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蛇總義(密宗釋疑)
一、作者簡介
也許很多人聽說過榮森班智達的名字,他是甯瑪派高僧大德中最偉大的兩大尊者之一。
當榮森班智達還是兩、叁歲的孩子時,在沒有任何人教的情況下,就可以講一口非常流利的梵語,包括他的父母都聽不懂。時逢阿底峽尊者正在西藏弘法,榮森班智達的父母就把他帶到阿底峽尊者座前詢問。阿底峽尊者告訴他的父母,他們的孩子講的是印度梵文。之後,阿底峽尊者便抱起榮森班智達,與他展開激烈辯論,事後阿底峽尊者說,他根本辯不過還是小孩的榮森班智達,因爲他是集印度非常偉大的兩個班智達于一體的化身。
榮森班智達和無垢光尊者這兩位大德不但自己的修證圓滿,並且留下了大量關于甯瑪派教法方面的論著,爲甯瑪派的教法傳承,建立了不朽的功勳。無垢光尊者有《七寶藏》、《四心滴》等論典,無論任何人,想了解西藏的大圓滿教法,唯一依靠的書籍,就是龍欽巴(無垢光尊者)的這些著作,不僅相當殊勝,而且知名度也很高。榮森班智達的著作雖然在他的傳記裏提到過,不過,因爲他生活在九百多年前,當時的印刷技術還很落後,所以有些著作因受到損壞而絕版,故沒有保留下來。目前只剩下大概叁四本、四五本的樣子。在他的論著中,絕大多數是講密宗和大圓滿的。其中有一個短小精悍的論典,盡管只有一、兩頁,內容卻相當豐富,名字很奇怪,叫做《黑蛇總義》。是以一條蛇作爲比喻,綜合、整體地分析了從小乘佛教到密宗大圓滿的一些見解上的層次。
二、宣講正論
這個比喻講的是:有一家的小孩趁大人外出幹活之際,把一條花繩子扔在了水缸裏面,當家人回來後,發現水缸裏似乎有一條蛇。針對這一現象,他們的家人就有五個不同的觀點,以及觀點背後的五種不同行爲。作者以每個人的觀點和表現,影射出小乘與大乘,顯宗和密宗,普通外密與內密,以及內密與大圓滿之間的差別。
無可否認,大家的眼睛所能看到的,是相同的景象,這一點不會有任何爭論。關鍵的分歧,就在于每個人對所見之物的不同觀點。
(一)第一個人認爲,這是一條真正的蛇,所以驚恐萬分,于是想盡辦法一定要把這條蛇扔出去。實際上他看到的不僅不是蛇,甚至連蛇身上的一個微塵都沒有,正因爲他把繩子看成蛇,在恐懼心理的作用下,才産生了想趕走蛇的行爲。
這個比喻所影射的教派,就是聲聞緣覺乘。聲聞乘又分爲一切有部和經部,我們統稱這些派別爲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認爲,人我是唯一不存在的法,除此之外的萬事萬物,全都實有存在,包括所有外界的物體與一些精神的細節,以及精神和物體的運動等等。小乘行人把煩惱當成實有的法,故而想斷除煩惱也相當費力,戒律也特別多,面對任何問題,都是謹小慎微、如履薄冰。關于這些,在《入行論》智慧品,以及《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會廣講,大家可以自己去翻閱。
(二)另一個人認爲,水缸裏不是一條真正的蛇,而是蛇的形象。意思是說,如果不仔細看,表面象是一條蛇,而實際上卻是一條繩子。盡管如此,他仍然對蛇的形象有些恐懼,所以不但不敢直接接觸,還准備利用其他的方法去除掉它。
這個行爲,隱喻大乘中觀(本文中未提及唯識宗)。
中觀派認爲,所有的物質、精神,都是假有、虛無,如幻如夢的。從勝義谛的角度而言,萬法無我、空性光明;而在世俗谛當中,仍然要懼怕煩惱,要謹慎取舍。他們認爲,如果菩提心或空性見等因緣具足,則煩惱也可以轉爲道用,否則雖然萬法不成立,是空性,卻好似蛇的形象一般也會傷人。
在《現觀莊嚴論》和《般若經》中,經常提到煩惱轉爲道用的方法:其中一個就是菩提心。比如說,在菩提心的攝持下殺、盜、淫、妄,就不算爲罪業;另外一個方法,就是證悟空性的智慧,在具足空性智慧的前提下,煩惱也不稱其爲煩惱,自然轉爲道用了。有了這二者之後,煩惱也成了有用的東西,不然,倘若直接與煩惱交鋒,則不僅會受到傷害,甚至會墮入惡趣。
(叁)有個家人一看,就了知水缸裏不是蛇,只是蛇的形象而已,並且他還知道,在沒有任何東西的幫助下,直接去接觸蛇的形象,也不會受到傷害,但是,因爲長久以來習氣的串習,以至于使他看到蛇的形象也會毛骨悚然,所以他只敢唆使其他人去扔掉繩子,他本人還是不敢直接去碰這個蛇的形象。
要知道,這些比喻都來自于印度。在釋尊住世期間,印度到處都是古老的原始森林,毒蛇在當地也相當厲害猖狂。從戒律的典籍當中,我們也經常看到毒蛇咬傷甚至咬死人,或者某人的床下鑽出一條毒蛇,誰的天花板上掉下一條毒蛇等等的記載,當時的印度人對蛇是相當懼怕的。而今,王舍城等周邊的森林已蕩然無存,在大家的概念中,毒蛇也不是那麼可怕了。
這個比喻,代表密宗外密的觀點。
藏傳佛教擁有十分完整的外密見解與修法,我想,唐代翻譯的一些密法和日本的東密,可能就屬于外密的一部分,但我至今還沒有去研究漢文的密法典籍,所以也不敢信口雌黃。外密雖然說是密宗,若與內密比較起來,仍有相當大的差別。
外密的觀點是什麼呢?首先,在證悟空性方面,外密和中觀的空性沒有什麼差別;然後通過修習生起次第(雖然名稱與內密的生起次第相同,但內容有很大差別),念一些以大日如來爲主的本尊咒語,而後即可將凡夫身轉化爲佛的報身,這是它比較突出的觀點。盡管外密的修行人知道,最終此世界都會轉化成清淨的佛的壇城,然而他們做不到像內密那樣的觀想修行。目前我們見到的佛的雙身像,以及一些憤怒本尊的唐卡,全都是內密當中的,真正的外密修法裏不會出現!
