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二節 在大空性懷抱(2)▪P4

  ..續本文上一頁是名無二相。”

   該品複雲:“清淨空無我,佛說第一我,諸佛我淨故,故佛名大我。”全知麥彭仁波切釋曰:“第一無有二我之清淨真如本體,佛說即是諸佛我之自性,由諸佛此我最得清淨,故稱佛爲大我。彼空性自性光明在自現客塵垢染得清淨、證得無有人法二我的有法自性或本性殊勝的自相本體時,諸如來證得極其清淨之本體,此即是有法本性、無誤真如本體之大我。分別念執著的二我並非大我,因其無實有故;而無二我的真如遠離有無二邊,是無誤之實相,故現證彼義即是勝我,又名大我。”

   《寶性論》亦雲:“我與無我諸戲論,寂滅之故爲聖我。”該論進一步闡述道:“心之自性如虛空,無因以及無有緣,無有和合及無生,無滅亦無安住相。心之自性爲光明,猶如虛空無轉變,妄念所生諸貪等,客塵諸垢不能染。”明確揭示了心性的明空雙運實相。

   法藏大師于《十二門論宗致義記》中雲:“若唯約理,一切有無等虛無所有,無所有亦無所有,一切皆絕,亦無中無邊。二約圓成實者,此有叁重,一約言就诠,亦得爲俗;離言舍诠,非安立故,方乃爲真;俱融無礙,以爲中道。二約絕諸相故,是空義;約真德實故,是不空義;此空不空無二爲中。如經中空不空如來藏等是也。叁約此真如當體無礙,則無所有,爲空;則此真體不可壞故,名不空;此空不空不二爲中。”

   叁如來藏、叁谛等說,其實無非爲現空雙運實相的發揮。對二谛、現空的圓融相即的進一步強調,産生了一些更複雜的理論。如《佛學大辭典》雲:“【叁谛】(名數)天臺所立之谛理。空谛,假谛,中谛也。……依圓教之義,則叁千諸法,彼此圓融無別,謂之空谛,非如別教使歸于真如而爲空。叁千諸法本來具真如謂之假谛,非如別教待無明之緣而始生假相。又具此二者爲中谛,非如別教于空假之外有中。故叁千之法不但假谛,空與中亦有,又中不但中谛,假與空亦有,是依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而然也。謂性具之叁千雖爲本有,而事造之叁千,依迷悟之緣而成,則亦謂是非賴緣假,假令賴于迷悟之緣,亦非如別教謂依之而起本來一味之性,至本來性具之叁千現爲事造也。故不可謂爲假生。而此叁谛之圓融,非待觀者而始圓融,諸法天然法爾自然圓融也,修叁觀但欲達于其性德而已。故始終心要曰:“夫叁谛者天然叁性德也。中谛者統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心性不動假立中名,亡泯叁千假立空稱,雖亡而存假立假號。”斯叁谛以本來圓融故,經中雖謂爲畢竟空,然此惟以空爲言端,實則爲全假中之空也,雖謂爲如來藏中道,然亦全空中空假也,故止觀一之叁曰:“若爾雲何複言遊心法界如虛空,又言明者即畢竟空。此舉空爲言端,空即不空,亦非空非不空。又言一微塵中有大千經卷,心中見一切師法,如地種如香丸者。此舉有爲言端,有即不有,亦即非有非不有。又言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此舉中道爲言端,即中而邊,即非邊非不邊,具足無減。勿守語害圓誣聖意。”又“並是畢竟空,並是如來藏,並是中道。””

   大小乘教法(如《中論》)多從二谛開顯,天臺宗加個中谛,無非是想用它連系真俗二谛,宣示體用相即、圓融無礙的諸法實相思想。叁谛各自破、立、絕待叁義互融,故此叁谛俱破、俱立、俱絕待,一即叁、叁即一,不縱不橫。特別是中谛的雙遮、雙照、遮照絕待,可謂把現空雙運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雙遮謂中谛俱遮空假二邊,雙照謂中谛俱照空假二邊,遮照絕待就講到雙遮雙照的融即無礙了。故此“不但中”妙義,實爲叁谛相即、圓融無礙的靈魂。

   一般認爲,佛陀二、叁轉****各有側重,把二轉空性與叁轉光明結合起來,可托出現空大雙運的圓滿實相。然若站在叁谛圓融的高度看,對空性或顯現任一者的透徹悟入,亦得以現前了義中道實相。個中妙理,有緣者自知。

   《定解寶燈論》雲:“輪回以及涅槃法,其實無有賢與劣。證悟等性無賢劣,即是善妙之定解。”可見,輪涅無二的思想是大乘佛法的核心。這一要點提示我們,對輪涅無二見進行細致的解析,將有助于從整體上把握大乘顯密教法的精髓和聯系。

   首先從大空性角度觀察。第二轉****認爲一切顯現法的本性皆是離戲平等的大空性,空性的輪回和空性的涅槃如同鏡中毫無自性的牛糞或黃金之影像,無法分出高下賢劣。輪回的空性本面即是涅槃。如是承許二者平等無異。

