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兩種。舊派也稱噶當派,湧現了一大批以阿底峽尊者的弟子爲代表的,修持嚴謹的大成就者;新派稱爲格魯派,是由宗喀巴大師建立的教派。
格魯派的特點:第一,是整個僧團的每一個出家人的持戒都非常清淨,要求也非常嚴格;第二,是深廣地聞思經教。幾乎每個格魯派的小寺院,都會爲僧衆安排聞思的內容;第叁,是著重強調單空的修法。
格魯派的修法,主要依據《菩提道次第廣論》。而《廣論》的來源,則是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根據該論的密意,宗喀巴大師創立了上、中、下叁士的修行之道。其中有共同和不共同兩種修法,不共同或特殊的修法和見解,與甯瑪派與噶舉派基本上一樣。關于這一點,從宗喀巴大師本人,以及他的弟子等格魯派成就者撰著的論典中可以知道,但這些修法是不太公開的。
爲什麼在公開場合或普通傳法中不強調這些修法呢?宗喀巴大師解釋說:初學者剛剛修行就妄談什麼大空性、不執著、遠離一切戲論等等,實際上不可能有什麼證悟,甚至連空性的感受都不可能生起,因此,宗喀巴大師後來就開始著重強調中觀的單空部分,因爲,首先以單空修法既可以清淨煩惱,斷除貪、瞋、癡等人我執與法我執,而且不容易走彎路,普通人也比較容易接受,然後再通過這種方法引導衆生最後進入大中觀的境界,所以,在宗喀巴大師晚期的一些著作,和大師的首座弟子寫的書裏面,幾乎都是單空方面的內容。
盡管單空修法跟其他教派的修法並沒有沖突,但仍然有一些不共之處,稍微懂一點中觀的修行人,都能看出其中的差別,不像其他教派的修法,除了很專業的人以外,其他人若想清晰地辨別,就有一定的難度。
目前我們也需要這樣的修法,前幾年講過的麥彭仁波切的空性修法,就提煉了很多中觀的精華,是一部非常完整的修法。如果不修這些單空修法,而好高鹜遠地去修大光明、大空性,很多人的修行還是會失敗的。
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雖然我們修了出離心、菩提心,根基相對比較成熟,但一下子要去接受大圓滿或大手印等等,還是相當困難的。只有當出離心和菩提心日漸成熟之後,首先去了解一下單空,樹立起空性的見解,然後在一定的時間中修持單空的修法,依此才會斷除粗大的煩惱,剩余的一些細微執著,再用其他的修法根除,結果就易如反掌了。
單空修法是由釋迦牟尼佛宣講,並經龍樹菩薩傳承下來的,不是除了格魯派以外的其他教派就不提單空,只是宗喀巴大師格外強調這個修法而已,同時,單空修法也是所有修行人都應該修持的基礎。可以說,宗喀巴大師提倡的這種修法非常踏實,非常實用,特別適合現代人。我曾一再強調,在出離心、菩提心沒有成熟之前,基本上不考慮修什麼空性、大圓滿等等,一旦出離心和菩提心達到標准以後,雖然也可以修大圓滿,不過之前修一修單空,修行的境界會非常穩固。
在宗喀巴大師以後,格魯派也出現了很多的高僧大德和成就者,他們撰寫了大量的論典,對佛法和解釋五部大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果藏傳佛教缺少了格魯派,出家人的持戒不會被廣泛弘揚;聞思方面也不會如此深入;單空修法也不會這樣強調。因此,格魯派也被譽爲是整個藏傳佛教的基礎。
(五)覺囊派
覺囊派最強調的,就是如來藏。
雖然其他教派也講如來藏,但沒有覺囊派宣說的那麼完整,該教派確實是如實地闡述了釋迦牟尼佛叁轉****的密意。
覺囊派的顯宗見解,主要是第叁轉****的如來藏;在修密宗的時候,他們比較注重時輪金剛的修法。覺囊派的加行,與《普賢上師言教》的內容沒有兩樣,除了一些傳承上師的觀想不太一樣,或者有些地方加了一些修法,有些地方少了一些修法以外,基本上沒有什麼差別。
佛陀初轉****所講的出離心、四聖谛、人無我等法門,如今每一個教派都在宣說;第二轉****的空性,也是每一個教派都要修學的內容,只是格魯派特別強調而已;只有覺囊派,才適時地彌補了第叁轉****有關如來藏光明方面的缺口。第叁轉****的見解和時輪金剛的見解聯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修法,這一修法一直沿續至今,從而形成了藏傳佛教非常完整的學修體系!