大家都了解,佛陀傳法是針對人的根機,一步一步逐漸向上引導的。外密雖然是密宗,既有灌頂也有生起次第等等,卻沒有內密的見解,因此導致他們在觀想的時候,只能將自己觀想在現處的世界中,身體也是現在的樣子(不過,有些時候也會把自己觀想爲佛),然後觀想佛和本尊在前面,接下來持誦咒語。他們有很多念咒的方法,他們認爲,通過念咒就可以將自己變成佛。
外密行人在閉關修法的時候,相當講究衛生,每天不僅吃素,而且要洗叁次澡,比較偏重于行爲,而且在行爲上做得很好,只是修法上相對要差一些。事實上,越是在行爲上執著、講究,修行上就越容易出現一些問題,修行層次越高的人,行爲上也可能會有一點點不規範,當然,不規範的意思,並不代表可以隨便殺、盜、淫、妄,大家看看印度八十位成就者的傳記就會明白了!
(四)某人回來一看,就知道水缸裏面只是一條繩子,雖然看起來像蛇,卻不是真正的蛇,而且他也不認爲蛇的形象會傷人,他一把撈起繩子說:“怕什麼?哪兒有蛇啊?!這明明是一條繩子嘛!”
這一比喻,暗指除了大圓滿以外的內密。從大圓滿的角度來看,他的觀點還是有一點點問題。雖然他知道這只是蛇的形象,但他對蛇還是有執著,爲了表示自己不害怕,才故意這樣做的。
1、內密的特點
我們一定要注意,雖然有些內密在修外加行、內加行、正行,修六波羅蜜多等等方面,不但與其他密宗一樣,甚至與顯宗也如出一轍,然而,有些內密的不共同修法和行爲,卻是與衆不同的。
舉個例子:比如貪心、嗔心、嫉妒心、傲慢心等,小乘佛教認爲這是真正的煩惱,要斷除它同樣需要一個實實在在的對治力,否則會造成實質上的傷害,內心對其非常懼怕;大乘菩薩進一步了解了煩惱的真相,不認爲五毒、叁毒等煩惱是實有的東西,但是,即使在如幻如夢的世界中,仍然不能直接面對煩惱的真相,需要借助菩提心等其他外緣,才可將其轉爲道用;外密既不認爲煩惱是一個實有的東西,也不承認煩惱的本性是不清淨的,而認爲五毒等煩惱,可以轉化爲佛的五種智慧,不過也要具足一定的條件,否則還是不敢直接接觸煩惱;直到密宗的內密,才達到了相當高的境界。
如今在全世界,只有藏傳佛教才具有內密的完整傳承。印度也僅僅在八、九百年以前存在過,西藏人到印度求學的時候,已很難尋得內密的蹤影了。印度當時的內密修行人是非常保密的,因爲印度是魚龍混雜的複雜之地,持外道、內道觀點的修行人也遍布四處,當時釋迦牟尼佛傳法的時候,無論任何一個問題,都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不然很容易發生爭論。
後來內密傳到了西藏,藏地當時並沒有多少宗派,只有佛教和苯教。佛教雖然有大乘和小乘,但佛教徒在修小乘的同時也修大乘,修大乘的同時也修密宗,至今藏地也是如此,所以西藏的內密修法並沒有印度當時那樣保密,而是比較公開。
當伊斯蘭教摧毀了很多佛教廟宇以後,本來密宗在印度就不太公開,之後連顯宗的很多傳承都消失了。
但是,密法在藏地得到了弘揚,而且可以肯定地說,藏密的傳承是非常清淨的。因爲密宗非常注重傳承,而且一定要口傳,目的就是爲了避免假冒之法的出現。有些密宗故意用很多奇怪的名詞,外人無法理解,只有證悟的金剛上師們才能解釋,同樣也是考慮到魚目混珠的問題。另外,藏傳佛教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辯論,通過辯論可以澄清很多問題,無論任何一句話,都可以一直追溯,直到認定爲佛陀親口所說爲止,因此,藏密的教義不會有任何問題。
唐密和東密好像本身也沒有內密,只有在西藏才有內密修法的傳承,所以我想,真正了解密宗內容的,只有西藏本土的修行人,他們才是真正的專家,真正的權威。除此以外,無論被冠以何種至高的稱謂,都是門外漢,都沒有資格爲密宗…
《慧燈之光五 黑蛇總義(密宗釋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