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近兩年來大陸佛教教育問題研究述評▪P6

  ..續本文上一頁、教育目的:佛教的生存與發展,包括個人修行目標的達成(成佛)以及教團的延續;4、教育手段:世俗谛中可知的言教,而非不可言說的佛境;5、教育定位:宗教傳播學與宗教組織製度,決定佛教教育是佛教與世俗教育的關節點,既不能悖離佛教的個性,也不同于世俗教育,而是弘揚佛教和填充世俗教育空白的重要陣地,對佛教教育的探討也必考慮到佛教的外圍環境、佛教傳播的方式方法以及佛教自身的製度建設等。在教界與學界尚未對佛教教育作出更詳盡周密的界定的情況下,這一定義是比較准確和切合實際的。

   2、區分層次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教育廣狹之分。廣義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和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結合這一觀點可以看出,佛教教育也包含兩個層面。從廣義來看,佛教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轉凡成聖,斷惑證真和成佛做祖,整個佛教的義理,都需要通過教育來實現,從初發心到成佛的整個階段,都是需要佛教教育來引導。但是,從狹義的角度來看,我們現在所研究的佛教教育,其實不過是一種佛教的知識教育。根據這一思想,我們可以來確定廣義和狹義這兩種佛教教育:

   廣義的佛教教育是成佛的教育,成佛是根本的教育目的,戒定慧叁學是根本的教育內容,社會各界(九法界衆生)是根本的教育對象,指導行者通過聞、思進而修,是根本的教育過程,應機施教是根本的教育方法。

   狹義的佛教教育,是佛學知識的教育。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使學者掌握一定的佛教理論知識是基本教育目的,各種佛學知識是基本教育內容,特定的某類學生是基本的教育對象,側重于聞思,是基本的教育過程,運用各種傳統的、現代的教育手段達成這些教育目的,是基本的教育方法。當前的各種佛學院所進行的佛學知識教育即屬于狹義的佛教教育。

   3、化解矛盾

   厘清了這二者的界限,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佛教教育目標最起碼包含兩個:終極目標――成佛;階段目標――掌握某些佛學知識。要實現成佛這一終極目標,按佛經的解說,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叁大阿僧祗劫)。但階段目標實現,卻可能僅僅需要叁至五年的時間。從二者的關系來看,廣義的佛教教育是佛教教育的根本,狹義的佛教教育則是佛教教育的基礎。如果不能分清這個差別,將廣義的佛教教育和狹義的佛教教育混爲一談,生硬地將廣義佛教教育的原則方法等強加到狹義佛教教育之上,只能引起教育思想的混亂。

   但是,我們現在的一些研究,往往將這兩者混淆。明明需要解決的是狹義佛教教育的問題,卻強調運用廣義佛教教育的原則,結果只能是固步自封,無所適從。從現實情況來看,佛學院所在普遍意義上,從事的是佛學基礎知識教學。學生在校學習的重點,必需是佛學基礎知識。也就是說,要在叁至五年的時間裏,全面掌握佛教的基本教義、曆史、人物、經典和禅修方式等一般性的知識,作爲進一步研究(學)和實踐(修)的基礎。在這個階段,不能單一地強調研究或者實踐某一個方面,只能是研究和實踐的預備。

   “學修並重”其實在相當的程度上是一種理想狀態,事實上很難平衡,必須講求“次第”。佛學院所的學習時間相當有限,既要照顧上殿、過堂等基本叢林生活,又要學習十數門專業和公共課程,完成大量的作業甚至論文,還要拿出一定時間從事禅修、念佛等,結果只能是疲于奔命,每樣好象都做了一點,但沒有一樣做得好。如果不抱著求全責備的心理,將教育目標定位在階段性之上,我們就可以在短暫的佛學院所學習生活中,強調“學修並重、以學爲主”。在完成了這一階段的學習計劃之後,再根據各人實際情況的不同,或側重研究,或側重修行,或側重弘法,或側重管理。同時,在招收學生的時候,強調接受一定時間(比如在叢林生活叁年)的叢林道風的熏陶,培養成爲基本合格的出家人之後,再進入佛學院所學習,也可以避免偏重于“學”後可能出現的問題。

   多識先生介紹藏傳佛教獨具特色的教學方法之一,即“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方法”,他指出:藏傳佛教反對輕視經教的盲修瞎練,同時也反對不與修行實踐相結合的世俗學者的純學術作風。在學修結合上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學修並進,一種是先學後修。