(六)希傑派
希傑派著重強調並專門弘揚的,是以“斷行”的方式修持般若波羅蜜多的智慧。什麼是斷行呢?我們都知道,《普賢上師言教》裏有一種古薩裏的修法,就是修斷法的。
雖然希傑派屬于藏傳佛教的一個教派,但這個教派沒有形成像格魯派、甯瑪派那麼完整的體系,後來就散落在各個教派當中了。在希傑派當中,也出現了許多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
在藏傳佛教當中,還有其他一些類似的教派,它們都屬于真正的佛教。
以上大致介紹了藏傳佛教的部分教派。
順帶介紹一下苯教。很多居士認爲,苯教也是佛教。其實,苯教本身不屬于佛教,是藏地的一種原始宗教。
苯教可不可以學呢?當然可以。每個人的根基不一,信仰不同,只要你願意,學任何一種宗教都可以,這一點佛陀也不排斥,更何況是我們呢!但不能把苯教當作佛教來學,這是錯誤的。如同儒教、道教不是佛教一樣,苯教也不是佛教。雖然苯教寺廟的某些上師、僧人也在修學佛教,包括大圓滿等法,但這是他個人的事情,不能代表該教派的本質。這一點大家一定要分清楚。
有些苯教的上師會說:“苯教和佛教是一樣的,你學哪一個都可以。”實際上,苯教和佛教有一個非常關鍵的不同之處,就是它沒有皈依佛教的叁寶。苯教如果皈依佛教的叁寶,那就是佛教,否則就不是。如果能通達分辨的標准,問題也就很簡單了。
據曆史記載:像漢地的道教一樣,在佛法還沒有傳到西藏之前,苯教就已經存在了。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以後,其中一部分人皈依了佛教,另一部分人仍然保持原有的信仰,這就是如今苯教的源頭。
既然苯教不是佛教,那麼苯教能解脫嗎?也許會有他們自己所說的解脫,但絕不會有佛教所講的究竟解脫。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不會錯亂。除非是前一輩的苯教上師修持佛法,證悟後將修法傳播下來,因爲他的修證是從佛法而來,故而他證悟的成就會有佛教的境界。
四、藏傳佛教的特點
藏傳佛教每個教派,都有顯宗和密宗兩部分。據佛經記載,再過二千多年以後,無論藏傳、漢傳,所有出家人戒律方面的傳承會中斷。
本身,出家人的戒律是有限的,在衆生煩惱粗大時,出家人的戒律和顯宗的一些修法有可能越來越難以普及,適應的範圍會越來越小,以致最後消失。
藏地本來就沒有比丘尼戒的傳承,但比丘戒的傳承卻從未間斷,每一代都記錄得十分詳細,比如誰傳給了誰,誰又傳給了誰,一代一代傳戒人的傳記都有清楚的記載,迄今爲止,有著極爲清淨的傳承。
這是藏傳佛教在戒律方面的一個特色。
還有一個特點,據佛經記載:多年以後,顯宗的一部分會消失,但是,只要有佛出世傳密宗,密宗就永遠不會消亡。密宗沒有期限的界定,只要人類不滅亡,密宗就不會消失。
爲什麼呢?因爲密宗非常適應煩惱特別粗大的末法時代衆生的根基,煩惱越粗猛,密宗越興盛。這對大多數面臨強大生活壓力的現代人來說,無疑是一大幸事。
作爲瑣事繁多的現代人,想花大量的時間去研究佛法的叁藏十二部,幾乎不太可能,更何況是自己去提煉一個完整的修法呢?
值得慶幸的是,如今在全球很多地方,都盛傳著經由翻譯而面世的各種藏傳佛教的書籍和修法(其中有許多是修行成就者提煉出來的精華,都是現成的修法)。例如,僅僅是一個金剛薩垛的修法,都有廣的、略的、再略的、非常略的各種層次的修法。處于忙碌生活中的修行人,就可以選擇修一個比較簡單的,幾十分鍾、幾小時就可以修完的修法,因此,藏傳佛教非常適應當前衆生的根基。
另外,藏傳佛教還有獨特的伏藏法,這一點大家都已經了解了,所以,密宗永遠也不會徹底消失。
當然,漢傳佛教也有非常好的修法。比如淨土宗,對任何人都很適應,各行各業、各種層次的人——有智慧、沒智慧,有修行、沒修行,有聞法、沒聞法都可以修,範圍很廣且方便易行。不過,我個人認爲,相對而言,他們在修法儀軌方面稍稍有所欠缺。以菩提心修法爲例,從前行到正行,從正行到回向,一系列的思維方式所具有的規範與次第,至少我還沒有看到漢傳佛教有類似的非常具體的修法。也許有,但也不見得很普遍。
我這樣講的目的,並不是想比較誰的佛教好,誰的佛教不好,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從我個人而言,無論對大乘、小乘,顯宗、密宗的任何教派,都有著極大的信心,畢竟這些都是佛陀的教法。漢傳佛教的禅宗和淨土宗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法門,如果能踏踏實實地修行,任何一個法門都能讓我們解脫,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在修法的傳播方式,修法的特點這些方面,二者之間的確有一些不同之處,但這並不代表藏傳佛教好,其他教派不好,任何教法都各有所長,都是爲了適應某些衆生的根基而應世的。
另外,藏傳佛教的任何一個教派,都非常強調修行次第。第一是出離心,第二是菩提心,沒有任何一個教派會說不需要出離心和菩提心。至于空性的修法,又分爲不同的層次,修法上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總的來說,大圓滿的修法是層次最高的修法,單空修法在空性修法當中,是層次最低的修法。不過,按次第修空性的時候,首先修單空,然後逐漸提升空性的修法層次,最後修大圓滿,這一點非常有必要…
《慧燈之光五 藏傳佛教簡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