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後藏覺摩山裏
打開西藏地圖,在西藏正下方,距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珠穆朗瑪峰北端大約一百五十公裏處,你能找到一個名叫“拉孜”的地方,它是西藏日喀則地區的一個小縣城。拉孜,爲藏語音譯,意爲“神山之頂”。離拉孜東北七十公裏處,有個彭措林鄉,曆史上曾一度享有盛名的覺囊寺就座落在此處一座大山的山溝裏。
覺囊寺建于距今七百余年的元代至元年間。元時,今拉孜一帶稱爲拉堆绛,屬于後藏範圍。
那時,有個出生于後藏薩迦一帶(屬今日喀則地區)的大修行者,名叫更蚌·圖吉宗哲(1243-1313)。在藏語中,這一名字的意思是“慈悲精進”。早年,更蚌·圖吉宗哲曾學經于薩迦寺,年輕時就以在辯經中擊敗當時名聲很響的曲彌巴等大學者而名噪一時。成書于十五世紀的藏族史學名著《青史》,曾評價更蚌·圖吉宗哲說:“此師童年時已研習許多經論諸藏而成爲善巧;在江都學法院中曾教育許多僧衆;普遍傳稱他辯才優越。”後來更蚌·圖吉宗哲在姜都寺擔任“曲本”----曲本這一古職,類似于後來的堪布一銜,主要負責寺院中的經文講授。
更蚌·圖吉宗哲在修持上很有成就,能無障無礙地穿越牆壁和小孔,當他修煉六支瑜伽的運氣法時,整個屋裏的空氣都隨之顫動,同屋的人不是覺得冷得受不了,就是感覺熱得吃不消,可見其法力之強。年近五十時,更蚌·圖吉宗哲有一次在定中見到十二大護法仙女之一的藥林母,把他帶到拉堆绛一個山勢險峻、溝壑縱橫的山溝裏,請他在這兒建一所寺院。此處山水清淨,法緣殊勝,蓮花生大師也曾來過這裏。藥林母對更蚌·圖吉宗哲交待完畢後,飄然而去……出定後,更蚌·圖吉宗哲依著藥林母在定中的指引,來到拉堆绛,果然找到了那個山溝。此處海拔四千幾百米,當地稱爲“覺摩娜日”,意思是尼姑山,自古以來,爲不少大修行者閉關靜修的寶地,努欽·南喀甯布、丹哲·魯意堅贊、那南木巴·楚臣迥尼等藏地高僧都曾在此長期靜修,有個名叫貢卻的女瑜伽師在這裏修成光身虹化而去。
覺囊派藏哇寺現代高僧阿旺·羅主紮巴在其所撰的《覺囊派教法史》中,曾以熾熱優美的文字描述這塊無與倫比的雪域勝地:
該地具有的自性成就的功德,如同聚集了無數天神大仙持明們依止的山王的威德。地形堅美,有藥域、森林嚴飾,如意之果挂滿枝梢,馥郁香氣飄滿各方,悅意之雨和山間小溪水聲潺潺,飛禽走獸圍繞周旋,把此地裝扮得美麗異常。修行之處寺院林立,外形如五股金剛杌,內若輪王法座,兩側國政七寶和吉祥八徽,形狀各異、光彩熠熠。該地大護法女神很久以前曾親睹佛祖尊容,立誓守護佛法的天女那曼加摩,與十萬天女共同戲樂,統治著天龍八部,以大神通保護修行處,永不散失舍離。
阿旺·羅主紮巴在這裏所說的天女那曼加摩,也就是更蚌·圖吉宗哲入定時所見的那位藥林母。更蚌·圖吉宗哲來到拉堆绛的山溝裏後,對這兒的環境風光大爲欣賞,就依藥林母的授意,在這兒建起了一所寺院。因這座廟宇建在覺摩山裏,人們就把它稱爲“覺摩囊寺”,“囊”,在藏語裏是“裏面”的意思。
覺摩囊寺建成後,更蚌·圖吉宗哲在這裏廣攝四方弟子,著《道果新序》,並將過去一直是師徒間口耳相傳口訣繁複的六支瑜伽修煉方法歸納成《六支瑜伽大釋》。六支瑜伽,這是密宗中修練氣息的六種方法,因傳統久遠而又師承不一,故傳到後來具體修法越來越繁瑣複雜。通常,六支瑜伽是指以下六種修法:第一:收攝,內分晝瑜伽和夜瑜伽兩種;第二:禅定,又稱“靜慮”;第叁:運氣,又稱“行風”;第四:持風;第五:隨念,又稱“作念”;第六:叁摩地,意爲“等持”。更蚌·圖吉宗哲所著的《六支瑜伽大釋》,是藏地關于六支瑜伽的第一部著作,意義非同一般,故後來的瑜伽行者對這部著作都特別看重。每年,更蚌·圖吉宗哲還在廟裏舉辦大型講座,親自教授六支瑜伽,聽者無數,遠近服膺,連當地幾所曆來信奉其它教派的寺廟也接受了他的宗見。後來,覺摩囊寺被簡稱爲“覺囊寺”,以這所寺院爲基礎而形成的傳承,也就順理成章地被稱爲“覺囊派”。
更蚌·圖吉宗哲主持覺囊寺長達二十一年,到他七十一歲,去世前幾個月,自知將不久于人世,乃把法座交給了他的心傳弟子降森·甲哇益西。