   “學修並進”就是采取邊學邊修,學一點用一點,使學問和修行同步增進。“先學後修”是第一階段集中精力學習經論,提高思想認識,打下堅實的修行理論基礎,第二步轉入修行階段,把修行和弘法利生事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進行。但學習和修行分階段進行,並不是集中學習期間沒有實修項目,恰恰相反,在集中學習期間除了有行爲道德方面的嚴格要求外,還有許多規定需要完成的修行項目.還要參加寺院的各種法事活動。在集中修行階段也不是不看書學習、不研究理論,只是有重點地看而已。

   一般正規學院出身的人符合先學後修的模式,非正規學院出身的人一般符合學修並進的模式,但也並非沒有例外。在宗喀巴大師的自傳中有這樣一段話:“前期廣泛求學增知識,中期思化經論爲教誨,後期日夜勤修實踐行,一切爲教振興作回向”。這不但是宗大師的曆程,也是藏傳佛教中流行的聞思修全面結合的循序漸進的一種學修模式。(《談藏傳佛教培養人才的模式》)

   這一指導思想和方法,是值得我們借鑒的。解決了“學”與“修”的次第問題,“研究”與“信仰”、“叢林”與“學院”等等矛盾,也可以相應地得到解決。限于篇幅,茲不具述。

   在確立教育思想的前提下,遵循教育原則,製訂大綱、編寫教材、培訓師資乃至建構合理的管理考核體系,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從兩次的研討會來看,還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在以後的研究工作中給予重視。比如,目前佛學院所多達叁十馀家,但我們很少專門針對佛學院所的教育教學工作進行研究,使得我們的一些研究工作流于寬泛,不能起到指導性的作用。教育學畢竟是一門專門的學科,不是懂佛教或者研究佛教的人就一定懂佛教教育。但我們長期以來對教育專家重視不夠,研討工作局限于教內和從事佛教研究的專家學者,沒有充分聽取教育專家的意見和建議。這些,都需要我們在以後的研究中進一步加強。

  2001年10月于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無盡燈樓

  附錄:

   2000年佛教教育研討會論文目錄

   我理想中的佛教教育 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濟群

   從對傳統辦學指導思想之反思談佛教教育的未來 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淨因

   僧教育漫談 福建種德寺尼衆佛學院:宏律

   確立“以人爲本”思想,造就一支面向21世紀的中國僧才隊伍

   湖北省佛教協會:正慈

   從中國佛教在北傳佛教中的地位看當代中國的佛教教育

   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楊曾文

   王恩洋教育思想初探 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黃夏年

   學習中國佛學院的辦學經驗做好西園寺的佛教教育 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韓廷傑孔子與佛陀的教育觀之比較 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夏金華

   佛教教育的幾點意見 蘇州大學:潘桂明

   巍隆大道,恢弘如來家業--新時期佛教教育刍議 武漢大學 唐明邦

   佛教教育的學科設置和學製管理 北京大學:李四龍

   印度佛教醫學教育略論 北京大學:陳明

   武昌佛學院的重建 武漢大學:宮哲兵

   開創21世紀我國佛教教育的新局面 《法音》編輯部:陳星橋

   關于新世紀佛教教育事業發展的思考

   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張化平、靜 緣

  2001年“中越佛教教育研討會”論文目錄

   關于二十一世紀的培養僧伽 越南:釋清叡

   越南佛教教育的形成與發展方向 越南:釋覺全

   越南中國部大學佛學院的教育方向 越南:釋海印

   從戒律看原始僧團的教育製度 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濟群

   新世紀的佛教教育 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楊曾文

   關于佛教僧伽教育 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宋立道

   當代中國佛教教育叁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黃夏年

   中道理念與現代佛教教育 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華方田

   走出中國佛教育困境刍議 複旦大學:王雷泉

   大慧宗杲禅師的居士教育 蘇州大學:潘桂明

   禅悟與禅宗教育 南京大學:楊維中

   抓龍頭、重法製——論佛教教育多樣化與規範化的關系

   江南大學:鄧子美

   談藏傳佛教培養人才的模式 西北民族學院:多識·洛桑圖丹瓊排

   二十一世紀僧教育構想 南京大學:聖凱

   當前國際上的禅學研究與禅學教育 杭州商學院:王仲堯

   永明延壽與僧伽教育 中國佛教協會:楊笑天

  

  

《近兩年來大陸佛教教育問題研究述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