   第叁轉****廣大開顯他空如來藏,把勝義涅槃視爲世俗輪回的究竟實相,把雜染有法看作無垢法性的暫時現相,從現分的角度深刻揭示出相對層面和絕對層面的有機聯系,把輪涅無二見推向新的層次。就像冰的本性即水一樣,顯宗了義他空見爲理解輪回和涅槃的關系提供了特殊視角。然而此時,二者在名言上仍具有某種程度的獨立性和觀待性,如來藏也主要被當作成佛之因而宣說,故此尚未完全泯相一味。例如,從《勝鬘經》這段著名經文不難看出,輪涅二者仍被(細微地)區別對待:“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既然一者需要脫離、淨除,一者無可脫離、唯當現證,差異自然免不了。《寶性論》(藏譯)的這個偈頌:“具有分離之體性,如來藏以客塵空。無有分離之體性,藏以無上法不空”,說明了同樣的問題。

   從衆生無始本具如來藏心性光明出發,對于深入理解密宗法義是有幫助的。《大幻化網》等密教聖典,就十分明確地宣說了密宗聖尊皆是修行者心性光明的自現,不由外來。衆生明空雙運的離戲心性,即爲最了義的聖尊。

   立足于究竟實相,金剛密乘對輪涅無二之理作了最透徹、最精彩的發揮。密宗認爲,對于勝義空分(“大平等見”)的抉擇,顯宗(如中觀應成派)已可謂止于至善,與密宗沒多大差別;而密宗的“大清淨見”,則在他空如來藏基礎上對現分作了更爲勝妙的推究和運用,較大乘顯宗(“九乘次第”中的第叁級“菩薩乘”)更勝一籌。大平等和大清淨圓融一味,構成無上瑜伽“等淨無二”的根本正見,堪稱現空雙運的高級階段。

   大清淨見的殊勝處,在于從究竟實相角度,把輪回現相攝入勝義實相,或者說直接把佛的光明境界善巧介紹給有緣學人,令其一開始就學會並習慣于用佛的淨見量來審視一切。如是就在當下,便只有最究竟的勝義實相,只有清淨法性光明。一切客塵垢染、煩惱迷亂,都不過是無基離根的幻覺,何時何處皆不存在,因此亦無須執相以遣。這樣便無形中消融了二元對立的觀待法,使得凡夫修行人也有了可能將佛果妙德、身智壇城直接轉爲道用,通過不共的竅訣和方便現量感受法性光明,輕松地轉凡入聖、即生成佛。

   大清淨見的核心是當下便將器世間抉擇爲清淨壇城,將有情衆生(當然包括自己)抉擇爲圓滿佛陀。不是說將來如此,也不是說通過修治把不清淨的改造成清淨、把不圓滿的改造成圓滿,而是就在當下,器情萬有本即清淨離垢、圓滿無憾。

   那麼,衆生平常所見的紛繁雜亂的輪回垢染,又是怎麼回事呢?全知麥彭仁波切建議我們仔細分析膽病患者的情況:在病人的黃眼“濾鏡”作用下,一切景象都被鍍上黃色,他看潔白的雪山或海螺時,也同樣見成黃色。其實,輪回的種種不淨現相,跟膽病患者所見的黃色景象十分相似,都僅爲無基離根的虛幻錯覺,無有真實存在。金剛密乘的偉大,就在于她擁有許多善巧方便能幫助衆生從“黃色雪山”或“黃色海螺”的染汙錯覺中驚醒過來,了達其潔白淨妙的本面,且當下即趨入、安住于究竟真實中,而不是等以後。善妙至極的大清淨見,可以最大程度地引導學人不將精力耗在虛假法上,而是直擊勝義實相。在此勝妙見解攝持下,將五毒煩惱觀作五種佛智的投影、折射,以及示現雙運、降伏等禁行遊舞,皆成了透過現象切入本體的一步到位妙道,亦是輪涅無二的終極真理所必然開啓的無上法門。

   有智者應該想想,倘若輪回法是實有的不淨,又怎可通過修治而改造成清淨涅槃呢?《定解寶燈論》雲:“假設未知此法理,認爲輪回不清淨,同時觀爲淨天尊,亦如吐物瓶(盛嘔吐穢物的容器)塗香,修持等性金剛乘,如畫燈火(無有除暗之力)真可悲。現相雖現不清淨,然爲迷亂所立宗;實相淨見量之義,稱爲無上金剛乘。”此中雖有諸多破、立之關要,然于此不便廣講,僅略引全知麥彭仁波切《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幾段教言少泄風光:

   “如是領受空樂雙運或性覺雙運時,一切諸法之實相法性,自然清淨法界,此乃以明分說,自成身智自性無離合,成立實相現空雙運,于實相中無有不淨顯現故。實相光明中自現諸身智,彼有無量分類,並具超恒河塵數之佛法。此理不僅是密宗所許,共同大乘中亦承認,如寶性論雲:“無量超離恒沙數,具諸無思無等德,善逝無垢法界者,斷除過失習氣俱。”如是此說清淨果時,法界與自性住佛性,以本體分說,變遷、善劣等皆無差別也。是故,于入定中對法性獲得明現之力,此等所顯現之諸法,皆不離法性大平等界,一切與等性無離合之顯現,均爲本來清淨。對此等之義,生起殊勝定知者,即爲後得殊勝定解,乃是密咒之正見也。如是得顯宗見道智慧,如理現見光明法界,其入根本慧定時,以離二取式現見法界大平等之義,彼前雖離淨不淨、有無等戲論,然以現見法界之力,于後得定知前,亦如理通達大等淨之義,如寶性論雲:“心性光明故,具無煩惱性,證悟諸衆生,無我息諸邊,見佛性隨衆,具有無障慧,見衆淨無邊,敬禮具慧者。”如是所說也。是故,若未通達如此因果無二之密道大等淨之義,則不得成佛,甚至不能如理現見法性谛也。

   若謂:“然則,因顯宗道中,未說一切現有本來佛性大清淨故,豈非僅于顯宗道無有見谛耶?”答曰:顯宗道中,對一切諸法宣說爲等性之義,于一阿僧胝劫中積累資糧而修行,故自道中所隱密之諸現有大清淨義,亦經久時方自然能引出定解,如同清淨叁地時有現見器情爲清淨,及通達有寂皆等性也。于淨地中所修之有寂平等性加行及清淨佛土加行,此二者是密宗中所說之現前清淨平等,由彼方便加行即能速疾成佛,如是密宗諸方便,亦以自力使其能現前。尚有佛經雲:“得一地後,若欲者,七日能成佛。”如是所說也。是故,依密宗而速時成佛,及由密咒所說之義,經恒久之後方得證悟者,有如是兩種,當知彼等意趣不違並要旨均爲一致也。此處有極多應說之語,而將在余論中宣說也。

   是故,勝義中諸法住于大平等,然世俗中分別取舍因果,輪回不許爲正覺,故名爲法相因乘(顯宗)。由此緣故,乃至未現見真谛之間,對諸法即佛性之義,有愚昧之分。而密咒道中,最初以聞思智慧,斷除增益時,即視爲輪涅無二大清淨故,彼見無愚昧也。是故,集谛現爲道谛,及苦谛現爲滅谛之性故,煩惱解脫爲智慧,痛苦解脫爲大樂,彼見因果無二故,名爲果乘及金剛乘,此故,諸蘊界處等法,亦說爲金剛之名也。”

   “若謂:“顯密二見,有無差別耶?”答曰:從抉擇法界離戲分說,縱使無有差別,而以現見法界之有境說,實有差別,因見者以有境分而安立,故有極大之差別也。若此見所抉擇之法性界,非與真如一體者,則應成諸法之真如有不同種類;又應成顯宗見道未見真如之性;亦應以理證成立除四邊外,尚有斷除余戲論,有此等過失,是故諸成就智者共許顯密見道中現見法界均爲一致。

   若念:“若爾,見境一性故,不成彼見超勝耶。”答:此乃極爲成立,如雲:“一義亦不昧,不難方便多,是爲利根故,極勝密咒乘”。如是所說,具智慧故,不愚昧之差別;具衆多方便故,速見實相之差別。依此二勝法,彼道安樂速疾故,無有艱難,行者亦較因乘所化衆,更爲諸利根之行境故,此已勝過彼宗也。彼亦,如同明眼者與非明眼者,同視遠處一色法,彼見有勝劣之差別故,如是密宗入定得明現及後得起定解之理,皆已勝過顯宗也。

   初于顯宗道中,是依比量理,以伺察意修法界,廣積資糧,經久時方現前證悟。此處(金剛密乘)對自心之上,離諸伺察意,能以領受式直接而證悟。彼亦,得灌頂而成熟之後,具殊勝竅訣要之力,于彼實相獲得明現,如同塗上眼藥等,能明見遠處之色,或如精巧幻術秘要者,其能解開密線等也。彼亦,顯宗道中依伺察意所修之要,若歸根結底,亦雖成二谛無別,然初學者難以定知、領受二谛雙運一味之義故,其耽著別破各邊之空性心較重,而密乘直說雙運光明智慧本地。”

   “如是以顯現分成立清淨,以空性分成立平等,彼二于一切諸法中,以無二一味式而住,此乃依前二者,能間接成立。因凡顯現清淨者,皆爲離諸邊空性,凡是離諸邊空性平等者,皆是極爲清淨幻網之種種顯現故,彼二圓成唯一無二法身明點,諸聖者之各別自證之境,即爲雙運大圓滿之理也。”

   大清淨見對他空明分作了最極精妙的發揮,但依然沒有離開大空性(大平等見)懷抱。正因如此,藏傳佛教極其注重顯宗教法的聞思,高度強調學好般若中觀以遣蕩實執分別、學好如來藏理論以了達法性光明的重要性。全知麥彭仁波切高足堪布根華在《定解寶燈論釋》中講道:“自空他空互相爭議大,若墮現空之邊則有過。現空不違雙運宗派勝,持此豈非已勝一切宗!”的確,無論于顯宗還是密宗,現空雙運均爲最根本的精華妙義,值得我們靜心體悟。

  

《第五章 現空雙運 第二節 在大空性懷抱(2)》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