降森·甲哇益西(1257-1320)是朵甘思(今四川甘孜和西藏昌都一帶)人,幼時曾拜噶瑪嘎舉派的一位大修行者噶瑪拔希(1204-1283)學密多年。也許是因緣不盡契合,他在修學上不謂不刻苦,卻難有證悟。他遂根據師父的囑咐,離開故鄉,遊學各地,尋訪最適合自己的上師。在數年時間裏,他四處參學,聽受了許多顯密教法,從教理上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學問。最後,他來到拉堆绛的覺囊寺。從一走進覺摩山,他就有一種異樣的感覺,跟更蚌·圖吉宗哲一見面,頓時更覺心心相印,在這覺摩山溝的寺院裏,他終于找到了自己要找的根本上師。他從更蚌·圖吉宗哲處受學了六支瑜伽等密法後,依法修持,沒多久就得到實際的證悟。更蚌·圖吉宗哲也特別青睐這位人到中年才來依止覺囊派的修行者,沒幾年,就將他視爲最得力的上首弟子,不久又派他在覺囊寺附近建一所德欽寺,寺成,命其在那裏主持寺務,代自己向信衆講經傳法和指導僧人密修。
降森·甲哇益西從更蚌·圖吉宗哲手裏繼任了覺囊寺的座主後,仍兼任德欽寺座主,不辭辛勞,同時主持兩寺寺務達八年之久。他在拉堆绛一帶威望很高,當地不少頭面人物也常到他座前親近依止。因著他早年跟噶瑪噶舉派的上師有過一段特殊的因緣,他在噶瑪噶舉派中也有相當影響,噶mb叁世攘迥多吉曾爲他寫過傳記。元延佑七年(1320),降森·甲哇益西去世,享年六十四歲。
繼降森·甲哇益西接任覺囊寺座主之職的,是克尊·雲旦嘉措(1260-1327),他的年齡僅比降森·甲哇益西小叁歲,他跟降森·甲哇益西之間的關系也頗帶一點戲劇化色彩。這位五十幾歲時才由薩迦派改宗覺囊派的後藏本巴人,先是與師兄降森·甲哇益西一同在更蚌·圖吉宗哲座前接受了覺囊派密法的灌頂,不久,更蚌·圖吉宗哲去世,而降森·甲哇益西在更蚌·圖吉宗哲逝世前幾個月已升任座主,于是他又從昔日師兄今日座主那裏聽受了覺囊派的多種密典和修持方法。等降森·甲哇益西去世後,他自己也成了覺囊寺的座主,這樣,他跟已故的降森·甲哇益西之間又變成平起平坐的關系了。其實,克尊·雲旦嘉措從來不把當不當寺主放在心上,他最看重的是實際的修持和證悟。他在修煉上成就很高,神通廣大,很多信衆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據傳他修瑜伽時可騰空而起,懸在空中,輕輕一躍,有幾十丈遠,還可任意穿牆入壁和空中取物。六十七歲時,他把法座讓給了對開拓覺囊派有特殊意義的更欽·笃布巴,自己繼續潛心修煉,一年後,無疾而終。
更欽·笃布巴(1292-1361),法名喜繞堅參,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生于西藏阿裏地區笃布迦尤日的班倉村。他出生之時,大約正是藥林母祈請更蚌·圖吉宗哲到覺摩山裏建覺摩囊寺之日。他的父親名叫益西旺秀,母親名爲楚臣堅。
笃布巴是覺囊派發展史上一個很重要的人物。關于他的出生,《大法鼓經》、《涅般經》和《尊勝母陀羅尼經》等佛教經典早在千年之前就有明確授記。《尊勝母陀羅尼經》如是預言:
如來從此涅般後,
緩過半個千年時,
赭面國內一比丘,
繼續吾法猶如吾。
清水綠樹裝飾區,
名迦尤日之城中,
父名爲益西旺秀,
母親名爲楚臣堅,
生一愛子帶佛號,
堅固豎立吾法幢,
吹起法螺揚法旗。
在藏語中,其父名益西旺秀是“智慧自在”的意思,母名楚臣堅則是“戒飾”之意。千年之前的佛典,對笃布巴的出生地、父母名及何時降生等等,說得何等清清楚楚!
據說,觀世音化身的藏王松贊幹布于藏曆土狗年(爲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圓寂後,曾從成天菩薩的心間顯身,向當朝大臣囑咐身後之事。在松贊幹布向大臣們留下的遺言裏,對六七百年後將有更欽·笃布巴出世弘法也有明確的預言:
吾從此圓寂非去他界
永居清淨之地無動搖
不必憂恐猛烈發祈禱
你我過去現在與將來
平生平行度化迷衆生
最初蓮花洲與金剛座
薩霍固失密與拂塵洲
未來濁世藏區鬥诤時
苦海所圍迦尤日境區
底孜雪山猶如法鈴儀
甘孜大山好象大香象
凸陷石片灑滿鮮花似
白蓮豐盛花蕊之中央
猶如右旋白螺迦尤日
村邊林中聚滿衆野生
位于四村中央神奇村
不受敵方所毀班倉村
村主甲娜秀日生一子
心愛寶貝生于水龍年
將成至高無上之大德
佛教軸主得號稱遍知
…………
在藏語中,“甲娜秀日”跟“益西旺秀”是個近義詞,都是“慧自在”的意思。至于笃布巴出生的一二九二年,照藏曆來說,也正是水龍年。松贊幹布死後借成天菩薩顯身留言的故事,不免帶有濃厚的民間傳說的成分,但是,這個傳說若在笃布巴出世前幾百年就已流傳的話,那至少表明,這個傳說中藏王留下的遺言就象千年前的佛典一樣,也帶有驚人准確的預見性!
更欽·笃布巴十一歲時由堪布楚臣甯布授了沙彌戒,賜名喜繞堅參,意…
《一、在後藏覺摩山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