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呼呼成災。
日本龍谷大學所編之《佛教大辭彙》“大乘”條下講到這方面情況:“而有關大乘經典開始流布的年代迄今仍無法詳知,一般相信是在龍樹出世年代之前不久。大乘經典所出現的思想,系出自小乘經典,如阿含部經典中,有大乘特有的名稱──真如、一乘、叁叁昧、六波羅蜜等。此外,小乘諸部中,一說部有關諸法如幻之論爲大乘諸法實相論之先驅,說出世部有關俗妄真實的說法爲大乘真如緣起論之先驅,經量部的根本識、種子說,及大衆部末計與化地部末計之細意識說,爲大乘賴耶緣起論之先驅。因此,大小乘之間並不是完全異趣。此等小乘諸部中較進步的立義,或可稱之爲大乘義。自龍樹以後大乘教興起以來,或爲顯示自教之色彩,乃頗有貶斥小乘之語。……
(五)大乘之佛說非佛說
與小乘佛法結集之史實相比較,大乘法的結集史實甚爲模糊。《大智度論》卷一百載︰“佛滅度後,文殊屍利、彌勒諸大菩薩,亦將阿難集是摩诃衍。”《金剛仙論》卷一謂集之于鐵圍山外。但此等敘述當非事實。因此乃有懷疑大乘究竟是否爲佛說者。
在大乘得勢之時,此大乘非佛說之聲似愈喧騰,當時之大乘教徒中,有針對此說試加辯解者。如無著《大乘莊嚴經論》卷一雲︰“有人疑此大乘非佛所說,雲何有此功德可得?我今決彼疑網,成立大乘真是佛說。”並設不記、同行、不行、成就、體、非體、能治、文異等八因;《顯揚聖教論》卷二十亦爲相同的目的,立有十因;護法等亦于《成唯識論》卷叁雲︰“又,聖慈氏以七種因,證大乘經真是佛說。”
我國六朝時代,如慧導、昙樂、僧淵等曾疑大乘經,但未詳彼等是否提倡“大乘非佛說”。另據《出叁藏記集》卷五所載,竺法度執小乘教,唯禮釋迦一佛,不承認十方佛,不許讀誦大乘經典。此等當出自大乘非佛說之見解。近至清代,英國耶稣教傳教士艾約瑟迪謹,嘗著《釋教正謬》一書,主張大乘非佛說。
及至德川時代,始見有學者主張此說。如富永仲基《出定後語》、服部天遊《赤裸裸》、平田笃胤《出定笑語》等即是。而在佛教內,雖有潮音、文雄等人辯駁其說,但無法積極成立大乘爲佛說之論。明治維新以後,由于泰西學術之影響,佛教界內産生以曆史性、批評性自由研討之風潮,大乘佛說論亦被研究。研究的結果,承認在某種意義上,大乘確非佛說,同時在同樣的意義上,小乘經典之一部分亦爲後世所附加增益雲雲。”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更是直接講道:“【大乘非佛說論】認爲大乘經典並非釋尊所親說的主張。此論題在印度古來(即大乘佛教與部派佛教對立時)已曾被提出,在中國佛教界也有不承認大乘經典爲佛說的少數佛教徒(例如《出叁藏記集》卷五〈小乘迷學竺法度造異儀記第五〉的法度等人)。然而,彼等對當時的佛教界並沒有給予太大的影響。日本明治維新後,引進了西歐的佛教研究方法,此論始被大力提倡。
(1)部派佛教的大乘非佛說論︰對墨守出家主義,以自利爲主的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徒給予“小乘”的貶稱;對此,部派佛教乃以“大乘非佛說”加以對抗。部派佛教各個部派,皆傳持各自的經律論叁藏,彼等一方面標榜其所持者爲佛所說,另一方面批判新興的大乘教爲非佛說。其非佛說論,只是對大乘佛教徒的反抗,因此,並沒有嚴密的理論。
(2)近代的大乘非佛說論︰明治維新後,日本采用近代西歐的學問研究方法,對于佛教研究,也以科學的、實證的方法進行。對于大乘經典,系從其成立著手研究,結果證實大乘經典並非釋尊親口所說,系後代所立,因而成立“大乘非佛說”之論。(不過,早在江戶中期,富永仲基撰《出定後語》時,就已指出大乘非佛說。)亦即1899年,姊崎正治在《佛教聖典史論》中,提出大乘非佛說論。而村上專精則依據佛教的曆史研究,認爲在史實上,大乘經典非佛所說,其《佛教統一論》一書,即闡述大乘非佛說論。此大乘非佛說論,對當時的佛教界造成極大震撼。1903年,前田慧雲撰《大乘佛教史論》駁斥大乘非佛說論,他以曆史的角度研究大乘佛教教理,探求其源流,其結論是:大乘經典非佛說,而大乘教理是佛所說,並于大衆部中探求大乘佛教之源流。
總的說來,明治末年的大乘非佛說論,其正統性幾乎已爲學界承認。在佛教界,則認爲只有原始經典是釋尊親口說,因此,産生了回歸原始佛教的運動,同時大乘佛教起源的問題又被提起,前述前田慧雲的“大衆部起源說”,遂被視爲學界的通說。但是,近年來,又有對此持懷疑態度者。今以大乘佛教起源自佛塔信仰的論點,最爲有力。
……
[參考資料]……櫻部建撰
關世謙譯《大乘經典》;宮本正尊《大乘と小乘》;望月信亨《佛教經典成立史論》。”
