都无所学,何以故?非一切法如是而有,如诸愚夫异生所执,可于中学。舍利子言:若尔诸法如何而有?佛言:诸法如无所有,如是而有,若于如是无所有法不能了达,说名无明。舍利子言:何等法无所有,若不了达说名无明?佛言:色无所有,受想行识无所有,以内空故,外空故,内外空故,空空故,大空故,胜义空故,有为空故,无为空故,毕竟空故,无际空故,散空故,无变异空故,本性空故,自相空故,共相空故,一切法空故,不可得空故,无性空故,自性空故,无性自性空故。舍利子,眼处无所有,耳鼻舌身意处无所有。……舍利子,四念住无所有,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无所有,以内空故乃至无性自性空故。舍利子,布施波罗蜜多无所有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无所有,以内空故乃至无性自性空故。舍利子,五眼无所有,六神通无所有,以内空故乃至无性…
《第五章 现空双运 第四节 与萧张先生商榷(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