關于“大乘經典非佛說”的問題,《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是這樣講的:“【大乘經】[總論]西元前後,以佛塔爲據點的一批包含在家人在內的佛教徒,興起了大乘佛教運動。此一運動的立場完全與重視出家衆的部派佛教不同,系以佛、菩薩的觀念爲主。此集團在依據“大乘”而進趣菩提的信條下,産生了不少經典。隨著運動的擴大,彼等與出家教團、其他集團産生接觸,其經典亦逐漸修正與增廣,而逐漸齊備。而隨著歲月的推移,在大乘佛教的標幟下,形成了頗多新思想、新信仰的集團。此一情況,大體持續至西元七、八世紀。其間所成立的大乘經典,僅就現今尚留存者而論,漢譯本約一千二百部,藏譯本約一千九百部。所有經典的原語,是包含普拉克利特語(俗語)在內的廣義梵文,然大部分經典的梵本今已佚失,所存者極少。
大乘經典皆被強調是曆史人物的釋尊所說,亦即標榜爲佛說。然根據近代的研究,此事已被視爲不是曆史事實。時代上距釋尊時代較近,被大乘佛教徒貶爲小乘經典,而由部派佛教視爲佛說而傳持的《阿含》,由于其中亦有新古的發展痕迹,故亦不易確認爲即是佛說。但是,部派佛教認爲比起新成立的大乘經典,其所持之《阿含》爲佛說的主張較占優勢。從他們的立場而言,大乘經典是魔說,而非佛說。雖是如此,但大乘佛教徒仍一再宣稱其經典是佛所說。彼等確信其所持經典更能完成釋尊所證之菩提。彼等認爲曆史上的釋尊及其所說的法,超越時空限製,並認爲諸佛同時存在,法身說法,佛慈悲無限;只要是真理,皆可視爲佛說。此觀念加強了大乘佛教徒自許爲直承自佛陀的自信,且豐富了經典的內容。
小乘佛教的發展,是先有被固定了的《阿含經》,然後才有論書(阿毗達磨)。但是,在大乘佛教中,尤其二、叁世紀以來,某些經典的原型先行成立,其次成立根據此經典原型而發展出來的論書之後,此論書又給與經典影響;因此,經典與論書具有相互增補的關系。又,在思想的發展上,將新資料添加于先行成立的經論時,時代上較早的經典與論書,即被較晚出現的經典吸收。因此,經典與論書是交相攙雜的。然而,對于稍後的論書撰述者而言,只有小乘經典是不了義,先行成立的大乘經典則皆具有佛說的權威,其中若有任何不妥的話,問題則在于當如何解釋而已。
在長期間所形成的衆多大乘經典,其時代可分爲叁期,即(1)初期︰中觀派之祖龍樹(Nagarjuna,150~250間)以前,(2)中期︰龍樹以後到確立瑜伽行派的世親(Vasubandhu□400~480間)之間,(3)後期︰世親之後至七世紀間,此期的密教開始明朗化,並成立經典。
[初期大乘經典]可分爲五類……
(2)般若經︰以六波羅蜜中,位列第六的“般若波羅蜜”爲基礎,而成立一連串的般若經。……具有如此內容的般若經,隨著弘宣者的增加,內容漸被增廣,亦即由《八千頌般若》,增廣爲《二萬五千頌般若》、《十萬頌般若》。或是被濃縮爲《金剛般若》、《般若心經》等。這些般若經,形成了《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七世紀,玄奘譯)此一龐大經典群……
(4)淨土系︰淨土叁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屬于淨土經典群。凡此皆以阿彌陀信仰爲內容,然其成立過程頗爲複雜。……其中,認爲阿彌陀佛具無限壽命與光明,並願往生其淨土的信仰,在西北印度逐漸形成強盛的集團,並成立淨土系經典。又,《觀無量壽經》主要在闡述觀佛的方法,然其成立未必在印度本土。
(5)法華經︰以“如白蓮般的正法”爲題的法華經(漢譯爲《正法華經》、《妙法蓮華經》等),系産生自崇拜佛塔的在家集團……此經典中,亦有新古層,《觀音菩薩普門品》與《普賢菩薩勸發品》等,旨在提倡、贊歎觀音信仰、普賢願行,當系後世所增補。
此外,成立于此時期的大乘經典,其後被漢譯並輯錄爲《大寶積經》一二○卷、《大方等大集經》六十卷。此外,也包含有與後代密教經典有關的經典。
[中期大乘經典]可分爲二類。
(1)如來藏系︰如來藏經典系以如來藏思想爲主軸,有《大方等如來藏經》、《央掘魔羅經》、《維摩經》、《勝鬘經》、《大般涅槃經》等經。這些經典都是繼承初期的大乘經典而發展的……《大般涅槃經》(漢譯爲四十卷或叁十六卷)闡述即使是毫無善根的衆生(一闡提),也有佛性;並舉出雪山童子求法的故事,以及將佛乘比喻爲最美味的乳製品醍醐。此經前十卷成立較早,約成立于四世紀。十卷以後,可能是在中亞彙集的。
(2)唯識系︰代表經典是《解深密經》。……其形式雖爲經典型態,然論理精致,帶有論書性質。無著與世親即依據此經及今已不存的《大乘阿毗達磨經》而將唯識說加以體系化。《楞伽經》也說阿賴耶…
《第四章 不容亵渎的尊嚴 第叁節 學術研究的誤區(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